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道法自然在台湾 Formosa 美丽之岛。台湾在岛屿学上系属于「大岛」,在全球地理区位上,她位居面向海洋又毗邻大陆的重要国际经贸与地缘政治位置。在全球横剖北纬 23.5° 的各个国家中,只有台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地景多样性,此正因为其地理区位之特殊性与地质地形地貌与微气候之细致度,形塑了此世界级的瑰宝,然而也因历史面之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对「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纪后,这个宝岛的资源才渐渐更科学化地被认识,继而成为多国民族觊觎之战略点。
笔者之专长非政治学或地球科学,更非史学,惟因受教于 Ian L. McHarg之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论与持续性之现地规划实务参与(Professional Practice),继前一本「水与绿」专书后,开始好奇地拟探索这个岛屿之自然、人文、历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载及近 400 多年来之各向度变迁。
也因此,本书系集结笔者近 30 多年来在教学研究、专业实务规划、在国土相关公共政策与民间组织相关议题倡议上之经历,并将其分类归纳与空间资料之对比。拟自景观生态学及国土空间系统面切入,俾对跨域与跨界之台湾土地发展变迁有一更清晰之图像。而也因景观生态规划之系统思考训练,有幸多年来参与之公共政策面相当广泛,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海岸保育与规划、湿地保护与规划、都会区域规划、都市设计、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以至公共艺术及文化资产保存……等多元多光谱之向度。
感谢上述实务之参与,让笔者有不断学习吸收新知之机会,面对各向度跨国跨域跨界之专业学者互相交流辩证,得以更客观「阅读」台湾、「剖析」台湾景观空间系统变迁之多元光谱。而面对国际政经社会局势之变迁以及全球气候变迁之挑战,各国之因应对策不断推陈出新,而台湾亦在困境中不断寻求自我定位及与威胁挑战共生之新途径。
本书历经超过十年之自我筹划,每一章节文字均是一字一句亲手撰写、考证,历经六年之落笔、打字、修正与排版,回顾历史、检核现况、前瞻未来,如何面对变迁而有自我调适之道,系本书撰写之重要目的,全书分为两大部份:
Part I 威胁剖析
Part II 机会潜势
第一部份主要自岛屿环境盘查为框架,分别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湿地、农村、城乡、离岛与文化景观,而虽然区分为七章,但就实质面,国土空间乃为一整合系统(Holistic System),每一向度之环境资源与变迁均息息相关,包括历史事件对各项政策之影响,还有地理区位对移民社会之多元价值之影响。每一章节分别自背景/变迁/威胁/趋势/调适分论之。
第二部份为「机会潜势」,主要侧重在上述环境资源潜势下,不同尺度与特质之空间基盘建设与社会基础建设之发展新趋势与因应对策,而此部分亦是笔者综整大量文献资料及参酌各国最新发展趋势,对应台湾之相关新立法与公共政策与相关社会议题而撰写,包括了国土生态基盘、景观区域主义、景观及都市主义、新乡村主义之发展,及其对国土计画、绿色基盘建设以及都市化、农村再生等议题予以跨域之连结与剖析。另一焦点系关注近二十年来台湾因发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质之社会基盘建设,此包括社区赋权与在地调适、空间规划与创新治理以及社会设计之思惟如何渗透到不同阶层尺度之空间发展中。
全书最后一章以「土地伦理与国土美学」为总结,主因在撰写过程中,阅读了数百本跨领域的新书与无数论文与评论,最后获致一个从事景观专业生涯中之「觉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门别类之专业在各自着力后,若每一分工从事者得以放宽视角打开视野,纵横贯穿古今历史,则有一种大自然秩序中之「网络」会自然地将所有专业者串连。换言之,透过这些有论述之各分门分科之再重组再串连,无形中吾人必须抛开本位主义,放开心胸去倾听或阅读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会结构中不同族群之「声音」。而「悟道」之喜悦则在得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得以将技术转化为人类与环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归之源即回归到对大地之责任、土地伦理之信守与实践,则应是大同世界或生态乌托邦之理想。而在趋向此目标前进时,专业者需跨域交流、分享合作( 不仅分工),则受伤的土地也将有机会在吾人调整价值思惟与政策之过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与秩序中「归位」,此亦正是国土「美学」与「哲学」、「伦理」合而为一之务实愿景。
本书在撰写时,虽力图综览多向度多光谱之文献资料,囿于笔者个人之学识知能与经验仍有诸多不足与遗漏之处,当请所有阅读者以及各界专家前辈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问世 50 週年,母校宾夕凡尼亚大学将有系列庆祝论坛与展览,恭逢其盛!而本书拟献给启蒙笔者生态规划知识与专业伦理的恩师──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琼莹
推荐序
与自然和平共存之省思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与大自然搏斗,为求安稳的生存,与自然和平共存是一种期盼,破坏程度有限;到了15 至17 世纪时期大航海时代,欧洲船队到世界各处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虽然使西方文明扩展到全世界,但是对待殖民地的方式却是粗暴地剥削、掠夺。20 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自然及人类的破坏更是无与伦比;其后社经快速发展,在人定胜天观念下,对自然环境更是予取予求,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的破坏。
1972 年,人类终于正视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事实,开展了国际环保运动。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发表「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勾划出人类对环境所享有权利的范围。欧日等国家相继成立环境部,陆续制订了国际环境法规,如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濒临灭绝野生动物国际贸易的华盛顿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环保意识抬头。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更进一步提出「永续发展」的概念。1992 年里约宣言发表「廿一世纪议程(Agenda 21)」,将永续发展的精神拟订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执行永续发展有了工作蓝图,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减缓全球气温上昇的趋势。但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仍然是面临着气候变迁、人口都市化、高龄化及巨大都会、贫富差距、国际贸易等诸多挑战,台湾当然也不例外。
