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适
  • 自由主义
  • 容忍
  • 思想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中国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坚持批判,重估价值!
台湾必须选择自己的方向。

胡适,在台湾传递「五四火种」的起跑者,
打开胡适思想,就打开一扇窗。

  我们与胡适的距离——可以是100年,也可以恍如昨日——
  虽然间隔着百年,但一样在面对民主争议、学术自由、社会弊端、女权等问题,
  胡适说:「纸上谈兵容易,任何阿猫阿狗都可以谈,重点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戏无法,出个菩萨』,不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只能请出菩萨来解围更是可悲。」
  他侃侃而谈、批判犀利,努力带来一点一滴的改变,
  当我们阅读胡适,他的思维、陈述、洞见、勇气、幽默,会打开一扇窗,让我们也能直面自己的世界。

  胡适毕生着述不辍,遗存的文字财富超过千万,不是一般读者可以问津通览。而且市面上各种胡适精选卷帙浩繁,本书借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乃以胡适的思想关怀为主题,避开学术作品,精选犹然深具现实意义并可激发思考的原着二十篇,期可提供多样角度的认知。

  ◆三大主题

  ◎卷一〈传统与现代〉,选录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教育诸领域之思考。胡适执着的理想,以「再造文明」为核心,在思想文化方面,胡适始终不以空洞玄虚的「主义」为然,主张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

  ◎卷二〈自由与容忍〉,选录胡适阐释自由民主的文章。胡适始终服膺自由民主的信念,即令世局变易无常,他从不转移退让。胡适还强调「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异己」,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进,培养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

  ◎卷三〈个人与社会〉,选录胡适思索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着作。胡适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强调「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唿吁养成独立思想的能力。注重从自己身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入手,主张要「站在这个社会里来做这种一点一滴的社会改造」,反对「独善的个人主义」。

本书特色

  胡适毕生遗存的文字财富超过千万,胡适纪念馆的馆长潘光哲老师以「思想关怀」为主题,避开学术理论篇章,精选犹然深具现实意义并可激发思考的原着二十篇,提供读者多元阅读胡适的面向。

  ◎于各篇首设计「解题」单元,摘述各文主旨,解释相关的时代或思想脉络,偶做简要评论,有助于读者掌握胡适的叙述重点与相关课题的背景。

  ◎于各篇末设计「延伸阅读」单元,举引与该文相关之资料文献,便于读者深入,取精用弘;如果要知晓与该文相关的本来历史场景或是思想脉络,自可按图索骥,追查考究。

  ◎本书附有〈建议阅读书目〉一篇,精审举列胡适的着作与史料、研究胡适的着作及与胡适相关的网站,以初学者可理解为考量,撰写推介按语,简单介绍各种文献资料的用途和价值。

