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

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陶艺
  • 日本文化
  • 手工艺
  • 设计
  • 艺术
  • 生活美学
  • 一期一会
  • 器物
  • 访谈录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重要的是,要仔细地看。

  是什么造就日本陶器难以取代的美
  窥看职人与环境、与时代共处共生的迷人智慧


  「语言是看不到的文化,陶艺则是看得见的。我曾经学习过眼睛看不见的,这次希望做能被彻底看到的东西。现时仍有很多古旧的陶器被保留下来,我想这是陶艺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性。」知花实

  器物太无聊⋯⋯不,器物不无聊,只是器物蕴含的情感与故事,更为动人。

  民艺器物,不抚过不用过,便无法完全理解它的好,而这「好」也是「刚刚好」,是工匠们考虑着使用时的种种,添加减去,慢慢捏成的。

  柳宗理为何会把最重要人生物,交给出西窑呢?
  为何这么讨厌陶艺,市野太郎却能造出这么出色的作品呢?
  身体和陶器之间密不可切的关系,对于出色的陶艺家小野哲平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走访日本各地,踏进职人最贴近的工房,一开始只是想着要询问陶器的制作方式,被他们勐一回呛:「这有什么好谈的呢?」才了解原来陶器制造,我们所关心的技术层面只是一个环节,更多的是环境、人、心的紧紧联系,再多的是,更要考量时代、作用……种种。每个步骤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种美的形成都包含着许多我们所看不见的。

  「用平底土锅做意大利面时,脑内便浮现大谷哲也先生那洒满了阳光的家——于忙碌工作的缝隙里,填满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铁绘小碗盛味噌汤时,鼻子便嗅到于城进先生家时吃到的汤面的香气——总是气定神闲,对新鲜事物张开怀抱欢喜迎接的城进先生。把马铃薯沙拉放于青花小盘时,耳畔便响起在市野吉记先生车内听到的爵士乐曲——满身溢发着对陶瓷的热情的市野先生。将饼干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下菜时,嘴里就漾起了矢岛操小姐分我的半个奶油面包的甜美——羞涩腼腆轻声细语的矢岛小姐⋯⋯」

各界推荐:

  松浦弥太郎│生活风格名作家
  江明玉│小器生活创意总监
  米力│生活杂货作家
  沢田眉香子│《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欧阳应霁│作家

  「日本的陶瓷器多是从中国习得的,到了今天,因流露着自然、美与祥和平静的感觉,而被视为了生活的艺术。此书把日本现代陶艺的风景与陶艺家的热情,透彻地展现出来,深刻得教人惊讶。」──沢田眉香子│编辑、《京都器皿散步》作者
 
