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作韶与维雅特:二十世纪变局中的知识分子友谊

丁作韶与维雅特:二十世纪变局中的知识分子友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laude Hauser
图书标签:
  • 丁作韶
  • 维雅特
  • 知识分子
  • 友谊
  • 二十世纪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中国现代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聚焦于两位知识分子的传奇友谊,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瑞士,他们虽然遥隔两地,却共同经历了剧烈震盪的20世纪。1930年代初,在加拿大魁北克教授法国文学的天主教知识分子奥古斯特‧维雅特(Auguste Viatte),与在法国求学的法律学者丁作韶相遇。丁作韶于1931年返回中国,首先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投入军旅,之后则以孤军之姿退入中缅边境对抗共军。

  透过两位主角的通信及档案,本书得以借由他们的交流,勾勒出冷战及去殖民化期间的亚洲历史事件全貌,同时反思1950-1980年代的台湾史。此外,20世纪中国及欧洲法语圈之间的文化传递轨迹,亦在本书中如实还原。
丁作韶与维雅特:二十世纪变局中的知识分子友谊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寻了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两位重要知识分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丁作韶,与享有盛誉的法国汉学家、文学评论家维雅特(René Étiemble)之间跨越文化与国界的深厚友谊。它不仅仅是两位学者私人交往的记录,更是一幅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风貌与文化担当的生动画卷。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抗日战争的烽火、新中国的建立、中法关系的起伏,直至改革开放后的文化重建。通过梳理和解读双方大量的通信往来、回忆录片段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本书力求还原这段友谊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第一部分:烽火中的相识与思想的共鸣(1930s-1940s) 故事始于战乱年代,彼时青年丁作韶正在法国巴黎求学,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并为日后回国投身现代文学研究奠定基础。维雅特,作为当时法国文坛的后起之秀,对东方文化抱有强烈的热情,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理解,使其在中国知识界崭露头角。 本书详细考察了两人初识的环境。丁作韶在法期间,不仅潜心于学术,更积极参与到争取民族独立和文化觉醒的讨论中。维雅特的思想深受萨特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但对僵化的西方中心主义保持警惕。两人正是在对“现代性”的理解、对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对文学本质的探索上找到了契合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远在后方的丁作韶与身处欧洲战场的维雅特,通过书信保持着对彼此的关切。这些信件不仅是私人情感的交流,更体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超越国界的精神同盟。维雅特对中国人民的抵抗表示了由衷的敬佩,而丁作韶则向友人介绍了国内进步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二部分: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坚守(1950s-1970s)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局势迅速变化,中法关系进入漫长的冰冻期。这一时期,两位学者的命运轨迹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丁作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学批评实践,他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统性整理与创新性阐释。而维雅特则在法国学术界,特别是在他著名的《中国的反思》系列论著中,持续关注中国,并勇敢地挑战了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本书着重分析了在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高压下,两位学者如何通过间接的方式互相支持。对于丁作韶而言,维雅特的持续关注和在国际学术场合为中国文学发声,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对学术价值的肯定。对于维雅特来说,丁作韶在中国坚持学术研究的实践,是其坚持独立思考、拒绝盲从的佐证。 例如,书中细致分析了维雅特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需要极其谨慎的措辞,以避免触及敏感的政治神经,同时又要表达出对中国文化本质的尊重。这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学术姿态,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春风化雨后的重逢与学术遗产的梳理(1980s至今) 中法关系正常化后,丁作韶与维雅特终于得以重逢。这次重逢不仅是老友间的叙旧,更是一场迟到的学术对话与和解。晚年的丁作韶在文学理论研究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他的理论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西方现代方法,其深度和广度令人瞩目。 本书详细记录了维雅特晚年对丁作韶学术成就的推介。维雅特不遗余力地将丁作韶关于古典诗歌结构、意象分析的成果介绍给法国乃至欧洲的汉学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两人最后一次重要的会面,集中讨论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文化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的结论部分,着眼于这段友谊留下的长久影响。丁作韶与维雅特的友谊,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地理的阻隔和语言的障碍,成为了一种典范: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真实和真理的忠诚。 他们的交往证明了,在剧烈的时代变局中,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本书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展现了两位学者的风骨、学识,以及他们在中国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如何以坚韧的友谊和独立的思想,共同构建了一座跨越东西方的文化桥梁。它为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文化使命以及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合作,提供了鲜活而深刻的案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洛德.奥赛尔 ( Claude Hauser )


  瑞士佛立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ibourg)当代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瑞士、国际关系文化史、瑞士与亚洲关系研究。

  整理校注《在新旧大陆之间:一个汝拉知识分子的魁北克日记(D’un monde à l’autre. Journal d’un intellectuel jurassien au Québec, 1939-1949)》、《《一个见证者的日记》:卡米耶‧格尔热,战时驻日的瑞士外交官(1940-1945)(«Journal d'un témoin». Camille Gorgé, diplomate suisse dans le Japon en guerre [1940–1945])》;主编《书籍外交:1880年至今印刷书的国际流通与网络(La diplomatie par le livre. Réseaux et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imprimé de 1880 à nos jours)》、《十九、二十世纪的亚欧对话(Le dialogue Asie-Europe XIXe-XXIe siècles)〉等论文集。

图书目录

前 言

序 章:一个友谊的故事

交错的人生,裂变的中国

第一章 往来巴黎上海之间:十字路口的友谊(1928-1930)

