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

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女性史
  • 女性文化
  • 台湾历史
  • 文化地标
  • 女性主义
  • 百年女性
  • 台湾文化
  • 历史研究
  • 增订版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不应该只是「History」,
而应该也是「Her story」!

  十多年前,女性文化地标还如荒漠,「女人屐痕I」开启推动行走女路的地标旅行,让久远飘渺的历史故事接地气,如迷雾森林中的精灵,引导她乡(herland)。现在,行走她乡的「女人屐痕」之旅越来越夯,她乡已在足下。这是一场重新铭刻地景的运动,让城市的历史记忆重建,让台湾地图再现女人的经验,丰富台湾的地景。

  本书纪录曾在台湾这块土地生活的女性面孔、身影,标示女人特别生活的地方,让一向看不见女人的地图,浮现女人的行脚,建立台湾的女性地景。这个概念与1970年代发展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不谋而合,再现女人地表移动的经验。

  这些故事和地点如同指引台湾女性的「地标」(landmark),就像探险家通过某一区域时,为防迷失,仰赖地表独特的地理现象作为辨识标志。女性文化地标让当代女性迷茫时,可以重新定位,找到方向。本书从台湾妇女历史,翻找对台湾女性发展有开拓性的屐痕:

  .日治时期台南「爱国妇人会」、90年代成立的大学女研社,以及鲜血中盛开的美丽花朵「彭婉如文教基金会」,婉如的遇难,促使妇运姐妹推动一波波的人身安全运动,催生「性侵害防治条例」法案。

  .百年前「女性经济」开拓的脚步:苗栗通霄的女儿、苑里的媳妇洪鸯,以传授蔺草编织技艺,使得女人因为具有经济能力,而翻转了在家庭、社会的地位;太加古道,有泰雅族妇女曾经走过的交易屐痕,她们赤脚翻越险峻山林,揹负着Dakin藤编的揹篮,揹载鲜蔬至太平山贩卖,堪称「创造小农经济力」的始祖。

  .胆识女突破限制,影响地方、人群:林妈利带领的「马偕血库女子兵团」、蔡阿信和她的清信产婆讲习所、小提琴教母李淑德精彩的人生、台湾第一代美声女高音林氏好,以及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禅设帐授徒「平权轩」,提倡女权、试图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

  .让已有纪录却不见女人身影的地景重新定调,让男人背后的女人现身:无怨无悔成立爱爱寮,照顾穷人街友的「台湾乞食母」施照子。

本书特色

  .内容跨越族群,涵盖音乐、文学、医学、社会服务、经济活动、妇女运动领域,呈现女人的奋斗史,她们跨越性别鸿沟,勇敢走自己的路,以智慧与利她/他胸怀开创出一片天,证明女人有能力贡献人类、立下典范,进而丰富历史。

