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

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侠
  • 清代
  • 历史
  • 小说
  • 金庸
  • 书剑恩仇录
  • 古典
  • 武功
  • 江湖
  • 大字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剑恩仇录》虽是金庸的第一部作品,但已经光芒万丈。《书剑》是「群戏」,主角是「红花会」,而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红花会一共有十四个「当家」,其中有几名相当突出,活龙活现,令人激赏!《书剑》採用了「干隆是汉人」的传说,借干隆这个人物,写出了既得权力和民族仇恨之间的矛盾,在表达这一点意念上,获得成功。
 
  为了更细腻诠释陈家洛与香香公主之间生死与之的深情,以及木卓伦、霍青桐族人间的大义,修订期间,金庸特觅来伊斯兰教可兰经全文,反覆研究,增补一章〈魂归何处〉,约五千多字,从陈家洛口中,引出金庸对于人生、情爱、民族的种种深刻思索,为《书剑恩仇录》一书,增添一重由岁月锤鍊的智慧光芒!
 
  此外,新修版加强了陈家洛不敢爱霍青桐的内心描述;将曾受争议的玉瓶美女由香香公主变成玛米儿;加笔刻划干隆的心机重重与运筹帷幄等,也使得陈家洛与干隆这两个兄弟主角,其内心的矛盾冲突,更引人入胜!
 
