序 二○一六年底,正值护家盟兴风作浪,我们看到身边有许多朋友挺身而出,为了同志族群的权益大声疾唿。我相信诗歌作为社会介入的价值,以及诗歌能够推动社会的进程,因此,和朋友讨论后,我认为可以编选一本同志诗选。在二○一九年五月,同性婚姻终于能够合法,这是平权的一大步,但平权并未因此而完满。
我们相信创作诗歌亦是推动社会的一部分。找寻诗歌,编纂诗选,皆是在回溯「文学运动」、「文学史」、「社会运动」之间的纠葛。同志诗选收录历来重要作家与其作品,展现出诗人们不分性别、性向,透过文学把诉求说了出来,让诗成为教养,成为诉求,并把社会推向更理想的状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也同时是社会参与与运动的足迹。
文学回顾和开创
在台湾文学史上,同志议题尽管经历漫长的潜伏期,但始终未曾缺席。早期的散文有席德进的《席德进书简:致庄佳村》(写于1963至1966,1982年出版)和《上裸男孩:席德进四○至六○年代日记选》(迟至2003出版),小说有白先勇的《孽子》(1983),诗歌方面,可追溯至陈克华的作品,其中以〈星球记事〉(1980)开创科幻文学之领域。九○年后的民主让文学更加多元,出现了曹丽娟《童女之舞》(联合报, 1991)、邱妙津《鳄鱼手记》(1994)、陈雪《恶女书》(1995)、陈克华《欠砍头诗》(1995)、吴继文《天河撩乱》(1997)。文学兴盛之时出现了文选,如杨宗润编的《当代华文同志小说选》(1996),纪大伟的《酷儿狂欢节:台湾当代Queer读本》(1997),朱伟诚的《台湾同志小说选》(2005),或是张曼娟的《同辈:青春男・同志小说选》(2006)、《同类:青春女・同志小说选》(2006)。近期更有纪大伟的《同志文学史:台湾的发明》集大成,疏理台湾文学中的同志形象。
然而,当同志小说逐步被完善整理、收编入文学史的论述之际,所谓的「同志诗选」却始终于台湾文学的脉络中缺席。除过去有吹鼓吹诗的二号杂志《浮出领土:同志・诗》(2006),刊登五十一首诗外,迄今从未有另外相关的选集出现。
此一现象的发生,或许应归因于诗歌诠释在台湾文学环境中的莫衷一是。亦即,如何判定一首诗的「同志」性是否存在。诠释者在判读时往往会受到身份论的影响,或者难以避免的在过程中碰触到未表态诗人的性向问题,诗歌本身的隐晦与朦胧性,也可能影响情节上的判读,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将同志作品与作家连结,诗人一定是同志才行。这些问题,侷限了选诗的可能。甚至,「同志」一词,其实也可能是LGBT文化中的某种相对外显的霸权象征。
编选原则
不同于早期的英语选集和台湾的同志小说选,我们尽力撇除身份论的影响。我们希望,这一本同志诗选不以身份论来决定入选与否,而是将诗选的主题定位在「关注同志议题的诗作」。我们想像中的同志诗选,不是狭隘到只有「同志诗人的诗作」,应邀请任何性别认同、性向、身份、职业的人的加入。只要愿意拥抱同志,愿意书写同志,我们都纳入考虑。因此,我们将书名定为「同在一个屋檐下」,以此想像所有人都能在这里生活、支持、接纳;英文的副标为A Poetry Anthology for LGBT,而非LGBT Poetry Anthology,因为这些诗歌屏弃了身份论,是「为了」LGBT所写。
选诗标准和流程
因此,不同于传统对于「同志文学」的定义,除了已公开同志身份的诗人如罗毓嘉、骚夏之外,我们也收入那些声援的异性恋诗人,如陈育虹的〈之五・索〉向希腊女诗人沙弗致敬。《同志诗选》分为七大辑,根据一个人的成长,分别为「我是谁」(成长与认同)、「要出来呢还是要进去呢」(出柜)、「致我亲爱的岛屿」(社会和社运)、「慾乱唇迷」(邂逅、情慾)、「爱情・生活」(爱情与生活)、「我们要结婚了」(婚姻平权)、「那时我们已老去」(想像未来),以此描绘同志族群的各种脸谱。
选诗的范围落在二○一九年三月以前的报章杂志、出版诗集。在选诗的过程,我们以严谨的学术角度,从美学或文学史的观点写下选入原因,决定去留。利文祺的选诗标准着重于如何让每首诗在台湾文学史中标出座标,并力求主题的多样性;神神想开放各种同志类型的观点,例如爱滋议题、用药同志、变装癖、残障同志、工人同志、双性恋;黄冈关注诗语言的凝鍊,诗艺与意象的经营,以及各种未被挖掘的同志书写题经验。在这两年,我们达成一些共识,例如除了经典的作品和作家,创作时间上偏好近期发表的诗作,年龄层也以青年为主,期望能选出符合这世代的诗选。我们在脸书开工作坊讨论事宜,将诗上传,并以几个关键字提示诗的特色,如果需要,也会备註评论。我们记名投票。总体来看,一首诗在海选之中先受到一位编委的青睐而上传,并能说服其他成员投下一票获得过半,门槛确实颇高。
我们也邀请了香港诗人:黄裕邦、游静、洪晓娴。黄裕邦曾获澳洲Peter Porter Poetry首奖,其英文诗集 Crevasse 亦获兰布达文学奖的男同志诗歌组首奖,是目前华语同志文学中少数获得国际认同的人。游静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之间穿梭,诗歌探索了性别和政治。一九八九年出生的洪晓娴关注于香港的同志书写和运动。他们将为我们呈现另一座岛屿的风貌。
同志诗选编选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