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

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赖浩敏
  • 司法院长
  • 法律
  • 政治
  • 传记
  • 台湾
  • 司法
  • 律师
  • 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到该时,擎该旗!」
  从律师到院长,做什么像什么。人生无论顺逆,总是为所当为。一路潇洒,一切泰然。


  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一个位置上,
  赖浩敏总是全力以赴,用稳健平实的风格,
  留下俯仰无愧的法曹典范!

  赖浩敏出生于日治时期,幼年时家道中落,过着靠人接济、寄人篱下的日子。在逆境刺激与母亲的身教下,赖浩敏养成了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奠定「关关难过关关过,做事只求全力以赴」的人生信念。自初中就确立以律师为志向的他,高分考取台大法律系,更以第一名成绩成为日本东京大学的公费留学生,踏上法律人之路。

  留日回国后的赖浩敏,结合黄柏夫、范光群、陈传岳等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本土最大的万国法律事务所。四十多年来,靠着正派经营、维护正义与公益的创业信条,弘扬法治、投入民主化与法治化运动,缔造台湾律师执业的新典范。

  二○一○年,赖浩敏获时任总统马英九提名,成为首位由律师出任的司法院大法官并为院长。六年任期中,赖浩敏积极推动《法官法》、《提审法》、人民参与审判制度及废除最高法院保密分案等司法改革,试图重拾人民对司法的信任,并以恪守法律、坚守原则与有话直说的态度,获得不分党派的信任。卸任后,更以其长年推动台日交流而获日本天皇亲授旭日大绶章之最高殊荣。

  本书回顾赖浩敏不屈不挠、多采多姿、丰富而稳健的一生,讲述一位法律人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下,把持着「做什么,像什么」的座右铭,遇到困难从不逃避,坦然面对。到该时,擎该旗,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

本书特色

  出生于日治时期,成长于二次大战结束后的台湾,经历戒严、白色恐怖,以及台湾民主化政党轮替的过程。一个苗栗头屋乡下的客家子弟,幼时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如何在逆境中克服重重难关,坚定、坚强地实践理想?

  ☆中华民国司法史上,首位律师出身的司法院大法官并为司法院院长!
  ☆台湾律师执业典范──「万国法律事务所」创所律师!
  ☆马英九、五神真、姚嘉文、范光群、杉本秀夫、杨鼎章、林子仪、黄虹霞等法曹界、政治界、学界重量级名人,专序推荐!

名人推荐

  马英九(中华民国第十二、十三任总统)
  五神真(东京大学总长)
  姚嘉文(总统府资政、律师)
  范光群(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万国法律事务所创所律师)
  杉本秀夫(日本名律师)
  杨鼎章(最高法院前院长)
  林子仪(前大法官、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前所长)
  黄虹霞(大法官)
 
