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里成长出来的人
有着草根的韧性
也有着硬挺的背嵴
献给为台湾奋斗的每一个人 出生于八仙山的李永炽,从小过着彷彿与世隔绝的生活
没有感受到二战的总动员,也不知道二二八与白色恐怖
插秧、除草、游泳、抓虾、捕蝉,就是他童年的全部
那时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他会成为台大历史系教授
更没想过,他会参与社会运动与台湾独立运动
成长于客家小村庄的他,随着求学,一步步迈向更大的城市
东势初中、台中一中、台湾大学、东京大学
留日期间,他亲眼目睹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深受感动
复为日本蓬勃的学术朝气所震撼,开始研读韦伯、丸山真男、大冢久雄的着作
回国后,他积极透过翻译与出版,将世界思潮引入台湾
1980年代,随着台湾民主化运动的展开
他站到第一线,投身社会、政治与文化运动
参与《当代》杂志的创办、投入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台大教授自治运动、《中国论坛》编委、澄社、台湾教授协会、主编《首都早报》文化版、加入建国党
一路上,他遭逢了各种抉择
有着被边缘化的悲哀,也有着自我边缘化的自由
本书由传主长女、政大台史所副教授李衣云撰笔,涵盖家庭生活史、学思历程、学界故事、翻译与文化工作、政治与社会运动等内容,是一部透过个人史,反映台湾从威权到民主的传记,也是一本融合社会与庶民生活史的书。
【家庭生活史】 本书从传主父母的身世写起,那是1910年代的台湾,身为草药医的阿嬷,为丈夫纳了偏房,生下了儿子,也就是传主的父亲;传主的母亲则是金电车推车员的女儿,幼时被送走当养女,后来不堪养兄荼毒,逃回了原生家庭。传主的父母亲,成年后,透过相亲,结为连理。他们在中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搬到八仙山工作,生下了长子李永炽。这个篇章记载了早年送养孩子的情景、1930年代的婚嫁习俗,以及战争时期,八仙山加保台宿舍的生活。
接下来循着传主李永炽成长的轨迹,叙说一个农家的孩子,如何在贫困的环境下,一边帮忙做农事、噼柴砍柴,一边想办法念书。到了研究所时,又如何努力打工,分担家计,资助弟妹念书。其中有着一个乡下小孩到台大念书时,因省籍、阶级、城乡差别而遭排挤的感受,也有着跨越这些隔阂而相互扶持的真挚友谊。更有着他在现今「台一冰店」,与一生的伴侣方瑜,认识、交往、相知相惜到结婚的故事。
最温馨的片段,莫过于两人成立家庭后,伴随着两个女儿的出生,一家人相处的时光:到兴隆路田边散步、在床边讲故事、到重庆南路逛书店、到纪伊国书店看书、租录影带回家观赏、到光华商场买电脑、看漫画等等。作者以一种真情又幽默的口吻,呈现出一家人的好感情。
【学思历程】 就读台中一中时,图书馆的《自由中国》、《自由人》、《天文台》,启蒙了他的自由思想。大学时,透过学习日文,阅读了许多日文书,研究所阶段,在大部分同学都以中国史为研究重心时,他选择当时被忌视的日本研究,以福泽谕吉为对象。
留日期间,他看到了台湾看不到的书,于是努力啃书,原本阅读的是当时日本盛行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却遭遇左派教授拒绝让他上课,只因为他来自台湾,就被视为蒋介石的同路人,这使他对于左派份子在思想与实践的落差,有了深刻的体验。
在研究中,他最关心的是,日本如何从独裁的封建体制走向比较开放的明治体制,民主化或自由化的开放体制,又如何回到军国法西斯体制?这些过程委实值得现阶段的台湾人关心。
他也从日本近代史的发展思索何谓真正的民主化,并不是打倒国民党,台湾就会自动变得民主。而是每个国民都必须从内在发展出对自我负责的概念,追求自身的独立与自主,为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负责,才能求取国家的独立与自主。
【学界故事】 四十年的学术生涯,让他看尽了学界百态。例如在研究所时期,即因省籍关系而无法当上助教、无法借阅到线装书,甚至在讲师时期,也因此无法获得留职留薪的出国进修机会。也有台大历史系同事威胁他加入国民党,否则就要使他无法顺利升等。
在他当上台大文学院院务代表时,则遭受许多误会,许多无法成功升等的人,都以为是他害的,在外面四处说他的不对,甚至正面伸脚踢他,殊不知,在院务会议里扯他们后腿、投反对票的,很多根本是他们认为一定会支持他的人,但院务会议里应该保密的事,他也不会说出去,所以到头来,黑锅都扣在他这只乌鸦头上。
在指导学生方面,也有许多故事,一九八○年代末,永炽已积极参与很多社会与政治运动,台独的主张也鲜明起来。台湾的学界与政界一向关系紧密,不仅保守势力处于优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都担心跟他有牵扯,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部分他认真教出来的学生,就这样跟他划清界线,凡是仕途遇到不顺,就怪罪是老师的台独立场害了他们。但也有不怕死的学生,依然找他指导。