  而为了让不同阶层的读者都能轻松进入金庸侠义世界、一览武侠文学精粹。金庸大师与远流特别推出以关怀银发族、青少年及体恤眼镜族为出发点的──新修大字版!特以16开加大版面,内文字体放大为精致印刷,并选用质地轻巧的高级爱眼漫画纸,容易翻阅,长时间捧读不费力。
侠骨柔情:江湖风云录 序章:乱世烽烟起,英豪出草莽 本书的故事,并非始于庙堂之上,而是扎根于市井江湖的烟尘之中。时值大清乾隆年间,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红花会、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秘密活动,而朝廷的爪牙——无论是明里锦衣卫、东厂,还是暗地里的江湖鹰犬,都如影随形,编织出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我们的故事,聚焦于几个不同出身的年轻人,他们因各自的命运轨迹,被卷入了这场权力与道义的漩涡。 第一卷:初涉江湖,恩怨萌芽 主角之一,陆飞扬,本是江南一个小型镖局的少主,家学渊源,武艺不俗,心性耿直。他的人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彻底颠覆。镖局遭人暗算,家破人亡,他侥幸逃脱,从此背负血海深仇,流落江湖。他拜入一位隐居深山的剑术大师门下,潜心习武,誓要查明真相,手刃仇敌。 与他命运交织的,是出身名门的苏婉儿。苏家是世代传承的医武世家,家风严谨,苏婉儿不仅精通岐黄之术,其父更是江湖中赫赫有名的“玉面判官”。然而,这份宁静被一封神秘的书信打破。为了寻找失踪多年的兄长,苏婉儿毅然下山,踏入她本应避之不及的江湖是非之地。 在一次偶然的械斗中,陆飞扬与苏婉儿相遇。初识时,两人因误会而起冲突,陆飞扬的鲁莽与苏婉儿的机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在共同面对一次突袭后,他们发现彼此皆是心怀正义之辈,遂结为生死之交。 此时,江湖中出现了一位行踪诡秘的年轻高手,“鬼手”赵无极。他武功高强,出手狠辣,却从不杀无辜之人,行事风格亦正亦邪,引人揣测。赵无极似乎在搜寻一件失落已久的武林秘宝——《混元心经》,这本心经不仅记载了绝世武功,更被传言与一桩惊天阴谋有关。 陆飞扬和苏婉儿卷入了争夺心经的漩涡。他们遭遇了朝廷特务的围剿,也结识了亦敌亦友的江湖豪侠。他们发现,仇家和心经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 第二卷:龙争虎斗,情义两难 随着剧情的深入,陆飞扬的身份之谜逐渐浮现。他并非单纯的镖局少主,其父的背景牵扯到多年前的朝廷密档。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反清组织,并被卷入朝廷派系斗争的中心。 苏婉儿的哥哥终于现身,但他却已身处敌营,身份暧昧。他似乎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控制,其一举一动都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苏婉儿面临着亲情与道义的艰难抉择,她不愿相信至亲变节,但眼前的事实却冰冷残酷。 赵无极的真实面目开始揭晓。他并非心术不正之徒,而是忠义之后,他潜伏于敌方是为了获取情报,保护流落在外的家族后人。他与陆飞扬从互相猜忌到并肩作战,共同对抗着一个阴险的幕后黑手——人称“白面阎罗”的朝廷内应,钱德隆。钱德隆利用江湖纷争,制造混乱,旨在清除所有对朝廷有威胁的力量。 在一次大型的江湖聚会上,各路人马齐聚,场面剑拔弩张。陆飞扬与赵无极联手,揭露了钱德隆利用假秘籍挑起武林纷争的阴谋。然而,在混乱中,苏婉儿的兄长为了保护妹妹,与钱德隆同归于尽,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对真相的进一步线索。 第三卷:复仇之路,侠义之巅 痛失亲友的陆飞扬和赵无极,决定不再局限于个体恩怨,他们要彻底铲除钱德隆背后的势力,为逝者讨回公道。他们深入到钱德隆的老巢——一座位于西南边陲的古老堡垒。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得到了几位德高望重的隐世高手的帮助,包括一位精通奇门遁甲的道士和一位深藏不露的女性剑客。这些角色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武侠世界的广度,更展示了侠义精神的多重体现——有舍身取义,也有以智取胜。 堡垒之战异常惨烈。陆飞扬的剑法已臻化境,他将所学与仇恨融为一体,每一剑都带着对命运不公的控诉。赵无极则展现了他对武学精妙的理解,以巧破力,化解了诸多杀招。 最终对决,陆飞扬与钱德隆在堡垒之巅展开生死搏斗。钱德隆阴险狡诈,他利用环境和心理战术试图击溃陆飞扬的意志。然而,陆飞扬心如明镜,他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武功的绝对高低,而在于坚守的道义。他以一招“破妄斩”,了结了钱德隆的性命,同时也放下了心中多年的执念。 终章:江湖归寂,英雄淡泊 随着大反派的覆灭,江湖的血雨腥风暂时平息。那些卷入纷争的年轻人们,也找到了各自的归宿。 陆飞扬,洗清了家族的冤屈,他拒绝了朝廷的招揽,选择了与苏婉儿一同归隐山林。他们不再追求武学上的巅峰,而是致力于医术和教化一方百姓,将恩怨情仇化作对世人的慈悲。 赵无极则承担起了重整部分正义组织的责任,他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态度,在江湖中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确保邪恶势力无法再次滋生。 本书以一种既壮阔又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挣扎与抗争。它探讨了“侠”的真正含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快意恩仇,重情重义。 在刀光剑影的背后,是关于承诺、背叛、成长与救赎的永恒主题。江湖虽然凶险,但总有那么一抹温情和坚守,让人在血与火中,看到希望的微光。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庸(一九二四〜二○一八)


  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曾任报社记者、编译、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广受当代读者欢迎,至今已蔚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并兴起海内外金学研究风气。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英国政府O.B.E.勋衔,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加拿大UBC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创价大学名誉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校荣誉院士,台北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大等校名誉教授等;亦曾任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拿大UBC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台湾、广州、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地出版,有英、日、韩、泰、越、印尼等多种译文。