  .以台湾历史为经,女性的活动经验为纬,记录历史上具有开拓性、在那个时代无法被抹灭,并且能反映或促进妇女地位的女人事蹟或公共空间。

  .设置女性文化地标,浮现台湾女性斑斑屐痕,铺陈出一张重要的台湾女性文化活动地图。

  .随书附赠「台湾女性文化地标Ⅲ地图」。
 
书籍简介:探寻历史的幽微与新生的力量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本特定的著作,而是旨在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图景: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与社会变迁中,女性群体的能动性、文化符号的重塑以及空间叙事的变迁如何共同构筑起一个地域的集体记忆。 这部作品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讨那些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个体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如何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变革力量。 第一部分:断裂与重塑——现代性视野下的女性角色转换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现代性”的冲击如何对既有的社会结构,特别是性别角色,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西化或制度的更迭,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意识的觉醒与冲突。 一、知识的权力与启蒙的路径: 我们将细致考察在近代化进程中,教育如何成为女性争取主体性的关键工具。从早期的教会学校到新式学堂的建立,教育资源的分配不仅关乎技能的传授,更关乎世界观的塑造。重点分析那些早期受过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如何利用笔墨、讲坛乃至家庭的内部空间,挑战传统对女性的定义。例如,她们在翻译西方思潮、参与社会改良运动中的角色,以及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如何成为一种批判性的话语。 二、劳动与经济独立的前奏: 现代工业化对传统家庭经济模式的瓦解,迫使大量女性进入公共劳动领域。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性。这包括早期工厂女工的艰辛生活、她们在集体行动中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以及新兴的白领阶层(如教师、护士、电话接线员)的出现,如何为女性提供了新的社会身份和经济基础。这种经济的独立性,是如何逐步转化为政治诉求的萌芽,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我们不会美化这一过程,而是着重展现劳动环境的恶劣、同工不同酬的结构性困境,以及女性如何在夹缝中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三、家庭剧场的微观革命: 公共领域的变革必然反作用于私密空间——家庭。本书将探讨“新家庭观”的兴起,包括对“贤妻良母”定义的重新审视,以及“个人幸福”在婚姻关系中的比重增加。通过分析日记、书信和家庭小说,我们得以窥见女性在处理跨代冲突、适应新型亲密关系时所经历的心理挣扎与智慧。特别是,探讨生育观念的转变,如何成为衡量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键议题。 第二部分:空间、记忆与文化的地理志 第二部分将视角从个体经验转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地理。文化地标并非仅仅是物理存在的建筑,更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和权力叙事的交汇点。 一、城市空间中的身份建构: 城市化进程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而女性在城市空间中的可见性,直接反映了社会对她们的接纳程度。本书将研究女性在特定公共空间(如公园、咖啡馆、剧院、公共市场)的活动轨迹。分析这些空间是如何被规训、被标记,以及女性如何通过她们的“行走”——无论是通勤、社交还是抗议——来重新“占有”和“定义”这些空间。例如,某些被视为“不体面”的区域,如何因为女性群体的介入而逐渐被纳入主流的城市生活叙事。 二、文化机构的性别审视: 我们将考察博物馆、图书馆、纪念碑等文化机构在构建集体记忆中的作用。在这些机构的展示叙事中,女性形象是如何被边缘化、符号化或浪漫化的?本书将挑战传统的纪念史学,探究那些被排除在“国家英雄”名录之外的女性贡献者。通过对档案材料和早期文化出版物的细致梳理,重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 三、非正式的知识网络与民间文化: 相较于官方的文化机构,民间流传的知识网络、宗教信仰仪式、地方戏曲和口头传说,往往是女性经验的更直接反映。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这些非正式文化场域中,女性如何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探讨地方风俗、母性崇拜以及民间信仰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生存智慧,这些构成了与主流精英文化并行不悖的“地下”文化地貌。 第三部分:抵抗、能动性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女性面对压制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Agency)。这部分不着眼于最终的胜利,而在于探究抵抗的策略、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内在张力。 一、政治参与的迂回战术: 在正式政治权利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女性如何通过社会改良运动、慈善事业、以及与现有体制的协商,实现其政治抱负?我们将分析女性组织在争取公共卫生、保护儿童福利等议题上采取的策略,这些看似“温和”的行动,实则是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有效渗透和挑战。研究她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女性特质”的社会期待,来为更具颠覆性的诉求争取空间。 二、文学与艺术中的自我书写: 文学和艺术是女性构建自我认同和表达不满的强大工具。本书将剖析不同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风格的演变,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虚构的世界来试验和批判现实。重点关注那些挑战传统道德规范、直面情欲与社会压力的文本,它们如何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逃逸路线”和“思想的试验田”。 三、历史的厚度与未来的想象: 最终,本书旨在展示,历史并非一条单向的进步之河,而是由无数次协商、妥协与爆发构成的复杂场域。理解这些“屐痕”——那些微小却坚定的足迹——对于理解当下社会结构、文化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的深度和韧性,都与其对其中所有成员的经验的尊重程度成正比。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又不失生动,通过对多源史料的交叉验证,力求还原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与矛盾的历史场景,引导读者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历史遗产。

著者信息

总策划简介

陈秀惠


  行政院性平委员、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理事长、台湾女性文化地标总策画、文化总会副秘书长、主妇联盟环保基金会创会董事长,策画《女人屐痕I》、《女人屐痕Ⅱ》

执笔者简介

郑美里


  文化工作者、阅读与写作讲师、文化人类学硕士,曾任:女书出版、中时副刊编辑,着有《女儿圈》等书

王昭文

  成功大学历史系博士,着有《殖民体制下的社会改革理想实践:以日治时代的爱爱寮为例》

刘湘吟

  自由文字工作者,着有《风中的波斯菊:林妈利医师回忆录》等书

吴玲宜

  音乐学者、台湾艺术大学助理教授,着有《陈荣贵的歌唱艺术》等书

陈明秀

  大同大学设计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女性影展策展人、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