《琉璃之歌:西方玻璃艺术的千年流转与匠心独运》 这是一部深入探寻西方玻璃艺术史的长篇巨著,它如同穿越时空的琉璃隧道,带领读者领略从古老文明的偶然发现到现代艺术的无限创意的壮阔历程。本书并非聚焦于东方的泥土与火的交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大陆上那些晶莹剔透、变幻莫测的“固态液体”。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六大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玻璃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思考、技术革新与社会影响。 第一部分:远古的微光——玻璃的黎明与地中海的遗产(公元前4000年—公元300年) 本章追溯了玻璃这一神秘物质的起源。它并非由人类主动发明,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冶金过程中,高温下沙子、石灰和苏打自然熔融的副产品。早期的玻璃制品多为珠饰或不透明的彩釉,服务于祭祀与王权的象征。 重点剖析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玻璃制作工艺,特别是“模制玻璃”(Core-Forming)技术。书中详尽描述了工匠如何用耐火的泥芯包裹在金属框架上,蘸取熔融的玻璃,再将其塑形、冷却,最后刮除泥芯的过程。这种对色彩的初步掌控,预示了后续艺术的爆发。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吹制的发明。叙述了公元一世纪叙利亚工匠的一次伟大突破:如何使用空心吹管代替泥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作品的轻盈感。这一技术革命,使得玻璃从昂贵的奢侈品,开始步入贵族日常生活的视野。罗马人将玻璃的应用推向极致,从复杂的香水瓶(Unguentaria)到镶嵌彩色的“网纹玻璃”,其工艺的复杂程度即便是现代工匠也需耗费巨大精力模仿。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虔诚之光——教堂穹顶下的色彩叙事(公元400年—公元1450年)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玻璃艺术的重心转移到了欧洲的宗教中心。本部分聚焦于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Stained Glass)。 本书细致考察了圣丹尼斯修道院和沙特尔大教堂的窗户。彩色玻璃在此不再是简单的容器,而是承载神圣叙事的“媒介”。讨论了“铅条(Cames)”的结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切割不同颜色的玻璃片,如同拼图一般,构建出圣经故事的宏大场景。 一个关键的技术细节是颜色的生成。中世纪的工匠主要依靠金属氧化物(如钴蓝、铜绿、锰紫)来为玻璃着色。然而,为了描绘人物面部和衣褶的细节,他们发明了“釉彩”(Grisaille),这是一种富含铁的深色颜料,通过二次烧制固定在玻璃表面,赋予了画面细腻的笔触感。本书认为,中世纪的玻璃艺术达到了技术与神学融合的巅峰,光线穿透窗户,被视为上帝恩典的物理体现。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精工细琢与威尼斯的霸权(公元1450年—公元1750年)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世俗化进程的加速,玻璃艺术从教会手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对形式美学的极致追求。威尼斯,特别是穆拉诺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玻璃制造中心。 本章详细介绍了穆拉诺玻璃的独特之处:对“水晶玻璃”(Cristallo)的掌握。这种玻璃纯净透明,几乎无色,使得工匠能够施展更精湛的装饰技巧。书中深入剖析了“珐琅彩绘”(Enameling)、“镂空雕刻”(Cutting/Engraving)以及革命性的“拉丝(Filigrana)”技术。 重点描述了“雪花玻璃”(Lace Glass或Netted Glass)的复杂构造,工匠如何将白色的乳状玻璃细丝编织、扭转,融入透明的主体中,创造出极其精细的网状纹理。同时,本书也讨论了威尼斯对配方和技术的严格保密制度,以及这种垄断如何维持了其长达数百年的艺术霸权。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新艺术的萌芽(公元1750年—公元1900年)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催生了新的可能性。以英国的“铅晶质玻璃”(Lead Crystal)为代表,玻璃的切割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工匠通过使用高铅含量的玻璃,使其折射率大大增加,再以几何图案进行深层切割,创造出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旨在模仿昂贵的天然水晶。 然而,对机械化和仿古的审美疲劳,催生了对自然、有机形态的回归——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本部分集中展示了法国玻璃大师的成就。埃米尔·加莱(Émile Gallé)和达尔·萨鲁特兄弟(Daum brothers)不再满足于切割,他们重新发掘了“多层玻璃”(Casing)和“酸蚀刻”(Acid Etching)技术。通过控制不同颜色玻璃层对酸的敏感度差异,他们能够“雕刻”出层次分明的花卉、昆虫和自然景观,使玻璃作品真正成为立体的自然标本。 第五部分:现代主义的洗礼——功能与抽象的探索(公元1900年—公元1970年) 两次世界大战后,玻璃艺术进入现代主义阶段。实用主义和功能性成为核心美学。本章探讨了巴伐利亚的蒂芙尼(Tiffany)风格(注意,此处并非指美国路易斯·蒂芙尼,而是指欧洲大陆的现代派风格,此处为行文上的区隔,指代现代设计思潮的转变),以及捷克玻璃如何转向简洁、几何化的水晶设计,服务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家居市场。 焦点转向了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时期,以及战后对功能美学的追求。玻璃开始更多地被用于建筑和工业设计,例如大型平板玻璃的制造技术革新,使得玻璃幕墙成为现代都市的标志。 第六部分:当代玻璃的无限疆域——从工作室运动到概念雕塑(公元1970年至今)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工作室玻璃运动”(Studio Glass Movement)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这一运动,深受美国托尼·奥帕尔(Dale Chihuly)等人的推动,强调艺术家对作品的完全掌控权。 详细分析了“热塑性玻璃”(Lampworking)和“吹制技术”的复兴,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色彩的饱和度、形态的张力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考。作品不再追求实用性,而是成为纯粹的概念雕塑。例如,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金属氧化物和复杂的退火处理,创造出具有“内爆”或“流体凝固”感的抽象作品,打破了玻璃“易碎”的刻板印象,使其成为探讨时间、空间和物质本质的前沿媒介。 本书以详实的图注、精选的博物馆藏品照片和严谨的工艺流程图,构成了一部无可替代的西方玻璃艺术史百科全书。它不仅是艺术史学者的案头参考,也是所有热爱光影、材质与工艺的读者,领略琉璃之美的绝佳向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琪香


