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

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easel Muir-Harmony
图书标签:
  • 阿波罗登月
  • 航天历史
  • 太空探索
  • 文物
  • 冷战
  • 美国历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登月计划
  • 航空航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由国家地理学会与史密森尼学会合作出版,以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馆同名展厅Apollo to the Moon的展览内容为本(该展厅连续展出了42年后,已于去年底为了扩建而关闭,预计2022年改成Destination Moon展厅重新出发),选取50件登月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包括先锋号卫星,史上第一部在太空拍下照片的Ansco相机,欧米茄登月表,当然还有阿波罗11号登月舱,另外还有文件、臂章、残骸、涂鸦以及幕后人物的小介绍,以此编织出整个登月时代的故事。

本书重点

  ●今年适逢人类登月五十周年,带你回到过去精彩且浪漫的登月时代!
  ●挑选50件最具代表性的登月文物,告诉你不为人知的祕辛,编织出完整的登月时代!
  ●重返NASA最辉煌时代的伟大冒险故事, 坐上阿波罗11号登月舱,探索无垠宇宙!

名人推荐

  「这些设计精巧、故事迷人的阿波罗计画重要文物,使得这一系列传奇登月任务充满人性色彩,且重新令人感到震惊。」──《书单》杂志(Booklist)

  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现身说法,道出NASA最辉煌时代的伟大冒险故事。」──GeekWire

  「这本书是为每个人写的──不管你是对阿波罗任务一无所悉,还是想要填补对登月史的知识空白,都能在书上找到让你感兴趣的事。」──Lit and Life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读纸本书了──不过我很庆幸我这次破了例。这本书充分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复古科技宅风格,美妙极了,我很高兴书架上摆了这本书,随时能拿起来细读,而且百读不腻。」──Reading Reality

  「整本书呈现得很棒,从照片到其中介绍的人物和文物,每一件都聚焦不同的任务或重要事件,读起来非常享受。」──Books Are My Thing

  「……一本可以浏览,也可以细细品味的书。」──From the TBR Pile

  「我就住在当年建立阿波罗太空计画的镇上,我们大部分的学校不是用太空人就是用太空梭当名字。我先生是航太工程师,我妈妈在美国太空与火箭中心工作,我们每天都会开车经过神农五号火箭。因为太空计画一直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以为这本书在谈的事情我大概都知道,但是我错得离谱!」──I Wish I Lived in a Library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蒂索‧缪尔-哈莫尼


  美国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馆策展人,杰出的太空史学者。她以阿波罗计画的政治影响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发表过十多篇文章与书评,并针对20世纪太空科学的文化史,在各国发表各种主题的专论。

序言/麦可‧柯林斯

  在1963-1970年担任NASA太空人,曾两度上太空,第一次是1966年驾驶双子星10号,第二次是在阿波罗11号任务中担任指挥舱驾驶员。1971-1978年间担任史密森尼航太博物馆馆长。

译者简介

姚若洁


  台湾大学昆虫学硕士,英国布来顿大学视觉传达博士候选人。喜爱科学的理性想像也喜爱艺术的感性创造,目前以翻译与写作同时进行两方面的探索。从事科普翻译十余年,视翻译为促进不同世界沟通的有效方法。近期译作包括国家地理《火星零距离》(合译)、《图解太空》、及《科学人》杂志篇章。
 

图书目录

前言  6
纪念牌:莱特兄弟的飞机和阿波罗11号   12
第一章    任务初期  20
第二章    新的挑战  56
第三章    阿波罗计画的火箭和太空船  82
第四章    升空!  104
第五章    飞行途中  132
第六章    月球漫步  160
第七章    月球科学  190
第八章    克服灾难  224
第九章    返回地球  256

阿波罗任务年表  294
延伸阅读  296
关于作者  298
谢志  298
图片出处  299
索引  300


 