法律巨擘的时代侧影:一部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台湾法律体系变迁的著作 书名: 法律巨擘的时代侧影:一部探讨二十世纪中后期台湾法律体系变迁的著作 作者: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写] 出版年份: [此处留白,请自行填写]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人物的生平叙事,而是旨在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自二十世纪中后期直至新世纪初,台湾法律体系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复杂演进。全书以社会、政治、经济三大脉络为经纬,结合关键法律制度的改革、重要判例的形成以及法律精英阶层在时代洪流中的角色定位,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台湾法制现代化图景。 本书的探讨始于战后初期,台湾社会在威权统治下的法律真空与重建阶段。在这一时期,法律不仅是维护既有秩序的工具,更是社会结构重塑的核心驱动力。作者细致梳理了这一阶段司法机构的组织架构调整、重要法规的颁布与适用困境,特别是那些深刻影响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边界的早期司法实践。我们审视了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法律理论的引入与本土实践的结合中,孕育出第一代法律学者的思想基础。这不仅仅是关于条文的解读,更是关于法律精神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驯化、被激发的过程。 进入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腾飞与社会力量的崛起,对法治的呼唤声日益高涨。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在经济法、行政法领域出现的显著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的升级,台湾的商事法律体系如何快速接轨国际规范,同时又如何应对本土资本力量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张力。行政程序的法制化进程,作为权力制约的重要一环,其艰难的推进过程和关键的法律突破点,构成了本书重要的分析篇章。我们探讨了“守法”与“正义”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法律人如何在体制的惯性中推动实质性的变革。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民主化浪潮对司法独立和宪政架构的冲击与重塑。九十年代是台湾法律界最为动荡也最为充满创造力的时期。随着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机制日益强化,司法机关——特别是法院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期待与政治压力。本书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数个标志性案件的审理过程,这些案件不仅考验了新颁布的宪法增修条文的效力,更检验了法官群体在行使司法权时,如何跳脱出政治干预的阴影,确立其作为宪法守护者的角色定位。我们深入分析了法院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法官伦理规范的建立,以及普通法院与新设专门法庭(如劳动法院或行政法院)之间的职权划分与相互制衡。 更进一步,本书超越了对制度和判例的简单罗列,试图探究法律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机制。我们考察了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如何随时代调整,法律专业人士的培养如何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以及法律思想如何通过学术期刊、专业研讨会等渠道,在法律共同体内部进行深刻的辩论与整合。作者认为,法律体系的真正成熟,在于其能否建立起自我修正、自我批评的有效机制,而非仅仅依赖外部的政治授权。 本书最后一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挑战。进入新世纪,台湾法律体系如何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问题(如数据隐私、网络监管),以及如何处理两岸法律关系的复杂性,都是本书未能回避的议题。我们审视了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律师协会在维护行业标准方面的努力,以及法律援助制度在促进司法可及性方面的进展。 总而言之,《法律巨擘的时代侧影》是一部试图勾勒出台湾法律史的“大气层”的著作。它通过对制度变迁、司法决策和社会互动的交叉分析,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有层次感的法律世界图景,为理解现代台湾的治理逻辑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全书行文严谨,论证扎实,旨在为法律史研究者、政治学学者以及所有关心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参考资料。本书拒绝简单化的英雄叙事,而是将焦点置于法律作为一种复杂社会工程的持续构建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传主/赖浩敏


  1939年出生于苗栗县头屋乡狮潭村东新庄,台北建国中学、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日本政府公费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平野龙一教授门下专攻《刑事法》。

  他是「万国法律事务所」创所律师,也是「中华职业棒球联盟」创办人之一。

  他曾担任「林宅血案」嫌疑人家博的辩护律师,也曾不畏庞大舆论压力,接受处理日本「亚洲女性基金会」对台湾慰安妇补偿事宜之委任。

  他在2009年出任中央选举委员会主任委员,2010年成为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位律师出身的大法官,并任司法院院长。2017年获颁日本勋章中最高等级由日本天皇亲授的「旭日大绶章」。

撰文者/周礼群等

  专业撰稿人,有多年採访、传记着述经验。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平实不平凡/马英九
热心奉献的智者/五神真
二十世纪法律人的奋斗历程/姚嘉文
充满能量的生命之火/范光群
永远的老师和挚友/杉本秀夫
法律正义的实践者/杨鼎章
一位潇洒坦荡的前辈/林子仪
大气大器/黄虹霞

│Ch.1│名实相副的殊荣:旭日大绶章
目的地:皇居正殿
不求回报的长年付出
严谨的准备工作
仪式
潇洒走一回

│Ch.2│典范的养成:走上学法与自主之路
才子的风范
晴天霹雳
小小年纪离家闯荡
人生第一次,兴奋得跳了起来
台北小孩与「客人仔鬼」
恩师的关怀
翻墙读《林肯》
法律系,我来了!
台大七贤
尽情挥洒的大学生活
黑暗的白色
荣耀与责任
另一半
时到时当
全新的挑战
令人刮目相看的日本
日本刑事法学的震撼教育
率性的论文,扎实的成绩

│Ch.3│理念的结合:万国法律事务所三十五年
做对的事
陈年冤案昭雪
做什么像什么
投入民间社团
作育英才
创办「万国法律事务所」
兢兢业业,群策群力
律师的尊严
合伙事业蒸蒸日上
一切回归初心
白色恐怖再临
奠定基础的财神酒店案
律师培训所,新人辈出
唱黑脸当严师
第一个判银行追偿董监事败诉的案例
万国十年新气象
民间参与不缺席
光复台北律师公会
吃力不讨好的慰安妇赔偿事宜
传承与改变