  ◎本版增添「附录」一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潘光哲撰)。

  ◎本书选文,均附刊相关图像,如胡适及相关人物的照片、胡适原文手稿、以及胡适着作原版书影等,文图并茂,增加阅读兴趣。
 
跨越时空的对话: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一部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脉络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位特定思想家生平轨迹的梳理,而是一幅精细描绘的近代中国知识精英群体精神图景的画卷。它聚焦于一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旧秩序崩塌,新思潮涌入,国家命运悬于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肩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使命的知识分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巨大张力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性。 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文化彷徨与思潮的碰撞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到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对“文化焦虑”的深度剖析。我们探讨了在“中体西用”的摇摆中,知识界对“学问”与“政治”之间关系的根本性反思。 新旧交替中的知识阶层重塑: 从旧式文人向“新知分子”的身份转变,意味着责任的转移。他们如何看待“国学”在西学冲击下的地位?本书细致考察了早期留学群体和本土新式学堂毕业生在思想资源上的差异与整合。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救亡”的紧迫性面前,哪种知识体系被认为更具实践效力。 哲学思潮的引进与本土化: 卢梭、赫胥黎、尼采……这些西方思想家的理论如何被“转译”并植入中国语境?我们深入分析了功利主义、进化论、自由主义等核心观念在不同阵营(如改良派、激进派)中的歧异解读。这种“翻译”过程本身,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现代性叙事,而非简单地照搬西方蓝图。书中特别探讨了“科学”与“德性”在早期思想论战中的相互渗透与拉扯。 第二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责任伦理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困境在于:他们是启蒙者,还是行动者?本书的第二部分着力于解析他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与实践。 “精英”与“大众”的鸿沟: 当知识分子试图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启蒙时,如何面对与广阔的社会现实之间的隔阂?本书审视了“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走出书斋”的不同路径选择。一些人倾向于通过教育和文学传播思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有深入社会肌理,参与政治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变革。 论战中的思想边界: 近代思想史往往是一部充满激烈论辩的历史。本书不回避这些论战的残酷性,而是将其视为思想成熟的必经阶段。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相互成就与掣肘,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与温和继承之间的拉锯,我们得以观察思想光谱的完整展现。我们试图揭示的是,每一次论战的背后,都蕴含着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根本性预设。 “人”的重建: 救国之外,更重要的议题是如何重建“中国人”的现代主体性。本书细致考察了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家庭伦理、性别角色的反思。他们如何理解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对“人”的重塑,是他们构建新社会基石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知识的传承与时代的局限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投向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以及他们如何努力确保思想的延续性。 学术的专业化与政治的诱惑: 随着新式大学的建立,学术研究开始走向专业化。然而,民族危亡的压力使得纯粹的学术研究很难不被赋予政治意义。本书探讨了学者们如何在坚守学术规范与回应时代召唤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倾斜角度。 知识传播的媒介与受众: 从报刊杂志、教科书到白话小说,知识分子使用了多种工具试图影响社会。我们分析了这些媒介在传播效率和内容纯洁性上的权衡。某些激昂的口号和简化后的概念,虽然有效地动员了公众,但是否也限制了思想的深度与复杂性? 流亡与坚守: 面对日渐严峻的政治环境,部分知识分子被迫远走他乡,或转入幕后。本书关注的不仅是他们学术成果的保存,更是他们在异地或沉默中对自身思想信念的坚守与批判性反思。他们的“在场”与“缺席”,都构成了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注脚。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当下的回响 本书的终点并非简单的历史总结,而是对这些前辈知识分子留给后世的遗产的审视。他们的探索、他们的妥协、他们的巨大成就与未能完成的抱负,共同构成了理解中国现代转型期的关键钥匙。阅读他们的思想轨迹,我们得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每一个文化抉择,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以身许国”的时代的印记。这是一部关于思想的重量、责任的沉甸甸感的历史。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激情、挣扎与永恒探问的精神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


  字适之,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兴趣广泛,着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一九五七年,胡适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于隔年四月到台湾定居就任。一九六二年病逝,中央研究院于院内成立了胡适纪念馆。另外,在研究院附近另有一胡适公园,为胡适的墓地。

  胡适一生影响甚广,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卢山游记》、《胡适文选》、《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四十自述》、《南游杂忆》、《胡适留学日记》、《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编者简介

潘光哲


  笔名彭广泽、劳栋,1965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台大历史系兼任讲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约聘研究助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档案馆主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访问学者、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财团法人纪念殷海光先生学术基金会董事长等职;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

  着有《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 》等专书及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并主编《(新版)殷海光全集》、《(新版)胡适全集》、《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等史料汇编;并另主编《胡适与现代中国的理想追寻:纪念胡适先生一二○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等书。
 

图书目录

序  愿把金针度与人
编辑说明 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

卷一.传统与现代
第一篇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第二篇 新思潮的意义
第三篇  杜威先生与中国
第四篇《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第五篇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第六篇 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第七篇 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

卷二.自由与容忍
第八篇 自由主义是什么?
第九篇 人权与约法
第十篇 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政治信仰
第十一篇 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序
第十二篇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第十三篇 胡适致陈独秀
第十四篇 容忍与自由

卷三.个人与社会
第十五篇 易卜生主义
第十六篇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第十七篇 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
第十八篇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第十九篇 为学生运动进一言
第二十篇 贞操问题

胡适年表
建议阅读书目
附录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胡适研究」前景的一些反思(潘光哲)
编辑后记 我的「胡适阅读史」:被阉割的「五四火种」在台湾(潘光哲)
 

图书序言



愿把金针度与人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以下简称胡适纪念馆),位于台北市南港区,初建于一九六二年,迭经兴革,屹立无间,始终是海内外纪念与研究一代哲人胡适最重要的殿堂。

  胡适纪念馆是缅怀纪念胡适的天地。胡适纪念馆由三大部分构成:一为台北南港胡适故居,是他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间在台湾担任中研院院长的住宅;故居的建筑、廊道、摆设等格局,大体上仍保持胡适生前起居生活的原有风貌。二为陈列室,由美国美亚保险公司史带(C. V. Starr)先生捐赠,建造于一九六四年。陈列室以「常设展区」展示胡适的着作、手稿、照片、遗物与纪念物、播放纪录片等;又设有「特展区」,专题介绍胡适生命世界的轨迹,不定期更换主题。三为胡适墓园与胡适公园。进入胡适公园,依丘阜拾级而上,即至墓园,曲径浓荫,深有山林幽静景致。瞻仰凭弔之余,另有游观登临之胜。凡仰慕怀念胡适或有所兴趣的朋友,胡适纪念馆是必到参访的园地。胡适纪念馆必将继续努力,让来访的朋友享受感性与知性兼具的感动,流连而忘返。

