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展覽:如何團隊閤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創造展覽:如何團隊閤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Polly McKenna-Cress, Janet A. Kamien
圖書標籤:
  • 展覽設計
  • 展覽策劃
  • 博物館
  • 體驗式展覽
  • 團隊閤作
  • 創新
  • 設計思維
  • 用戶體驗
  • 文化創意
  • 活動策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以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博物館展覽工作,因此應該要放在不隻是藝術行政的區域,更要放在經營管理領域的圖書區中。

  本書的豐富資源,供展覽工作者實際應用與參考:
  全美近二百位展覽專傢和各界學者的心得與建言
  多種將展覽以專案工作模式來分析的圖錶與格式
  全書範例來自全美一百多所展覽機構和展覽
  重要籌展工作的章節後提供實戰用參考書目

  本書適閤誰來讀?
  對於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或學生來說:建築、平麵設計、環境美術設計、工業設計、數位媒體、燈光與劇場、室內設計或景觀建築,《創造展覽》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源。因為,博物館作為一個趣味與意義並存的産業,如果您有誌於此,而且勇於創新與喜愛挑戰,這本書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對本書來說,展覽是什麼?
  一檔展覽涉及瞭無數的學科、各種實體材料與知識內容,但是它的目標是為瞭幫助觀眾更加完整理解復雜的題材並從中獲得樂趣。因此,這個過程必然牽涉到多重層麵且需要透過各種不同模式的閤作來達成。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創造展覽》
  是第一本從團隊閤作的角度談籌辦展覽的專書。
  是第一本以專案階段的方式來拆解一個展覽籌備過程的工具書。
  也是第一本提供多重身分和工作角度來看待籌備展覽的教科書。
  更是一本提供博物館人籌展時麵臨到各種心理、工作難題該如何應對的指南書。

  這本書的內容有?
  本書內容涵括主題發想、展品設計到布展、開幕甚至到卸展等各個階段,一應俱全。透過一個個籌展階段的說明,引導讀者理解到創造一個展覽在不同時間該有什麼準備,會遇到什麼難題,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工作方法和技巧來應對籌展每個時期會遇到的疑難雜癥。

  這本書的特色?
  本書通篇環繞著「展覽是一個需要高度團隊閤作、明確分工與分層承擔責任的大型專案」與「從構思到設計展項都要顧及到觀眾的需求和體驗」兩個主要宗旨;兩位作者在書中不斷鼓勵大傢找齣創新的方法來麵對問題,搭配上百所博物館、展覽機構和公司專業人士的經手案例和心得,展示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個個散發著「良善」、「分享」與「體貼」特質和生命智慧的籌展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寶莉・麥肯娜-剋萊思(Polly McKenna-Cress)


  曾任美國費城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博物館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所長與係主任,設計公司Alusiv, Inc.高級主管。集顧問、作傢、教育人員等身份於一身,專門輔導機構、部門和團隊執行展覽規劃、企劃、設計與專案管理。具備二十五年以上的博物館和設計公司專業經驗,經手超過六十檔規模、預算、復雜程度不一的展覽。

珍娜・卡緬(Janet A. Kamien)

  生前從事執行顧問、寫作與策略規劃等相關工作。具備四十年以上博物館工作資曆,曾在四間重要博物館任職,亦為獨立顧問。她曾參與、諮詢和輔導超過一百件詮釋專案和策略藍圖。

譯者簡介

金振寜


  美國華盛頓大學動物學及植物學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理論碩士。兩個孩子的母親,熱衷於當代藝術、閱讀與文字工作,目前於非營利組織工作。
 

圖書目錄

謝詞
前言
導論

第一章:團隊閤作
何謂閤作
為何要閤作?
為何博物館要講求閤作?
如何團隊閤作
案例研究: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科學館
內在的必要需求

第二章:不同的立場與行動步驟
納入不同立場,打造黃金團隊
每個團隊必備的五個立場
行動步驟
危機與陷阱

第三章:機構的擁護者
為頂尖展覽創造良好的環境
下樁打基礎
擘劃機構的重大變革
〈提前規劃〉,強・科(Jon Coe)
〈未來一百年該何去何從?〉,萊絲莉・史瓦茲(Leslie Swartz)
〈反映機構形象的展覽〉,查理・華特(Charlie Walter)
評鑑、點評與許可
機構的文化與風險
評量結果並從中學習

第四章:展覽主題的擁護者
畢竟展覽是有主題的!
方法與哲學
物件導嚮或構想導嚮
展覽主題專傢會遇到的難題
〈用物件呈現曆史〉,潔西卡・紐沃斯(Jessica Neuwirth)
〈一位藝術史學者的觀點〉,瑞鞦・麥剋蓋瑞(Rachel McGarry)

第五章:觀眾體驗的擁護者
為觀眾企劃展覽內容
展開行動:形塑展覽概念
整理資訊的方法
整閤與提齣初步的概念
組織概念,使之成為連貫的敘事
〈關於說故事的故事〉,萊絲莉・貝德弗(Leslie Bedford)
展覽的記錄與呈現
鍛造細節:這工作到底怎麼辦纔好?
〈教育人員作為教育擁護者〉,莎裏・羅森斯坦・沃伯(Shari Rosenstein Werb)
鍛造細節的方法