│Ch.4│公共事务不缺席:从委员到院长
一步步,投身公共事务
只有黑与白,没有红绿蓝
中选会主委,开始公职人生
史上第一,律师当司法院长及大法官
用行动化解反弹
主持会议,提高大法官释宪效率
司改,从底部一点一滴融冰
引颈二十年余,《法官法》三读通过
持续推动改革,提昇律师地位
《提审法》新制上路,人权更进步
轻装走访各级法院,落实亲民礼民
司法审判独立的绝对坚持
废除最高法院保密分案
制定《人民观审试行条例》草案
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三百万块砖头
人力资源政策问题
大肚量,坦荡荡
临场机智,转问题为话题
孜孜矻矻,促进国际司法交流
台大荣誉导师,教育学校之不足
本质务实看同性婚姻与死刑议题
千帆过尽,浪涛无惧
持续的力量

│Ch.5│回首来时路:人在做,天在看
五福俱全,一切淡然
理性与感性,牵手共行
子女各创一片天
万国四柱,比兄弟还亲
震旦创办人,比百两黄金重的友谊
司改之路,无尽头
发光发热,不愧此生

后记/赖浩敏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平实不平凡/马英九(中华民国第十二、十三任总统)


  赖浩敏兄是我台大法律系的大学长,比我高十一届。早年我们有时会在法学会相关活动上碰面,虽无深交,但久闻他在律师界刚正不阿的风评。民国八十二年我出任法务部长时依法兼任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八十五年担任政务委员时兼任中央廉政会报召集人,浩敏兄都以知名律师的身分别担任这两个组织的委员,有三、四年共事的机会,我对他公正的处事态度与细腻的分析能力,留下深刻印象。

  我就任总统前,选务机关受政治力不当干预的现象偶有所闻,为人诟病。我上任后,九十八年五月,立法院制定《中央选举委员会组织法》,经多次力邀,浩敏兄首肯出任中选会主任委员一职。他超越党派、秉公行事的作风,不仅把各项选务办得圆满,让在野党无可挑剔,更成功赢回了民众对选务机关的信任。不过,很可惜的是,一○五年政党再次轮替后,中选会又逐渐失去恪守中立的立场, 在一○八年地方选举中显现无遗,主委还在外界强烈批评下辞职。

  九十九年年七月,多名高等法院法官传出重大风纪事件,加上长期以来,人民对司法普遍存有不信任与不放心的心理因素,社会对改善司法风气与提升审判品的期待深切。浩敏兄从事律师工作数十年,娴熟法律与诉讼实务,不但具高度专业,并长期关注且热切推动司法改革工作,他成为我提名新任司法院长的不二人选;还有一点很重要,他每日晨泳健身,体格强壮,足堪重任。

  事实证明,浩敏兄在接下担子后表现不凡。他在司法院长任内以「亲民」为思考出发点,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并成立「全民司改策进会」作为司法改革决策的谘询平台,以「清明的法官、亲民的司法」为目标,从法官风纪、裁判品质、问案态度、办案效率、人民信任等外界最为关心的议题着手,改革卓然有成。

  我担任过法务部长,一向支持司法改革,但也一向尊重司法院身为独立机关的地位,不会越位亲自去领导司法改革,因为司法院并不是我的司法内阁,这个态度在我八年任期内一直坚持,从未改变。

  在浩敏兄的带领下,司法院推动「人民观审制」、废除最高法院保密分案等各项司法改革,同时设置廉政会报、检举专线及落实请託关说登录,有效改善司法风纪。另外,还完成《法官法》、《提审法》、《大法官审理案件法》、《行政诉讼法》、《法律扶助法》、《司法院组织法》、《公务员惩戒法》等重大司法改革法案。以《法官法》为例,这项法案历经二十三年终于得以通过,除能维护审判独立及职务保障,让法官无后顾之忧,也建立起不适任司法官的退场机制, 是我国司法改革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浩敏兄幼年家境清苦,但他勤奋向学,屡屡克服困境。无论当律师、办选务、掌司院,在每个位子上都能做到他常说的「做什么、像什么」,并且有傲人的成绩。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奋斗的历程,以及在法律这条路上不断实现公平正义的努力,他的人生平实却不平凡!我常说,「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是台湾人民最可贵的核心价值,这也正是浩敏兄的写照。

  这是一本亲切可读又励志的书,特别向大家推荐!