图书序言

序言

  我还记得在1970年代担任国家航空太空博物馆的馆长时,很喜欢在各个展览室漫步,一边偷听来访家庭的对话。我想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而几乎总是会听到令人愉快的谈话:「爸爸,这是真的吗?」「当然,薇吉尼亚,这个博物馆里所有的文物都是真的,所以这些东西才会这么重要,这么有趣。」飞行任务中,总有某些部分是无法在地面上重建的。例如,约翰・葛伦(John Glenn)在轨道上看到的地球非常迷人,这在地球上就体验不到。不过,来到这里的访客可以得到第二好的体验,那就是看到他实际使用的相机。这台相机是真的,你简直可以感觉到葛伦就在你旁边,从这台相机的观景窗往外看。

  后来,阿波罗任务拍回来的照片不仅美丽,也深具历史重要性。简单回顾 一下这些任务,或许有助于了解这些照片的意义。阿波罗任务一开始就是个灾难,在地面测试时,指挥舱失火,造成高斯・格里森(Gus Grissom)、艾德・怀特(Ed White)和罗杰・查菲(Roger Chaffee)三人罹难。这次任务后来命名为阿波罗1号,随后的阿波罗2号到6号都是无人的测试任务,为载人任务做必要的准备。

  阿波罗7号任务:华利・舒拉(Wally Schirra)、瓦特・康宁汉(Walt Cunningham)和唐恩・艾塞尔(Donn Eisele)测试指挥和服务舱,在地球轨道上待了十天。

  阿波罗8号任务:法兰克・鲍曼(Frank Borman)、吉姆・洛弗尔(Jim Lovell)和比尔・安德斯(Bill Anders)是最早达到脱离速度的太空人,大胆地抵达月球轨道。

  阿波罗9号任务:吉姆・麦克迪维特(Jim McDivitt)、大卫・史考特(Dave Scott)和洛斯蒂・史维考特(Rusty Schweickart)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登月舱测试。

  阿波罗10号任务:汤姆・斯塔福德(Tom Stafford)、约翰・杨(John Young)和金恩・赛尔南(Gene Cernan)在月球轨道上完成第一次登月实际演练。

  阿波罗11号任务: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任务终于完成美国总统甘迺迪在1961年的指示,成功登月。

  接下来的12到17号任务大幅提升了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在阿波罗1号之后,任务的接连成功是非常惊人的成就。因为我本身是有经验的试飞员,我可以预期我们一旦开始飞行,还会遇到更多困难。我认为最重要的两次飞行是离开地球的阿波罗8号,和抵达月球的阿波罗11号。从今天起再过一百年,当历史学家思考地球和月球这两个天体时,或许会争论这两次飞行中比较困难或比较重要是哪一次。

  这个问题无法借由检视这两次任务的照片来回答,虽然我相信这两张照片都在全体人类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首先是安德斯用哈苏相机(Hasselblad)拍摄的一张照片,小小的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这是人类第一次拍下这样的照片。另一张是尼尔・阿姆斯壮(Neil Armstrong)拍摄在月球表面上的巴兹・艾德林(Buzz Aldrin),而阿姆斯壮本人出现在艾德林头盔面罩的反射中,成了照片上意外的亮点。

  我也凭着一张我最喜欢的照片,和这两位一同占有登月史的一席之地,这张照片是阿姆斯壮和艾德林驾驶老鹰号(Eagle)登月舱,正从月球表面朝着在绕月轨道上驾驶哥伦比亚号(Columbia)的我飞回来。老鹰号只剩一半(只有返航段;登陆段留在月球上),但看起来意气风发。它的位置比我低一点,和位于月球地平线上方几度的地球正好排成一直线。这张照片现在就挂在我的书桌上方,我把它叫做「三十亿加二」(Three Billion Plus Two)。即使到了今天,我看到这张照片时心中仍会升起一股暖意。不过尽管如此,整体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欣赏艺术品。虽然航太博物馆充满了无价的珍贵文物,但馆内的艺廊仍是我最喜欢的区域,在那里我可以慢下来,花点时间思考我看见的东西。

