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

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博物館學
  • 文化遺産
  • 藝術史
  • 漢寶德
  • 博物館
  • 啓濛運動
  • 德國思想史
  • 美學
  • 收藏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身兼建築人與博物館人的漢寶德,
  關於博物館與博物館建築之論述與諍言集錄。

  一間好博物館該是怎樣的?

  ◆一棟雄偉的建築就是好的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一定要大纔能發揮功用?
  ◆博物館建築與博物館功能之間哪邊說瞭算?
  ◆博物館是賠錢貨還是好賣店?
  ◆颱灣博物館何去何從?
  ◆「公辦民營」或「行政法人」,給予公立博物館解套瞭嗎?
  ◆擁有高來客率與討論度,就是成功的博物館展覽?

  博物館該是怎樣的?博物館可以或可能做些什麼、如何經營?它跟民眾之間的距離該多近、又要如何拉近?身兼多重角色的漢寶德先生,曾經擔任科博館與宗博館館長,熟稔文化政策與館方經營。他從中西方博物館曆史與豐衍演化說起,推至颱灣現代,直言不諱其所見所聞,無論是公立博物館的厚實資源與法令限製,地方性博物館的文化紮根與特色發揮性,私人博物館的專精收藏,其中的各自專擅與不足,都有其個人觀察與建言,皆於本書完整收錄。

  「博物館是文明的産物,繆思的殿堂。博物館的西文,Museum前半段是Muse,後半段是um,直譯起來就是繆思的殿堂。」──漢寶德
 
好的,這裏為您創作一份關於一本假想圖書的詳細簡介,該圖書名稱為《古城探秘:失落的文明與現代迴響》,嚴格遵循您的要求,不提及《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的任何內容,力求自然流暢,不帶AI痕跡。 --- 古城探秘:失落的文明與現代迴響 內容簡介 《古城探秘:失落的文明與現代迴響》並非一部標準的考古學教科書,而是一次跨越韆年時空的深度對話,一場關於人類聚落形態、精神信仰與社會結構變遷的宏大敘事。本書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寂或消逝的古老城市遺址,探討它們如何作為文明的“琥珀”,凝固瞭特定時代的社會肌理、技術成就與審美情趣,並對我們當代的城市生活投射齣何種持久的影響。 本書的敘事結構巧妙地將實地考察的生動性與曆史文獻的嚴謹性相結閤。作者以其豐富的田野經驗和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帶領讀者穿梭於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城市、印度河流域的精巧規劃、安第斯山脈的石築之謎,以及中國黃河流域的早期都城遺址之間。重點不在於簡單羅列發現,而在於深入剖析這些古城在麵對自然環境、資源分配與人口壓力時所展現齣的生存智慧與最終的衰亡邏輯。 第一部分:起源的藍圖——城市作為宇宙模型的構建 第一部分著眼於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城市定居點。作者首先探討瞭早期農業革命如何催生瞭對穩定居所的集體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如何演變為具有明確空間組織和神聖中心的城市形態。 城市與天象的契閤: 本部分將重點分析早期城市布局中的宇宙觀體現。例如,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案例中,城市軸綫與關鍵的星象(如太陽至點或特定的星座)之間的精確對齊,揭示瞭早期統治者如何通過“模仿天庭秩序”來確立其世俗和宗教權威。作者詳細描繪瞭神廟區、王宮區與普通居民區在空間上的層級關係,並對比瞭美索不達米亞“環形防禦體係”與印度河流域“網格化管理”在治理哲學上的差異。 基礎設施的革命: 城市化進程的實質性標誌之一是復雜基礎設施的齣現。本書細緻考察瞭早期的給排水係統、公共浴場以及倉儲設施。例如,摩亨佐-達羅的宏大公共浴池,不僅僅是衛生設施,更是社會儀式和權力展示的場所。作者通過對這些基礎設施的分析,重構瞭當時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工程技術水平,挑戰瞭許多關於“原始社會”的刻闆印象。 第二部分:權力、信仰與日常的交織——城邦的勃興與衰落 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內部的社會張力與權力分配成為新的焦點。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古典時代城邦(如古希臘的雅典、羅馬的龐貝,以及瑪雅文明的蒂卡爾)內部復雜的人際網絡和意識形態構建。 空間的政治化: 作者強調,城市空間本身就是權力鬥爭的疆域。從羅馬城市規劃中清晰劃分的元老院、廣場(Forum)與貧民窟,到希臘城邦中公民大會的物理設置,都體現瞭對公民參與和政治排斥的精妙設計。本書特彆關注瞭“公共空間”這一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定義差異:是僅為精英服務的神聖劇場,還是全民參與的辯論場所? 信仰的物質載體: 宗教信仰在城市形態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本書通過對特洛伊高颱上的神廟遺跡、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傳說解析(即便空中花園的實體存在仍存爭議,但其象徵意義深遠),闡釋瞭城市如何成為連接塵世與神界的焦點。此外,城市墓葬群的空間位置和隨葬品的等級差異,也為我們理解城邦內部的社會階層固化提供瞭直接的物質證據。 崩潰的密碼: 衰亡是所有古城共同的宿命。本部分並非簡單歸咎於外族入侵,而是從內部係統性危機入手。環境承載力的極限、過度依賴單一作物導緻的生態失衡、精英階層對公共資源的過度攫取,以及內部水利係統的崩潰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導緻城市係統的瓦解,成為本書著墨的重點。對亞述帝國末期城市廢棄的分析尤其深入,揭示瞭過度擴張的帝國如何因管理鏈條的斷裂而最終崩塌。 第三部分:遺址的現代迴響——失落的智慧與當代城市的反思 最終部分將視角拉迴當代。作者認為,研究古城遺址並非僅僅是對過去的憑吊,更是對我們自身城市化進程的深刻警示與靈感來源。 隱秘的知識轉移: 許多在古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城市管理智慧,在現代社會中反而失傳或被忽視。例如,古城在利用自然地形進行通風采光方麵的被動式設計,與現代高能耗的空調係統形成瞭鮮明對比。本書重新審視瞭古城在材料利用、可持續性景觀設計(如中東地區利用陶土的被動降溫技術)方麵的精妙之處,倡導一種更具場所精神和生態敏感性的城市發展觀。 記憶與身份的重塑: 現代城市如何處理其曆史的“傷痕”與“記憶”?本書探討瞭當代考古發掘如何與城市規劃、旅遊開發、乃至國傢認同的構建産生張力。作者批評瞭那種將古城遺址“主題公園化”的做法,強調保護遺址的完整性,即其“物質性語境”,對於理解其內在的社會結構是何等重要。 未來的城市形態: 總結部分,作者試圖勾勒齣一條從“失落的城邦”走嚮“可持續的聚落”的路徑。通過比較不同文明在麵對氣候變遷和資源稀缺時的反應,本書呼籲當代城市規劃者和市民,從那些在沙漠、雨林或河榖中掙紮求存的古老先驅那裏,汲取重建人與環境之間健康關係的力量。 《古城探秘:失落的文明與現代迴響》以其紮實的田野基礎、豐富的跨文化對比和深刻的人文關懷,為所有對人類聚落史、城市學以及文明興衰規律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次既具學術深度又充滿閱讀樂趣的旅程。它提醒我們,我們腳下的現代都市,不過是建立在數韆年來無數次成功與失敗的城市實驗之上的宏大結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齣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係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曆為:東海大學建築係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颱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颱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係就學期間便創辦瞭《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齣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緻力推動颱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麵,漢寶德於迴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齣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奬。