热心奉献的智者

五神真(东京大学总长)


  赖先生在一九八八年结合以日本奖学金留日之台湾留学生之力,设立「日本奖学金留学生联谊会」,促进日本与台湾留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二○一三年至二○一七年担任两届「东京大学台湾校友会」这个能让东大毕业生在台湾欢聚的园地的会长,不但数度为访台洽公的东大重要干部、教职员举办恳谈会,二○一四年安田讲堂整修时,还号召诸多台湾校友做出极大的贡献。此外,赖先生对于东日本大震灾的追悼及对受灾地区的诸多关怀,也让日本的我们感念。二○一七年秋天,赖先生获得日本政府授予旭日大绶章,他在留学生交流及日台法曹界交流上的功绩受到肯定,进而荣获叙勋殊荣,让东京大学的我们同感欣喜,引以为傲。

  诚如本校宪章前文中所说:东京大学是一所「致力奉献世界公义的大学」!希望更多台湾青年能够阅读这本传记,,一起追随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并且超越国境地为人类社会尽心尽力的「智者」赖先生。

二十世纪法律人的奋斗历程

姚嘉文(总统府资政、律师)


  我们都在中国文化大学劳资关系系兼课,我从美国研习贫民法律扶助(Legal Aid)回来,在「中国比较法学会」(今「台湾法学会」) 办理贫(平)民免费服务时,赖律师也热心参加。

  以后我们在律师公会及「中国比较法学会」都参与各种司法改革的活动。

  赖浩敏担任司法院长做得很辛苦,有一次,中国文化大学劳资关系系办理系庆,我们都被邀参加,他竟然病倒不能与会。如今这本介绍他的书出版,读者应该可以了解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我们,这群新时代、新观念的法律人奋斗的心历路程。

充满能量的生命之火

范光群(国立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名誉教授、万国法律事务所创所律师)


  浩敏兄儿少时期,因父早逝,家境不佳,但他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奋力向上。加上他为人率直而富正义感,机智善辩,坚持理念而关怀社会,倍受肯定,终能在人生旅途上发挥长才,以名律师之姿,既创「万国」又登大法官及司法院院长殿堂,诚属难能可贵,成就堪为社会典范。

  已届八十岁,浩敏兄在本书总结时说道:「热情对待人生,发光发热,才不愧此生。」的确,上天既然造就生命,赋予这个生命相当能量,如做到天赋自己的光和热,也就是生命之火,能够充分燃烧,而在燃烧生命之火的过程,对社会对人群做出贡献,且对受到光和热波及的个人,有正面的助益,那生命是充满了积极意义,人生是美满幸福的。就此,我要向浩敏兄道贺!

永远的老师和挚友

杉本秀夫(日本名律师)


  初次见到赖浩敏大律师,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九六六年秋天,那时我刚通过司法考试。

  当时赖律师是位年轻的东大法学部留学生。而那天位于驹场东大前站前面的留学生会馆正在举办文化祭,赖律师站在台湾的摊位前,热心的讲解台湾文化。

  轮到我的时候,赖先生跟我聊起他专攻的刑事诉讼法。我很惊讶他连日本刑诉法中最难的「检察官讯问笔录之证据能力」都能用流畅的日语说明。虽然是外国(日本)法律、外国语(日语),却能掌握问题点,并且条理分明、言之有物,表达能力非常有说服力。炯炯有神的双眼、如滔滔江水般的传闻证据论,真是引人入胜。

  欣闻我尊敬的不得了的赖律师的传记将要出版,并获得撰文推荐的机会,实在铭感五内。这让隶属东京第一律师公会的我至感荣幸。

法律正义的实践者

杨鼎章(最高法院前院长)


  人生一路走来,因缘际会,剧本要如何写,无从预料。我与赖大院长(司法院内对司法院长的尊称)夙无渊源,二○一○年七月台湾高等法院发生重大违纪事件,同年十月中旬,人在台南的我,突接甫获立法院通过尚未就任的大院长的电话,希望我能来台北接台湾高等法院院长之职,有感于大院长电话中真诚坦率,我们相约荣辱与共,戮力以赴,重振司法风纪。从此开启了我与大院长间长达五年的共事(二○一五年十月我届龄退休),也才能就近了解大院长幼年困厄的成长过程、就学经历、事业转折,终至登上司法实务界的顶峰,其中的点点滴滴,本书中有详实的叙述,足可供人生励志的最佳范本。