  艺术带领我们超越摄影,跨过镜头进入想像的领域。你可以说,离开地球表面让我们的想像力又扩大了一点。有些曾经看过太空船发射,或长时间待在热气球或飞机上的艺术家,确实创作了惊人的作品。在太空艺术中,我最喜欢的是切斯利・朋斯泰尔(Chesley Bonestell)对人类从未到访之地的想像;还有两位太空人艺术家,阿列克谢・列昂诺夫(Alexei Leonov),以及和我同期的太空人兼好友艾伦・宾(Alan Bean),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

  另外还有一位较不知名、但极具才华的艺术家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博物馆聘请他担任多年的艺术策展人。迪恩凭着个人声誉,能够请到很多朋友贡献画作,其中包括杰米・魏斯(Jamie Wyeth)和罗伯特・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阿波罗11号任务结束,即将最后一次离开哥伦比亚号时,我觉得要是就这样走了,不留下一丝曾在船上待过八天的痕迹,似乎有点遗憾。纵然哥伦比亚号是无生命的物体,我还是希望它能以某种方式记得我。所以我下到导航台,这里感觉上就像哥伦比亚号的脑部,然后对它提出赞美:「107号太空船——别名阿波罗11号——别名哥伦比亚号。最好的太空船。愿上帝保佑它。麦可・柯林斯,指挥舱驾驶员。」我在一块面板上写完这段话,才觉得走得比较安心。

  照片、画作,甚至涂鸦,都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东西而具有生命。而立体的物品,也就是我们称为「文物」的这些东西,才是让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机构的地方。文物是博物馆的心脏与灵魂。

  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想飞向太空,而就算你想,实际上也做不到──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之外。

  不过上不了太空的人,仍对太空显得兴趣盎然。我被问过好几百次:「在太空中到底是什么感觉?」通常我只要回答「很酷」或「太棒了」就足以应付,但后来我又会对自己没能说出更好、更令人向往的答案感到失落。我要是站在哥伦比亚号旁边,说不定就有办法提出那样的答覆。博物馆的魔力就在于透过文物和辅助材料,带领访客进入故事之中,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在太空中真正的感觉。在众多博物馆之中,美国国家航空太空博物馆有幸取得无与伦比的丰富馆藏,从莱特飞行者号(Wright Flyer)到太空梭都有。除此之外,每位策展人更是发挥了杰出长才,把这些国宝规画成令人着迷的展览,这本精美的书就是明证。

麦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
太空人(1963-1970)、双子星10号驾驶员、阿波罗11号指挥舱驾驶员
史密森尼国家航空太空博物馆馆长,1971-78

图书试读

1961年5月25日,在美国参众两院及电视直播观众面前,美国总统约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胆的太空计画。在美国国会大厦的众议院大厅中,甘迺迪说:「如果我们要赢得自由与独裁之间正在进行的这场战役,我们应该明白⋯⋯太空探险的高度成就⋯⋯对于全世界人心的影响力,而现在全世界的人正试图决定哪一条路才是对的。」他继续说:「现在正是我们迈开更大步、展开美国伟大新事业的时候,也是这个国家在太空成就上担任领先角色的时候⋯⋯」

接着,这位新任总统唿吁美国展开一项缜密的月球探索计画,计画中人类将登上月球、平安返回地球,而且要在十年之内达成目标。甘迺迪相信,比起其他事业,这场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可以将全球权力的平衡转向美国。

太空竞赛的最初几年非常激烈,苏联和美国都全力冲刺,希望胜过对方。创新发明、惊心动魄的发射和新的可能性,全都快速发生。甘迺迪的阿波罗计画提出时,距离人类首次把卫星送上轨道只过了四年,那是个充满戏剧性快速成长的时代。当时也是美国在太空表现上落后于苏联的时代,包括美国先锋卫星(Vanguard satellite)众目睽睽下的失败,以及实现太空飞行的第一人是苏联宇航员尤里・加盖林(Yuri Gagarin)。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第一具人造卫星史泼尼克1号(Sputnik 1),震惊世界。这项科技成就惊人,而且在更广的意义上显示了苏联的飞弹能力,也暗示了公共关系上的影响力。美国官方担忧世界各地的政治领袖和民众将认为苏维埃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吸引人,于是急着证明美国自己拥有发射卫星的技术与知识。美国加紧脚步,在1957年12月6日试图发射第一具卫星「先锋号」(Vanguard,左页),结果却是令人蒙羞的失败。