简扶育

  纪录片制作人&导演、艺术家/摄影&文字工作者,曾任: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台湾女性影像学会常务理事/常务监事、台湾妇女团体全国联合会理事/秘书长,着有《摇滚祖灵—台湾原住民族艺术家群像》等书

阮爱惠

  前自立报系记者,着有《卢修一与他的时代》等书

赖淑娟

  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副教授,着有《道赛回声: 山里编织故事与图录》等书

伍维婷

  世新大学性别研究所助理教授、台大女研社成员、曾任:妇女新知基金会秘书长

李淑君

  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助理教授、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博士,着有《党外女性的他者叙述与自我叙述:民主与性别的歧义分析》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为台湾女性爬梳完整的历史图像 郑丽君
发掘女力,从台湾女性历史观出发 范巽绿
在地她乡,女人屐痕Ⅲ 范情
【最新增订】各界名人推荐相关影片连结
出版序 假隐藏中的印记,点亮女权之路 陈秀惠

01跨越性别框架,精采的人生!精采的人生!——小提琴教母李淑德/郑美里

02照顾穷人街友的乞丐之母——施照子/王昭文

03林妈利与她的「马偕血库女子兵团」/刘湘吟

04以歌声向命运抗衡的传奇女子──台湾第一代美声女高音林氏好/吴玲宜

05洪鸯以蔺草编织技艺,教授女人一技之长,提升生计经济力/简扶育

06蔡阿信与她的清信产婆讲习所/阮爱惠

07设帐平权轩,禅安入画图──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禅/阮爱惠

08山深路遥Dakin情:泰雅族女性太加交易古道/赖淑娟

09 从婉如鲜血中盛开的美丽花朵──彭婉如文教基金会/陈明秀

10大学女研社与妇女运动之一九八八至二○○○年/伍维婷

11从军事后援、解缠足到女子教育——爱国妇人会/李淑君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为台湾女性爬梳完整的历史图像


  历史,不应该只是「History」,而应该也是「Her story」,但在历史脉络的呈现上,女性的声音与身影,一直隐没于书写的洪流之中。女性史料的研究与书写,因此成为近年来文化史探究极为重要的议题。各个族群的女性,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胼手胝足,为台湾创造无数的奇蹟,也生活出最美的样貌。

  缘此,文化部多年来致力于台湾女性史料的蒐集整理工作,透过系统性的台湾女性议题探究,提供崭新的视野及向度,呈现台湾历史的多元性样貌。我们建置「台湾女人网站」、出版专书,从身体文化、女性与日常生活、女子教育、不同工作场域的女性,到女性人物特写和妇女运动,透过各项议题,彰显台湾历史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台湾女人从家庭进入社会职场,从身体的束缚到解放,依照不同的主题描述,搭配丰富的图像资料,呈现台湾女人的丰富样貌。

  除了政府的持续努力,我们更感佩于民间力量的投入,为台湾女性爬梳一个更完整的历史图像,《女人屐痕》系列即是其中典范。《女人屐痕Ⅲ》,遵循《女人屐痕Ⅰ》、《女人屐痕Ⅱ》的脉络发展,持续为台湾女性故事,标识具体经纬,建立一个可供追怀,进而传世的文化地标。

  《女人屐痕Ⅲ》详细记录了艺文界小提琴教母李淑德、台湾第一代女高音林氏好推动音乐教育的过程、早期医疗卫生推动者蔡阿信与产婆讲习所的历史角色,更梳理了泰雅族女性交易古道和台湾早期妇女运动发展史。其中,催生「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彭婉如命案,更是血泪斑斑的历史伤痕。

  许多令人敬佩女性先驱,在女性地位仍不受重视的年代,做出杰出的贡献,更在多元的历史长流中,写下璀璨的篇章,丰富了台湾女性的样貌。期盼在未来,不分性别,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我们,都能一起为台湾,走出一条似锦如绣的道路,共同书写历史。

文化部长/郑丽君

推荐序2

发掘女力,从台湾女性历史观出发


  台湾女性,也和世界其他地方女性一样,面临共同的性别困境,不论是政治、社会或学术文化层面,主要都是以男性为主所论述及建构的世界,女性几乎为附属与配角的地位。

  因此,女性所要面临及克服的问题远比男性来得艰辛,就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女性被认为是天生操持家务与下一代的照顾者,而男性则被赋予养家活口的角色。这些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随着时代变迁与性别平等意识抬头,如何打破这种既存的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责大任。

