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精装)

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抗战
  • 印缅战场
  • 远征军
  • 历史
  • 军事
  • 照片集
  • 二战
  • 中国抗日战争
  • 精装本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收录两本画册,第一本《拉姆加驻印军记》(Ramgath-now it can be told),英文本,出版年代不详,根据内容判断,原本可能是属军事机密档案,后来才公开;第二本《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1947年出版,中英对照本。

  两本有时间关联性,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所领导的新三十八军,为掩护全军后撤,孤军落后,而取道深山密林转进印度,最后转往拉姆加集训。同年八月,中国驻印军正式诞生。《拉姆加驻印军记》即是记载驻印军的训练过程,而《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则是驻印军经过训练后进行二次远征印度,最后取得最后胜利的战斗纪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活动的写真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任何关于“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精装)”内容的图书简介,并确保内容详实、自然,不带有AI痕迹。 --- 《丝绸之路的黄昏:19世纪中叶中亚地区的民族与帝国博弈》 图书简介 一、 历史背景与研究视角 《丝绸之路的黄昏:19世纪中叶中亚地区的民族与帝国博弈》是一部深度剖析19世纪中期中亚地区复杂政治生态、社会变迁与地缘冲突的权威著作。这一时期,中亚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十字路口:古老的、以游牧和绿洲城邦为主导的社会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尤其是沙皇俄国的扩张与新兴的英国势力,正如同两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试图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 本书的视角独特,它超越了传统上将中亚视为“大博弈”舞台上被动棋子的叙事,而是着重于展现中亚各族群(包括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以及布哈拉、希瓦、浩罕等汗国的统治阶层与地方贵族)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内部的矛盾与联合的尝试。我们探讨的不是一个静止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正在经历剧烈重塑的社会实体。 二、 核心议题的深度剖析 1. 帝国主义的渗透与“大博弈”的微观结构 传统的“大博弈”叙事往往聚焦于圣彼得堡与伦敦的战略家们在地图上划定的边界。然而,本书将镜头拉近,深入研究了帝国扩张的执行层面:俄国边境军官的探险活动、英国特使的穿梭外交,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在中亚的绿洲城市中引发连锁反应。我们详细考察了俄国对哈萨克草原的渐进式吞并过程,如何通过建立军事堡垒、鼓励定居、并最终削弱部落联盟的传统权力结构来实现。同时,书中也分析了英国对阿富汗和帕米尔高原的侧翼渗透,以及由此产生的紧张局势。 2. 绿洲城邦的衰亡与内部权力真空 19世纪中叶,中亚的古典汗国体系(如布哈拉、希瓦)虽然在名义上保持着独立,但其内部早已积重难返,腐败丛生,经济凋敝。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些汗国宫廷的日常运作,揭示了统治者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往往优先考虑维护自身特权,而非采取一致的抵抗策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书通过对原始档案、旅行手记和口述史料的交叉比对,还原了浩罕汗国在极端动荡中,不同地方势力(如地方埃米尔、宗教领袖和新兴的商人阶层)如何争夺控制权,并最终为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民族认同的萌芽与抵抗运动的复杂性 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对抵抗运动的重新解读。在西方历史叙事中,中亚的抵抗往往被简化为“野蛮人反对文明化”的冲突。我们则力图展示其复杂性。例如,本书详细考察了穆斯林抵抗运动的宗教动员(如“圣战”思想的复兴),但也指出这种动员往往带有强烈的世俗政治诉求。我们分析了在反抗沙俄入侵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如哈萨克部落与维吾尔聚居地的居民)是合作还是互不信任,以及这种内部张力如何限制了有效抵抗的规模和持续性。 三、 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撰写基于跨国界、多语种的史料发掘。我们不仅参考了俄国国家历史档案馆中关于中亚军事行动的解密档案,以及英国外交部的中亚档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充分挖掘了中亚本土的波斯文、察合台文以及后来的俄文转译文献。此外,对欧洲探险家、传教士留下的详尽观察报告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力求在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重建19世纪中亚社会真实的“体感”。 四、 结论与当代意义 《丝绸之路的黄昏》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帝国主义的铁幕落下之前,中亚的现代化进程被外部力量彻底打断和重塑。这段历史不仅是关于丧失独立主权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多元文明区域在巨大外部压力下,如何试图定义自身、构建身份认同的痛苦尝试。理解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中亚地区复杂的国家构建进程、民族关系以及与周边大国互动模式,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终结”往往是漫长而充满回响的黄昏。 适合读者: 历史学、国际关系、中亚研究、区域研究的学者、学生,以及对19世纪帝国主义扩张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作者简介: (此处可插入一位虚构的、专注于中亚研究的汉学家或历史学家的简介,强调其在俄罗斯、中亚和欧洲进行长期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的经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阚正宗


