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

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Pilling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社會學
  • 數據分析
  • 幸福感
  • 經濟增長
  • 指數解讀
  • 迷思
  • 社會發展
  • 公共政策
  • 批判性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GDP年年成長,但是你,快樂嗎?
沒有!因為,這項經濟成長指標本來就跟你的幸福無關!
GDP成長=國傢進步+人民幸福?
為什麼GDP持續上升,百姓生活卻越來越喊苦?
所以我們是拚經濟=拚GDP?

  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作者):每個想瞭解當代政治大變動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兩大諾貝爾奬得主──科菲‧安南(Kofi Annan)、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強力推薦

  七十多年來,GDP被視為衡量國傢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數據,但是事實證明GDP反映齣來的美好幻影,與一般人民的生活大相逕庭;我們正生活在所謂的「憤怒時代」中。

  GDP究竟代錶什麼?經濟的成長與國傢的發展,真的能成正比嗎?

  除瞭經濟成長,英國《金融時報》主編暨得奬記者淩大為(David Pilling)在《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這本書更引領我們思考環境永續發展與幸福的真諦。

  淩大為憑藉他二十五年來對於經濟發展的追蹤報導、觀察與訪問,對衡量國傢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數據:GDP(國內生産毛額)提齣質疑。這本書透過清晰、幽默,帶有批判性的文字,為讀者揭開經濟成長的數據與現實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政府不斷地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但是這些美麗的數據,是否真實反映在一般民眾的現實生活之上?

  《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帶領讀者們去瞭解GDP這項主要的經濟指標究竟代錶什麼,以及數據背後所錶示的意義。為什麼GDP所反映齣來的數據,與人們生活的實際感受,有如此大的落差?除瞭歐美等先進國傢之外,淩大為也以非洲、印度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傢為例,努力追求GDP的成長,固然對擺脫貧睏、促進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但是對於極度貧窮與貧富差距極大的經濟體來說,經濟的成長與國傢的發展,真的能成正比嗎?而一味地追求成長,又將會帶來哪些嚴重的副作用?

  《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是淩大為經過多方考證,並訪問數十位舉世聞名的經濟學傢所完成的著作。本書並非否定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存在價值,而是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觀察整體經濟的走勢,同時期望能建立一項更健全的方式,成為社會發展與人民幸福的多元衡量標準。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導讀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學者專傢一緻推薦
  林建甫(中國信託首席經濟學傢、颱大經濟係教授、前颱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陳旭昇(颱大經濟係教授)
  陳添枝(前經建會主委、颱大經濟係教授)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係教授)

好評推薦

  國際媒體專傢學者一緻好評
  一本最具深刻見解且充滿機智的指南,指引我們探索一個根本問題:經濟成長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善用它以增進窮國以及富國人民的福祉?——科菲‧安南(Kofi Annan),聯閤國第七任祕書長,諾貝爾和平奬得主

  一本風趣機智、內容豐富且閱曆甚廣的指南,深入淺齣呈現我們對成長的偏執……如果說作者有時候取笑經濟統計,他同時也讓經濟統計變得有趣。不簡單。——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每個想瞭解當代政治大變動的人必讀的一本書。——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憤怒年代》(Age of Anger)作者

  精采且來得正是時候……本書提齣一係列閤理的概念,啓發我們提升對經濟學的瞭解,並採用更好的衡量世界的方法。——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愚人金和榖倉效應》(Fool’s Gold and The Silo Effect)作者

  一本最深思熟慮的理性反思,探討我們應該如何過生活、組織我們的社會,和塑造未來的人性。對於如何讓世界變更好感興趣的人,這是一本必讀的書。——張夏準(Ha-Joon Chang),《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23 Things They Don't Tell You about Capitalism)作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淩大為(David Pilling)


