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拾遺:歐美的颱灣初體驗1622-1895

福爾摩沙拾遺:歐美的颱灣初體驗1622-189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福爾摩沙
  • 早期颱灣
  • 西方視角
  • 殖民地曆史
  • 文化交流
  • 曆史研究
  • 17-19世紀
  • 颱灣文化
  • 海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河,披瀝齣颱灣與世界各角落相關涉的曆史鈎沉,藉由一係列源自十七至十九世紀間西方世界,而與颱灣的文化、宗教、政經發展有過影響的人物書寫,透由不同角度的側記勾勒,提供非比以往的曆史觀點,讓颱灣這塊土地的曆史承載與積澱更加豐厚。

  十三年前,經典與Lambert閤作齣版《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我們嘗試將十六到十九世紀來過颱灣的探險者、軍人與傳教士等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荷文等,在其國傢書寫與齣版的關於颱灣的見聞片段,或是從書商或是舊貨市場艱辛的找齣,結輯齣版,填補瞭颱灣近代史的諸多空白。而再次與Lambert閤作的《福爾摩沙拾遺》,則是由Lambert陸續分訪自十八世紀以降,對颱灣的發展與經營有著影響的西方人士其後代與傢鄉。藉由在地化的研究,呈現這些西方曆史人物的文化背景。經由採訪專傢、蒐集曆史照片、結閤史料、古地圖及相關藝術品,乃至他們的後代遺緒,來迴應他們在颱灣曆史曾經扮演的角色,並從中發掘鮮為人知的幽微史事。

  生為颱灣人,應知颱灣事。對於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知祖先之所從來,知祖先及土地曾經過往,除瞭透過大曆史的書寫,經由不同角度、人物的側記勾勒,或也能提供不同以往的曆史觀點,讓這塊土地的曆史承載與積澱更加豐厚,這是《經典》關懷颱灣、推齣《福爾摩沙拾遺》的初衷。

好評推薦

  從西方人塵封已久的史料 瞭解我們的故鄉颱灣 /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匠人丟棄之石建造的曆史之屋 /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 從西方人塵封已久的史料 瞭解我們的故鄉颱灣      賴其萬
推薦序 / 匠人丟棄之石建造的曆史之屋   翁佳音
作者序 / 不同以往的福爾摩沙研究視野
導  讀 / 溯古追今的《福爾摩沙拾遺》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軍事經略 海外拓殖
 
尋找新荷恩: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颱澎拓墾 
末代長官揆一:荷蘭貽誤失颱始末 
貝紐夫斯基:真假交錯的東海岸曆險 
洋基客寶島探遊:十九世紀的美國據颱大夢 
大南澳事件鈎沉:德意誌的颱灣殖民夢 
約翰.陶德:颱灣烏龍茶之父 
李仙得將軍:運籌帷幄的外交官 
孤拔上將:消失在曆史洪流的人物 
 
宣教醫藥 海島搜奇
 
亨伯魯剋牧師:臨危無懼的祈禱者 
郭士立與科林森:十九世紀初罕見英國探查報告 
郇和:颱灣動植物考察先驅 
長老教會牧師:颱灣近代文明推手 
黑麵硃利安:外國攝影師眼底颱灣 
英國醫師群像:為颱灣撒下西醫種子 
保羅.伊比斯:外國軍官之颱灣原民見聞 
美國記者達飛聲:用筆墨記錄烽火下的颱灣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從西方人塵封已久的史料 瞭解我們的故鄉颱灣

撰文/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經典雜誌從二○一五年年底開創一個彆開生麵的專欄【福爾摩沙拾遺】,前後刊登十六篇有關颱灣圖文並茂的珍貴曆史資料。這是齣自經典特約作者荷蘭籍作傢Lambert van der Aalsoort用心整理有關颱灣的西方文史資料所完成的精心傑作,由林金源先生譯為中文。作者一直對颱灣曆史很有興趣,過去曾與經典雜誌以相同形式閤作過一本《風中之葉》專書。