.旅行的魔力,中国的魔力
.中法友谊,相遇巴黎

第二章 面对独裁主义危机:中国何去何从,欧洲何去何从?(1931-1937)
.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独裁的诱惑
.以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为师?
.投身政治,路途弥艰

第三章 战争与革命,分离与献身(1937-1950)
.反日神圣同盟
.《远东与我们》:维雅特的一部力作
.丁作韶:被战争裹挟的「普通中国人」

第四章 为了回忆的重逢:冷战时期(1950-1956)
.对峙与游击:冷战的中缅战场(1950-1953)
.亚洲反共主义输出欧洲
.流亡之时,回忆之时(1954-1956)
 
第五章 裂变中国的两个旁观者(1957-1990)

.丁作韶,台湾国民党的体制知识分子
.面对台湾国际地位的下降
.《时代讯号》:文化大革命之辩
.《孤军》再出发

结 语

附 录

.丁作韶《孤军(L’armée perdue)》书稿选译
.照片集锦

原始文献与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但翻开书页,我却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作者的叙事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将两位主人公的生平、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描绘得如同跌宕起伏的史诗。我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他们一同经历着思想的激荡和人生的起伏。那些关于文化碰撞、学术争鸣、政治变革的描写,都显得尤为生动。作者在描绘丁作韶和维雅特的友谊时,并没有回避他们可能存在的观点分歧,反而正是这些“不同”使得他们的交流更加真诚和富有启发性。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跨越语言和观念的障碍,建立起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共享和文明互鉴,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特定领域知识分子群体的书籍,而《丁作韶与维雅特:二十世纪变局中的知识分子友谊》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各自学术领域内的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探索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我被他们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不断探寻所深深打动。在那个充斥着意识形态冲突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许?这些问题,都通过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和作者的解读,得到了深刻的展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力量,他们用思想启迪民智,用学术引领风尚,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未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友谊”的思考。在信息爆炸、人际关系趋于碎片化的今天,丁作韶和维雅特之间那种深刻、持久的友谊显得尤为珍贵。作者通过对他们通信、互访等细节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友谊的多种形态:可以是思想上的深度交流,可以是生活上的相互扶持,更可以是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撑。我尤其对他们如何应对各自人生的挑战和困境感到好奇。在那个充满未知和变革的二十世纪,他们是如何互相鼓励,度过难关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情感的古老命题。作者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关于友谊的博物馆,让我们可以驻足欣赏,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是泛黄的旧照片,两位主人公的身影略显模糊,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坚毅和思索却异常清晰。封底的文字更是点睛之笔,简练却充满力量,勾勒出两位二十世纪风云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人生。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仿佛就已经踏入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思想碰撞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期待着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丁作韶与维雅特之间那段跨越国界、跨越政治风雨的深厚友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个人情谊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二十世纪那个大变革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以及他们对世界秩序的探索与思考。我很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精英是如何建立起联系,又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相互启发、相互扶持的?他们的对话、通信,甚至是只言片语,都可能蕴含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火花,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的历史时期提供独特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作者似乎将整本书划分成了几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了丁作韶和维雅特友谊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他们各自人生中的重要节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读者可以循序渐进地了解两位主人公的生平,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他们友谊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中穿插的史料运用。那些珍贵的照片、书信片段,以及历史文献的引用,都为故事增添了真实感和厚重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也相当到位,他并没有简单地复制历史,而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叙述中展现的细节,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我被丁作韶和维雅特之间那种超越国界、超越政治立场的友谊所深深打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又是如何通过交流,互相启迪,共同进步的?这本书让我对“思想的火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作者并没有选择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要有独立的精神和一颗悲悯的心。他们的友谊,更是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美好的注脚之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访谈。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和细腻的方式,让我们得以窥见丁作韶和维雅特之间深厚的友谊。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他们思想交流时的文字。那些关于政治、哲学、文化甚至艺术的讨论,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广博学识和深刻洞察力。我仿佛能听到他们激烈的辩论,也能感受到他们惺惺相惜的默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真正的友谊,往往建立在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之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两位身处不同国度的知识分子,能够建立起如此深刻的联系,这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叹。作者对这段友谊的描绘,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对“知音”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通过丁作韶和维雅特的经历,展现了他们在政治风暴中如何努力保持学术的独立性,以及如何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搏斗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我被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他们的友谊,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也为后来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作者在梳理他们思想发展脉络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和历史事件的细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丰满。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们不仅仅是研究者,更是社会的良心,是用思想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的写作风格,而是以一种朴实、真诚的笔触,娓娓道来。作者在描述丁作韶和维雅特的学术成就时,既能抓住核心要点,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而当他触及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时,文字又变得格外细腻和动人。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之间跨越山海的牵挂,以及在各自人生低谷时,对方给予的无声支持。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恰到好处,他没有让这些背景喧宾夺主,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中,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物的鲜活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人类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闪耀出不灭的光芒。

评分

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据和梳理。那些尘封已久的信件、手稿、日记,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能看到丁作韶在寒冷的冬夜,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文献,一丝不苟地进行研究;也能想象维雅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边躲避炮火,一边在简陋的条件下坚持着他的学术创作。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两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发展上,通过他们之间点点滴滴的交流,折射出宏大的历史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张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两位主人公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选择的探讨很感兴趣。在那个充满意识形态对抗和国家利益冲突的年代,他们是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又是如何守护他们珍视的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绝佳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