  旅客,卖文人。

  曾为多本杂志编辑,2010年离港定居京都,为讨活写字,为兴趣写书。专栏见于香港端传媒、《Obscura》、中国《Voicer》等。着作包括《好日。京都》(2014年,台湾木马文化)、《喵店长》(2016年,香港天窗出版社)。
 

图书目录

◆ 寻访柳宗理:出西窑
◆ 将世界放在碗子里:城进
◆ 瑕疵美:吉永祯
◆ 没有特征的白瓷:大谷哲也
◆ 与自然共生的器物:小鹿田烧
◆ 陶艺最讨厌:市野太郎
◆ 造旧物的人:市野吉记
◆ 非「非如此不可」:山田洋次
◆ 充满缺陷的白瓷:田渊太郎
◆ 收集自然的人:矢岛操
◆ 陶艺是生存的手段:与那原正守
◆ 摸得到的沖绳文化:知花实
◆ 美是不恐惧也不讨好:小野哲平
 

图书序言



  用平底土锅做意大利面时,脑内便浮现大谷哲也先生那洒满了阳光的家——于忙碌工作的缝隙里,填满生活小趣味的大谷先生。用铁绘小碗盛味噌汤时,鼻子便嗅到于城进先生家时吃到的汤面的香气——总是气定神闲,对新鲜事物张开怀抱欢喜迎接的城进先生。把马令薯沙拉放于青花小盘时,耳畔便响起在市野吉记先生车内听到的爵士乐曲——满身溢发着对陶瓷的热情的市野先生。将饼干起司放在黑白碟子作下菜时,嘴里就漾起了矢岛操小姐分我的半个奶油面包的甜美——羞涩腼腆轻声细语的矢岛小姐⋯⋯

  数年前,我开始逐少逐少地收集陶瓷器皿,大多是于旅行时在当地的陶艺店遇上的,也有些到自陶艺产地直接搜来,让自己在每顿饭餐时,想起旅程里的愉快与不愉快(不管愉快与不愉快,通常后来都会演变为美好回忆)。器皿漂亮、易于亲近且各有表情,相近的白化粧碟子,出自不同陶艺家的手,便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是怎样的人制造出如此可亲的器皿呢?是怎样的生活与环境,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与双手,教他们提炼出如此直率、如此坦诚的生活艺术品?器皿连结着我与陶艺家们,我希望能真实地认识点缀我生活的人,抱着这份单纯的好奇心,我开始制作这本书。

  从三重县到沖绳,我探访了十三个制作陶瓷的地方,大都是陶艺家的工房,也有如小鹿田烧之里般,是聚集了工匠的陶瓷产地。在制作这本书的初期,我对陶瓷几乎一窍不通,期望着以此为借口,跟陶艺家们学习,增加对这门工艺的了解,採访之时,不时都提出关于陶艺技术的疑问。我曾一度想像这将成为一本适合陶艺入门者的工具书,然而在制作的过程里,这想法却一点一点地远离我。

  记得在高知县与小野哲平先生见面后,在从陶窑回到车站的车程上,直率的他,狠狠地掷下一句:「讨论制作技术等,太无聊了吧。」我如梦初醒,想来跟小野哲平先生相处的半天里,这个内心如火的陶艺家,跟我谈人性的暴力,谈自己年青时对生命的困惑,这些故事深深打动我,甚至叫我忘记了向他设教造陶的窍门。

  事实上,在多个访问之中,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烧制陶瓷的温度,或是涂抺釉药的方式(当然,我对此也兴趣盎然),而是陶艺家们在他们制造的小小国度里,如何与自然共处,又如何克服自然给予他们的难题。虽然无法用文字说明,我总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他们与脚下泥土微妙而亲密的关系,彷彿化为了无以名状的元素,渗透在器物之中,而这些元素是如此的迷人。比起陶艺本身,我大概对这些元素更感好奇。

  「真的很美呢。」若听到一位画家看着自己的作品时如此说,或多或少会感到对方的自傲,但很奇妙地,每当陶艺家们不由自主吐出这一句时,我都没有这感觉。他们不像是称赞自己,彷彿是在赞叹火、赞叹泥土、赞叹以石材与木材烧成的灰造成的釉、赞叹自然,赞叹自然的奥妙。大自然从来不听使唤,进窑后的陶瓷,在火舌吞吐过后,成品不一定如自己所想,有时给催毁,有时则带来惊喜。此时他们只好抱着谦卑之心,听候大自然的发落,阅读祂,理解祂,然后迎合祂。陶艺家们抱着心里对美的执着,跟大自然结伴,将抽象化为形体,成为美丽的陶瓷器物。

