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阿波羅:開創登月時代的50件關鍵文物

重返阿波羅:開創登月時代的50件關鍵文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easel Muir-Harmony
圖書標籤:
  • 阿波羅登月
  • 航天曆史
  • 太空探索
  • 文物
  • 冷戰
  • 美國曆史
  • 科學史
  • 技術史
  • 登月計劃
  • 航空航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由國傢地理學會與史密森尼學會閤作齣版,以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同名展廳Apollo to the Moon的展覽內容為本(該展廳連續展齣瞭42年後,已於去年底為瞭擴建而關閉,預計2022年改成Destination Moon展廳重新齣發),選取50件登月時代最具代錶性的曆史文物,包括先鋒號衛星,史上第一部在太空拍下照片的Ansco相機,歐米茄登月錶,當然還有阿波羅11號登月艙,另外還有文件、臂章、殘骸、塗鴉以及幕後人物的小介紹,以此編織齣整個登月時代的故事。

本書重點

  ●今年適逢人類登月五十周年,帶你迴到過去精彩且浪漫的登月時代!
  ●挑選50件最具代錶性的登月文物,告訴你不為人知的祕辛,編織齣完整的登月時代!
  ●重返NASA最輝煌時代的偉大冒險故事, 坐上阿波羅11號登月艙,探索無垠宇宙!

名人推薦

  「這些設計精巧、故事迷人的阿波羅計畫重要文物,使得這一係列傳奇登月任務充滿人性色彩,且重新令人感到震驚。」──《書單》雜誌(Booklist)

  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的珍貴文物現身說法,道齣NASA最輝煌時代的偉大冒險故事。」──GeekWire

  「這本書是為每個人寫的──不管你是對阿波羅任務一無所悉,還是想要填補對登月史的知識空白,都能在書上找到讓你感興趣的事。」──Lit and Life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讀紙本書瞭──不過我很慶幸我這次破瞭例。這本書充分展現齣一種獨特的復古科技宅風格,美妙極瞭,我很高興書架上擺瞭這本書,隨時能拿起來細讀,而且百讀不膩。」──Reading Reality

  「整本書呈現得很棒,從照片到其中介紹的人物和文物,每一件都聚焦不同的任務或重要事件,讀起來非常享受。」──Books Are My Thing

  「……一本可以瀏覽,也可以細細品味的書。」──From the TBR Pile

  「我就住在當年建立阿波羅太空計畫的鎮上,我們大部分的學校不是用太空人就是用太空梭當名字。我先生是航太工程師,我媽媽在美國太空與火箭中心工作,我們每天都會開車經過神農五號火箭。因為太空計畫一直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以為這本書在談的事情我大概都知道,但是我錯得離譜!」──I Wish I Lived in a Library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蒂索‧繆爾-哈莫尼


  美國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策展人,傑齣的太空史學者。她以阿波羅計畫的政治影響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發錶過十多篇文章與書評,並針對20世紀太空科學的文化史,在各國發錶各種主題的專論。

序言/麥可‧柯林斯

  在1963-1970年擔任NASA太空人,曾兩度上太空,第一次是1966年駕駛雙子星10號,第二次是在阿波羅11號任務中擔任指揮艙駕駛員。1971-1978年間擔任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館館長。

譯者簡介

姚若潔


  颱灣大學昆蟲學碩士,英國布來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喜愛科學的理性想像也喜愛藝術的感性創造,目前以翻譯與寫作同時進行兩方麵的探索。從事科普翻譯十餘年,視翻譯為促進不同世界溝通的有效方法。近期譯作包括國傢地理《火星零距離》(閤譯)、《圖解太空》、及《科學人》雜誌篇章。
 

圖書目錄

前言  6
紀念牌:萊特兄弟的飛機和阿波羅11號   12
第一章    任務初期  20
第二章    新的挑戰  56
第三章    阿波羅計畫的火箭和太空船  82
第四章    升空!  104
第五章    飛行途中  132
第六章    月球漫步  160
第七章    月球科學  190
第八章    剋服災難  224
第九章    返迴地球  256

阿波羅任務年錶  294
延伸閱讀  296
關於作者  298
謝誌  298
圖片齣處  299
索引  300


 

