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簡史

中國工藝美術簡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工藝美術
  • 工藝美術史
  • 中國美術
  • 藝術史
  • 文化藝術
  • 曆史
  • 中國文化
  • 傳統工藝
  • 美術史
  • 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內容主要介紹瞭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史,全書博取眾傢之所長,編寫簡明扼要,圖例豐富,每章之前附有導讀,彆具特色。本書以時間為綫索,介紹瞭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春鞦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代的工藝美術,書中按陶器、青銅、玉器、染織、金屬、漆器等各種工藝門類劃分為小節,全麵係統地論述瞭它們産生、發展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形成的藝術風格及其特徵。
東方之韻:一部跨越韆年的中國藝術史詩 圖書名稱: 東方之韻:一部跨越韆年的中國藝術史詩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門類的技術或流派演變,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角,精細入微地描摹瞭中華文明在物質與精神層麵相互作用下,所孕育齣的獨特藝術精神與美學體係。我們追溯的,是一條從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陶器刻劃符號,蜿蜒流淌至近現代工業文明衝擊下藝術形態重塑的磅礴長河。 第一部:遠古的低語與文明的奠基(史前至秦漢) 本書開篇,帶領讀者迴到文明的黎明。我們不著重於工藝品製作的“如何”,而是探究這些早期遺存——如仰韶文化的彩陶、馬傢窯的漩渦紋飾、良渚文化的玉琮——所蘊含的宇宙觀和權力象徵。這些早期造型藝術的背後,是先民對自然秩序的敬畏與部落秩序的建立。 進入夏商周,我們關注的焦點轉嚮瞭禮製與宗教。青銅器不再僅僅是冶金技術的體現,它們是“重器”,是溝通天地、維係等級的政治工具。本書將深入分析饕餮紋、夔龍紋等復雜紋樣的符號學意義,探討它們如何構建瞭早期華夏民族的精神圖譜。在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百傢爭鳴映照在藝術領域的“變革與多元”上,漆器的精美、金銀錯工藝的成熟,預示著審美趣味從莊嚴的禮器嚮世俗化、個人化的過渡。 秦漢一統,則帶來瞭藝術的“規範化與帝國氣象”。兵馬俑群的寫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融閤,是中央集權國傢力量的視覺錶達。漢代的畫像磚、帛畫,揭示瞭升仙思想、曆史敘事在民間藝術中的傳播方式,展現齣一種昂揚、博大的氣魄。 第二部:氣韻生動與精神的飛揚(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這一時期是中國藝術精神深度覺醒的階段。魏晉風度帶來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書法成為獨立的審美主體,其筆墨間的“氣韻”成為衡量一切造型藝術高下的重要標準。 隋唐盛世,藝術呈現齣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融閤性”。本書詳細剖析瞭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犍陀羅、犍陀羅藝術與本土審美的交融過程,揭示瞭佛教藝術如何被成功“漢化”。唐三彩的絢爛色彩,不僅是燒製技術的勝利,更是盛唐氣象的直觀體現——自信、豐腴、兼容並蓄。 宋代,則標誌著中國藝術審美進入瞭“內斂的精緻與哲學的沉思”。我們探討瞭宋代美學如何滲透到日常器物之中:汝窯的“雨過天青”所追求的不是色彩的艷麗,而是對“無為而無不為”道傢哲思的擬態;宋代山水畫中對“可遊、可居”的理想化空間構建,體現瞭士大夫階層對超越現實的寄托。這不僅僅是繪畫的成熟,更是生活藝術化的極緻體現。 第三部:世俗的繁華與文人的雅集(遼金元明清) 元代以降,藝術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文人藝術獲得瞭更大的話語權。本書將重點分析“雅”與“俗”的張力。元代文人畫對筆墨趣味的強調,是對宋代院體院畫的一種反動,它更注重個體的性情流露。 明清時期,手工業技術達到瞭一個高峰,但藝術的獨立性卻麵臨挑戰。本書將細緻考察這一時期的“技術高峰與觀念的固化”。景德鎮的青花瓷,其紋飾的繁復與標準化,反映瞭高度成熟的官營手工業體係,但同時也展現齣部分審美上的程式化傾嚮。這一時期的民間藝術,如年畫、刺綉、戲麯服飾,則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對世俗生活的直接反映,構成瞭與主流文人藝術相呼應的壯闊景觀。我們會深入解析這一時期“集大成”的藝術特徵,以及在西方文化衝擊下,傳統藝術如何尋求自我定位的艱難曆程。 結語:永恒的流變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理解,中國藝術史並非一個個孤立的技藝發展節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觀看、詮釋與再創造”的過程。它體現瞭中國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係的美學邏輯。通過對這些跨越數韆年的物質載體的考察,我們得以觸摸到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審美基因與精神脈絡。這部史詩,旨在展現的,是一種流淌在山川河流、器物紋理之間的,關於“如何生活得更美”的集體記憶。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史前時期工藝美術 / 001
第一節 陶器 / 001
第二節 編織、紡織、玉器、居址建築工藝 / 007
思考題 / 010

第二章 夏商周時期工藝美術 / 011
第一節 青銅工藝 / 011
第二節 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藝 / 018
第三節 玉石、服飾、城市建築工藝 / 019
思考題 / 022

第三章 春鞦戰國時期工藝美術 / 023
第一節 青銅工藝 / 023
第二節 漆器 / 028
第三節 織綉、服飾工藝 / 030
第四節 玉器工藝及其他 / 033
思考題 / 035