  胡适纪念馆也是研究胡适生平事蹟和思想的基地。胡适纪念馆得天独厚,收藏胡适的资料(特别是晚年部分),举世无双。曾经亲临胡适纪念馆,利用馆藏资料进行研究的学者,遍布寰宇。胡适纪念馆现在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开放「胡适档案检索系统」,利用电脑网路,研究者不必亲临现场,经过简单的申请手续,进行线上检索系统查询,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与研究相关的原始资料。亦且,经过前贤费心耗神,整理编纂,并与民间出版机构通力合作,胡适纪念馆主持或协助出版的资料成果,举凡《胡适手稿》十册、《胡适作品集》三十七册、《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十八册、《胡适日记全集》十册、《胡适英文文存》三册、《胡适未刊英文遗稿》、《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陞往来书札》、《万山不许一溪奔—胡适雷震来往书信选集》、《远路不须愁日暮:胡适晚年身影》以及新近开始推出的新版《胡适全集》等等,有口皆碑。这些资料与出版品,都为开拓「胡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促成「胡适研究」的天地绽放灿烂的花朵,供应了无穷的动力。在「胡适研究」的领域里,胡适纪念馆愿意持续向研究者提供服务,扮演好应尽的角色。

  胡适纪念馆还应该是将胡适象征的意义发扬光大,使之得以经过批判继承而可历久弥新的助力。在华人世界里,环绕着胡适的话题,从来不曾间断,代表着胡适永远是人们感到兴趣的人物。「胡适研究」的学术成果,更是佳作频出,蔚为显学,彰显了胡适必然是理解历史趋向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说,在瞻望未来进程的时候,胡适的生命旅程与思想世界,无论成败得失,都是我们永不枯竭的「思想资源」。那么,因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胡适研究」的成果,持续推陈出新,让胡适在历史长河里贡献过的心血,可以散发永恆的光芒,能够刺激无限的反省,胡适纪念馆自然责无旁贷。基于这样的信念,这部《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就是我们谨以敬怀之心,实现这样的责任,推动进行的第一步尝试。

  胡适毕生着述不辍,遗存的文字财富超过千万,实非一般读者可以问津通览。挑选精华之作,汇为一编,导引初学读者略窥其间美富,进而体会吟咏其旨趣,承继宏扬其精神,批判转化其遗产,本来就是胡适自己已经做过的事业,一九三○年问世的《胡适文选》,正是其例。在此之后,类似的着作,层出无已,始终是文化出版界的热门主题。本书借鑑既有的成果,企望有所突破,自呈特色。在卷帙浩繁的胡适着述里,本书以胡适的思想关怀为主题,尽量避免纯粹学术理论的作品,精选犹然深具现实意义并可激发思考的原着二十篇,期可提供多样角度的认知。本书的选文,基本上也力求依据最原始的资料版本进行编辑刊印,以免贻误读者。本书并尝试与众不同,选文附刊相关图片,文图并茂,也在每篇选文内设计「解题」与「延伸阅读」两个单元,书末并另附「建议阅读书目」一篇,期可有助于初学读者的理解和掌握。「解题」部分,摘述各文论说主旨,解释相关的时代或思想脉络,偶做简要评论。「延伸阅读」单元则举引相关文献,或举列胡适其他原着,以便读者得以再登堂入室;读者于研读胡适原着之后,倘若意欲更为深入认识相关历史场景或思想脉络,可就各文举列之研究成果,按图索骥,继续追查考究,或可广增识见,或可开展研究。「建议阅读书目」一篇,精要举列胡适的着作与史料、研究胡适的着作以及与胡适相关的网站,从初学读者的角度撰写推介语,简单介绍各种文献资料的价值和贡献,有心想要进入胡适的生命与思想世界的初学朋友,或可依序而进,不至无可依傍,无所归向。「鸳鸯绣取从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是胡适独创并力行不辍的心得。谨此怀持胡适的原始意念,师法其意而选编本书,奉献于有心的世众。想望所及,不敢自夸自矜,是否有当,期待读者的批评指教。

