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工艺美术
  • 工艺美术史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文化艺术
  • 历史
  • 中国文化
  • 传统工艺
  • 美术史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全书博取众家之所长,编写简明扼要,图例丰富,每章之前附有导读,别具特色。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的工艺美术,书中按陶器、青铜、玉器、染织、金属、漆器等各种工艺门类划分为小节,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它们产生、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东方之韵: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艺术史诗 图书名称: 东方之韵: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国艺术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门类的技术或流派演变,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精细入微地描摹了中华文明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相互作用下,所孕育出的独特艺术精神与美学体系。我们追溯的,是一条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陶器刻划符号,蜿蜒流淌至近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艺术形态重塑的磅礴长河。 第一部:远古的低语与文明的奠基(史前至秦汉) 本书开篇,带领读者回到文明的黎明。我们不着重于工艺品制作的“如何”,而是探究这些早期遗存——如仰韶文化的彩陶、马家窑的漩涡纹饰、良渚文化的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和权力象征。这些早期造型艺术的背后,是先民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部落秩序的建立。 进入夏商周,我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礼制与宗教。青铜器不再仅仅是冶金技术的体现,它们是“重器”,是沟通天地、维系等级的政治工具。本书将深入分析饕餮纹、夔龙纹等复杂纹样的符号学意义,探讨它们如何构建了早期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谱。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百家争鸣映照在艺术领域的“变革与多元”上,漆器的精美、金银错工艺的成熟,预示着审美趣味从庄严的礼器向世俗化、个人化的过渡。 秦汉一统,则带来了艺术的“规范化与帝国气象”。兵马俑群的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国家力量的视觉表达。汉代的画像砖、帛画,揭示了升仙思想、历史叙事在民间艺术中的传播方式,展现出一种昂扬、博大的气魄。 第二部:气韵生动与精神的飞扬(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这一时期是中国艺术精神深度觉醒的阶段。魏晋风度带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书法成为独立的审美主体,其笔墨间的“气韵”成为衡量一切造型艺术高下的重要标准。 隋唐盛世,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融合性”。本书详细剖析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犍陀罗、犍陀罗艺术与本土审美的交融过程,揭示了佛教艺术如何被成功“汉化”。唐三彩的绚烂色彩,不仅是烧制技术的胜利,更是盛唐气象的直观体现——自信、丰腴、兼容并蓄。 宋代,则标志着中国艺术审美进入了“内敛的精致与哲学的沉思”。我们探讨了宋代美学如何渗透到日常器物之中:汝窑的“雨过天青”所追求的不是色彩的艳丽,而是对“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思的拟态;宋代山水画中对“可游、可居”的理想化空间构建,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超越现实的寄托。这不仅仅是绘画的成熟,更是生活艺术化的极致体现。 第三部:世俗的繁华与文人的雅集(辽金元明清) 元代以降,艺术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文人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本书将重点分析“雅”与“俗”的张力。元代文人画对笔墨趣味的强调,是对宋代院体院画的一种反动,它更注重个体的性情流露。 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艺术的独立性却面临挑战。本书将细致考察这一时期的“技术高峰与观念的固化”。景德镇的青花瓷,其纹饰的繁复与标准化,反映了高度成熟的官营手工业体系,但同时也展现出部分审美上的程式化倾向。这一时期的民间艺术,如年画、刺绣、戏曲服饰,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对世俗生活的直接反映,构成了与主流文人艺术相呼应的壮阔景观。我们会深入解析这一时期“集大成”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艺术如何寻求自我定位的艰难历程。 结语:永恒的流变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中国艺术史并非一个个孤立的技艺发展节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观看、诠释与再创造”的过程。它体现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美学逻辑。通过对这些跨越数千年的物质载体的考察,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审美基因与精神脉络。这部史诗,旨在展现的,是一种流淌在山川河流、器物纹理之间的,关于“如何生活得更美”的集体记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工艺美术 / 001
第一节 陶器 / 001
第二节 编织、纺织、玉器、居址建筑工艺 / 007
思考题 / 010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工艺美术 / 011
第一节 青铜工艺 / 011
第二节 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 / 018
第三节 玉石、服饰、城市建筑工艺 / 019
思考题 / 02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工艺美术 / 023
第一节 青铜工艺 / 023
第二节 漆器 / 028
第三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30
第四节 玉器工艺及其他 / 033
思考题 / 035