  經典雜誌編輯部邀我為這本專輯作序,誠感惶恐。本人其實隻是這專欄文章的「愛讀者」,受邀來為這本書寫序的確是始料未及。我很早就注意到經典雜誌每當這專欄文章齣現時,總是名列該期目錄的榜首,可以想見雜誌編輯對這專欄的厚愛,而我也不諱言,這專欄的文章也經常是我個人開捲的首篇。但我一直隻是默默的讀者,直到今年四月號的「英國醫師群像:為颱灣撒下西醫種子」,纔忍不住寫信錶達個人對這專欄的偏愛,同時也對該期標題錶達一點意見:我認為其實不隻是醫師,許多宣教師也都對颱灣人的醫療照護有瞭不起的貢獻,而如馬偕博士(他不是醫師,是來自加拿大)、以及來自其他歐洲國傢的修女、修士、護士對颱灣所做的醫療奉獻也絕不亞於醫師,因此錶達對這標題「英國」、「醫師」而畫地自限,深有遺珠之憾。想不到就這樣子被列入「黑名單」,而受邀為這本專輯作序。

  我對這本文集涵蓋的內容分成以下幾個重點做如下的簡介:

  一、颱灣早期西方醫療與宗教的引進是息息相關:    

  (一)「英國醫師群像:為颱灣撒下西醫種子」

  這篇文章提綱契領地介紹西醫在颱灣的緣起,而「英國醫師群像」所特彆提到的被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的萬巴德醫師(Dr. Patrick Manson) ,使我想起我最景仰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醫師在一九九九年受邀來花蓮慈濟醫學院演講時,曾笑說「因為來自颱灣的萬巴德醫師後來到香港創辦西醫學院,而你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是該醫學院的早期畢業生。所以我們應該可以說,『颱灣是中華民國的母親』。」

  (二) 「文明的推手:長老教會牧師在颱灣」

  本文介紹多位令人感動的外籍牧師在颱灣的貢獻,在此謹轉載該文最後的三野和惠(Kazue Mino,父親為日本人,母親為颱灣人,是專門研究曾到彰化服務的梅監霧牧師Campbell Naismith Moody的學者) 所說的幾句話。「有些曆史學者認為,海外宣教團發展於英國本國宣教空間已經飽和之後,有些則說是鴉片問題帶來的國族罪惡感,可能驅使著傳教士嚮中國人傳道的熱情。」她肯定這些蘇格蘭牧師對於颱灣文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僅於教育和醫療領域。「他們的努力是為瞭讓長老教會在地生根,盡管當時和現在的長老教會依舊是相對小且獨特的社群。而在日治時期,長老教會的自治助長瞭颱灣人對民主的渴望,我希望會有更多颱灣人欣賞這一點。」

  二、由西方人所親眼見證的颱灣大事紀:

  (一)「揆一守颱攻防戰:荷蘭遺誤失颱始末」

  這是一篇難得的有關鄭成功攻颱的西方曆史資料。揆一(Frederick Coyett) 是荷蘭裔商人,藉由裙帶關係介入政治,而最後得以齣任普羅民遮城長官。文中詳述荷蘭人如何鼓動原住民殺死漢人,以避免鄭成功攻颱時,漢人成瞭內應。而在颱灣失守之後,他被送到巴達維亞監禁和審訊,後來平反以後,被終身流放到一座偏遠小島,下場淒涼,最後連葬身何處都無法考證。

  (二)「美國記者達飛聲:用筆墨記錄烽火下的颱灣」

  達飛聲 (James Wheeler Davidson) 不隻是記者,也是全身是膽的探險傢,其有關北極探險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他曾在《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 刊登他在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擔任記者時的信件。並於一八九五年三月抵達颱灣,親眼見證日本入主颱灣的紀實,包括「改朝換代人心惶」、「建立颱灣民主國」、「乙未年日軍徵颱」、「福爾摩沙島今昔」。後來達飛聲發現講述福爾摩沙通盤曆史的英語著作付之闕如,而決定透過歐洲書商蒐集西方世界齣版的參考資料,加上日本當局提供他幾位研究助理,利用六年的時間執行寫作計畫,而於一九○三年齣版《福爾摩沙島今昔》(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達飛聲最終以駐上海總領事的身分結束外交官生涯。後來定居於加拿大的卡加利(Calgary),因為從事伐木業而發財,成為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士。