  岁月悠悠,浪起潮落,胡适的时代已远,胡适的墓木已拱。只是,做为「人」的永恆问题与现实的挑战,则仍无或已时;自由、民主与科学这些理想的内涵意义与落实途径,始终有待思索实践。胡适期待的理想世界,和我们的梦想处境,不可能一成不变;胡适回应自己时代问题的解答,自然也不会是我们面对自身现实的万灵丹药。胡适的遗泽所在,不是他提供了解决人生问题的标准答案,设定了突越生命困境的金科玉律。相对的,叩问追索胡适多彩多姿的生命历程,体验品味胡适独特鲜明的精神遗产,总有「功不唐捐」的结果。正如胡适说过的:「播了种一定会有收获,用了力决不至于白费」。关心思考自己与群体命运和将来的朋友,透过理解胡适,应该能够借以知晓前此历史发展的轨迹,建立现实批判反思的基本能力,从而找寻可供抉择的方向,建构理想的未来。希望本书的选编、内容设计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指引介绍,可以帮助读者开始认识和理解这位影响深远的一代哲人。如果本书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胡适更浓郁的兴味,进入胡适丰富多样的生命世界,必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
胡适纪念馆主任 潘光哲 敬序
二○一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图书试读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解题】一九一七年返回中国的胡适,面对风云变幻莫测的政局,认为在从事政治改革之前,应先致力于文学、思想、社会的改造,所以他一度主张不谈政治,不干政治。不过,当胡适在一九一九年六月接替《每週评论》的编务之后,他再也无法避免谈政治。因此,他决定就若干基本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当时思想界的流行风潮,痛下针砭,从此拉开了自己论政的序幕。胡适曾说自己的这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自己「政论的导言」,他唿吁以「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做为「舆论家的第一天职」,所以「一切学理,一切Isms(主义),都只是这种考察的工具」。胡适的主张,受到李大钊等人的批评讨论,就此引发了「问题与主义」论战。胡适晚年回顾说,所有的主义和学理应是都该研究的,但是我们应当把它们当成一种假设的观念来研究,而不应该把它们当成绝对的真理,或终极的教条,或是把它们当成宗教信条一样来奉行、来顶礼膜拜。这样才能培植自身创造性的智慧,训练我们对解决当前团体和社会里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含有迷信的抽象名词或学理中解放出来。

本报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

现在舆论界的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吗?

要知道舆论家第一天职就是要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只是这种考察的工具。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种情形有什么意义,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但是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研究会的办法。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一种感想。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是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作一种教训吗?」什么样的教训呢?这个可分三层说: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由”的论述所吸引。胡适先生所理解的自由,并非是无政府状态下的放纵,而是有边界、有责任的解放。他强调思想的自由,是个人独立思考、不受他人摆布的权利;他提倡学术的自由,是学者在研究领域不受干涉、大胆探索的保障;他更关注政治的自由,是公民能够参与公共事务、表达自己意愿的根本。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自由并非唾手可得,它需要我们不断去争取,去捍卫,更需要我们去承担随之而来的责任。胡适先生对自由的坚持,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期许。

评分

读到书中关于胡适先生如何批判传统束缚、倡导科学精神的部分,我感到茅塞顿开。我们常常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不假思索地接受前人的结论,而胡适先生则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一切,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种科学的态度,不仅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和决策。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不应轻易下结论,而是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用证据去支撑。书中对胡适先生这一点的阐述,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他能成为一代思想巨擘。

评分

胡适先生对教育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坚信教育是国家富强之本,是个人获得解放的关键。书中对他教育理念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他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当下,我们更应该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拥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公民。

评分

书中对胡适先生“文学改良”的论述,让我联想到语言的力量。文字不仅仅是记录信息,更是思想的载体。胡适先生主张使用白话文,这不仅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知识,更是将思想从古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活力。这种对语言的革新,是对思想解放的有力推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现代化与思想的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评分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胡适先生作为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持。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有对他人生经历的细致描摹,这使得他的思想更加鲜活,更加可感。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仍然努力寻求光明和真理的个体,他的形象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感人。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胡适先生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所倡导的容忍、自由、理性、科学精神,是构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回溯他的思想,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前行的方向。

评分

书中对胡适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的描绘,着实令人神往。在动荡的时代,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独立,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和事业。这是一种何等的定力,何等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人生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成就,更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独立。

评分

读完《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胡适先生思想的书,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胡适先生的“容忍”二字,在我看来,蕴含着一种深邃的智慧和宽广的胸怀。在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年代,他能够倡导容忍,反对不必要的暴力和压制,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勇气。细细想来,容忍并非是软弱,更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对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尊重,是一种对理性探讨和思想解放的坚定信念。这种容忍,是建立在对人类进步的信任之上,相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相信自由的空气更能孕育出蓬勃的思想。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胡适先生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辩论的描写。这些辩论,虽然言辞激烈,但却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胡适先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健康、理性的思想交流模式,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亟需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思想碰撞的魅力,以及在尊重和包容中寻求共识的可能性。

评分

总而言之,《容忍与自由:打开胡适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不仅仅是一次思想的启蒙,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看到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深刻人文关怀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