图书目录

新修大字版《书剑恩仇录》一~四册目录
 
第一回 古道腾驹惊白发 危峦击剑识青翎
第二回 金风野店书生笛 铁胆荒庄侠士心
第三回 避祸英雄悲失路 寻仇好汉误交兵
第四回 置酒弄丸招薄怒 还书贻剑种深情
第五回 乌鞘岭口逢鬼侠 赤套渡头扼军官
第六回 有情有义怜难侣 无法无天振饥民
第七回 琴声朗朗闻雁落 剑气沉沉作龙吟
第八回 千军岳峙围千顷 万马潮汹动万乘
第九回 虎穴轻身开铁铐 狮峰重气掷金针
第十回 烟腾火炽走豪侠 粉腻脂香羁至尊
第十一回 高塔入云盟九鼎 快招如电显双鹰
第十二回 盈盈彩烛三生约 霍霍青霜万里行
第十三回 吐气扬眉雷掌疾 惊才绝艳雪莲馨
第十四回 密意柔情锦带舞 长枪大戟铁弓鸣
第十五回 奇谋破敌将军苦 儿戏降魔玉女瞋
第十六回 我见犹怜二老意 谁能遣此双姝情
第十七回 为民除害方称侠 抗暴蒙污不愧贞
第十八回 驱驴有术居奇货 除恶无方从佳人
第十九回 心伤殿隅星初落 魂断城头日已昏
第二十回 忍见红颜堕火窟 空余碧血葬香魂
 
魂归何处
后记

 

图书序言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只写一个人的短篇小说多些,尤其是近代与现代的新小说,写一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表现他外在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有些小说写动物、神仙、鬼怪、妖魔,但也把他们当作人来写。

  西洋传统的小说理论分别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说作者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古代的,主要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任何小说都有它所特别侧重的一面。爱情小说写男女之间与性有关的感情,写实小说描绘一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与人物,《三国演义》与《水浒》一类小说叙述大群人物的斗争经历,现代小说的重点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

  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情和生命,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在小说,那是语言文笔之美、安排结构之美,关键在于怎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某种形式而表现出来。甚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观的剖析,或者是客观的叙述故事,从人物的行动和言语中客观的表达。

  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是将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同样一部小说,有的人感到强烈的震动,有的人却觉得无聊厌倦。读者的个性与感情,与小说中所表现的个性与感情相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

  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採取甚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

  好或者不好,在艺术上是属于美的范畴,不属于真或善的范畴。判断美的标准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学上的真或不真(武功在生理上或科学上是否可能),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经济上的值钱不值钱,政治上对统治者的有利或有害。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发生社会影响,自也可以用社会影响的价值去估量,不过那是另一种评价。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势力及于一切,所以我们到欧美的博物院去参观,见到所有中世纪的绘画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表现女性的人体之美,也必须通过圣母的形象。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在绘画和文学中表现出来,所谓文艺复兴,是在文艺上复兴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描写,而不再集中于描写神与圣人。

  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以来是「文以载道」,那和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标准来衡量文艺。《诗经》中的情歌,要牵强附会地解释为讽刺君主或歌颂后妃。陶渊明的〈闲情赋〉,司马光、欧阳修、晏殊的相思爱恋之词,或者惋惜地评之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释为另有所指。他们不相信文艺所表现的是感情,认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为政治或社会价值服务。

  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中国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不合理社会)中的遭遇。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社会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却没有多大变化。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仍能在现代读者的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绪。读者们当然可以觉得表现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够成熟,描写殊不深刻,以美学观点来看是低级的艺术作品。无论如何,我不想载甚么道。我在写武侠小说的同时,也写政治评论,也写与历史、哲学、宗教有关的文字,那与武侠小说完全不同。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诉诸读者理智的,对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断,读者或许同意,或许只部份同意,或许完全反对。

  对于小说,我希望读者们只说喜欢或不喜欢,只说受到感动或觉得厌烦。我最高兴的是读者喜爱或憎恨我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种感情,表示我小说中的人物已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了。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艺术是创造,音乐创造美的声音,绘画创造美的视觉形象,小说是想创造人物、创造故事,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假使只求如实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录音机、照相机,何必再要音乐、绘画?有了报纸、历史书、记录电视片、社会调查统计、医生的病历纪录、党部与警察局的人事档案,何必再要小说?