一位潇洒坦荡的前辈

林子仪(前大法官、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前所长)


  赖浩敏院长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一位潇洒直率,雍容大度的前辈。读了本书后,又发现了许多以前所不知的事,让我对他更加佩服。

  他认为品德修养的要求,不仅只是力求端正个人品格,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作一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身体力行,如何正派执行律师业务,并在行有余力时,对社会公益事务的积极投入。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气大器

黄虹霞(大法官)


  他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法律人。俯仰无愧于其父母先人、家人、同事、同道。就司法为民而言,他也无疑是具体实践者。这样的人是典范,其作为足堪学习;他的故事得以付梓,不但对法律界有益,对弱势向上提升具鼓励作用,对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等家人间关系合和更富启发性。尤其他的择偶观颇值效法。

  他是我国司法史上第一位专业律师出生的司法院长,可能也是第一位对提名他的总统「说不」的司法院长。他的内心柔软大气,本书中处处可见!
 

图书试读

│Ch.1│名实相副的殊荣:旭日大绶章
 
大殿中的天皇,威仪庄重,让人肃然起敬。
 
(ライ コウ ビン)
 
「赖浩敏!」
 
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式部官口中宣达,赖浩敏慎重地行完鞠躬礼,容光焕发地从日本天皇手中接过旭日大绶章,也接过了横跨一甲子的肯定与荣誉。
 
这是一个典范的故事,这是赖浩敏的故事。
 
◆目的地:皇居正殿
 
二○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上午,司法院前院长赖浩敏与妻子古登美,搭乘东京帝国大饭店的高级礼车,缓缓驶向日本皇居。
 
十一月的皇居外苑里,枫叶染成不同层次的红,配上松树的翠绿,饱满的色彩和生命力让视觉和心灵都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几十年前,赖浩敏留学日本的时候,也曾经和妻子一起参观皇居。那时皇居新宫殿刚落成,现任的明仁天皇尚为皇太子,他和太子妃美智子一起站在宫殿的二楼阳台向参观的游客挥手贺年。
 
那次他们走的是一般的参观行程,只是从宫殿外侧的东庭经过。但这一天, 他们不仅要正式进入宫殿,还会进入宫殿最重要的地方──正殿松之间。
 
就在一个小时后,松之间里将要举行「平成二十九年秋之叙勋──大绶章亲授式」,而赖浩敏将获颁旭日大绶章。大绶章在日本的勋章中是最高等级,由日本天皇亲自授勋,当然是极为隆重。
 
大绶章除了颁给日本国民之外,凡是对日本有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士也有机会获得。这一年获颁旭日大绶章的国际人士有十三名,而赖浩敏正是其中之一。
 
赖浩敏望着皇居坚固稳重的城墙,想起两个月前,他得知获得授勋消息时的状况。
 
那天,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台北事务所代表沼田干夫亲自来到赖浩敏在震旦集团的办公室,通知他日本内阁已经将他列入叙勋名单,并且询问他:「您有没有意愿接受?」
 
赖浩敏郑重地回答:「诚惶诚恐,但乐意接受。」
 
旭日章的得奖资格是「对国家公共事务有功劳者,且有受人瞩目的显着功绩」,而赖浩敏所获得的是旭日章之中最高级的大绶章。大绶章的受勋条件非常严格,不但要考量受勋者的功绩、人品,还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确保受勋者确实是年高德劭,人品和功绩无可非议。
 