  《金融時報》非洲版主編暨專欄作傢,曾任亞洲版主編,2002至2008年擔任駐東京辦公室主任。第一本著作《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獲得極高的評價。目前住在倫敦,但經常走訪非洲。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係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

  譯作有《Warnings!:AI、基因編輯、瘟疫、駭客、暖化……全球災難警告,用科學方法洞悉真相》、《大破壞:Facebook、Google、Amazon製霸,如何引爆全球失衡》、《連結力:未來版圖──超級城市與全球供應鏈,創造新商業文明,翻轉你的世界觀》、《下一波全球金融危機:揭露權勢階級的大陰謀》、《下一波全球新貨幣:黃金》、《下一波全球貨幣大崩潰》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現代經濟成長的迷思――正確認識GDP 吳惠林

前言 成長狂熱教派

第一篇成長的問題

第一章 顧誌耐的怪物
第二章 罪惡的工資
第三章 好的、壞的和看不見的
第四章 過猶不及
第五章 網際網路偷瞭我的GDP
第六章 平均數有什麼問題

第二篇成長和開發中世界
第七章 大象和大黃
第八章 經濟成長術
第九章 黑力與綠力

第三篇超越成長
第十章 財富
第十一章 現代末日審判
第十二章 幸福之神
第十三章 GDP 2.0
第十四章 成長的結論
注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現代經濟成長的迷思──正確認識GDP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發動「貿易戰」,錶麵原因是中國使用「不公平貿易」緻美國對中國産生龐大數字的「貿易逆差」,美國經濟也因而衰弱,所以他要「重振美國,重創中國,重建世界」。也就是說,在中共使用「新重商主義」等侵略策略的不公平貿易下,中國經濟快速強大,美國相對停滯,甚至衰弱;為瞭振衰起敝,川普乃採用關稅策略,「以惡製惡,以暴製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以達削弱中國經濟、讓美國經濟重振而強大的目的。

  各國競爭經濟強權

  那麼,如何顯現國傢經濟的強弱呢?最簡單和最明確的指標就是「GDP」,而中國的GDP在二○○○年已超過義大利,二○○五年趕過法國,二○○六年再超越英國,二○○七年又趕過德國,到瞭二○一○年又超越日本,若照其增長速度,很快地就要超過美國瞭。其實,早已有超美的訊息齣現瞭。不過,川普也公開揚言,在他總統任內,中國經濟彆想超越美國。即便大傢對中國的GDP數據強烈質疑其造假、高估,卻承認其經濟的快速強大。

  眾所周知,不隻美中兩國在「經濟」上爭強,世上所有的國傢都在「拚經濟」,連共産國傢也不例外;而自由民主國傢,「經濟」更是選戰成敗的主因。美國一九九○年代柯林頓的「笨蛋,就是經濟!」讓他贏得大選,而二○一八年底,颱灣的九閤一大選,「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也讓國民黨鹹魚翻身大勝。

  既然「經濟」被世人這麼看重,是不是大傢都明白「經濟是什麼」瞭呢?「經國濟民」、「經濟即生活」被琅琅上口,而「所得」、「薪資」無疑是真實的呈現,「賺大錢」更是大白話。不論如何,「經濟成長」的追求已是共識,而「經濟學」也早從一七七六年以來就成為一門學問,但到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及隨之而來的一九四○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經濟成長」纔真正熱門起來,追求「高經濟成長率」也成為各國的政策目標。

  我們知道,耳熟能詳的「經濟成長率」是「實質GDP的年增率」,而GDP也就等同於「經濟」,這是美國老布希總統時代定調的,由GNP轉換而來。翻開當今標準經濟學教科書,幾乎都分為「個體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兩部分,而總體經濟學就開宗明義介紹GDP,之後的各章節也都圍繞著GDP的種種作解析。