  回顾台湾的女权发展历史,从七○年代妇权团体在立法上及政经地位层面倡议,争取女性应有之地位。当时,台湾女性在中央与地方的议员席位远比男性少,女性的劳动待遇也有着「同工不同酬」的低薪问题,经过她们的努力,台湾女性在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等进行全方位检视并要求政府单位正视及改善。

  经过台湾女权团体的努力,「保障妇女权益」已成为台湾社会主流价值,我国也依据联合国大会所通过之「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下简称CEDAW),于2012年开始施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施行法」,期使我国性别人权情况与国际接轨,使女性权益获得平等的保障。

  《女人屐痕III》,让我们看到从日治(据)时代迄学运时代的女性,透过她们的自觉,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并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如「台湾乞食母」施照子,成立爱爱寮的无怨无悔,照顾穷人街友;小提琴教母李淑德用教育家的慈爱家精神,调教出一批音乐天才儿童;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禅设帐授徒「平权轩」,提倡女权、试图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1996年女学生运动与妇女运动紧密结合,并加入妇女团体为性别议题努力,为台湾女权获得重大进步。

  《女人屐痕III》书中的女性,扮演着比男性更积极重要的角色,从过去到近代,从政治参与再到学术、音乐、医疗、社福等领域,我们看到不同时空、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女性,她们透过自身的努力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同时也为台湾性别平等推动,有着更积极正向的影响力。

  最后,我也推荐学校师生能够一同来阅读这本书,用女性的观点,来看台湾另一面的历史,同时,也看到台湾女性的认真、努力,以及对社会的疼惜与关爱;希望大家都能从中获得感动与启发,一起创造更美好的台湾。

教育部政务次长/范巽绿

推荐序3

在地她乡——女人屐痕III


  将台湾女性的故事标示在地图上,这是2005年郑至慧及我们几个姐妹策划写作女人屐痕的初衷。记录曾在这块土地生活的女性面孔、身影,标示女人特别生活的地方,让一向看不见女人的台湾地图,浮现女人的行脚,建立台湾的女性地景 ;这个概念与1970年代发展的女性主义地理学不谋而合,再现女人地表移动的经验。

  故事和地点如何选择?我们希望这些地点如同指引台湾女性的“地标”(landmark)。就像探险家回返或通过某一区域时,为防迷失,仰赖地表独特的地理现象为辨识标志;女性文化地标让当代女性迷茫时,回望乡关,可以重新定位,找到方向。于是,从台湾妇⼥历史,我们寻找对台湾女性发展有开拓性(如:女子可以开始上学的女学堂、开启台湾妇女运动的彰化妇女共励会、拓荒者出版社、女书店、大学女研社、鲜血中盛开的美丽花朵—彭婉如文教基金会);或反映某个时空女性无法抹灭的生活经验(如:花莲秀林乡山洞、大稻埕捡茶女、美浓菸楼、往返旗津高雄加工区的女性、卑南族妇女节除草完工祭、泰雅族女性太加交易古道);或胆识女突破限制,影响地⽅、人群(如:嘉义妈祖婆许世贤、花莲原住民宣教之母姬望、林妈利的「马偕血库女子兵团」、蔡阿信的清信产婆讲习所、小提琴教母李淑德、台湾第一代美声女高音林氏好、洪鸯教女人编织蔺草,提升地方、国家经济)。报导纪录时,也为已有撰述却不闻女人声音的地景重新定调(如:大甲贞孝坊);让男人背后的⼥人现身(如:郑成功的妻子董友、马偕传教士牧师娘张聪明、李庥牧师娘依莱莎传教士、照顾穷人街友的乞丐之母施照子)。

  2006年,我们完成《女人屐痕—台湾女性文化地标》第一册,17个故事,17个地点;2008年 出版第二册,增添12篇章。时隔十年,当年的姐妹陈秀惠、简扶育、笔者再策画,邀集众家姐妹写手出发,发行第三册:在台北、苗栗、台中、台南、宜兰太平山、澎湖离岛等地铺点,跨越族群,含括音乐、文学、医学、社会服务、经济活动、妇女运动领域。