  此外亦緻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奬章、2006年獲得國傢文藝奬第一屆建築奬、2008年颱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奬、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奬──傑齣成就奬、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奬。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颱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颱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齣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緻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颱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係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捲1:颱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奬專輯》、2001-2003年《颱灣建築奬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傢庭)等書。

圖書目錄

上篇 博物館
01 世界博物館建築綜觀       
02 現代?美術?館?       
03 城市與博物館
04 漫談博物館
05 漫談博物館建築
06 公立博物館的體製         
07 我們需要博物館人嗎
08 博物館求真的精神     
09 故宮博物院              
10 大故宮計畫              
11 故宮南院
 
下篇博物館建築
12 博物館、建築與建築師     
13 博物館建築的規劃        
14 博物館建築的設計        
15 博物館建築的分期建設    
16 博物館建築與展示        
17 展示設計的藝術           
18 展示的美感    

編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我們需要博物館人嗎?

博物館人纔培育
 
颱南藝術學院(現今之颱南藝術大學)新創的時候。共設立瞭四個研究所,其中之一就是博物館學研究所,這樣的計畫是按當時文化界的需要提齣來的。另一個與文化界比較相關的研究所是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我當時的想法是有瞭這兩個所,在我國為未來博物館事業人纔培育方麵的問題,應該可以獲得完滿的解決。我國在博物館事業上的問題,基本上是人纔問題。政府與民間的領導階層從來沒有把博物館當作一個專業,因此人纔問題是從錯誤認知衍生齣來的。整體說來,國人對於博物館的認識實在太粗淺瞭。
 
民國六〇年代,當政府開始有文化建設的構想,提齣設立美術館與博物館的計畫時,沒有人想到人纔問題,大傢都覺得有瞭錢就可以做瞭。所以教育部在執行國立博物館發展計畫的時候,以為由大學負責就可以瞭。大傢都以為隻要齣去看看就會做瞭。當時的三座科學博物館分彆由當地的大學相關院長來負責籌備,應該就萬無一失。因此當有人問我是甚麼關係,居然會改行當博物館館長,我無以為對。有些不懷好意的問題,可能以為我是鑽營來的職位。也有些善意的問題,以為我有甚麼過人的纔能,揣測是教育部拜託我幫忙,其實都不是。隻是因為我恰巧在國立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的崗位上,而教育部所構想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正巧在颱中,籌畫的擔子就自然落在我的肩上而已。這樣的任命背後的含義是,隻要在這個位置上,誰都可以做好博物館,也應該有能力規劃好一座國傢級博物館。這樣的認知是非常幼稚的。
 
前後的發展,由於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成功,主政者反而肯定瞭這一錯誤的認知。其實這是瞎打誤闖的結果。我擔任理工學院的院長是很勉強的,因為中興大學沒有建築係。由一位貨真價實的科學傢來籌劃博物館,成功的機率是很低的。我學建築,又是教規劃與設計方法的,本就熟悉籌劃的步驟與原則。由我來規劃一座博物館,恰好是對行瞭。試看後來的科工館,為甚麼同類的任命就不靈瞭呢?

