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展览:如何团队合作、体贴设计打造一档创新体验的展览

创造展览:如何团队合作、体贴设计打造一档创新体验的展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olly McKenna-Cress, Janet A. Kamien
图书标签:
  • 展览设计
  • 展览策划
  • 博物馆
  • 体验式展览
  • 团队合作
  • 创新
  • 设计思维
  • 用户体验
  • 文化创意
  • 活动策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专案管理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展览工作,因此应该要放在不只是艺术行政的区域,更要放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图书区中。

  本书的丰富资源,供展览工作者实际应用与参考:
  全美近二百位展览专家和各界学者的心得与建言
  多种将展览以专案工作模式来分析的图表与格式
  全书范例来自全美一百多所展览机构和展览
  重要筹展工作的章节后提供实战用参考书目

  本书适合谁来读?
  对于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学生来说:建筑、平面设计、环境美术设计、工业设计、数位媒体、灯光与剧场、室内设计或景观建筑,《创造展览》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源。因为,博物馆作为一个趣味与意义并存的产业,如果您有志于此,而且勇于创新与喜爱挑战,这本书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对本书来说,展览是什么?
  一档展览涉及了无数的学科、各种实体材料与知识内容,但是它的目标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加完整理解复杂的题材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这个过程必然牵涉到多重层面且需要透过各种不同模式的合作来达成。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创造展览》
  是第一本从团队合作的角度谈筹办展览的专书。
  是第一本以专案阶段的方式来拆解一个展览筹备过程的工具书。
  也是第一本提供多重身分和工作角度来看待筹备展览的教科书。
  更是一本提供博物馆人筹展时面临到各种心理、工作难题该如何应对的指南书。

  这本书的内容有?
  本书内容涵括主题发想、展品设计到布展、开幕甚至到卸展等各个阶段,一应俱全。透过一个个筹展阶段的说明,引导读者理解到创造一个展览在不同时间该有什么准备,会遇到什么难题,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工作方法和技巧来应对筹展每个时期会遇到的疑难杂症。

  这本书的特色?
  本书通篇环绕着「展览是一个需要高度团队合作、明确分工与分层承担责任的大型专案」与「从构思到设计展项都要顾及到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两个主要宗旨;两位作者在书中不断鼓励大家找出创新的方法来面对问题,搭配上百所博物馆、展览机构和公司专业人士的经手案例和心得,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个散发着「良善」、「分享」与「体贴」特质和生命智慧的筹展故事。