  十多年前,女性文化地标还如荒漠,我们出书报导,推动行走女路的地标旅行,让久远飘渺的历史故事接地气,在旅人心中呢喃,如迷雾森林中的精灵,引导她乡。现在,行走她乡的「女人屐痕」之旅越来越夯,她乡(herland)在足下。这是一场重新铭刻地景的运动,让城市的历史记忆重建,让台湾地图再现女人的经验。我们将继续带动风潮,寻觅、报导、行走女路,期许台湾是他乡,也是她乡。
 
《女人屐痕III》共同策画/范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推荐区看到《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时,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厚重感和历史感,立刻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书名中的“屐痕”,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而又坚韧的印记,仿佛是女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默默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百年女史”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为我揭示台湾近现代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我深信,女性的视角对于理解一个社会的变迁至关重要,她们的经历往往能够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台湾女性,她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韧性和力量。例如,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开创事业的女性,那些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的女性,那些在社会改革中发声的女性,以及那些在家庭中承担重任的女性。而“文化地标”这个概念,则让这本书的叙述更加具体和生动,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与女性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场所,并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让读者能够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台湾女性的历史。这本书的“增订版”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补充,内容必然更加充实和精彩。

评分

收到《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我内心充满了一种期待已久的满足感。它的封面上“百年女史”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台湾近现代史中女性角色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述不应该仅仅是宏大叙事和男性视角的主导,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常常是历史进程的隐形推动者。这本书的“文化地标”概念,更是让我看到了它区别于传统史书的独特性。它不是简单地列出一些女性的名字,而是将她们的故事与台湾的地理空间、文化遗存联系起来,这让我联想到,或许书中会提到一些与女性相关的历史建筑、纪念碑、甚至是曾经发生过重要事件的场所,而这些地方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女性历史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部精美的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在台湾社会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女性,她们的奋斗、她们的成就、她们的困境,以及她们对台湾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一呈现在我眼前。而且“增订版”的字样,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信息更加准确,也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学者的反复推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台湾土地上的“女性地标”,去感受那些不曾被遗忘的女性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就必须关注那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个体,特别是那些在传统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以“百年女史”为切入点,将目光聚焦在台湾女性身上,这本身就极具价值。我更看重的是“文化地标”这个概念,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人物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女性的生命轨迹与台湾的社会文化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立体的、空间的叙述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台湾的历史,去探寻那些与女性相关的“地标”,去感受那些充满故事的场所,去了解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台湾女性的多样性,从早期的拓荒者到现代的专业人士,她们的奋斗、她们的智慧、她们的贡献,如何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台湾。我尤其好奇,那些曾经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面临着性别歧视和社会限制,但依然凭借坚韧和勇气,开辟出自己道路的女性。这本书的“增订版”让我相信,作者在研究上是精益求精的,内容一定更加丰富和深入,能够为我提供更具启发性的历史解读。

评分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看到《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它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屐痕”二字,仿佛是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经意间却又坚定地留下的足迹,每一个痕迹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而“百年女史”更是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它预示着我们将要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百年的时光,去探寻那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历史的女性。我一直相信,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历史,不应该只有宏大叙事和男性视角的单薄描绘,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同样是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在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默默贡献、辛勤付出,却常常被历史遗忘的女性群体。她们可能是在教育领域播撒知识的园丁,可能是在医疗岗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可能是那些在家庭中撑起一片天的贤妻良母,又或者是那些勇敢争取权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驱者。而“文化地标”的提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将女性的历史与具体的地理空间联系起来,让那些抽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加具象、生动,也更具探索的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带领我去“发现”那些与台湾女性历史相关的场所,去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故事。而“增订版”的字样,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它意味着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内容的充实,无疑会为读者带来更丰富、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

