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旗下的制服学生

太阳旗下的制服学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制服从何时开始?有什么意涵?
制服如何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
本书揭开「制服帝国」的身世之谜。

  制服是许多人成长的共同记忆,也是最令人难忘的身分印记。台湾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穿着制服?卡其制服从何时开始流行,让台湾在战后戒严时期成为卡其制服帝国?回溯日治时期,台湾人在日本的统治下,逐步换穿各式标准服装。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间,台湾各级学校的制服百花齐放,日籍学生着和服,台籍学生穿长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现多元杂糅的面貌。一九二○年代以后殖民政府强化控制力,洋式制服与当时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渐成为官方认可和推广的学生制服。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制服也因应战争的需求与氛围,而有「国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装」式的学生制服。

  透过本书的描绘,制服具体而微地成为我们可以辨识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作者也观察到,日治时期学生制服的变化,与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制度、民间社会的服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制服的配件、学校对制服的服仪检查、当时制服的价格、购买力,以及各个角色对于制服的观感,也是本书关心的面向。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时期的制服是什么样子?一百年前台湾学校的制服款式,都将在本书中呈现。

各界推荐

  吕绍理(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许佩贤(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教授)
  蔡锦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刘扬铭(制服文化研究者、作家)

  (依姓氏笔画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威翔


  台湾花莲人,毕业于台北师范学院社会教育系,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硕士,现为国小教师。从小对于历史有莫名兴趣,年纪渐长,偶然机缘下进入政大台湾史研究所就读,关注的面向开始聚焦于台湾这块土地。由于在教育现场服务,因此将重心放在启发学生对台湾历史有更多的兴趣,以及更多面向的认识。

图书目录

导读/吕绍理
自序
 
第一章 细说从头──制服的起源
◎制服的意义
◎洋服.制服与日本
洋服的传入/学生服装
◎清代的学生模样
台湾汉人的服装/清代的教育与学生服装
 
第二章 未定着的学生服──从混乱到萌芽(1895-1919)
◎无方针的统治、教育与社会服饰
殖民地初体验/摸索中的草创教育/从头到脚的转变:剪辫与解足
◎从混乱到萌芽的学生服装
领台初期的混乱(1895-1910)/逐渐萌芽的学生服(1910-1919)
 
第三章 同化下的转变──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1919-1939)
◎向内地看齐的统治、教育与社会服装
向内地看齐/内地延长的教育政策/普及、流行的洋服与中西混搭的台湾服
◎制服的成形(1919-1930)
洋式学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迈入成熟(1930-1939)
 
第四章 战时的统制──迷彩风的学生服(1939-1945)
◎皇民化下的统治、教育与社会服装
成为皇国子民/皇民化运动下的学校/和服.改良服.国民服
◎统制的迷彩学生服
 
第五章 微观下的制服面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与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机构/师范学校
◎中等教育:男子中学校与高等女学校
男子中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学校
高等女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
◎初等教育:小学校与公学校
小学校/公学校
 
第六章 校园制服面面观
◎先生们的打扮
男先生的服装/文官礼服/令人称羡的文官服/女先生的服装
◎与众不同的原民生
统治者眼中的原住民/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服装改善与学生制服
◎不可或缺的小配件
头顶上的学问:学生帽/学校的象征:校徽
◎第二套服装:运动服
脚踩学生鞋
 
第七章 制服的穿着与规定
◎制服哪里买、哪里取得   
贤妻良母必备:裁缝课程
◎CoCo知多少:制服的价格
◎制服何时穿?
服仪检查/校规处置
 
后记:日治时期台湾人对制服的观感
学校的立场/舆论的看法/裁缝业者的处境/顺从?反抗?:学生的想法
 
附录:台湾学校制服沿革年表
註释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第二章 未定装的学生服──从混乱到萌芽(节录)

领台初期,日本面对应接不暇的抗日运动,加上同时还得安抚台湾民众,因而对台湾固有的社会风俗习惯,大都採取放任、不加干涉的治理原则。即便在统治政策日益明确、积极的儿玉──后藤时期,他们对语言之外的服装、文化仍遵循「旧惯温存」的态度,使的台湾民众的服饰外观维持清朝时期的风貌,没有立刻发生改变。这种情况直到1910年代,开始解足、剪辫时,才逐渐有所不同。

总督府虽然将鸦片、辫发、缠足视为台湾社会的三大陋习,但另一方面,鑑于风俗习惯改变不易,加上当时的台湾处于武装反抗正激烈之时,因而他们担心,若贸然禁止,恐有害于日本的统治。

这种放任台湾陋习的情形直到第三任总督乃木希典上台后才有所转变。1896年,乃木总督在一场对地方官员指示施政方针的会议上,明确说明了处理台湾风俗习惯的原则:

本岛居民自祖先以来即奉为规范之旧惯故俗,根深蒂固,成为不成文法,其甚者异于我国(日本)定例,而至于有碍施政者,应予废除,故不必论;而如辫发、缠足、衣帽等,则需在一定的限制下渐收防遏之效,其他良风美俗则应继续让其保持以利施政。

1898年,儿玉源太郎继任台湾总督,其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同样认为,移风易俗并非易事,应适当尊重台湾人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组织,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巧妙地加以利用。

在採取渐禁政策之后,总督府对于女性的缠足及男性的辫子虽仍放任、不强制,但仍透过学校教育及报章杂志等管道来宣导,鼓励台湾人剪辫及解足。例如:1895年9月,总督府发行「台湾开化良箴」,就明示了台湾人应戒除的六种风俗习惯,而鸦片、辫发及缠足就是其中三项。1898年8月6日,台北因暴风雨来袭而酿成严重灾情、死伤惨重,《台湾日日新报》在风灾的报导中,便提及:死伤者大都为缠足的妇女,因为行动不便、难以逃生,借此突显缠足的害处。
  
台湾的断发风气起于学校。1910年年底,台湾两大最高学府:国语学校与医学校的学生争相剪发,前者断发者约佔了全体的四分之一,后者则有将近半数的学生断发,影响所及,使的公学校的学生,也愈来愈多人响应断发。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