  器物太无聊⋯⋯不,器物不无聊,只是器物蕴含的情感与故事,更为动人。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最终《器物无聊》并没有成为一本实在的工具书,而只是一本描述陶艺家世界的故事书。希望大家读过后,在用餐之时,捧起饭碗,会感受到跟以往不同的重量。

  在这里特别感谢所有接受採访的陶瓷艺术家们,友善地接待我这位无知的访客,耐心地告诉我关于陶瓷的总总,并分享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热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的书名,给我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触感。陌生的是,我从未想过“无聊”二字可以如此直白地与“器物”联系起来,这打破了我对器物“实用”或“美观”的固有认知。熟悉的是,日本文化中对于“侘寂”美学,那种对不完美、不恒久的欣赏,我一直深有体会。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在探讨那些被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忽略的,那些安静、内敛、甚至带有一丝“不完美”的器物之美。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十三位陶艺家的视角,展现出他们是如何在看似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寻找乐趣,寻找灵感,并最终将他们的情感和哲学融入到一件件作品之中。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去感受泥土的温度,去聆听拉坯时发出的低语,去理解每一道釉色的微妙变化。这本书,感觉会像一件温润的瓷器,需要慢慢地摩挲,才能体会到它深藏的底蕴。

评分

作为一名对生活细节有着些许执念的读者,看到《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的书名,我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觉得,我们身边的器物,往往被我们视为工具,而忽略了它们本身可能蕴含的生命力和故事。尤其是日本的陶艺,我总觉得它们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灵魂。我想象这本书会带我进入一个充满宁静与专注的世界,去了解这些陶艺家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将自己的心境、对自然的体悟,甚至是对人生哲学的理解,一点一滴地注入到手中的泥土里。我很好奇,在他们眼中,什么才算是“无聊”?这种“无聊”又为何能孕育出如此迷人的器物?“一期一会”的理念,也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带我领略到,每一次与器物的短暂接触,都能成为一次深刻而难忘的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无聊”这个词有着特别的解读,我总觉得,真正的“无聊”并非空洞,而是内涵丰富到需要静心去体会。而“器物”在我看来,是人类文明最朴素的载体,它们承载着生活,也见证着时间。所以当看到《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间点燃了。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那些在工作室里,陶艺家们一言不发,却神情专注地揉捏着泥土的画面。我设想,这可能不是一本充满炫技的艺术评论,而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遇见。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陶艺家们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孤独、坚持,甚至是小小的挫败感,以及最终作品诞生时的那份欣喜。我也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作品,这些看似平凡的器物,在他们眼中又有着怎样的生命力?“一期一会”这个词,更是将这种短暂而珍贵的连接感放大,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每一次与器物的相遇,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缘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浮夸的宣传语,而是用了一种留白感很强的构图,一尊朴拙的陶器静静地陈列在画面中央,旁边是书名,简洁却很有力量。我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这肯定不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而是会带人进入一个安静、专注的领域。我一直对日本文化,特别是那种“匠人精神”很着迷,总觉得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里,能有人静下心来,用双手去创造一件有温度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我猜这本书会带我走近这些陶艺家,看看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泥土变成艺术,将时间凝固成器皿。我很好奇,这些“无聊”的器物,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它们是如何承载起“一期一会”的禅意?我很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或许能从中汲取一些关于耐心、关于专注、关于如何找到生活中细微之美的灵感。这本书的厚度适中,看起来不会过于冗长,感觉很适合在午后一杯茶的陪伴下,慢慢品读。

评分

这个书名《器物无聊:与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一期一会(二版)》,让我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像是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安静的日本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和草木的香气。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往往藏在最平凡的事物里,而“器物”就是其中最生动的例子。尤其是在日本,陶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内心沟通的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十三位日本陶艺家的世界,去感受他们创作过程中的专注与耐心,去体会他们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赋予冰冷的泥土以温度和生命。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理解“无聊”的?这种“无聊”是否是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创作的必要前提?而“一期一会”的概念,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一种期待,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珍惜每一次与器物的相遇,以及如何从中汲取生活的美学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