自从我开始对台湾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以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和呈现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的书籍。《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书名中的“屐痕”二字,就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在历史中留下的坚实足迹的意象,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而“百年女史”则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跨越漫长的时间维度,去回溯台湾女性一个世纪的奋斗与成长。我尤其被“文化地标”这个提法所吸引,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女性历史人物的简单梳理,而是将她们的生命故事与台湾的地理空间、社会环境、文化遗迹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可视化的历史叙述。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教育、医疗、艺术、政治、社会运动等领域,默默奉献,或者勇敢发声的台湾女性。她们是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寻求发展,如何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她们的经历又如何成为台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增订版”的标志,更让我相信这本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内容的充实,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将有进一步的提升。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重新认识台湾的历史,去感受那些不曾被遗忘的、充满力量的女性身影。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女性视角充满好奇。当我在书店看到《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时,它简直像一道光,立刻吸引了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带着一丝女性特有的细腻。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触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女性对话。我设想,在某个午后,我泡上一壶台湾高山茶,坐在窗边,让阳光洒满书页,然后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些关于台湾女性的传奇故事。我尤其好奇“文化地标”这个概念,在我的理解里,地标往往是宏伟的建筑、著名的景点,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女性,这本身就充满了颠覆性。我期待着书中能出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些不被 mainstream 历史所记载的女性群体的声音,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女性。这本书的“增订版”也让我觉得作者是精益求精,不断丰富和完善内容,这对于读者来说绝对是福音。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台湾女性文化之旅,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超越了地理和政治层面,抵达了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有点“书荒”,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的书籍。偶然间,《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映入了我的眼帘。它的书名就很吸引人,“屐痕”二字,带着一种古朴而又坚毅的意象,仿佛是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深深印记。我尤其喜欢“百年女史”这个词,它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一段漫长而丰富的时间跨度,去发掘那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历史的女性。而“文化地标”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传记堆砌,而是将女性的生命轨迹与台湾的文化景观联系起来,这是一种非常新颖且具有深度的视角。我立刻被这种将历史、女性、文化、地标融为一体的构思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女性是如何在台湾的社会、文化、甚至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她们的贡献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台湾。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因为性别而受到限制,但依然能够凭借智慧和勇气,在各自的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这本书的“增订版”也暗示着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内容的充实,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充满信心。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台湾女性力量的深度探索,它将挑战我固有的历史认知,让我对“女性史”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见”被忽视的群体和历史的著作情有独钟。《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让我感觉它拥有一种强大的挖掘和呈现的力量。我尤其对“屐痕”这个意象着迷,它暗示着女性在历史上留下的足迹,虽然可能不那么显眼,但却真实存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而“百年女史”则预示着一种时间维度的深度,它不是零散的个案,而是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关于女性在台湾的百年发展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些在社会发展中默默奉献,却又常常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女性。那些在家庭、教育、医疗、艺术、政治等各个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台湾的进步做出贡献的女性。“文化地标”的提法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叙述,更是一种空间化的呈现,将女性的故事与台湾的地理环境、城市景观、甚至是乡村风貌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情感体验。这本书的“增订版”让我相信,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补充,内容必然更加丰富和扎实。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些在台湾土地上,女性生命力量的韧性和光辉。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学和历史学交叉领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看到《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个研究课题的纲领。我尤其看重“台湾女性文化地标”这个提法,它暗示着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女性的名字和事迹,而是将她们的生命故事与具体的地理空间、社会环境、文化传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包含对历史遗迹、纪念场所、甚至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常空间的探讨,而这些都与女性的经历息息相关。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台湾女性的多元面貌,例如早期移民女性的艰辛,日治时期知识女性的觉醒,国民政府迁台后女性在社会建设中的贡献,以及后殖民时期女性争取权益的斗争等等。这本书的“增订版”也表明作者对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持续投入,这让读者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传统史学中对女性的边缘化叙述,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台湾的历史进程。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女性史”,更是一本关于台湾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以及身份认同构建的深刻反思。

评分

《女人屐痕3:百年女史在台湾:台湾女性文化地标【增订版】》这本书,光是听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作为一个对历史,特别是那些被隐藏在主流叙事下的历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所吸引。书名中的“屐痕”二字,就带着一种独特的意象,仿佛女性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的那些不显眼却又坚实的足迹。而“百年女史”则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内容——关于台湾女性一个世纪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叙述,必然离不开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她们的奋斗、她们的贡献,往往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又常常被忽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台湾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却可能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女性。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台湾女性的生活状态、她们的挑战、她们的成就,以及她们如何塑造了今日的台湾。而“文化地标”这个概念,更是让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关于人物的传记,更是将女性的生命故事与台湾的地理空间、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空间感的历史解读。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与台湾女性历史相关的建筑、场所,甚至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并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这种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而“增订版”的字样,更让我确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打磨和深入研究,一定会更加丰富和扎实,能够为我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