 
体验的建筑:构建引人入胜的公共叙事空间 本书旨在探讨设计和叙事如何在物理空间中交织,共同塑造观众与内容之间的深刻联结。我们聚焦于公共展示空间——从博物馆、画廊到临时快闪装置——如何超越简单的信息陈列,转变为激发思考、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的场所。 本书的基石在于“体验设计”的核心理念:一个成功的空间不仅仅是关于“看什么”,更是关于“如何感受”和“如何行动”。我们将深入剖析,在一个多感官、沉浸式的环境中,如何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光影运用以及互动机制,引导观众的认知旅程。 第一部分: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与语境构建 本部分将确立理论框架,界定“叙事空间”的本质。我们不再将展览视为一系列独立的展品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连贯的、需要被“阅读”和“体验”的剧本。 1.1 叙事弧光在空间中的映射: 探讨如何将传统叙事结构(如开端、冲突、高潮、解决)转化为空间流线和环境变化。例如,如何通过入口的尺度、色调的突然转变,来制造情感上的“冲突点”或“顿悟时刻”。我们将研究如何运用“预留的空白”——未被占用的空间——来承载观众的内心独白和反思,这往往比密集的信息堆砌更为有力。 1.2 感官层次的编排: 深度剖析视觉之外的感官体验。触觉(材料的质感、温度)、听觉(环境音景、定向声效)和嗅觉(气味标记)在建立空间“氛围”和激活长期记忆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如何避免感官的过度饱和,实现感官元素的精准控制,确保每一种感官输入都服务于核心主题。 1.3 场所精神的召唤: 探究文化地理学与展示设计的交汇点。如何让空间设计尊重并增强现有场地的历史或文化“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包括对现有建筑肌理的尊重、对当地材料的优先使用,以及如何让当代展示手法与历史背景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而非简单的装饰性叠加。 第二部分:设计方法论:从概念到物质化 本部分聚焦于将抽象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可实施的空间蓝图的具体方法和工具。 2.1 观众旅程的地图绘制与场景分解: 介绍如何绘制详细的“观众体验地图”(Visitor Journey Map),不仅记录观众的物理移动路径,更要标记其预期的情感状态、认知负荷点和潜在的“意外发现区”。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复杂的概念分解为一系列可消化的、独立的“叙事场景”,并优化场景之间的过渡体验,确保流畅性。 2.2 沉浸式环境的设计原则: 深入探讨“沉浸感”的构建要素。这远超使用大型屏幕,而在于消除边界感。我们将研究如何运用灯光设计来模糊墙体与天花板的界限,如何利用地面纹理的连续性引导视线,以及如何通过建筑元素的变化来模拟特定的自然或历史环境。 2.3 互动机制的效用评估: 分析互动设计不应是附加的“玩具”,而应是内容深化的工具。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互动——被动的、反应式的、生成式的——并评估它们在信息保留、情感参与度提升方面的实际效果。重点在于设计的“可访问性”和“可理解性”,确保互动机制本身不会成为观众理解内容的障碍。 第三部分:设计挑战与长期可持续性 本部分关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设计团队面临的结构性、技术性和运营性的挑战,并展望未来趋势。 3.1 材料的伦理与循环设计: 讨论在临时或半永久性展览设计中,如何平衡设计美学与环境责任。内容将涵盖对可回收、低能耗材料的选择,模块化系统的设计以实现部件的再利用,以及如何将展览的生命周期纳入最初的设计考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2 技术整合的“无缝化”策略: 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或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实现技术与物理空间的和谐共存。关键在于技术必须是“隐形的向导”,而非“喧宾夺主”的焦点。我们将研究如何通过细致的安装和编程,使高科技元素自然地融入空间叙事,而非突兀地插入。 3.3 跨学科协作的结构重塑: 成功的空间体验设计需要多方专家协同工作。本书将详细阐述设计师、策展人、工程师、教育专家和观众研究人员之间如何建立高效的沟通模型,以避免因专业壁垒导致的“功能冲突”或“叙事脱节”。重点是建立一个共同的语言和共享的愿景。 结论:体验作为一种持续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空间展示的重新思考:一个引人入胜的体验空间,本质上是邀请观众参与到一场持续的、多维度的对话中。通过精心的结构、策略性的感官运用和对观众体验的深度同理心,设计者能够创造出超越信息传递、直击人心的、真正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宝莉・麦肯娜-克莱思(Polly McKenna-Cress)


  曾任美国费城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博物馆规划与设计研究所所长与系主任,设计公司Alusiv, Inc.高级主管。集顾问、作家、教育人员等身份于一身,专门辅导机构、部门和团队执行展览规划、企划、设计与专案管理。具备二十五年以上的博物馆和设计公司专业经验,经手超过六十档规模、预算、复杂程度不一的展览。

珍娜・卡缅(Janet A. Kamien)

  生前从事执行顾问、写作与策略规划等相关工作。具备四十年以上博物馆工作资历,曾在四间重要博物馆任职,亦为独立顾问。她曾参与、谘询和辅导超过一百件诠释专案和策略蓝图。

译者简介

金振宁


  美国华盛顿大学动物学及植物学学士,辅仁大学翻译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电影理论硕士。两个孩子的母亲,热衷于当代艺术、阅读与文字工作,目前于非营利组织工作。
 

图书目录

谢词
前言
导论

第一章:团队合作
何谓合作
为何要合作?
为何博物馆要讲求合作?
如何团队合作
案例研究: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科学馆
内在的必要需求

第二章:不同的立场与行动步骤
纳入不同立场,打造黄金团队
每个团队必备的五个立场
行动步骤
危机与陷阱

第三章:机构的拥护者
为顶尖展览创造良好的环境
下桩打基础
擘划机构的重大变革
〈提前规划〉,强・科(Jon Coe)
〈未来一百年该何去何从?〉,莱丝莉・史瓦兹(Leslie Swartz)
〈反映机构形象的展览〉,查理・华特(Charlie Walter)
评鑑、点评与许可
机构的文化与风险
评量结果并从中学习

第四章:展览主题的拥护者
毕竟展览是有主题的!
方法与哲学
物件导向或构想导向
展览主题专家会遇到的难题
〈用物件呈现历史〉,洁西卡・纽沃斯(Jessica Neuwirth)
〈一位艺术史学者的观点〉,瑞秋・麦克盖瑞(Rachel McGarry)