圖書序言

序言

  我還記得在1970年代擔任國傢航空太空博物館的館長時,很喜歡在各個展覽室漫步,一邊偷聽來訪傢庭的對話。我想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而幾乎總是會聽到令人愉快的談話:「爸爸,這是真的嗎?」「當然,薇吉尼亞,這個博物館裏所有的文物都是真的,所以這些東西纔會這麼重要,這麼有趣。」飛行任務中,總有某些部分是無法在地麵上重建的。例如,約翰・葛倫(John Glenn)在軌道上看到的地球非常迷人,這在地球上就體驗不到。不過,來到這裏的訪客可以得到第二好的體驗,那就是看到他實際使用的相機。這颱相機是真的,你簡直可以感覺到葛倫就在你旁邊,從這颱相機的觀景窗往外看。

  後來,阿波羅任務拍迴來的照片不僅美麗,也深具曆史重要性。簡單迴顧 一下這些任務,或許有助於瞭解這些照片的意義。阿波羅任務一開始就是個災難,在地麵測試時,指揮艙失火,造成高斯・格裏森(Gus Grissom)、艾德・懷特(Ed White)和羅傑・查菲(Roger Chaffee)三人罹難。這次任務後來命名為阿波羅1號,隨後的阿波羅2號到6號都是無人的測試任務,為載人任務做必要的準備。

  阿波羅7號任務:華利・舒拉(Wally Schirra)、瓦特・康寜漢(Walt Cunningham)和唐恩・艾塞爾(Donn Eisele)測試指揮和服務艙,在地球軌道上待瞭十天。

  阿波羅8號任務:法蘭剋・鮑曼(Frank Borman)、吉姆・洛弗爾(Jim Lovell)和比爾・安德斯(Bill Anders)是最早達到脫離速度的太空人,大膽地抵達月球軌道。

  阿波羅9號任務:吉姆・麥剋迪維特(Jim McDivitt)、大衛・史考特(Dave Scott)和洛斯蒂・史維考特(Rusty Schweickart)在地球軌道上進行登月艙測試。

  阿波羅10號任務:湯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約翰・楊(John Young)和金恩・賽爾南(Gene Cernan)在月球軌道上完成第一次登月實際演練。

  阿波羅11號任務: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任務終於完成美國總統甘迺迪在1961年的指示,成功登月。

  接下來的12到17號任務大幅提升瞭我們對月球的瞭解。在阿波羅1號之後,任務的接連成功是非常驚人的成就。因為我本身是有經驗的試飛員,我可以預期我們一旦開始飛行,還會遇到更多睏難。我認為最重要的兩次飛行是離開地球的阿波羅8號,和抵達月球的阿波羅11號。從今天起再過一百年,當曆史學傢思考地球和月球這兩個天體時,或許會爭論這兩次飛行中比較睏難或比較重要是哪一次。

  這個問題無法藉由檢視這兩次任務的照片來迴答,雖然我相信這兩張照片都在全體人類心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首先是安德斯用哈蘇相機(Hasselblad)拍攝的一張照片,小小的地球從月球的地平綫上升起,這是人類第一次拍下這樣的照片。另一張是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拍攝在月球錶麵上的巴茲・艾德林(Buzz Aldrin),而阿姆斯壯本人齣現在艾德林頭盔麵罩的反射中,成瞭照片上意外的亮點。

  我也憑著一張我最喜歡的照片,和這兩位一同占有登月史的一席之地,這張照片是阿姆斯壯和艾德林駕駛老鷹號(Eagle)登月艙,正從月球錶麵朝著在繞月軌道上駕駛哥倫比亞號(Columbia)的我飛迴來。老鷹號隻剩一半(隻有返航段;登陸段留在月球上),但看起來意氣風發。它的位置比我低一點,和位於月球地平綫上方幾度的地球正好排成一直綫。這張照片現在就掛在我的書桌上方,我把它叫做「三十億加二」(Three Billion Plus Two)。即使到瞭今天,我看到這張照片時心中仍會升起一股暖意。不過盡管如此,整體來說我還是更喜歡欣賞藝術品。雖然航太博物館充滿瞭無價的珍貴文物,但館內的藝廊仍是我最喜歡的區域,在那裏我可以慢下來,花點時間思考我看見的東西。

  藝術帶領我們超越攝影,跨過鏡頭進入想像的領域。你可以說,離開地球錶麵讓我們的想像力又擴大瞭一點。有些曾經看過太空船發射,或長時間待在熱氣球或飛機上的藝術傢,確實創作瞭驚人的作品。在太空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是切斯利・朋斯泰爾(Chesley Bonestell)對人類從未到訪之地的想像;還有兩位太空人藝術傢,阿列剋謝・列昂諾夫(Alexei Leonov),以及和我同期的太空人兼好友艾倫・賓(Alan Bean),都留下瞭令人印象深刻的畫作。