  三、列國在亞洲殖民曆史:

  (一)「尋找新荷恩: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颱澎拓墾」

  荷蘭為瞭將海上勢力拓展到東印度,而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與葡萄牙人競爭。最先占據澎湖,而後被迫轉往大員,將倉庫和住所遷移至海灣對岸,附近村莊的原住民稱該地為「赤崁」(Saccam),而荷蘭在巴達維亞的總評議會下令大員拓居地更名為熱蘭遮(Zeelandia),堡壘稱作熱蘭遮城,而對岸赤崁新拓居地的荷蘭名為普羅民遮(Provintiën)。

  (二)「約翰.陶德:颱灣烏龍茶之父」

  齣生於英國的約翰.陶德(John Dodd), 在一八五八年抵達香港,後來成為寶順洋行香港總部的助理辦事員。陶德的東傢在淡水從事鴉片販售與樟腦收購。一八六四年夏末,陶德前往接替第一任代理商,隨後他設立煤場,開採當地煤礦,並冒險深入山區原住民村莊,研究他們的習俗並學習其語言。他並招徠在廈門替英商公司工作的茶商李春生成為他的買辦,開始嚮淡水當地農民收購自傢栽種的茶葉,運往廈門精製與包裝,並引進樹苗開創在地焙製,進而颱茶外銷,引領繁華年代。

  (三)「李仙得將軍:運籌帷幄的外交官」

  法國齣生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 在巴黎大學受過良好教育,能流利地使用多種現代語言,移民美國,誌願從軍參與南北戰爭,迅速晉升,兩度身負重傷,光榮退伍受封準將,而後被任命為駐廈門的美國領事,兼領颱灣相關事務。他最為人所樂道的是他能斡鏇於中國道颱和颱灣原住民之間,保障船難倖存者的安全。

  (四)「大南澳事件鈎沉:德意誌的颱灣殖民夢」

  一八六四年,北德意誌邦聯的商人在颱設置辦事處,來自漢堡的美利士(James Milisch)進駐淡水 。一八六五年六月,柏林的法庭助理弗裏德爾(Ernst Friedel)在報紙上發錶一係列文章,鼓吹普魯士應在中國海擁有海軍補給站。他認為福爾摩沙不受清廷控製的區域,正是建立殖民地的最佳地點。弗裏德爾放眼於雞籠(基隆)的煤藏,以及福爾摩沙在主要海路上的戰略地位,開始籌謀一項殖民計畫。接著,美利士成立自己的公司:美利士洋行 (Milisch & Co.),而後被任命為北德意誌邦聯駐當地的領事。一八六八年夏天,美利士洋行替雞籠的中國海關興建房屋,公司職員英國人荷恩(James Horn)為此前往蘇澳選購木料,並和蘇澳以南山區的原住民部落頭目簽訂文件, 同意將Lamo和Talamo等兩處榖地兩地永久租藉給美利士與荷恩。後來爭端再起,清廷燒毀在Talamo的強化據點,而荷恩倉促率眾離開,不幸溺水身亡。而後在樟腦市場不成功的投機買賣迫使美利士宣布破産。此後首相俾斯麥禁絕任何殖民冒險活動,而結束德意誌的颱灣殖民夢。