台湾环保工作除了在1987 年成立环境保护署外,也陆续设置自然保留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国家风景区、水源水质水量保护区及国有林自然保护区等,建构出台湾的生态保育轴。近年也完成国土计画法、湿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等立法工作,民间环保相关组织相继设立,企业也相当重视环保议题;看似台湾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工作已有若干成果,值得欣慰。但这仍属于片段性的发展,开发与保育的矛盾、保护区分散孤立完整性不足、管理单位法令系统分歧竞合…仍然存在,显见我们缺乏一综合性观点来盘整所有的政策成果。而此书正是以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的观点出发,全面来诊视台湾的「人与地」。
以生态规划原理进行规划实作和分析方法正是美国景观大师 Ian L.McHarg 所倡导,本书作者郭琼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时即受教于 Ian L. McHarg。取得景观建筑硕士后回台湾营建署服务,参与国家公园的规划,之后被延揽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任教,担任景观学系系主任及环境设计学院院长,并活跃于景观、环境保育相关社团。曾任中华民国景观学会理事长、造园学会副理事长、七星农业发展基金会董事等,并积极参与国际 NGO 组织,曾任国际崇她社 Zonta International 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保护区委员会(WCPA)东亚地区理事。目前是世界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理事(台湾代表)、美国景观建筑学会(ASLA)国际会员等。她将多年来在台湾从事有关景观环境及国土规划的研究与观察,综结成「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实属珍贵。
本书作者不仅将生态规划的理念落实于课程规划上,特别重视户外教学和实务创意,也将这个研究方法运用于本书;以生态学的观点,解构人与地的关系,提出以顺应环境观点探讨人对地的依存关系,兼顾宏观及微观的视野。本书基础资料丰富,鉅细靡遗,研究方法严谨。从「威胁剖析」与「机会潜势」两大部分剖析台湾这个岛屿环境所面临山林、海洋、海岸、湿地、农村、城乡、离岛与文化景观的各种威胁,以及在空间与社会基盘建设的可能发展机会。各章内容从背景、变迁、趋势、机会等面向层层解析论述,内文中也隐含本书作者对公共政策的批判,例如国土行政组织的调整、景观法、台湾环境教育等,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及恳切的建议。此外,她参与各项规划,必定亲力亲为,现地勘查,实地感受人与地的关系;她的行动力、执行力让我佩服。本书辅有大量她亲自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精彩,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张隆盛
内政部营建署前署长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前署长
中华民国永续发展学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牵成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财团法人都市更新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Eisenhower Fellow(1975)
推荐序
善尽有生命的社会责任 认识郭琼莹的时候正是台湾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的起步阶段,她参与早期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和艰鉅的草创。在内政部营建署张隆盛署长的领军下,开展了台湾国家公园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长期的公职服务后,她转任教职并兼顾专业服务,主持许多规划设计案,成果丰盛。又因教学认真、校内服务成绩卓越,深受师生认同,曾经受聘担任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长并持续担任该校景观系系主任至今。在民间,则先后担任景观学会理事长及县市景观顾问等服务职。
她是一位多方位的学者,不分国内、国外,都受到高度肯定。她是一位视野开扩的开放性学者,求知生活内容丰富。她生活在现象学者胡赛尔说的生活世界里,而非无生命的物理、物质世界。也就是说,她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多样性体验世界,有理性但又充满感性、有个人的特质人性。胡塞尔认为,世界并非外在于我而存在。生活世界绝非只是个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别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每个人由不同的侧面来经验事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未定型的直接经验世界。因此,她热爱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她造访青藏高原多次,探索自然的奥祕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一般常人之所未见。
郭琼莹持续在国家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等实务界学习,整合理论与实务;并且大量旅行,参访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的多元建筑。她是一位能动者。一只能引发蝴蝶效应的小小鸟。依着师出名门的景观学基本素养、实际参与教学研究和广博的实务经验,在行万里路之后,凝聚出这本真实世界的作品。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知觉是主动的,是向真实世界──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原初开启。梅洛庞帝认识到身体不只是一件物事、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恆前提,由向世界知觉性的开放和倾注形成。梅洛庞蒂称画家(或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能够首先酝酿出一个想法然后将它具体化,或者从对材料的处理中释放出某种思想或情感。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万里路、探索人间百态的女孩,用了多年的心血,酝酿、凝聚出的作品。她的着作是她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理念结晶;呈现给读者,是希望能尽社会能动者的脚色,在社会巨轮转动的过程中,留下足迹,为更好的未来世界尽一份心力。
王鑫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地理研究所)
中国文化大学地学所讲座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华民国国家公园学会前理事长
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前理事长
IUCNWCPA Vic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