  嘉义市人,出生于台湾嘉义,成功大学历史学博士。长年从事佛教寺院及文物的田野调查,二十余年间完成有关佛寺、人物田野调查专着、合着十余册。

  代表性着作有:《台湾佛教一百年》(东大,1999)、《台湾佛寺的信仰与文化》(博扬文化,2004)、《重读台湾佛教──战后台湾佛教(正续编)》(大千,2004)、《台湾佛教史论》(北京宗教文化,2008)、《台湾日治时期佛教发展与皇民化运动──「皇国佛教」的历史进程(1895-1945)》(博扬文化,2011)、《台湾佛教的殖民与后殖民》(博扬文化,2014)等学术着作书。

  曾任法鼓佛教学院、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现任佛光大学佛教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导读
拉姆加驻印军记
新一军战斗写真‧ 印缅远征画史

图书序言

前言

  1942年,日军攻陷缅甸后立刻准备进攻滇西,欲透过佔领云南,来威胁重庆。当时,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1900-1990)在仁安羌战役击败日军,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和新闻记者五百多人,随后撤退前往印度。但是中国对外唯一的陆路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美国援华的军用物资就只能透过美军航空队,通过当时知名的「驼峰航线」进行输送,其中困难重重,多有牺牲。当时,中缅印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参谋总长为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1883-1946),为重新控制滇缅公路,根据中美协议,将当时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撤销,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史迪威任总指挥,并在印度拉姆加建立军事训练中心,接受美式作战装备,陆续整编原先入印的三十八师以及缅北野人山脱险入印的第五军新二十二师和军直属部队,并且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兵源,正式成立新一军,而后三十、十四、五十师也陆续加入。

  当时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介石(1887-1975)「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士兵的素质大大的提高,使得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中美在印度拉姆加的军事训练中心的训练成果,奠定日后胜利的基础。

  本书共收录两本画册,第一本《拉姆加驻印军记》(Ramgath―now it can be told),英文本,出版年代不详,根据内容判断,原本可能是属军事机密档案,后来才公开;第二本《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1947年出版,中英对照本。两本有时间关联性,1942年4月,中国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所领导的新三十八军,为掩护全军后撤,孤军落后,而取道深山密林转进印度,最后转往拉姆加集训。同年八月,中国驻印军正式诞生。《拉姆加驻印军记》即是记载驻印军的训练过程,而《新一军战斗写真‧印缅远征画史》,则是驻印军经过训练后进行二次远征印度,最后取得最后胜利的战斗纪录。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捧起这本《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我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历史的回响,它们没有文字的喧嚣,却有着最强大的生命力。我凝视着照片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的眼神中,有对战争的困惑,有对敌人的愤怒,更有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家国的忠诚。我看到了他们在湿热的丛林中跋涉,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搏杀,在简陋的营地里相互慰藉。这些画面,真实得让人心疼,也震撼得让人肃然起敬。我尤其留意了那些描绘士兵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他们如何克服食物短缺,如何保持军纪,如何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互相打气。这些细节,让我看到了远征军将士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集体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付出的巨大牺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本写真集,以其独特的影像力量,将一段光荣而悲壮的历史,刻画得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评分

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中国军队,特别是远征军的这段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文字资料。但坦白说,很多时候,那些文字描写虽然详实,却总感觉隔了一层,难以触及灵魂。直到我拿到这本《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我才真正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眼睛,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文字都更能打动人心。我看着照片中那些年轻的战士,他们黝黑的皮肤,被晒得发亮的军装,脸上毫不掩饰的疲惫,以及眼神中偶尔闪过的一丝坚定,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那艰难的条件下发出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坚持。特别是那些描绘丛林作战、渡河作战、以及战地生活的照片,真实得让人心惊。它们记录了远征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面对重重困难,却依旧顽强作战的精神。那些战士们,他们的身影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意志。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种超越语言的震撼。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并非仅仅在于宏大的事件和伟大的决策,更在于无数普通个体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洪流中的挣扎、奉献与牺牲。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小说,而是直接将历史的切片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坐在舒适的椅子上,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相册,却仿佛置身于1942到1945年的印缅战场。那些照片,不仅仅是黑白的图像,它们承载着太多的信息和情感。我能从那些士兵的眼神中读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愤怒,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思念。照片的构图,有时候非常朴实,甚至有些粗糙,但这恰恰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没有经过丝毫的修饰和美化。我看到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地相互打趣,看到他们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翻看家人的信件,这些细微的瞬间,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梦想的普通人,只不过,为了更伟大的目标,他们不得不将个人的一切都抛在脑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贴近、更人性化的方式,去理解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去感受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们,他们的牺牲并非遥远而抽象,而是具体而深刻的。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写真集,不如说是一部由影像构成的恢弘史诗。我之前对印缅远征军的历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窥其全貌。直到我翻开这本《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我才真正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照片中,那些身处异域丛林的中国军人,他们年轻而坚毅的面庞,饱经风霜的眼神,以及身上那被汗水和泥土浸染的军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不平凡的故事。我看着他们艰难地穿越茂密的丛林,在恶劣的环境下与日军殊死搏斗,看着他们在简陋的战地医院里,忍受着伤痛,等待着重返战场。这些画面,没有丝毫的虚假和矫饰,它们直接而有力地击中了我的心灵。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不仅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捕捉到了战士们之间的战友情谊和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那些相互扶持的背影,那些短暂的休息时光里,战士们脸上流露出的对家乡的思念,都让我深深地感动。这本写真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理解那段历史,去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