  另外還有一位較不知名、但極具纔華的藝術傢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博物館聘請他擔任多年的藝術策展人。迪恩憑著個人聲譽,能夠請到很多朋友貢獻畫作,其中包括傑米・魏斯(Jamie Wyeth)和羅伯特・羅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阿波羅11號任務結束,即將最後一次離開哥倫比亞號時,我覺得要是就這樣走瞭,不留下一絲曾在船上待過八天的痕跡,似乎有點遺憾。縱然哥倫比亞號是無生命的物體,我還是希望它能以某種方式記得我。所以我下到導航颱,這裏感覺上就像哥倫比亞號的腦部,然後對它提齣贊美:「107號太空船——彆名阿波羅11號——彆名哥倫比亞號。最好的太空船。願上帝保佑它。麥可・柯林斯,指揮艙駕駛員。」我在一塊麵闆上寫完這段話,纔覺得走得比較安心。

  照片、畫作,甚至塗鴉,都是因為它所代錶的東西而具有生命。而立體的物品,也就是我們稱為「文物」的這些東西,纔是讓博物館有彆於其他機構的地方。文物是博物館的心髒與靈魂。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想飛嚮太空,而就算你想,實際上也做不到──除瞭極少數的幸運兒之外。

  不過上不瞭太空的人,仍對太空顯得興趣盎然。我被問過好幾百次:「在太空中到底是什麼感覺?」通常我隻要迴答「很酷」或「太棒瞭」就足以應付,但後來我又會對自己沒能說齣更好、更令人嚮往的答案感到失落。我要是站在哥倫比亞號旁邊,說不定就有辦法提齣那樣的答覆。博物館的魔力就在於透過文物和輔助材料,帶領訪客進入故事之中,栩栩如生地呈現齣在太空中真正的感覺。在眾多博物館之中,美國國傢航空太空博物館有幸取得無與倫比的豐富館藏,從萊特飛行者號(Wright Flyer)到太空梭都有。除此之外,每位策展人更是發揮瞭傑齣長纔,把這些國寶規畫成令人著迷的展覽,這本精美的書就是明證。

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太空人(1963-1970)、雙子星10號駕駛員、阿波羅11號指揮艙駕駛員
史密森尼國傢航空太空博物館館長,1971-78

圖書試讀

1961年5月25日,在美國參眾兩院及電視直播觀眾麵前,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齣瞭有史以來最大膽的太空計畫。在美國國會大廈的眾議院大廳中,甘迺迪說:「如果我們要贏得自由與獨裁之間正在進行的這場戰役,我們應該明白⋯⋯太空探險的高度成就⋯⋯對於全世界人心的影響力,而現在全世界的人正試圖決定哪一條路纔是對的。」他繼續說:「現在正是我們邁開更大步、展開美國偉大新事業的時候,也是這個國傢在太空成就上擔任領先角色的時候⋯⋯」

接著,這位新任總統呼籲美國展開一項縝密的月球探索計畫,計畫中人類將登上月球、平安返迴地球,而且要在十年之內達成目標。甘迺迪相信,比起其他事業,這場前所未有的豐功偉業可以將全球權力的平衡轉嚮美國。

太空競賽的最初幾年非常激烈,蘇聯和美國都全力衝刺,希望勝過對方。創新發明、驚心動魄的發射和新的可能性,全都快速發生。甘迺迪的阿波羅計畫提齣時,距離人類首次把衛星送上軌道隻過瞭四年,那是個充滿戲劇性快速成長的時代。當時也是美國在太空錶現上落後於蘇聯的時代,包括美國先鋒衛星(Vanguard satellite)眾目睽睽下的失敗,以及實現太空飛行的第一人是蘇聯宇航員尤裏・加蓋林(Yuri Gagarin)。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第一具人造衛星史潑尼剋1號(Sputnik 1),震驚世界。這項科技成就驚人,而且在更廣的意義上顯示瞭蘇聯的飛彈能力,也暗示瞭公共關係上的影響力。美國官方擔憂世界各地的政治領袖和民眾將認為蘇維埃共産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吸引人,於是急著證明美國自己擁有發射衛星的技術與知識。美國加緊腳步,在1957年12月6日試圖發射第一具衛星「先鋒號」(Vanguard,左頁),結果卻是令人濛羞的失敗。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