  GDP是啥米?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簡稱,顧名思義是「國內生産毛額」,教科書中的定義是「一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所『生産』齣來,供『最終用途』的物品與服務之『市場價值』」。在此定義下,GDP有「國內」、「一定期間」、「生産」、「最終用途」以及「市場價值」這五大限製或特色,它有「支齣麵法」和「附加價值法」兩種衡量方法,實務上則是以支齣麵、生産麵與所得麵三種方法分彆計算,再調整銜接,是「國民所得會計帳」,也就是「收入」等於「 支齣」,最常用的是「凱因斯所得恆等式」,標準的式子是:GDP=C+I+G+X-M,C是民間消費支齣,I是投資,G是政府消費支齣,X是齣口,M則是進口。

  這個國民所得帳被認為是一九四○年代由顧誌耐(Simon Kuznets, 1901-1985)創建齣來的,他也因而被尊為「國民所得之父」,也成為他獲頒一九七一年(第三屆)諾貝爾經濟學奬的主因。雖然顧誌耐也在一九四○年代領軍編算國民所得,但現今各國通用的聯閤國「國民會計帳」,卻是由李察‧史東(Richard Stone, 1913-1991)發展齣來的,他也因而被稱為「國民會計之父」,也在一九八四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由他們兩位的獲頒諾貝爾奬,可以得知國民所得或GDP會計帳的重要性。

  國民所得或GDP會計帳的確是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其神奇之處就在「它設法將人類所有的活動壓縮成一個單一的數字」,它是一個「加總」的數字,可以讓政府政策製訂者採取行動的數字,也就是當今各國政府都應用凱因斯理論,讓政府以財經政策促進有效需求(亦即透過C、I、G和X的增加)來拚經濟、追求經濟成長的指標數字。

  不幸的是,自一九四○年代迄今,各國政府帶頭以該指標為標的拚經濟、拚成長的結果,卻在全球貨幣戰爭、經濟戰爭下,脫離各國應分工閤作、互通有無的本質,逐漸將人類的未來賣掉,眼看「永續發展」愈來愈無望。問題到底在哪裏?關鍵就在GDP及其作為經濟成長的衡量,不但讓人民無感,甚至讓寶貴資源誤用、濫用。有人就這樣說:「過去我們用GDP來評估國傢的經濟力,現代的政客們卻用它來騙取選票。」人民若不能清楚明白GDP,就很容易被騙得團團轉。

  其實,同樣的GDP,在不同時期的內涵不盡相同,即使同樣的意涵所涵蓋的項目也可能有異,而且估計方法也有彆。說到底,GDP從一開始就不是被設計來衡量國民福祉,它是衡量一國財政收支的工具,是一種會計帳,而其帳戶復雜,資料又難精確,很容易被喬來喬去,人民很容易受唬弄。雖然當前經濟學教本都有專章介紹國民所得、GDP,可是難懂難教,連經濟學老師都視為畏途,很需要有深入淺齣、講清楚說明白、接地氣又容易看懂的書籍齣現。英國《金融時報》資深主編淩大為(David Pilling)撰寫的《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The Growth Delusion: Why Economists are Getting It Wrong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將GDP和成長講清楚的一本書

  作者憑藉著二十五年來對於經濟發展的報導、觀察與訪問所得,對GDP提齣質疑。作者透過清晰、幽默、活潑且帶批判性的文字,為庶民們揭開經濟成長的數據與現實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亦即,各國政府不斷地追求經濟成長的數字,但這項由訓練有素的經濟、統計、計量經濟學傢,透過復雜的數學公式所計算齣來的經濟指標是否準確無誤,即便是準確,但一般民眾所關心的就業機會、薪資成長、是否有財力負擔房貸等等,卻無法由該數據反映齣來。不幸的是,各國政府卻都被這個抽象的經濟概念給綁架挾持瞭,在不斷追求GDP成長的同時,人民的生活福祉不但沒提高,反倒退步瞭。問題就在GDP這個指標被誤用、誤解,有必要將其真相揭開,並且加以改進。作者撰寫這本書,為我們說清楚講明白這些迷思。

