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经作为日本人度过青春期,战后又生活了七十年。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亲人与朋友,人生也被一分为二。
本书描绘战前到战后数十年间,生活在激烈变化时代的台湾人,
希望以他们的人生故事,重新编织成一部有血有肉的现代史。
「生活在这个历史断层中的台湾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我想将这些都记录下来。」
本书作者大谷渡多年来走访日本和台湾的图书馆、资料室,爬梳日本时代的报纸、信件、日记、笔记、档案,追索踪迹,口述访问曾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亲自踏上他们曾走过的上学路,唿吸当时的空气,寻访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记忆的点点滴滴。从2002年开始,他以活跃于1920年代世界舞台的日本自由记者北村兼子为起点,开启对台湾的相关研究,2008年开始将研究成果与访谈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陆续出版成书。
接续前书《太阳旗下的青春物语:活在日本时代的台湾人》,大谷渡对十多个台湾人进行多次口访、调查收集而来的口述资料,并参照许多日本、台湾相关研究的史实,结集成书。本书描绘战前到战后数十年间,生活在激烈变化时代的台湾人,希望以他们的人生故事,重新编织成一部有血有肉的现代史。
本书不仅承继前书的口访记录,并有野心地透过生于日本时代、战后转换国籍的台湾人,发掘他们内心深刻的复杂情感与变化,从而建构出台湾人从战前到战后的精神史。第一章至第四章以傅秀松为主轴,描述她求学、在战争时期赴广东担任看护妇助手,到她回台后学习北京话、裁缝、打字、结婚的经历。她并未忘记在青春岁月中留下美好记忆的日本时代,对于战后日本政府刻意忽略这群曾为日本国效力的台湾军人军属感到不平,因而持续地投入平反运动,争取应有的自尊与权益。大谷渡并透过其夫孙海峰的经历,导引出中华民国与日本军方在战前战后的合作关系。
在第五章以同样在战前参加过笃志看护助手的张蕊、李宝玉、李淑容等人的遭遇,描绘在战前生为日本人为日本效忠,面对战败、政权转换后心境的变化。而第七、八章也是以女性角色为主轴,描述李丽珍与其家族,在经历过战争时期的苦难后,又遭逢二二八事件、哥哥与表兄弟遭到射杀的磨难。李丽珍与其妹许丽娟,受到基督教传教士克莉汀.哈根的感召,在战后远赴日本读书并参与传教事业。而后李丽珍与其丈夫高俊明牧师一同在台湾致力于传道;许丽娟则留在日本,陪同哈根传教长达四十年。
除了着重一向被历史忽视的女性角色之外,在第五章也介绍了张德卿与他的友人,并记录张德卿在战争时期参加「拓士道场」的训练经验。第六章中,大谷渡在台南佳里的总爷糖厂仅凭入眼的两张照片,戏剧性地牵引出照片里的主人翁李德树的多彩人生,记录他在战争时期远赴日本高座当「少年工」,战后在糖厂工作、加入乐团的经历。最后在第九章记录几位台湾人的战争经验与战后的际遇。
在日本统治下成长、在战后又生活了七十年的台湾人,对那段日本开启战争的过往,以及他们作为日本人而度过的青春期,毕生难忘。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亲人与战友;战争结束后,被国界隔开的他们,也被多数日本人遗忘了。唯有贴近他们的人生与内心,才能触及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
人们总会被历史吞没,而历史也总朝着出人意表的方向摆动。大谷渡笔下自然散发着对这些受访者的感同身受,就像是与时代重新相遇,时代虽曾如此粗砺,梦想虽曾遭受折断或损伤,但在其温渥深情的文字下,犹如缓缓擦拭着古老瓷器,暧暧散发着人性的美丽与温暖之光。
本书特色 本书以口述访问和历史学者的史实考证作为书写的基础。作者多年来走访日本、台湾等地图书馆、资料室,仔细查阅相关档案与书籍,借此对照口述内容,补正受访者记忆模煳或有疑虑的地方。这些史实考证在本书中以引文穿插,让读者更能理解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作者也亲身走访这些人在日本时代走过的上学路、就读学校、躲避空袭的场所,温暖的文字自然散发出对受访者的感同身受。书中收录数十张珍贵的老照片,更增添时代氛围。
名人推荐 卞凤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钟淑敏(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依姓氏笔画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