第五章:观众体验的拥护者
为观众企划展览内容
展开行动:形塑展览概念
整理资讯的方法
整合与提出初步的概念
组织概念,使之成为连贯的叙事
〈关于说故事的故事〉,莱丝莉・贝德弗(Leslie Bedford)
展览的记录与呈现
锻造细节:这工作到底怎么办才好?
〈教育人员作为教育拥护者〉,莎里・罗森斯坦・沃伯(Shari Rosenstein Werb)
锻造细节的方法

第六章:设计的拥护者
身体与感官体验的拥护立场
设计拥护者:在合作关系中工作
展览设计的主要原则
设计提案
空间规划与参观动线
格式塔(Gestalt)-经由五感形成的整体感受
〈灯光的影响力〉,罗兰・何普恩(Lauren Helpern)和崔西・克雷纳・波里门伊(Traci Klainer Polimeni)
讯息即媒介:不同的展示模式
〈应变执行之轮〉(此标题建议全译),杰夫・霍克(Jeff Hoke)
〈环境佈景设计〉,理查・克莱思(Richard Cress)
〈多媒体的整合〉,理查・路易斯(Richard Lewis)
〈展览中魔术与错觉的运用〉,黛安・波罗芙(Diane Perlov)
〈博物馆中剧院与沉浸式环境的营造〉,唐娜・劳伦斯(Donna Lawrence)
〈物件剧场〉,保罗・马丁(Paul Martin)
无障碍且适合普罗大众的通用设计
〈无障碍设计〉,莱斯・卡森(Lath Carlson)
环保的实践
〈永续发展的展览〉,莱斯・卡森
结论

第七章:专案与团队的拥护者
专案与团队管理
规划展务流程
编列预算
团队管理

第八章:团队合作的方法与技巧
从合作过程得到最大收获
工作过程的记录
发想和雕琢点子的方法
整理概念和视觉纪录
〈草图作为团队的视觉工具〉,朵蒂・迈尔斯‧罕巴(Dottie Miles Hemba)
决策与评量
〈评量〉,杰夫・海沃(Jeff Hayward)
〈先导测试〉,戴娜・史劳斯(Dana Schloss)与凯萨琳・杰夫(Katherine Ziff)
〈原型作为测试点子的方法〉,艾瑞卡・凯斯纳(Erika Kiessner)
〈观众权利法〉,茱迪・兰德(Judy Rand)
〈撰写成功的提案申请书〉,乔治・梅尔(George Mayer)

第九章:展务流程与阶段
如何建立展务流程
展务流程的大纲
展务流程的阶段
开展后的工作:评量、维护、进化和记录
展览谢幕

索引
人名索引
机构名称索引
专有名词索引
展览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博物馆学学者  徐纯教授


  2002年第一次到大连参加两岸博物馆学的研讨会,我发表的论文是美国团队取向的展览规划模式在东方文化的适用度,立即引起大陆很多博物馆人与博物馆学教授的反应,研讨会后我一路到北京、天津自然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都用这个主题演讲。2003年,就将这堂课程连带着台南艺术学院博物馆学研究所选这堂课的学生,一起到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开课了。这是我第一次带学生跟大陆的学生一起上课,行前写了一篇合作与创造,交给每位与我同行的学生,除了因为我多年与美国展览界学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之外,也想到台湾与大陆的学生文化背景必然有不同之处,合作会产生的问题必然会阻碍了展览的「创造性」。

  说到这里,再让我们看看这本书的书名《创造展览:如何团队合作、体贴设计打造一档创新体验的展览》,跟我的合作与创造看起来好像就是同一回事了!也就是说,这本书就是美国博物馆界「团队合作」的展览创造,那么,它是否也适用于东方文化的博物馆?

  其实东方文化中也不失有合作与创造,只是在用在展览上时,我们常常会提到「独立策展人」,而且这个人常常以英文curator来画等号,殊不知这只是表面的直译,没考虑到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不同之处,就在于用展览来创造群体的共识,就跟这本书的目次的第一章「合作」来创造!而合作与创造出来的就是博物馆的展览,我们需要的方法论就是这本书。

  谢谢金振宁帮我们作展览的博物馆人翻译这本书!
 