用户评价

评分

“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阿波罗计划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技术化,要么过于注重政治背景,很少有能真正触及到那个时代最核心、最动人的物质载体。这本书提出以“50件关键文物”来讲述登月时代,这个构思太绝了!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可能性:那件印着星条旗的宇航服,是否还留有月尘的印记?那块从月球带回来的石头,又承载了怎样的宇宙信息?甚至是,那些记录着宇航员生活日常的细小物件,比如他们阅读的书籍,或者记录心情的日记本,都会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临场感。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它们在任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任务完成后,它们又是如何被保存至今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这些“有血有肉”的文物,重新鲜活起那个波澜壮阔的登月时代,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能“感受”历史。

评分

“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太空探索最原始的好奇。我一直觉得,任何宏大的历史事件,最终都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来被感知和理解。这本书选择聚焦于“关键文物”,这个角度非常独特,也极具吸引力。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这50件文物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引人入胜的登月时代发展脉络。我想象着,那些文物可能包括了从最初的早期探测器零件,到宇航员穿着的登月服,再到带回地球的月球岩石。每一件文物,都应该是一个故事的起点,一段技术革新的缩影,一份人类勇气的证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们展现这些文物的方方面面,并深入剖析它们在整个阿波罗计划中的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解读,传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挑战极限的伟大精神。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登月时代有一个更加具象、更加深刻的认知,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太空冒险。

评分

“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这本书,我刚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太空探索,特别是阿波罗计划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书籍都侧重于宏大的历史叙述或者技术细节。这本书另辟蹊径,选择了“文物”这个角度,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如何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物品,来讲述那个伟大时代的故事。从书名来看,它承诺要展示50件“关键文物”,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好奇地猜测,这些文物中会包含哪些?是宇航员们穿过的舱外航天服?是月球土壤样本?还是那些在指令舱里陪伴他们度过漫长旅程的工具?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应该承载着无数的努力、牺牲和突破。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具象、可感的方式,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些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我想象着,当我看到那些实物照片,或者读到关于它们的故事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我也置身于当年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见证着火箭拔地而起的壮观景象,或者与那些宇航员一起,在月球表面留下足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视角,让我对阿波罗计划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层面。

评分

听到“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这个书名,我内心深处那个曾经仰望星空的少年被瞬间唤醒了。我一直相信,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承载着温度和故事的细节。这本书选择用“关键文物”来解读那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聪明且富有远见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这些实物,来展现人类征服宇宙的决心与智慧。是那些象征着科技突破的复杂仪器?是那些承载着宇航员荣耀与艰辛的服饰?抑或是,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意义的工具?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策展人,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仔细端详每一件展品,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我希望书中不仅有精美的图片,更要有深入的文字解读,让我们明白每一件文物在阿波罗计划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将书中的文物与我脑海中关于登月的一切画面联系起来,形成一幅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历史画卷。

评分

读到“重返阿波罗:开创登月时代的50件关键文物”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被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无价之宝。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由一件件有形的物品串联起来的,它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温度和情感。这本书以“关键文物”为切入点,这让我觉得它会有一种“触摸历史”的质感。我最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故事性的细节。比如,一件宇航员在训练时使用的老旧设备,它的磨损痕迹是否讲述了无数次反复练习的艰辛?一块在月球上采集的岩石,是否记录着我们星球最古老的秘密?抑或是,一张泛黄的设计图纸,是否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这些具体的文物,来构建一个立体的阿波罗时代,让我们看到那些宏伟计划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以及那些为了实现人类飞天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我希望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科普,而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让我能够通过这些“关键文物”,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