  (五)「洋基客寶島探遊:十九世紀的美國據颱大夢」

  一八五三年要求日本幕府開放通商口岸的美國海軍準將培裏(Commodor Matthew Perry) ,隔年於華府發錶瞭美國海軍分遣艦隊遠徵以及探勘福爾摩沙煤礦的報告,同時提齣殖民颱灣的芻議。他認為,這座富庶島嶼雖然在清朝名下,但實質獨立,美國若能占領雞籠,不僅能做為遠東發展的中繼站,也可確保附近海域安全,以博得當地漢人支持。但華府對此提案冷淡以對。一八五六年,英國、法國與美國相繼與清政府當局有衝突事件,駐香港的美國全權代錶帕剋(Peter Parker)建議華府的上級,在達成令人滿意的協議之前,應由法國占領韓國、英國占領舟山群島,而美國則占領福爾摩沙島。但美國總統皮爾斯(Franklin Pierce) 始終不同意任何軍事乾涉和占領福爾摩沙的計畫,且撤換瞭全權代錶帕剋,官方明確地宣示,殖民遠東並不在政策內,美國商人的倡議計窮力竭,由此結束瞭美國的颱灣殖民夢。

  最後作者引述早期中國貿易史專傢莫裏森(Dane Morrison)教授對美國總統和國會無意於殖民計畫的解讀:「首先,這將會是非常、非常花錢的事業。但更重要的,南北各州之間因為種族隔離問題,關係變得越來越緊綳。而且當時的西部大平原依舊非常空曠,更靠近傢鄉,呼喚美國人前往冒險創業和投資的是美國的邊疆,而非遠在世界偏遠角落的帕剋、培裏和少數商人的殖民野心。華府的許多政治人物仍懷有某種理想主義精神,他們想要做不同於英國帝國主義態度的事。」

  四、西方人在颱灣所觀察記錄到的人種、生物與人文地理:

  (一)「保羅.羅斯比:外國軍官之颱灣原民見聞」

  (二)「郇和:颱灣動植物考察先驅」

  (三)「郭士立與科林森:十九世紀初罕見英國探查報告」

  五、人物特寫:

  (一)「亨伯魯剋牧師:臨危無懼的祈禱者」

  (二)「孤拔上將:消失在曆史洪流的人物」

  (三)「貝紐夫斯基:真假交錯的東海岸曆險」

  (四)「黑麵硃利安:外國攝影師眼底颱灣」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不由得想起颱灣傢喻戶曉的百歲人瑞「史明」先生的大作《颱灣人四百年史》,一本以華人的資料寫齣的颱灣曆史。對照這本以西方人不同角度看到的颱灣曆史,也讓我們能夠以更持衡的眼光來瞭解我們的傢鄉,也更瞭解曆史就是這麼奇妙,在幾個決定性的關頭,如果當年沒有發生那樣的改變,我們的故鄉颱灣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子。由此展望颱灣的將來,我們應該更能坦然接受颱灣前途的多元可能。
  
  最後,謹在文末對本書作者與譯者用心發掘颱灣的珍貴史料緻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他們的努力幫忙我們更瞭解我們的故鄉
 
推薦序二

匠人丟棄之石建造的曆史之屋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老朋友Lambert「新」書在颱灣齣版,我當然感慨與高興。書名謙稱「拾遺」,讀者若想成撿拾破爛、或黃昏市場剩菜,是難登學術殿堂的曆史題目,那就傲慢無知瞭。書中確實鈎沉齣研究者不見得完全清楚的十七世紀,特彆是十九世紀百餘年間,遠渡重洋來颱宣教、醫療、商業冒險,以及當行政官、軍人,與新聞記者、攝影傢之事蹟。這些歐美洋人,國內鐵定不陌生。問題是,洋人曾發錶相關颱灣文物,再來呢,他們下落如何?是否還留有未發錶的材料值得繼續挖掘?若隻是像某些人喜歡一直講、一直講荷蘭人經營颱灣,這樣有何意義?嚴肅的學術研究者,看起來比較少談這方麵問題。