图书试读

导论
 
一间博物馆无论有何价值,这价值均来自于它的作为,而非它是什么博物馆。—史蒂芬・威尔(Stephen E. Weil)1
 
除了资讯、价值和体验,博物馆还能提供民众什么样的社会功能?请容我提出两项:刺激与培力。在此,参观博物馆的行为本身应视为一个起点而非句点,意即在民众离开博物馆之后,他们获得的体验仍能长久持续下去。      —史蒂芬・威尔2
 
博物馆已发展到一个死胡同,未来该何去何从?博物馆长久习惯把展品放在台座上供人欣赏,简简单单地为随性的观众维护和展出东西,这种基本展示手法早已不足。如同图书馆,时至今日博物馆的任务已从典藏和保存,演变成以教育为首,现在更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拥有主张并肩负社会责任。
 
现代博物馆板块的第一个大变动,是从物件取向转为观众取向,展览的意义「不只是关于某些物,而是为某些人而产生」。近年的改变则是将观众视为合作对象。许许多多的博物馆专业人员不仅拥抱这些改变,也成为这些改变的提倡者,从一开始便致力于推动这样的议题。这些人甘冒风险,协力重塑许多博物馆和古蹟,将之从一成不变的状态转变成有动能、包容性和符合现实世界的机构。但是博物馆能够做的事不仅止于此,其实有更多可能性。
 
1.www.lukeweil.com/_pages/stevePage.html
2.《博物馆再思》(Rethinking the Museum),1990
 
前述的这些情况对博物馆任务有何剧烈的影响和改变,我们又该如何达成任务?
 
任何展览的开始都牵涉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合作关系,许多机构在发起展览时均不曾确实分析或评量这当中所牵涉到的「如何做」和「谁来做」。反而焦点始终放在最终的产品之上,这也不错,却不见得能使展览发挥最大潜能。如果博物馆计画是在美美的环境中展示物质文化,这是其中一个步骤而已。但是从馆博界、赞助人、相关群体到整个社会其实都有更高的期待,公共机构不可视而不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展览设计的世界。从最初的理念构思,到具体的方案执行,再到最终的评估反馈,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喜欢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既有宏观的战略指导,又有微观的操作细节。她在书中提出的“故事线”概念,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展览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解释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将信息、情感和互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带领观众踏上一段沉浸式的探索之旅。此外,她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处理预算、时间管理以及风险规避的实用技巧,这些都是在展览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展览的理解,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观看者”,蜕变成了一个能够初步构思和策划展览的“参与者”。它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那种简单粗暴地给出“标准答案”的指南。相反,作者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她深入剖析了“体贴设计”在展览中的核心作用,不仅仅是美观上的考量,更是对观众体验的深度关怀。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了如何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期望,甚至是他们可能遇到的困惑。例如,她讨论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人流,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互动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设计来提升观众的舒适度和参与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感连接”的强调,她认为一场成功的展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她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通过故事叙述、触觉体验、甚至是气味和声音的运用,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让展览留下更深刻的印记。这些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看展览的经历,也让我对未来如何策划和设计展览有了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简洁而富有艺术感,色彩的搭配也十分和谐,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创造”和“体验”的理念。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曾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展览的方方面面,它是否会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仅仅列举一些理论和案例?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文字所吸引。她没有直接切入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篇,讲述了一个团队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和反复的尝试,最终打造出一场令人惊叹的展览。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对展览的幕后创作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更让我对“团队合作”的力量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团队成员如何克服分歧、激发创意时的细节描绘,那些生动的对话和充满智慧的碰撞,仿佛就发生在我的眼前,让我情不自禁地跟着主人公们一起经历着创作的起伏。这种叙事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分享会,让我充满了继续探索的动力。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创新”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创新简单地定义为“新奇特”,而是将其置于“体验”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她强调,真正的创新,是能够为观众带来独特、难忘、甚至能够改变他们看法的体验。她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势,挖掘潜在的创意火花。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原型制作”和“用户测试”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地阐述了这些看似复杂的过程,如何能够帮助展览团队在早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从而避免后期出现更大的失误。她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头脑风暴,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将零散的创意整合,形成一个 cohesive 的展览方案。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展览设计,也能够应用到其他需要创意和团队协作的领域,让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名所限定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展览设计的专业书籍,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共同创造价值”的智慧启迪。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她认为,一档成功的展览,绝非个人英雄主义的产物,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共同协作的结晶。她详细地描述了不同角色(策展人、设计师、教育者、技术人员等)之间如何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如何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发挥所长,同时又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作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反馈机制”的论述,她认为,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反馈环境,能够帮助团队不断进步,持续优化。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在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拥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并懂得如何倾听和回应彼此的声音,是实现任何有意义的创造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