  本書分三大篇,第一篇談成長的問題,以六章循序漸進談GDP的誕生及其體質內涵和估計方式諸種根本問題。第二篇分三章談先進國傢和開發中國傢的GDP和經濟成長真相。第三篇則以五章探討如何改進GDP和超越成長、邁嚮「福祉」和「幸福」之路。

  作者特彆強調,本書不是要否定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存在價值,而是要帶領讀者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觀察經濟發展的走勢,更期望可以建立一項更健全的方式、指標,作為社會發展與人民幸福的多元衡量標準。

  的確,GDP國民所得指標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但因其項目復雜,且調查統計難度高,很容易被假造和誤用。政府隻能將其作為一種資訊參考指標,而且應誠實認真去調查、編製,讓它盡量反映現實,提供研究者及全民參考應用。絕不可以作為施政的唯一目標,否則會將未來賣掉。讀本書會讓你清楚明白,免於受政客欺騙、操弄而投錯票。

前言(節錄)

成長狂熱教派


  每隔七十年,世界的先進社會就會喜不自勝地攬鏡自照,且對其所見沾沾自喜:成長。這麵鏡子稱作國內生産毛額(GDP),而它已成為判斷我們有多美的主要標準,不管是從經濟和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經濟──也就是GDP想衡量的東西──層層圍繞我們,你無法嗅聞它或觸摸它,但它是現代世界的背景噪音。它是新聞報導、商業頻道和政治辯論的主食。然而,對這麼基本的一個概念來說,齣乎意料的是很少人正確地瞭解經濟是什麼,或我們如何衡量它的進步。我們隻知道它必須持續不斷地嚮前進,像一隻鯊魚。

  我們以GDP定義經濟。盡管GDP的發明人諄諄告誡,它已然變成國傢福祉的代名詞。如果經濟正在成長,那代錶情勢必然大好。如果經濟正在萎縮,那麼情勢可能不妙。然而我們一直以來顧盼的鏡子,其實是一麵遊樂場凹凸鏡,而非浴室鏡,鏡子反射迴來的影像受到嚴重扭麯,而且愈來愈和現實脫節。我們經濟的鏡子已經破裂。

  我們生活在一個「憤怒年代」,它的定義是平民的反抗和拒絕過去珍視的體製和理念,這股趨勢可以迴溯到西方自由主義的興起。在美國,它促成川普(Donald Trump)的崛起。英國人已投票決定脫離歐盟,而在歐洲,右派和左派的非傳統政黨也已撼搖現狀。從印度到巴西以及從菲律賓的土耳其的平民反抗,無不引發政治震撼。

  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嘗試解釋,平民的憤怒為什麼發生在這些以主流方法衡量從未像今日這麼富裕過的國傢,但這些理論有一個共通的綫索,就是人們沒有看到他們的生活反映在官方的圖像中,而這個圖像主要是由經濟學傢所描繪。這股反抗的勢力有一部分源自認同的問題、無助感、缺少負擔得起的住房、社區的式微,以及對金權政治和不平等升高的憤怒。本書的目的在於解釋專傢對我們生活的說法,和我們對生活實際的感覺之間的鴻溝。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聽過GDP,卻很少人知道它是直到一九三○年代纔發明的工具,先是用來因應大蕭條,然後經過修訂用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準備。我們要瞭解的第一件事是,經濟不是一個自然現象,它不是等著發現的真理。在一九三○年以前它實際上不存在,它是人創造的東西,像棉花糖或汽車保險,或是復式簿記。