  武侠小说虽说是通俗作品,以大众化、娱乐性强为重点,但对广大读者终究是会发生影响的。我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奋不顾身的为了正义而奋斗;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做「白日梦」而沉缅在伟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读者们在幻想之时,想像自己是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想像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

  武侠小说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有不少批评家认定,文学上只可肯定现实主义一个流派,除此之外,全应否定。这等于是说:少林派武功好得很,除此之外,甚么武当派、崆峒派、太极拳、八卦掌、弹腿、白鹤派、空手道、跆拳道、柔道、西洋拳、泰拳等等全部应当废除取消。我们主张多元主义,既尊重少林武功是武学中的泰山北斗,而觉得别的小门派也不妨并存,它们或许并不比少林派更好,但各有各的想法和创造。爱好广东菜的人,不必主张禁止京菜、川菜、鲁菜、徽菜、湘菜、维扬菜、杭州菜、法国菜、意大利菜等等派别,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是也。不必把武侠小说提得高过其应有之份,也不必一笔抹杀。甚么东西都恰如其份,也就是了。

  撰写这套总数三十六册的《作品集》,是从一九五五年到七二年,前后约十三、四年,包括十二部长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一篇短篇小说,一篇历史人物评传,以及若干篇历史考据文字。出版的过程很奇怪,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在中国大陆,在「三联版」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是经我授权而出版了《书剑恩仇录》。他们校印认真,依足合同支付版税。我依足法例缴付所得税,余数捐给了几家文化机构及支助围棋活动。这是一个愉快的经验。除此之外,完全是未经授权的,直到正式授权给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版」的版权合同到二○○一年年底期满,以后中国内地的版本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主因是地区邻近,业务上便于沟通合作。

  翻版本不付版税,还在其次。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揭露,大表愤慨。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好在现已停止出版,出版者正式道歉,纠纷已告结束。

  有些翻版本中,还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上联的末一字通常是仄声,以便下联以平声结尾,但「冰」字属蒸韵,是平声。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大陆地区有许许多多读者寄了下联给我,大家浪费时间心力。

  为了使得读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篇《越女剑》不包括在内,偏偏我的围棋老师陈祖德先生说他最喜爱这篇《越女剑》。)我写第一部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甚么题材,更加不知道会用甚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飞雪」不能对「笑书」,「连天」不能对「神侠」,「白」与「碧」都是仄声。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思而合规律的字。

  有不少读者来信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所写的小说之中,你认为哪一部最好?最喜欢哪一部?」这个问题答不了。我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有一个愿望:「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限于才能,这愿望不见得能达到,然而总是朝着这方向努力,大致来说,这十五部小说是各不相同的,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我喜爱每部小说中的正面人物,为了他们的遭遇而快乐或惆怅、悲伤,有时会非常悲伤。至于写作技巧,后期比较有些进步。但技巧并非最重要,所重视的是个性和感情。

  这些小说在香港、台湾、中国内地、新加坡曾拍摄为电影和电视连续集,有的还拍了三、四个不同版本,此外有话剧、京剧、粤剧、音乐剧等。跟着来的是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哪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改编演出得最成功?剧中的男女主角哪一个最符合原着中的人物?」电影和电视的表现形式和小说根本不同,很难拿来比较。电视的篇幅长,较易发挥;电影则受到更大限制。再者,阅读小说有一个作者和读者共同使人物形象化的过程,许多人读同一部小说,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却未必相同,因为在书中的文字之外,又加入了读者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你会在心中把书中的男女主角和自己或自己的情人融而为一,而每个不同读者、他的情人肯定和你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却把人物的形象固定了,观众没有自由想像的余地。我不能说那一部最好,但可以说: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的最坏、最自以为是,瞧不起原作者和广大读者。

  武侠小说继承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传统。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崑崙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比较认真的武侠小说,更加重视正义、气节、舍己为人、锄强扶弱、民族精神、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读者不必过份推究其中某些夸张的武功描写,有些事实上不可能,只不过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聂隐娘缩小身体潜入别人的肚肠,然后从他口中跃出,谁也不会相信是真事,然而聂隐娘的故事,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