  Lambert的《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於十幾年前由慈濟經典雜誌叢書齣版後,在學術文化界內風評甚佳,不用我多說;枝葉隨風動搖的島國隱喻,相信不少人情緒也受感染。書齣版後,Lambert繼續於舊書肆、舊貨市場,而且在圖書、檔案館中奮力收集不易找到的舊歐語圖文資料。我去過他傢,還蠻驚艷他所收藏,可惜我非學術單位主管,無法決定洽購轉藏之事。幾年前,他根據所蒐集史料寫成兩大冊有關颱灣的英文稿,跟南天齣版社魏德文老友來找我商量看公傢有無意願資助齣版。依然可惜,國內研究體製資源分配素有定嚮,不易再起爐竈。當時,文獻譯註名傢、故友陳政三,倒是很熱切與Lambert討論本書中提到的美國記者達飛聲遺稿等事,而且有意閤作將兩大冊英文稿再譯註齣版。可惜再三,天不假年政三兄,此事遂寢。

  幸虧經典雜誌的大小編以「福爾摩沙拾遺」專欄係列,陸續刊登瞭幾篇文章。譯者林金源先生,《風中之葉》翻譯就是齣自其大手,原先我以為是另一認識的文史論客。在我應編輯諮詢幫過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後,纔真正見識譯者功力深厚。他與Lambert有默契,最佳拍檔,讀者讀起來也輕鬆多瞭。現在我能作的,就是跟讀者講一下本書的價值,以及後續可供辯論的幾個麵嚮。

  本書的圖片,老實講有好多張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清晰翻攝。Lambert發錶曆史圖片,不像國內學者一拿到就爭先掛名發錶,他經過整理、研判而刊齣。有些圖片在他整理的基礎上繼續解讀,可能會非常有意思。例如,其中有十九世紀末洋商買辦的契約、訴狀,後者內容有買辦人名「吳本掃」,除可研判是今何地人氏的祖先外,「本掃」之名總不免讓人舊時人名是否有不雅戲謔一麵。進而,書中披露美國記者達飛聲報導1895年「大嬰兒」颱灣民主國的新聞紙,讀起來令人不勝欷噓,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紙麵新聞日益萎縮的今天。其他精彩圖,就留給讀者自己慢慢看,但記得不要光看圖說話。

  內容還是有17世紀荷蘭牧師、長官的故事,其中講到揆一捐獻而葬於教堂墓地,我也長知識瞭。講18世紀貝紐夫斯基(M. A. Benyowsky)真假交錯的東海岸曆險,我以前寫的相關文章與他意見相同,隻不過提齣貝氏與東部原住民閤作的戰爭,是誇張錯置,貝氏彆有用心將在中國福建東山島的戰事挪移到東颱灣。本書再提此案,正錶示「曆史事件」每隔一段時間,還是值得另討論。準此,書中提到宜蘭大南澳事件,我在由衷感謝Lambert示齣當時簽約文件外,也細加解讀,纔知德國人在南澳(Lamo)及大南澳(Talamo)交涉的原住民,除Atwook外,其餘頭目,如Piran (=Pinang)、Sabilang (= Uilan?)、Batoo(= Batto)、Rauai(= Yawai),應是南澳一帶的泰雅族。你看,這能說不是本書的貢獻?

  那麼,Lambert會不會講錯,他是人,當然會。例如他提到1832年新教郭士立牧師航抵雲林的五條港,在我看來,是錯的,正確是颱南颱江內海的五條港;文中提到叛軍,指當年張丙事件。但這不妨害此書價值,書中正在展示著曆史得經常古今、國內外對話。尤其是〈尋找新荷恩〉這篇說荷蘭人曾試圖把颱南赤坎(Sakkam)改名荷恩(Hoorn),但失敗收場。這多少有公司高層職員要吹捧荷恩人齣身的顧恩總督,是荷蘭殖民地命名異例。國內研究者多以為荷人來颱後,就跟國民黨一樣亂改颱灣地名。顧恩總督在印尼與荷恩故鄉原有雕像,雕像下場文中有述及,故鄉最後還是於碑文中另添註記而保留下來。相對的,不是鄭成功故鄉的颱灣,卻仍有為數不少的雕像疲纍的站著。Lambert的書,會讓我們想到另一種諷刺的隱喻。

  所以說,本書自謙拾遺,終竟還是可比擬是用匠人丟棄之石,另築起一座可參觀與比鄰的曆史之屋,值得我們推薦、購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