  如果GDP是一個人,它對道德將不會有感覺,甚至會視而不見。它衡量各種各類的生産,不管好壞。GDP喜歡汙染,特彆是你必須花錢清除的汙染。它喜歡犯罪,因為它喜歡龐大的警力和修理被打破的窗戶。GDP喜歡卡翠娜颶風,而且對戰爭沒有意見。它喜歡計算為衝突而整備槍砲、飛機和飛彈,然後它喜歡計算城市遭戰火蹂躪成殘垣斷瓦後的重建成本。GDP很精於計算,但對判斷品質卻不在行。它完全忽視餐桌禮儀。對GDP來說,三把叉子的晚餐餐具擺設隻是多餘,它隻需要刀、叉和湯匙。

  GDP是傭兵。它不計算沒有金錢換手的交易。它不喜歡做傢事(至少我找到一個共通點),而且它逃避所有誌工活動。在貧窮國傢,它對如何計算大多數人的活動傷透腦筋,因為這些活動大部分發生在金錢計算的經濟之外。它可以計算超級市場的一瓶礦泉水,但無法計算一名衣索比亞女孩步行好幾哩路到水井汲水對經濟的影響。

  成長是一個達到生産年齡的兒童,而GDP的設計主要是用來衡量體力的生産。它難以分辨現代的服務經濟,對像保險和花園造景等服務業占主要部分的富裕國傢來說,這是個明顯的缺點。它對計算磚頭、鋼筋和腳踏車的生産──「你可以拿來砸自己腳的東西」──很管用;但試試用它來計算理發、心理分析時段或音樂下載,它會明顯地變得力不從心。它對衡量進步並不靈光,但這卻是我們以為它靈光的項目。就我們衡量成長的主要方法而言,一顆抗生素隻值幾美分,雖然在一百年前一個染患梅毒的億萬富豪可能願意用一半的財富交換一個七天的療程。

  總之,我們對經濟的定義相當粗糙。就好像有人半開玩笑對作者說:「如果你陷在交通阻塞一個小時,這對GDP也有貢獻。如果你到朋友傢裏幫忙做點事,那就沒有貢獻。」他說,反正「你隻需要知道這一點就夠瞭」。如果你懷疑這個人說錯瞭,我希望你繼續讀下去。

  我們都直覺地認為這個解釋不對勁,卻又不知從何說起。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一個極其明確的訊號,說明經濟學辜負瞭我們的期望。在之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和接踵而來幾乎整個西方世界陷入衰退時,成長的狂熱教派曾帶領我們贊頌我們的經濟。像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這些人說,情勢一片大好,我們應該放任市場創造愈來愈多財富。

  事實上,我們的標準衡量方法並沒有告訴我們成長是怎麼創造的:實際上成長是建立在快速膨脹的傢庭債務基礎上,而這種債務則是由狂熱追求紅利的銀行傢用愈來愈巧妙(或愈來愈愚蠢)的金融設計所創造的。先進經濟體原本應該已達成被稱為大穩定(Great Moderation)的新天堂,在這個理想世界中,聰明的技術官僚已讓經濟榮枯的循環成為曆史,市場隻要任由它自己發展就一定能達成皆大歡喜的穩定狀態。

  經濟成長並沒有告訴我們不平等正在升高,也不讓我們瞭解全球失衡的嚴重性。美國的貿易逆差正不斷膨脹,支應這種逆差的是中東産油國傢和中國,而這些國傢則把貿易順差轉換成美國公債。中國實際上是在藉錢給美國人,以便美國人買得起在世界工廠製造的所有東西。這正是讓成長的鏇轉木馬得以持續鏇轉--直到它停止--的原因。多年之後,許多西方國傢的經濟仍然無法迴到二○○八年以前的水準,特彆是部分歐洲國傢。它們赫然發現,多年之前的成長有許多是幻象。

  成長的問題之一是,它需要無盡的生産,以及它的錶親無盡的消費。除非我們想要愈來愈多的東西和愈來愈多付費的體驗,成長終究會減緩。要讓我們的經濟持續嚮前進,我們必須有永遠無法滿足的胃口。現代經濟學的基礎是,我們對東西的渴望是無限的。然而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知道這條道路的結果是瘋狂。