  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这在《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鹿鼎记》中特别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是汉、满、蒙、回、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对回教增加了认识和好感。每一个种族、每一门宗教、某一项职业中都有好人坏人。有坏的皇帝,也有好皇帝;有很坏的大官,也有真正爱护百姓的好官。书中汉人、满人、契丹人、蒙古人、西藏人……都有好人坏人。和尚、道士、喇嘛、书生、武士之中,也有各种各样的个性和品格。有些读者喜欢把人一分为二,好坏分明,同时由个体推论到整个群体,那决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民族有激烈争;蒙古、满人利用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所想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去衡量。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小说并不影射甚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在刘再复先生与他千金刘剑梅合写的《父女两地书》(共悟人间)中,剑梅小姐提到她曾和李陀先生的一次谈话,李先生说,写小说也跟弹钢琴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是一级一级往上提高的,要经过每日的苦练和积累,读书不够多就不行。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我每日读书至少四五小时,从不间断,在报社退休后连续在中外大学中努力进修。这些年来,学问、知识、见解虽有长进,才气却长不了,因此,这些小说虽然改了三次,相信很多人看了还是要叹气。正如一个钢琴家每天练琴二十小时,如果天份不够,永远做不了萧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巴德鲁斯基,连鲁宾斯坦、霍洛维兹、阿胥肯那吉、刘诗昆、傅聪也做不成。

  这次第三次修改,改正了许多错字讹字、以及漏失之处,多数由于得到了读者们的指正。有几段较长的补正改写,是吸收了评论者与研讨会中讨论的结果。仍有许多明显的缺点无法补救,限于作者的才力,那是无可如何的了。读者们对书中仍然存在的失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写信告诉我。我把每一位读者都当成是朋友,朋友们的指教和关怀,自然永远是欢迎的。
 
二○○二年四月 于香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是一部值得仔细品读的经典之作。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金庸先生的作品无疑是这种精神的集大成者。这次出版的大字版本,不仅满足了我对经典内容的需求,更在阅读的舒适度上做了极大的提升。我喜欢那种字体清晰、排版舒展的书籍,它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更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所蕴含的情感和深意。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江湖恩怨,去了解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命运。

评分

对于《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的期待,更多的是对经典的一次重温,以及对阅读体验的一次升级。我一直对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情有独钟,但随着年龄增长,阅读体验变得愈发重要。这次的大字版,不仅在字体上做了优化,更在整体的装帧设计上透露出一种厚实感,让人一眼便知其价值所在。我尤其欣赏这种回归传统、注重细节的出版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希望这次的阅读,能够让我再次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江湖情怀,以及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评分

这套《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的书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作为一位热衷于武侠小说的读者,我深知经典作品的价值,也对阅读的品质有着不小的要求。看到这套大字版,我感到非常欣喜。它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更在字号和排版上做了贴心的优化,这对于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厚重而精美的装帧,也让我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用心。我期待着在这段阅读旅程中,能重温那些熟悉的情节,结识更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并从中汲取力量和感悟。

评分

这部《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非常符合武侠小说应有的厚重气质。我一直以来都钟情于金庸先生笔下那波澜壮阔的江湖画卷,这次有机会接触到大字版的《书剑恩仇录》,实在是如获至宝。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印刷清晰,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考虑到是四册装,整体的排版布局和字体的选择都显得非常用心,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愉悦。对于我这种视力不算特别好,又喜欢细细品味文字的读者来说,大字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能让我更舒适地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不再被小字所累,更能体会到文字的力量和韵味。我特别期待能跟随书中人物一起经历那些荡气回肠的恩怨情仇,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侠骨柔情。

评分

初翻开这套《书剑恩仇录》(1-4)(大字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装帧的精美。封面上的图饰虽不张扬,却暗含着一股古朴而有力的气息,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非凡的故事。我对这类经典武侠作品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而大字版的设定,更是贴心之至,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享受,即便是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看得清楚明白。我喜欢那种沉浸在一本书里,忘记时间流逝的感觉,尤其当书中描绘的世界越发真实、人物的命运越发牵动人心之时。我相信,这部作品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让我重新领略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