【翻译及出版工作】 身处于资讯封闭的时代,他很想把新知识引进台湾,因此做了许多翻译与出版的工作,包括水牛出版社、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库、远景出版社诺贝尔得奖系列,以及牧童出版社,都有他的作品。这些章节里,记载着他与各家出版社合作的过程,包括他最佩服的两位出版人:张清吉与沈登恩。
自1970年代起,他与许多家报纸、杂志往来,参与的专栏写作包括《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联合报》副刊、《国语日报》史地版等等,后来更参与《当代》杂志的创办,并且在上面发表许多论文,一九八○年代末期,也开始在《自由时报》副刊撰写文章。些章节,记载着身为撰稿人的他如何与报社及杂志主编,相互讨论内容,透过传递思想,进行边缘的文化革命。
【政治与社会运动】 1980年代,他愈来愈投入政治与社会运动,书中记录了他参与各项运动与组织的经过,包括五二○农运的静坐抗议、废除刑法一百条运动,参加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台大教授自治运动、《中国论坛》编委、共同创立又退出「澄社」,投入台湾教授协会、为党外人士站台、主编《首都早报》文化版,参与「现代学术基金会」、应邀担任电视政论节目与谈人,出任彭明敏竞选总统幕僚、加入建国党等等;其中的起伏跌宕,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台湾狂飙年代的气氛,也能让人看见许多因共同理念而凝聚的团体,如何分裂、变质与瓦解。
名人推荐 这是长女为父亲的口述写传记,其中关窍除了家族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他/她们都是学者、教授,都有留日背景,都共同关怀台湾及台湾的前途发展,且都受过极严格的学术与理论训练,所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最能形容。我固然不知道他/她们访谈的过程与细节,通读全书,可以断言,写李永炽回忆录的,没有第二人比小云(这是她的暱称)更适当。——金恒炜(政治评论家)
这本回忆录不仅记录了李老师自己生命的轨迹,在某种程度上,也记录了台湾如何从强人威权体制走向自由民主的历程,特别是记录了李老师如何从思想到政治为台湾成为主权独立国家努力的历程。对于关心台湾历史的朋友或后学,阅读本书无论对过去台湾发展的认识,或是思考台湾的未来,一定可以有新的体会和认识。——薛化元(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九八○年代,永炽走的是社会运动路线,自从五二○农民运动以后,他对于台湾社会运动的投入颇深,包括反军人干政、反对万年国会等,几乎无役不与,其中也包括了废除刑法一百条。
独立台湾会案与废除刑法一百条
一九九一年五月一日废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但五月九日却发生了「独立台湾会案」。调查局以参与史明的独立台湾会为由,冲入清华大学抓走历史所学生廖伟程,随后又逮捕台大社会所毕业的陈正然、社运人士王秀惠、传教士林银福等人,十一日再逮捕张贴独台会文宣的安正光。但事实上,这些人并没有採取什么暴力行动,只是在一起读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而已。
这件事让方才经过野百合学运洗礼的大学生极为愤怒,不只是调查局在未知会清大校方的状况下,冲入校园抓人,说实在的,如果调查局知会了,校方会不会拒绝也很难讲,更因为这五人是以刑法一百条被起诉,也就是唯一死刑。廖伟程等人被捕消息一传出,以清大历史系与台大社会系为中心,全台各大学串连发起罢课,到台北车站静坐抗议。当时衣云就读台大社会系,社会系的行动声明还是她写的,永炽看到传单,才发现自己女儿的文笔原来还不错。逮捕这五人的行动背后,应该是非主流派的反扑,企图借由杀鸡儆猴的方式,夺回白色恐怖时代的寒蝉效应,但在学生强烈罢课、占领台北火车站等反抗运动下,立法院最后于五月十七日三读通过废止《惩治叛乱条例》,并让被补的五人交保释放。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李登辉的借力使力。
《惩治叛乱条例》废止后,其母法《刑法》第一百条的正当性,也遭质疑。同年九月,陈师孟、林山田、瞿海源、张忠栋等知识分子发起「一百行动联盟」,要求废止侵犯人权、以思想定罪的刑法第一百条,并宣布将以非暴力的方式,反对国庆阅兵这种军事统治的象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