虽然赖浩敏谦称「惶恐」,但他对台、日交流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
 
到底赖浩敏跟日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受到此一殊荣呢?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打破常规、出人意料的叙事潜力所吸引。在我过往的认知中,司法体系的最高领导者,通常是那些在学术殿堂里深耕法理的学者,或是长期在审判席上挥洒汗水的资深法官。而赖浩敏,一位曾经以律师的身份在法庭上唇枪舌战、为当事人奔波的职业人士,竟然能够走到司法院长的位置,这其中必然蕴含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和智慧。我迫切想知道,他的律师生涯中的哪些经历,是如何为他日后担任司法院长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宝贵的财富?他是否会将律师对程序正义的执着,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关注,以及在复杂案件中磨砺出的判断力,融入到他领导司法体系的决策之中?这本书能否深入地描绘,他是如何将律师的实务经验,转化为推动司法改革的强大动力,如何用律师的逻辑和沟通技巧,去弥合司法体系内部的隔阂,去赢得公众对司法的信任?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们呈现一个生动的案例,说明当法律的实践者,有机会成为法律的塑造者时,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积极改变和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在我的印象中,司法体系的最高领导者往往是法律学者、资深法官,甚至是政治人物,而一位拥有丰富执业律师经验的人能够攀登到如此高位,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非凡的经历和能力。这本书究竟是如何描绘他从律师的辩护席走向司法权力的顶峰的呢?是怎样的机遇、怎样的努力、怎样的智慧,让他突破了传统的路径,成为司法体系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作为一名长期在第一线与形形色色的案件打交道的律师,他所具备的那些视角和实践经验,是如何影响他对司法制度的理解,又是如何在他担任司法院长期间,被运用到司法改革和政策制定中的。他会不会因为律师的背景,对程序正义、当事人权益有更深刻的体悟,或者是在面对复杂案件时,能有更接地气的处理方式?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政治和司法运作,通过一位律师的视角,展现出其鲜活的一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位“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的内心世界、他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台湾司法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他从基层到顶层的成长轨迹,以及他所代表的意义。

评分

《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我一直认为,司法院长这样一个职位,往往需要具备的是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或者是长期在司法体系内升迁的资深经验。而赖浩敏,这位曾经在法庭上为他人辩护的律师,如何能够坐上司法权力的顶峰,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非常好奇,他作为一名执业律师时所经历的那些跌宕起伏的案件,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是如何塑造了他日后对司法公正的理解和追求?他是否会将律师的“服务于当事人”的理念,升华为“服务于全体民众”的更广阔情怀?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描绘,他是如何在律师的视角下,审视和改进司法制度的弊端,如何运用律师的逻辑和智慧,去化解司法改革中的重重阻碍?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当法律的“实践者”成为法律的“引领者”时,会带来怎样的思考和变革,以及这种“跨界”的经验,对整个司法体系能够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评分

《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生涯。律师,这个在法律天平两端奔波、与各种复杂人性周旋的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当一位律师褪去辩护席上的战袍,穿上司法权力的制服,成为司法院的掌舵者时,他的过往经历无疑会为他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向打上深刻的烙印。这本书,我想一定能深入挖掘他作为一名律师时,对法律的理解是否与作为司法院长时有所不同。他是否会将律师的“为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的理念,转化为“为所有民众争取最大司法权益”的宏大目标?在面对司法改革的难题时,他是否会更容易体谅到基层法官的压力,或者是在处理涉及人权保障的案件时,他是否会因为律师的身份,更加敏感和坚定?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他如何在律师的实务经验与司法院长的宏观视野之间找到平衡,并且是如何将那些在法庭上摸爬滚打的智慧,运用到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以及建设司法公信力的伟大事业中。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法律职业在不同层面的价值与意义。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时,我立刻被这个独特的标签吸引了。在我以往的认知里,司法院长往往是具有深厚学术背景的法学教授,或者是在司法体系内层层晋升的资深法官。赖浩敏作为一位“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和研究价值的身份。我想了解的是,他从一名普通的执业律师,到肩负起整个国家司法体系的重任,这条路是怎样的曲折与辉煌?他的律师生涯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长期站在法律战场第一线的战士,他所经历的那些案件、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是如何塑造了他对司法公正的理解,又是如何影响了他日后在司法院长岗位上的决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如何在律师的专业素养和司法院长的政治智慧之间找到融合点,并且是如何将律师的“实事求是”和“为正义辩护”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司法改革和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强大动力。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揭示,当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走向司法权力的核心时,会为整个司法体系带来怎样的创新与活力。