  幾年前,諷刺雜誌《洋蔥》(Onion)刊登一篇有關陳賢(Chen Hsien)的文章,他是一個虛構的中國工人,為無聊的美國人製造虛構的「塑膠大便」。這篇典型《洋蔥》式文章的諷刺幾近侮辱,卻一針見血道齣問題所在。陳賢不斷搖頭,不可置信地說他被要求製造的廢物包括從沙拉切削機、塑膠袋分配器、微波煎蛋捲機、會發光的閱讀放大器、耶誕節主題的檔案籃、動物形狀的隱形眼鏡盒,和自黏式牆勾等。「我還聽說,當人們不再需要一種商品時,他們就直接丟棄。這麼浪費,一點也不懂得愛惜。」他輕衊地說。「為什麼需要這麼多廚房用具?」陳賢睏惑地問。「我可以瞭解要有好炒菜鍋、煮飯鍋、水壺、烤盤、一些用具、好瓷器、裏麵有過濾網的茶壺,也許還有溫度計。但所有這些多齣來的東西──美國人要放哪裏?你會用玉米餅皮盤多少次?『噢,我真的需要這種銀器抽屜整理盒,否則我會瘋掉。』閉嘴,蠢美國人。」

  陳賢的抱怨挑動我們的神經,因為在富裕國傢大多數人知道我們不斷購買東西,盡管是我們知道不需要而且絕不會用第二次的東西。廣告加上朋友和鄰居的欽羨,促使我們買更多和不斷更新。等到你讀本書時,我的iPhone 5將已成為古董。我們也知道像洗衣機和烤麵包機等産品的設計都刻意讓它們很容易壞,以便我們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消費循環中會繼續購買。

  陳賢製造的東西聽起來很荒謬,但它們絕不是虛構的東西。天空商場(Skymall)的購物目錄讓航空旅客可以舒服地在座位上訂購各種非買不可的商品,包括一幅你的寵物穿得像十七世紀貴族的畫像(四十九美元),可懸掛的鬆鼠頭(二四‧九五美元)、實物大小的懸掛叢林猴塑像(一百二十九美元),以及最重要的,狗狗專用的橡皮唇(二九‧九五美元)。當經濟學傢說當今世界的問題是長期缺少需求造成的時,我們實在搞不清楚我們還需要什麼。

  從經濟學的觀點看,世界從來沒有這麼美好過,我們的消費力從來沒有這麼強大過。美國從一九四二年首度公布國民帳(national accounts)以來,一直以近乎快馬加鞭的速度成長。英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傢的情況也類似。二○○八年金融崩潰的挫敗後,大多數經濟體迄今已重迴成長的軌道,雖然速度略微減緩。因此即使成長的力道減弱,我們經濟體的規模也從未如此大過。如果纍積的成長能夠代錶福祉,那麼我們肯定從沒有像現在這麼滿足過。

  把太多信心寄託在成長上有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它的成果從來沒有被平均地分享過。我們的平均所得--或福祉--的標準計算方法是把國傢的經濟大小,除以居住在這個國傢的人數。平均是一個陷阱,能造成嚴重的誤導。銀行傢賺的錢比麵包師傅多,麵包師傅賺的錢又比失業者多。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富裕國傢的整個經濟大餅都由一個人獨享,其他人都吃不到一口,那麼平均來看每個人應該可以過得不錯,太好瞭。但實際上許多人會餓死。

  真實世界不會那麼極端──可能除瞭北韓以外──但即使在像美國這樣的國傢,平均也可能相當傾斜。讓我們想像一下每年創造的財富有一大部分都流嚮百分之一、甚至韆分之一的人口。聽起來不太可能嗎?事實上,頂層○‧○一%的美國人,相當於一萬六韆個傢庭,他們從一九八○年至今分享的全國財富增長為四倍。他們吃到的美國經濟大餅比率,比起他們的同階層在十九世紀末所謂鍍金時代(Gilded Age)吃到的還大。如果你的國傢經濟成長唯一的原因是富人變得愈來愈富,而你卻必須工作得愈來愈辛苦纔能維持生活水準,那麼你有權利問:所有這些成長的目的是什麼?
 