用戶評價

评分

《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漢寶德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而他將目光投嚮“博物館”,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總覺得,博物館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它們靜默地訴說著曆史,展示著人類的智慧與創造。而“繆思”,更是藝術與靈感的代名詞。我好奇,漢寶德先生將如何連接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意象?他會不會在書中分享他作為一位博物館人,是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甚至是某個瞬間,捕捉到那靈光一閃的“繆思”?我期待他能以一種深刻而又生動的方式,闡述博物館如何在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同時,也成為個體激發創意、尋找人生方嚮的獨特空間。這本書,對我而言,不隻是關於一個建築或一個機構的介紹,它更像是一次引導,引領我深入思考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能夠啓迪我們內心深處的靈感。

评分

這次在書店閑逛,無意間翻到瞭一本封麵很有藝術感的書,名字叫做《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雖然我對於漢寶德先生本人並沒有特彆深入的瞭解,但“博物館”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在經曆瞭疫情期間博物館的短暫關閉,以及之後重拾對文化場所的熱情之後。這本書的標題“邁嚮繆思”更是給我一種引導、啓示的感覺,仿佛它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的介紹,更是關於如何發現靈感、如何與藝術對話的旅程。我很好奇,漢寶德先生作為一位在博物館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學者,他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博物館?他會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還是會分享他對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廣闊、更深刻的博物館世界,讓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參觀者,更能理解博物館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和價值,甚至能從中汲取屬於自己的“繆思”。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很有可能是一次深入的、充滿智慧的對話,而我,作為讀者,非常願意參與其中,傾聽這位大師的教誨。

评分

當我拿到《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這本書時,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散發齣的那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氣質。漢寶德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與嚴謹的學術和深邃的思考聯係在一起。這本書的標題“談博物館”似乎是一種平易近人的邀請,但我相信,在這平易之下,一定蘊含著他對博物館這個議題的獨特見解和長期積纍的洞察。我設想著,他會不會分享他在策劃展覽、設計展陳時遇到的挑戰與智慧?會不會講述那些在博物館背後默默奉獻的策展人、研究員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對於“繆思”的解讀,是如何與博物館這個空間相結閤的?博物館不僅僅是陳列文物的場所,它更是一個激發想象、啓迪思考的容器。我期待漢寶德先生能通過這本書,揭示博物館如何成為人們獲取靈感的源泉,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過去、審視現在、暢想未來。我想知道,在他看來,一個真正偉大的博物館,應該具備怎樣的靈魂?這本書,仿佛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博物館更深層次的奧秘,去感受知識與藝術交融帶來的震撼。

评分

《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這本書,僅僅是看到它的標題,就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文化與藝術的嚮往。漢寶德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莊重和權威感,而他所談論的“博物館”,更是我一直以來著迷的領域。我一直覺得,博物館是時間的凝固,是曆史的濃縮,是人類文明的百科全書。而“繆思”,又是藝術與靈感的女神。當這兩個概念結閤在一起,我便對這本書充滿瞭無限的期待。我好奇,漢寶德先生會如何將抽象的“繆思”具象化,展現在博物館這個實體空間中?他會分享哪些他參與過的、意義非凡的博物館項目?他會不會在書中剖析不同類型博物館的特質,以及它們各自承擔的社會功能?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跳齣博物館的常規參觀模式,去理解它作為文化傳承、知識傳播、思想啓迪的多元角色。我想要知道,他眼中那個理想的“繆思”之地,究竟是何模樣,又該如何構建。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博物館的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探險,一次與智者的深度交流。

评分

拿到《邁嚮繆思:漢寶德談博物館》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對知識和藝術的敬畏感所吸引。漢寶德先生,一位在文化藝術領域享有盛譽的長者,他用“談博物館”的方式,似乎在嚮我們傳遞一種傳承和分享的誠意。我腦海中浮現齣,他可能在書中娓娓道來,分享他在博物館事業上的點滴經曆,也許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或是他對某個重要藏品的獨到見解。而“邁嚮繆思”這個副標題,更是點亮瞭這本書的藝術靈魂,它暗示著博物館不僅僅是知識的殿堂,更是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搖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漢寶德先生是如何將他對博物館的深刻理解,與“繆思”的意境巧妙地融閤在一起的。他是否會探討,博物館如何纔能真正成為藝術傢的靈感源泉,如何纔能引導公眾發現生活中的美和意義?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文化、藝術與啓迪的深度對話,我期待著能從中獲得全新的視角和寶貴的智慧,去理解博物館更深層的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