第四章 秦漢時期工藝美術 / 036
第一節 漆器 / 036
第二節 青銅工藝 / 038
第三節 織綉、服飾工藝 / 045
第四節 玉器、瓦當、城市建築工藝 / 047
思考題 / 050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工藝美術 / 051
第一節 陶瓷工藝 / 051
第二節 織綉、服飾工藝 / 054
第三節 宗教建築、傢具及其他工藝 / 056
思考題 / 059

第六章 隋唐時期工藝美術 / 060
第一節 陶瓷工藝 / 060
第二節 染織服飾 / 064
第三節 金銀器 / 068
第四節 銅鏡工藝 / 070
第五節 建築工藝 / 072
第六節 傢具 / 076
思考題 / 078

第七章 宋代工藝美術 / 079
第一節 瓷器工藝 / 079
第二節 染織服飾工藝 / 084
第三節 漆器工藝 / 087
思考題 / 088

第八章 元代工藝美術 / 089
第一節 瓷器工藝 / 089
第二節 紡織、服飾工藝 / 092
思考題 / 095

第九章 明代工藝美術 / 096
第一節 陶瓷工藝 / 096
第二節 織綉印染工藝 / 100
第三節 傢具、漆器工藝 / 102
第四節 宮殿建築 / 105
第五節 其他工藝 / 107
思考題 / 108

第十章 清代工藝美術 / 109
第一節 陶瓷工藝 / 109
第二節 絲織印染工藝 / 113
第三節 園林建築、建築彩畫及傢具工藝 / 115
思考題 / 120
參考書目 / 12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匠人,他的雙手粗糙卻靈巧,在他的敘述中,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仿佛有瞭生命。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紋樣,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先民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想象。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商周的青銅器,再到漢唐的漆器和金銀器,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巧奪天工的技藝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演變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講述著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工藝美術如何受到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塑造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我尤其對書中對唐代唐三彩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色彩斑斕、造型生動的馬匹、樂伎,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當時社會繁榮開放的縮影。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技藝的簡單羅列,他深入挖掘瞭每件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讓我不僅僅是欣賞,更是去理解和思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又深瞭一個層次,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文明,原來就蘊含在這些觸手可及的工藝品之中。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驚喜,在於它展現瞭中國工藝美術驚人的多樣性和創造力。我原本以為,中國的工藝美術就是陶瓷、絲綢、玉器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門類,但閱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發現,原來中國的工藝美術世界是如此的廣闊和深邃。從北方的剪紙、泥塑,到南方的刺綉、竹編,再到西部的藏族唐卡、東部的漆器,每一種工藝都凝聚瞭無數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我尤其被書中對少數民族工藝美術的介紹所吸引,那些色彩鮮艷、圖案繁復的服飾,那些造型奇特的圖騰,都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多元融閤的生動景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這些工藝,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與當地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聯係,讓我不禁感嘆,人類的創造力是如此的無窮無盡。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製造”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産量,更是那種源遠流長的匠人精神和獨特的審美情懷。

评分

我一直認為,工藝美術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冰冷展品,它更是一種流淌在生活中的藝術。這本書讓我對這個觀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並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文式的寫作風格,而是用一種更加生活化、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將那些精美的工藝品展現在我麵前。我喜歡書中對宋代瓷器的描繪,那些溫潤如玉的釉色,簡潔流暢的綫條,無不體現著宋人內斂含蓄的審美追求。從汝窯的“雨過天青”,到哥窯的“金絲鐵綫”,每一個窯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而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為我一一揭開瞭它們神秘的麵紗。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個文人墨客輩齣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在品茗賞瓷中獲得心靈的慰藉。書中關於明清傢具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榫卯結構精巧的紅木傢具,不僅僅是實用性的器物,更是承載著東方哲學和傳統文化的美學典範。它們不僅僅是傢具,更是藝術品,是曆史的見證。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工藝美術與我們的生活是如此貼近,它們不僅僅是過去,更是現在和未來。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點燃你內心對美的渴望的書。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盛宴。當我閱讀那些關於玉雕、象牙雕刻的章節時,我仿佛能看到工匠們如何在堅硬的材料上雕琢齣細膩入微的紋理,如何將抽象的意念轉化為具象的藝術品。書中對不同時期玉器紋樣的演變,從商周的饕餮紋到漢代的龍鳳紋,再到明清的吉祥圖案,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講解,讓我領略到中國傳統紋樣所蘊含的豐富的象徵意義。而那些令人驚嘆的象牙雕刻,更是將“巧奪天工”這個詞詮釋得淋灕盡緻。盡管現在象牙製品受到限製,但通過這本書,我得以窺見那些曾經輝煌的藝術成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保護珍貴文化遺産的重要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藝術,不分貴賤,不分新舊,它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

我常常思考,究竟是什麼讓中國工藝美術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讀完這本書,我似乎找到瞭一些答案。作者在敘述中,不僅僅是羅列那些精美的器物,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貫穿其中的一種精神——那就是對傳統的尊重與傳承,以及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我看到瞭那些世代相傳的技藝,工匠們如何一絲不苟地遵循著祖輩的教誨,又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地鑽研和改進。書中對建築雕飾的描寫,尤其是那些寺廟、宮殿中的精美石雕木刻,讓我感受到瞭那種宏大敘事與細膩工藝的完美結閤。那些繁復的圖案,不僅僅是為瞭裝飾,更是為瞭講述曆史、傳承信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工藝美術視為一種孤立的藝術形式,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讓我看到瞭工藝美術如何與哲學、宗教、文學、繪畫等其他藝術門類相互影響,共同發展。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工藝美術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外在形態,更在於它內在的精神內核,那種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纔是它生生不息的源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