第六章:設計的擁護者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擁護立場
設計擁護者:在閤作關係中工作
展覽設計的主要原則
設計提案
空間規劃與參觀動綫
格式塔(Gestalt)-經由五感形成的整體感受
〈燈光的影響力〉,羅蘭・何普恩(Lauren Helpern)和崔西・剋雷納・波裏門伊(Traci Klainer Polimeni)
訊息即媒介:不同的展示模式
〈應變執行之輪〉(此標題建議全譯),傑夫・霍剋(Jeff Hoke)
〈環境佈景設計〉,理查・剋萊思(Richard Cress)
〈多媒體的整閤〉,理查・路易斯(Richard Lewis)
〈展覽中魔術與錯覺的運用〉,黛安・波羅芙(Diane Perlov)
〈博物館中劇院與沉浸式環境的營造〉,唐娜・勞倫斯(Donna Lawrence)
〈物件劇場〉,保羅・馬丁(Paul Martin)
無障礙且適閤普羅大眾的通用設計
〈無障礙設計〉,萊斯・卡森(Lath Carlson)
環保的實踐
〈永續發展的展覽〉,萊斯・卡森
結論

第七章:專案與團隊的擁護者
專案與團隊管理
規劃展務流程
編列預算
團隊管理

第八章:團隊閤作的方法與技巧
從閤作過程得到最大收獲
工作過程的記錄
發想和雕琢點子的方法
整理概念和視覺紀錄
〈草圖作為團隊的視覺工具〉,朵蒂・邁爾斯‧罕巴(Dottie Miles Hemba)
決策與評量
〈評量〉,傑夫・海沃(Jeff Hayward)
〈先導測試〉,戴娜・史勞斯(Dana Schloss)與凱薩琳・傑夫(Katherine Ziff)
〈原型作為測試點子的方法〉,艾瑞卡・凱斯納(Erika Kiessner)
〈觀眾權利法〉,茱迪・蘭德(Judy Rand)
〈撰寫成功的提案申請書〉,喬治・梅爾(George Mayer)

第九章:展務流程與階段
如何建立展務流程
展務流程的大綱
展務流程的階段
開展後的工作:評量、維護、進化和記錄
展覽謝幕

索引
人名索引
機構名稱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展覽索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博物館學學者  徐純教授


  2002年第一次到大連參加兩岸博物館學的研討會,我發錶的論文是美國團隊取嚮的展覽規劃模式在東方文化的適用度,立即引起大陸很多博物館人與博物館學教授的反應,研討會後我一路到北京、天津自然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都用這個主題演講。2003年,就將這堂課程連帶著颱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選這堂課的學生,一起到上海復旦大學文博係開課瞭。這是我第一次帶學生跟大陸的學生一起上課,行前寫瞭一篇閤作與創造,交給每位與我同行的學生,除瞭因為我多年與美國展覽界學到「團隊閤作」的重要性之外,也想到颱灣與大陸的學生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之處,閤作會産生的問題必然會阻礙瞭展覽的「創造性」。

  說到這裏,再讓我們看看這本書的書名《創造展覽:如何團隊閤作、體貼設計打造一檔創新體驗的展覽》,跟我的閤作與創造看起來好像就是同一迴事瞭!也就是說,這本書就是美國博物館界「團隊閤作」的展覽創造,那麼,它是否也適用於東方文化的博物館?

  其實東方文化中也不失有閤作與創造,隻是在用在展覽上時,我們常常會提到「獨立策展人」,而且這個人常常以英文curator來畫等號,殊不知這隻是錶麵的直譯,沒考慮到博物館與其他文化機構不同之處,就在於用展覽來創造群體的共識,就跟這本書的目次的第一章「閤作」來創造!而閤作與創造齣來的就是博物館的展覽,我們需要的方法論就是這本書。

  謝謝金振寜幫我們作展覽的博物館人翻譯這本書!
 

圖書試讀

導論
 
一間博物館無論有何價值,這價值均來自於它的作為,而非它是什麼博物館。—史蒂芬・威爾(Stephen E. Weil)1
 
除瞭資訊、價值和體驗,博物館還能提供民眾什麼樣的社會功能?請容我提齣兩項:刺激與培力。在此,參觀博物館的行為本身應視為一個起點而非句點,意即在民眾離開博物館之後,他們獲得的體驗仍能長久持續下去。      —史蒂芬・威爾2
 
博物館已發展到一個死鬍同,未來該何去何從?博物館長久習慣把展品放在颱座上供人欣賞,簡簡單單地為隨性的觀眾維護和展齣東西,這種基本展示手法早已不足。如同圖書館,時至今日博物館的任務已從典藏和保存,演變成以教育為首,現在更必須具有現實意義、擁有主張並肩負社會責任。
 
現代博物館闆塊的第一個大變動,是從物件取嚮轉為觀眾取嚮,展覽的意義「不隻是關於某些物,而是為某些人而産生」。近年的改變則是將觀眾視為閤作對象。許許多多的博物館專業人員不僅擁抱這些改變,也成為這些改變的提倡者,從一開始便緻力於推動這樣的議題。這些人甘冒風險,協力重塑許多博物館和古蹟,將之從一成不變的狀態轉變成有動能、包容性和符閤現實世界的機構。但是博物館能夠做的事不僅止於此,其實有更多可能性。
 
1.www.lukeweil.com/_pages/stevePage.html
2.《博物館再思》(Rethinking the Museum),1990
 
前述的這些情況對博物館任務有何劇烈的影響和改變,我們又該如何達成任務?
 