圖書試讀

第十章 財富
 
想像有兩個人,比爾和班恩。比爾是個銀行傢,在高盛公司每年賺二十萬美元。好吧,以銀行業的標準,他的薪資少得可憐,但讓我繼續說下去。班恩是個園丁,每年靠修剪玫瑰和樹籬賺二萬美元。誰的生活比較好?如果你以兩人的收入來衡量,比爾顯然較富有,事實上是十倍富有。這種衡量方法類似GDP;它告訴你每個人在特定的一年獲得的收入「流」。但和GDP一樣,這些數字未透露比爾和班恩真正的財富有多少。
 
要更深入發掘,你需要知道他們的資産存量。我是不是忘瞭提到園丁班恩最近繼承瞭長島的一棟大宅邸,價值一億美元?事實上,他每週二下午在自己的大花園做一點他愛好的事,並支付自己一筆象徵性的薪水。但他計畫明年賣齣這棟宅邸,搬到曼哈頓較樸素的房子,投資他剩下來的九韆五百萬美元賺點利息過活。
 
另一方麵,可憐的比爾債颱高築。他每個月必須拿齣薪水的一半來繳房屋貸款,再持續十年纔能繳完。他還得支付他那輛(有颳痕的)保時捷汽車的貸款,並靠銀行透支來維持他虛有其錶的生活方式。不幸的是,他即將滿五十歲(班恩纔十九歲),銀行正準備收迴他透支的款項。
 
好,到底誰比較富有,比爾或班恩?
 
我們政府衡量的成長告訴我們所有有關收入的事,但完全不談財富。這是它的根本缺點之一。國傢和個人都適用於這個道理。沙烏地阿拉伯的成長數字實際上毫無意義。為什麼?因為它們取決於石油的生産,而石油終有用完的一天。到時候,除非沙烏地阿拉伯發現另一種製造今日所得水準的方法,它的經濟將萎縮。屆時沙烏地阿拉伯將變成銀行傢比爾國。
 
如果我們想知道世界的真貌,衡量財富──資産存量──就不可或缺。然而,談到國民帳,我們可選擇的工具極其有限。國民帳包含龐大數量的資訊,但執迷於成長的政策製訂者很少揭露這些資訊,他們唯一在意的數字是GDP。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尤其是在理解“幸福”這個概念上。過去,我們從小到大都被灌輸著“努力讀書、好好工作、賺大錢、買房子”這樣的成功學,好像隻要達成這些物質上的目標,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這種“成功”的標準,是不是太過於狹隘瞭?作者在書中舉瞭很多例子,說明即使經濟成長瞭,如果我們的工作壓力更大、通勤時間更長、親子關係疏遠,或者環境汙染嚴重,我們真的就能感到幸福嗎?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它強調瞭“非市場性價值”的重要性。很多我們生活中真正覺得幸福的時刻,比如和傢人朋友相聚的時光、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投入自己熱愛的興趣,這些活動往往是不需要花錢,或者不直接體現在GDP數字裏的。但恰恰是這些,構成瞭我們幸福感的基石。它挑戰瞭我們過去對“價值”的定義,讓我們開始思考,什麼纔是在生活中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這本書讓我覺得,我們不應該隻盯著那些冰冷的經濟數據,而更應該關注我們生活質量的方方麵麵,去培養那些能帶來真正內在滿足感的活動和關係。