评分

读到《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在许多国家,司法体系的领导者往往被视为是体制内的产物,他们在象牙塔里研究法律,或者是在法院里审理案件,对于外部世界的纷扰和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或许存在一定的距离。然而,赖浩敏的经历似乎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一位曾经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据理力争、在法律条文的夹缝中寻找正义的律师,转而成为掌握司法大权的最高领导者,这其中必然蕴含着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他的律师生涯中的哪些经历,塑造了他日后在司法领域的视野和理念?是那些在诉讼中经历的挫折和胜利,让他更懂得民心所向,还是那些与形形色色人物打交道的经验,让他具备了超乎寻常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描绘他如何在律师的辩护技巧和律师对正义的执着,融入到司法院长的角色中,将极具启发性。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是如何运用律师的逻辑思维和辩才,去化解司法改革中的阻力,去解释复杂的法律概念,去争取各方对司法进步的支持。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当法律的实践者走向权力的中心时,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和思考,以及这种“跨界”的经验,对整个司法生态能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评分

《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立刻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在我的固有观念里,最高司法长官的宝座,似乎总是由那些在法院体系内部磨砺多年的资深法官,或是理论功底深厚的法学教授来占据。而赖浩敏,作为一位曾经在法庭上为当事人据理力争的律师,能够跃升至司法权力的巅峰,这其中必然隐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史。我非常好奇,他作为一名执业律师的经历,是如何为他日后领导整个司法体系奠定基础的?那些在无数次庭审中练就的洞察力、分析能力、以及与不同立场的人斡旋的技巧,是否在担任司法院长期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描绘,他是如何将律师的实务经验,巧妙地融入到宏观的司法改革和制度建设中?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一位来自法律实践前沿的领导者,如何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去解决司法体系中的痛点,如何以更务实的态度,去推动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提升。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当律师的专业性与司法领导者的权威性相结合时,会激发出怎样的变革力量。

评分

《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戳中了我的好奇心。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最高司法长官往往是学院派的学者,或者是久经沙场的法官,他们的履历总是与学术研究或审判实践紧密相连。而赖浩敏,一位曾经在法庭上唇枪舌战、为当事人争取权益的律师,能够荣登司法院长的宝座,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想深入了解的是,他作为一名执业律师时的经历,是如何为他日后担任司法院长打下基础的?那些在法庭上磨砺出的敏锐洞察力、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艺术,是否在他的领导岗位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描绘,他是如何从一名专注于个案的律师,转变为一位关注整个司法体系运作的“总设计师”?我非常期待看到,他如何将律师的视角,融入到司法改革的蓝图之中,如何用律师的经验,去应对司法体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一位政治人物的崛起,更像是在探究,当法律的实践者,拥有了塑造法律实践的权力时,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和影响,这其中的张力与智慧,都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当看到《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个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形象。在我的认知里,司法体系的最高领导者往往是那些在法律学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或者是长期在法院系统内历练的资深法官。而赖浩敏,一位曾以律师身份活跃于法律界的人,能够最终执掌司法院,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特别想知道,他作为一名执业律师时的经验,是如何影响他对司法制度的理解和建设的?是否是因为他曾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所以对司法公正的实现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他又是如何将律师在诉讼中磨砺出的敏锐观察力、严谨逻辑和沟通能力,运用到制定司法政策、推动司法改革的宏观层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如何在律师的专业性和司法院长的领导力之间找到契合点,并且是如何将律师的“实事求是”精神,转化为推动司法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揭示,当来自法律实践前线的“拓荒者”登上权力中心时,会对整个司法生态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评分

读到《第一个律师出身的司法院长:赖浩敏》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路径打破者”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司法界的最高职位,似乎总是由体系内的资深法官或者学术界的泰斗来担任。而一位从律师行业跨界而来,并最终执掌司法牛耳的人,他的经历必然充满了不寻常的曲折与非凡的成就。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深入揭示,他在律师生涯中积累的哪些宝贵经验,是如何帮助他理解司法体系的运作,又是如何让他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民情、更加关注程序正义的角度,来审视和改革司法制度。他会不会因为曾经是“被代理者”的辩护者,而对普通民众在司法程序中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又是如何将律师的逻辑思辨能力、谈判技巧以及对法律细微之处的把握,运用到处理复杂的司法政策和人事任命等宏观事务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他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出律师职业的独特性如何赋能于司法领导者的角色,以及这种“跨界”的思维方式,对推动司法进步可能带来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