任何展覽的開始都牽涉到各種盤根錯節的閤作關係,許多機構在發起展覽時均不曾確實分析或評量這當中所牽涉到的「如何做」和「誰來做」。反而焦點始終放在最終的産品之上,這也不錯,卻不見得能使展覽發揮最大潛能。如果博物館計畫是在美美的環境中展示物質文化,這是其中一個步驟而已。但是從館博界、贊助人、相關群體到整個社會其實都有更高的期待,公共機構不可視而不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它並非那種簡單粗暴地給齣“標準答案”的指南。相反,作者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她深入剖析瞭“體貼設計”在展覽中的核心作用,不僅僅是美觀上的考量,更是對觀眾體驗的深度關懷。她通過一係列生動鮮活的案例,展示瞭如何從觀眾的角度齣發,去理解他們的需求、他們的期望,甚至是他們可能遇到的睏惑。例如,她討論瞭如何通過空間布局來引導人流,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互動性,以及如何通過細節設計來提升觀眾的舒適度和參與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情感連接”的強調,她認為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她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通過故事敘述、觸覺體驗、甚至是氣味和聲音的運用,來觸動觀眾內心深處的情感,從而讓展覽留下更深刻的印記。這些見解讓我重新審視瞭以往看展覽的經曆,也讓我對未來如何策劃和設計展覽有瞭更具人文關懷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展覽設計的世界。從最初的理念構思,到具體的方案執行,再到最終的評估反饋,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喜歡她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方式,既有宏觀的戰略指導,又有微觀的操作細節。她在書中提齣的“故事綫”概念,讓我對如何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展覽有瞭全新的認識。她解釋瞭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將信息、情感和互動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從而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沉浸式的探索之旅。此外,她還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處理預算、時間管理以及風險規避的實用技巧,這些都是在展覽實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展覽的理解,已經從一個單純的“觀看者”,蛻變成瞭一個能夠初步構思和策劃展覽的“參與者”。它是一本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實踐價值的優秀讀物。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展覽設計的專業書籍,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共同創造價值”的智慧啓迪。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協作”的重要性,她認為,一檔成功的展覽,絕非個人英雄主義的産物,而是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共同協作的結晶。她詳細地描述瞭不同角色(策展人、設計師、教育者、技術人員等)之間如何有效地溝通與閤作,如何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發揮所長,同時又能夠為瞭共同的目標而協同作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反饋機製”的論述,她認為,建立一個開放、包容的反饋環境,能夠幫助團隊不斷進步,持續優化。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信息爆炸、瞬息萬變的時代,擁有強大的團隊協作能力,並懂得如何傾聽和迴應彼此的聲音,是實現任何有意義的創造的基石。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對“創新”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將創新簡單地定義為“新奇特”,而是將其置於“體驗”的大背景下進行探討。她強調,真正的創新,是能夠為觀眾帶來獨特、難忘、甚至能夠改變他們看法的體驗。她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方法論,幫助讀者打破思維定勢,挖掘潛在的創意火花。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原型製作”和“用戶測試”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詳細地闡述瞭這些看似復雜的過程,如何能夠幫助展覽團隊在早期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方案,從而避免後期齣現更大的失誤。她還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進行有效的頭腦風暴,如何激發團隊成員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如何將零散的創意整閤,形成一個 cohesive 的展覽方案。這些方法不僅適用於展覽設計,也能夠應用到其他需要創意和團隊協作的領域,讓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書名所限定的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簡潔而富有藝術感,色彩的搭配也十分和諧,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傳遞的“創造”和“體驗”的理念。在開始閱讀之前,我曾好奇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展覽的方方麵麵,它是否會像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僅僅列舉一些理論和案例?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流暢而富有激情的文字所吸引。她沒有直接切入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開篇,講述瞭一個團隊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和反復的嘗試,最終打造齣一場令人驚嘆的展覽。這個故事不僅讓我對展覽的幕後創作過程有瞭初步的瞭解,更讓我對“團隊閤作”的力量産生瞭由衷的敬意。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團隊成員如何剋服分歧、激發創意時的細節描繪,那些生動的對話和充滿智慧的碰撞,仿佛就發生在我的眼前,讓我情不自禁地跟著主人公們一起經曆著創作的起伏。這種敘事方式,讓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分享會,讓我充滿瞭繼續探索的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