评分

《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你會讀完就丟到一邊,然後繼續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個“覺醒”的契機。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時候,即使社會整體看起來越來越富裕,但人們的焦慮感好像並沒有減少,反而有增無減?這本書就嘗試去解答這個疑惑。它不是在批評經濟成長本身,而是要我們審視,我們衡量“進步”和“成功”的標準,是不是齣瞭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到,很多時候,經濟成長帶來的“好處”,可能並沒有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個人,甚至有些所謂的“進步”,是以犧牲環境、社會關係,或者個人身心健康為代價的。他用瞭很多數據和案例來佐證,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經濟指標,背後可能隱藏著令人擔憂的社會成本。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去定義自己的幸福,而不被那些宏大的、有時甚至是有誤導性的經濟數據所裹挾。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真正滋養我們心靈的事物,去建立更堅固的人際連接,去追求一種更平衡、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评分

《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這本書,坦白說,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纔好奇去翻瞭翻的。我們都知道,媒體上每天都在報導GDP的增長,好像經濟越好,大傢就應該越快樂。但這本書,就像一個潑冷水的人,直接把我們從那個“經濟增長=幸福”的迷思中拉瞭齣來。作者用瞭很多非常貼近我們生活,或是可能我們曾經遇過的例子,來解釋為什麼那些冰冷的數字,其實不能完全代錶我們個人的感受。 我記得裏麵有提到一個概念,就是“平均數”的誤導性。常常我們看到新聞說颱灣的人均GDP又創新高,好像每個人都分到一大塊蛋糕。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可能感覺到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有些人還是為瞭生活費煩惱,有些人卻能過著非常優渥的日子。這種“平均”掩蓋瞭底下巨大的不平等,讓那些數字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我們心裏的感受卻完全不是那麼一迴事。這本書就很有耐心地一層一層剝開這些數字背後的真相,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幸福,可能跟那些數字的漲跌,關係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它提醒我們,要學會用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經濟指標,不要被錶麵的數據所迷惑,而忽略瞭我們更真實的內在需求和生活品質。

评分

剛開始拿到《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一種“看看就好”的心態。畢竟,“經濟成長”聽起來就像是個宏大、遙遠、跟我們小老百姓好像關係不大的議題。但一翻開,我纔發現,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而且有很多讓我們似曾相識的情境。他並沒有用太艱澀的經濟學理論來轟炸我們,而是透過一些生活化的觀察和故事,來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能把GDP的增長直接等同於個人幸福度的提升。 書裏麵有很多關於“時間成本”和“生活品質”的討論,我覺得特彆觸動我。比如說,如果經濟成長帶來的是更長的工時和更擁擠的交通,那麼即使我們賺的錢多瞭,但我們能夠陪伴傢人、照顧自己的時間卻變少瞭,這難道不是一種“得不償失”嗎?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日常的感受和經濟學概念結閤起來,讓我們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産生強烈的共鳴。這本書讓我開始質疑,我們社會是否過度追求瞭“效率”和“産齣”,而忽略瞭“生活”本身的美好?它是一本能讓你放下手機,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自己生活方式的書。

评分

老實說,《你的幸福不是這個指數:透視經濟成長數據的迷思》這本書,顛覆瞭我不少關於“經濟發展”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隻要GDP往上爬,大傢的生活水平自然就會提高,幸福感也會跟著提升,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這本書,像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把我們帶到瞭另一個視角,讓我們去審視這些“天經地義”背後的邏輯是否真的站得住腳。 其中,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快樂”和“福祉”的區分。GDP隻衡量瞭經濟活動的規模,但它無法捕捉到人們內心深處的滿足感、安全感,甚至是自由度。有時候,過度的經濟發展,反而可能導緻我們失去更多,例如,環境惡化讓我們失去享受大自然的權利,工作壓力讓我們失去陪伴傢人的時間,這種“失去”是GDP數字無法體現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社會是否真正進步,不能隻看經濟數字是否亮眼,更要看它是否能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體驗,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安寜。它是一本值得每個人,尤其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好好讀一讀,並從中獲得啓發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