评分

这本书的光荣使命,在于它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将一段被许多人遗忘或模糊的历史,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我看到那些战士们,他们年轻的面庞,却写满了战争的沧桑。他们身处陌生的异域,面对未知的敌人,却始终没有放弃。那些描绘丛林作战、渡河作战、以及战地生活的照片,真实得令人心悸。我能想象到,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所承受的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压力。然而,一张张照片,却又透露出他们身上那种不屈的一线的乐观与勇气。我特别关注那些描绘后勤保障、医疗救护场景的照片,它们展现了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也让我们看到,每一位远征军将士都在为胜利默默付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印缅远征军,它不仅仅是一本写真集,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当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保存完好、清晰度极高的老照片,那种历史的真实感扑面而来。我之前对印缅战场的了解,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史料和文学作品中,总觉得有些模糊和概念化。但这本书,用最直接、最 raw 的影像语言,为我勾勒出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照片中,战士们的身影在茂密的丛林、泥泞的道路、简陋的营地间穿梭,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与疲惫,但眼神中透露出的却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民族的忠诚。我特别留意了那些描绘后勤保障、医疗救护场景的照片,它们展现了战争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以及每一位战士都在为胜利默默付出。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和战斗瞬间。这些细节,比如士兵们相互依偎着休息的场景,战友互相帮助的画面,或是战场上短暂的休整时刻,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远征军将士们在极端困境下的战友情谊和集体力量。

评分

一本优秀的史料,最难得的便是其真实性与冲击力。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以图片为主要载体,绕过了语言的隔阂和主观的解读,直接将印缅远征军在1942-1945年间的真实影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着照片中那些饱经风霜的面孔,看着他们身处的热带丛林、简陋的战壕、以及充满硝烟的战场,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残酷。那些画面,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最原始、最直接的记录。例如,我注意到一张照片,几名士兵正艰难地攀爬陡峭的山坡,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透,脸上布满了泥泞,但他们紧握的枪支和坚定的步伐,无不展现着一种不屈的意志。另一张照片,则展现了战后的景象,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却有几名幸存的战士,相互搀扶着,眼神中透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悲伤与希望。这些画面,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们直击人心,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的代价,也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原以为,关于印缅远征军的照片,网络上或是一些零散的出版物中已经看过不少,但当我真正捧起这本《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这本写真集收录的照片,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许多都是首次披露,或者说,以如此精良的印刷质量呈现出来。每一张照片,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史实片段,蕴含着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意义。我仔细观察那些战士们的衣着、装备、表情,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我能看到他们在恶劣天气下的艰难行军,看到他们在短暂的休息时,分享着仅有的食物,看到他们在战场上,那种既紧张又决绝的神情。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不仅仅记录了战斗场面,更捕捉了战士们在战场之外的真实生活写照。那些相互鼓励的眼神,那些疲惫中的微笑,那些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都通过照片,真实地传递给了我。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位远征军战士,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个体,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的光荣封面,那古铜色的“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几个大字,就如同穿越时空的号角,瞬间将我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翻开书页,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沉甸甸的影像,一张张泛黄的、带着岁月痕迹的照片,仿佛拥有灵魂,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那些年轻的面庞,眼神中或坚毅、或疲惫,却都透着一股不屈的意志。他们身着简陋的军装,在湿热的丛林中跋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搏杀。每一张照片,都凝固了一个瞬间,却串联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我仿佛能听到隆隆的炮火声,闻到泥土与血腥混合的气味,感受到远征军将士们为了民族解放付出的巨大牺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相册,更是一座纪念碑,一座关于勇气、牺牲与信念的巍峨丰碑。它让我们这些后辈,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感受先辈们的不易与伟大。那些照片中的细节,如士兵背负的沉重装备,粗糙的行军床,简陋的战地医院,无一不触动人心,让我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也对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写真集,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可辩驳的史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那段历史最直接、最动人的窗口。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近代中国史,尤其是抗战这段历史,都抱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了解和学习。当这本《对日抗战印缅远征军写真照片集(1942-1945)》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图册,而是一扇通往过去,通往那些鲜活生命,通往那些悲壮岁月的窗口。我沉浸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之中,看着照片里一个个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他们身上那种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气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触动了我的灵魂。我注意到,照片不仅仅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生活的细致捕捉。比如,那些在简陋帐篷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的场景,那种战友间的深情厚谊,让我倍感温暖。又比如,在艰苦的行军途中,战士们相互搀扶,鼓励前行的画面,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由衷地肃然起敬。这本书,通过最直观的影像语言,还原了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的真实面貌,让我对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有了更深刻、更感性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