第四章 秦汉时期工艺美术 / 036
第一节 漆器 / 036
第二节 青铜工艺 / 038
第三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45
第四节 玉器、瓦当、城市建筑工艺 / 047
思考题 / 050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 / 051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51
第二节 织绣、服饰工艺 / 054
第三节 宗教建筑、家具及其他工艺 / 056
思考题 / 059

第六章 隋唐时期工艺美术 / 060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60
第二节 染织服饰 / 064
第三节 金银器 / 068
第四节 铜镜工艺 / 070
第五节 建筑工艺 / 072
第六节 家具 / 076
思考题 / 078

第七章 宋代工艺美术 / 079
第一节 瓷器工艺 / 079
第二节 染织服饰工艺 / 084
第三节 漆器工艺 / 087
思考题 / 088

第八章 元代工艺美术 / 089
第一节 瓷器工艺 / 089
第二节 纺织、服饰工艺 / 092
思考题 / 095

第九章 明代工艺美术 / 096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096
第二节 织绣印染工艺 / 100
第三节 家具、漆器工艺 / 102
第四节 宫殿建筑 / 105
第五节 其他工艺 / 107
思考题 / 108

第十章 清代工艺美术 / 109
第一节 陶瓷工艺 / 109
第二节 丝织印染工艺 / 113
第三节 园林建筑、建筑彩画及家具工艺 / 115
思考题 / 120
参考书目 / 12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惊人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我原本以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就是陶瓷、丝绸、玉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门类,但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中国的工艺美术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和深邃。从北方的剪纸、泥塑,到南方的刺绣、竹编,再到西部的藏族唐卡、东部的漆器,每一种工艺都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介绍所吸引,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服饰,那些造型奇特的图腾,都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景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工艺,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与当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不禁感叹,人类的创造力是如此的无穷无尽。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产量,更是那种源远流长的匠人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怀。

评分

我常常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工艺美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作者在叙述中,不仅仅是罗列那些精美的器物,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贯穿其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我看到了那些世代相传的技艺,工匠们如何一丝不苟地遵循着祖辈的教诲,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钻研和改进。书中对建筑雕饰的描写,尤其是那些寺庙、宫殿中的精美石雕木刻,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宏大叙事与细腻工艺的完美结合。那些繁复的图案,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讲述历史、传承信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工艺美术视为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让我看到了工艺美术如何与哲学、宗教、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它内在的精神内核,那种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匠人,他的双手粗糙却灵巧,在他的叙述中,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仿佛有了生命。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纹样,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想象。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唐的漆器和金银器,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的。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如何受到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我尤其对书中对唐代唐三彩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马匹、乐伎,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当时社会繁荣开放的缩影。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技艺的简单罗列,他深入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让我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去理解和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文明,原来就蕴含在这些触手可及的工艺品之中。

评分

我一直认为,工艺美术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它更是一种流淌在生活中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式的写作风格,而是用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精美的工艺品展现在我面前。我喜欢书中对宋代瓷器的描绘,那些温润如玉的釉色,简洁流畅的线条,无不体现着宋人内敛含蓄的审美追求。从汝窑的“雨过天青”,到哥窑的“金丝铁线”,每一个窑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一一揭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品茗赏瓷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书中关于明清家具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榫卯结构精巧的红木家具,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器物,更是承载着东方哲学和传统文化的美学典范。它们不仅仅是家具,更是艺术品,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工艺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它们不仅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内心对美的渴望的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当我阅读那些关于玉雕、象牙雕刻的章节时,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在坚硬的材料上雕琢出细腻入微的纹理,如何将抽象的意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品。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纹样的演变,从商周的饕餮纹到汉代的龙凤纹,再到明清的吉祥图案,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讲解,让我领略到中国传统纹样所蕴含的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那些令人惊叹的象牙雕刻,更是将“巧夺天工”这个词诠释得淋漓尽致。尽管现在象牙制品受到限制,但通过这本书,我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成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不分贵贱,不分新旧,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