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服從何時開始?有什麼意涵?
製服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本書揭開「製服帝國」的身世之謎。
製服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最令人難忘的身分印記。颱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著製服?卡其製服從何時開始流行,讓颱灣在戰後戒嚴時期成為卡其製服帝國?迴溯日治時期,颱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逐步換穿各式標準服裝。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間,颱灣各級學校的製服百花齊放,日籍學生著和服,颱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現多元雜糅的麵貌。一九二○年代以後殖民政府強化控製力,洋式製服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製服。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製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而有「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製服。
透過本書的描繪,製服具體而微地成為我們可以辨識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作者也觀察到,日治時期學生製服的變化,與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製度、民間社會的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製服的配件、學校對製服的服儀檢查、當時製服的價格、購買力,以及各個角色對於製服的觀感,也是本書關心的麵嚮。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時期的製服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前颱灣學校的製服款式,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各界推薦 呂紹理(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所長)
許佩賢(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教授)
蔡錦堂(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劉揚銘(製服文化研究者、作傢)
(依姓氏筆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