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

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日治时期
  • 写真
  • 摄影
  • 社会文化
  • 殖民地
  • 近代史
  • 视觉文化
  • 历史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乘着写真馆的时光机遨游台湾,
从写真了解台湾,重建昔日生活场景与共同记忆。

  ◆在日治时期的台湾,由于摄影技术和文化的普及,写真馆(照像馆)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摄影不仅开启民风在民间蔚为风潮,官方也委託民间发行写真帖与绘叶书,记录台湾并彰显台湾总督府的丰功伟业。

  ◆台湾摄影第一个繁花盛开的时期,逾300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看见日治时期大众生活的样貌。


  西方摄影术发明至今已18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时期台湾有一群摄影师,这些人可不是拿着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队,他们是受过专业摄影训练,埋头研究技法的家里蹲。「三原色碳膜转染印画法」、「漆金祕法」是他们与日人写真馆分庭抗礼的不传之祕。这些摄影专家平时喜欢在写真馆内玩自拍,也喜欢拍摄扮装的女人。他们是台湾摄影技术的源头,将生命的热情与精力注入镜头中,刻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景致。

  这是台湾摄影第一个繁花盛开的时期,丰富而珍贵的照片让我们看见日治时期大众生活的样貌,再度凝视那个人才辈出、创意无穷的年代。《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改编自2010年《凝望的时代》展览专书,重新编辑并增补数篇从台湾史角度书写之专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业余摄影家李火增、谢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书从台湾摄影的源流和先行者开始追溯,继而叙述日治时期摄影术和写真馆的蓬勃发展、写真馆的特色与庶民记忆,并详述台湾总督府如何借由发行写真帖与绘叶书,记录台湾并彰显台湾总督府的丰功伟业。本书也从技法、材质、观念等面向探讨写真师的创作,将写真师与摄影名家并列,更从风格的角度赋予写真馆摄影的独特定位。这本少见综观台湾写真历史图文并茂的着作,堪称台湾摄影史诗鉅着。

【纪台湾】图说台湾史系列(2019年书目)  
  《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
  《台北历史.空间.建筑:新庄、艋舺、西门、大龙峒、圆山、剑潭》
  《太阳旗下的制服学生》
  《台北城中故事:重庆南路街区历史散步》
  《留声机时代:日治时期唱片工业发展史》
  《从台车到巴士:百年台湾地方交通演进史》

各界推荐:

  林祟熙(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
  林志明(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焦糖/陈嘉行(知性艺人)
  蔡锦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郑丽玲(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教授)
  蒋伯欣(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台湾艺术档案中心主任)

  (依姓氏笔画排列)

  「由写真了解台湾──以文字描述加上想像,远不如具体的图像呈现容易明白,因此照片一直是了解过去最重要的利器。十九世纪末欧洲摄影师、殖民者、本土写真师照片已成为台湾学者研究早期台湾摄影史的对象,其中最出色的是中生代的简永彬先生。我读过他所编的《凝望的时代》,印象深刻。本次出版的书不仅照片惊艳,还有层次地敍述日治台湾摄影史的源流、写真师及其祕技,也特别处理到写真师、殖民者以凝视的眼光所拍成的照片,最后附有摄影年表,是一本实用、研究兼具的好书。简先生用照片写历史,而我过往只用照片来映证日记的敍述真实,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敬佩之余谨为之序。」──许雪姬,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

  「2010年出版的展览专书《凝望的时代》是当时少见综观全局的台湾写真历史,尤其聚焦日治时期营业写真馆及业余写真家的历史与作品。此后日治时期台湾写真家的作品越来越受注目,简永彬先生更持续深耕,全方位地进行写真家作品的收集、整理、保存,多次策划展览,让许多摄影前辈的作品广为人知。2019年本书终于重新编辑和增补出版,其中添增近年简永彬先生田野收集的资料,可说是2019年台湾摄影史诗级鉅着,让大家再度凝视那个台湾写真人才辈出,创意无穷的年代。」──郑丽玲,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教授

  「《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是近年台湾摄影史所见极重要的突破。此书原是作者简永彬老师蒐集累积的大量摄影档案所做的策展,现在加入数篇专文并改写为专书,堪称一部丰富的台湾摄影小史。他将过去较少被重视的写真馆师傅,与摄影史上的名家并列,纳入了摄影的美学殿堂,更从风格的角度,赋予早期写真馆摄影一艺术史的独特定位。从中不仅可看到每个写真馆的纪实特色与庶民记忆,更从技法、材质、观念等面向,开拓了写真馆摄影师作为创作者的可能性。《凝视时代》不仅融合了史料汇编、议题考掘,也带我们见证了摄影档案的力量。」──蒋伯欣,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台湾艺术档案中心主任
 
凝视的肖像:影像、空间与身份的重构——日治时期台湾的社会文化考察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日治时期(1895-1945)台湾社会在殖民统治下面临的剧烈转型,聚焦于摄影术这一关键的媒介技术如何介入并重塑了台湾人的生活图景、空间认知与自我身份认同。我们避免将日治台湾视为一个单向度的殖民/被殖民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社会场域,在权力、媒介、性别、族群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下,持续进行着协商、抵抗与适应的过程。 本书的考察核心围绕“凝视”与“被凝视”的双重维度展开,探讨摄影实践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权力运作的工具,同时也是个体记忆与文化表达的载体。我们拒绝泛泛而谈的“殖民地现代性”叙事,而是通过对大量历史图像、官方档案、私人记录及相关文本的细致梳理,构建起一个关于视觉文化史的精细图谱。 一、 权力的视觉构造:殖民现代性与图像生产 日治初期,日本总督府对台湾的治理充满了“认识”与“规训”的急切需求。摄影术作为一种被誉为“最真实”的记录工具,迅速被引入殖民管制的各个层面。本书首先考察了总督府官方机构,如“临时台湾旧惯调查局”和后来的土木局、卫生局等,如何系统性地运用摄影来建构“他者化”的台湾形象。 这些图像的生产目的明确:一是为殖民行政提供基础数据(如建筑测绘、人口普查、资源清点);二是在本土与内地(日本本土)之间建立起一种视觉上的等级秩序。我们分析了那些著名的“风俗图志”系列,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分类学。例如,对原住民部落的“猎首文化”或传统祭仪的描绘,是如何被筛选、裁剪,并定格在一个静止、异域化的景观中,服务于殖民者构建“进步与落后”二元对立的叙事。这些图像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主动的权力投射。 二、 空间叙事的转型:城市化进程与景观重塑 殖民统治带来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城市规划改革。本书将日治时期台湾的城市空间视为一个动态的视觉剧场。我们审视了官方如何利用摄影来记录和推广“现代化”的成就——例如基隆港的扩建、台北新市区的规划、铁道网络的延伸,以及现代公共建筑(如官署、医院、学校)的落成。 这种“现代化景观”的推行,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建设,更是一种视觉的强制同化。通过对比日治早期与后期的城市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街屋的消逝与日式建筑风格的介入。然而,这种重塑并非无声无息。本书亦关注地方精英和市民阶层如何利用新兴的视觉技术,记录和反思自身居住环境的剧变,尝试在被重构的空间中寻找地方感(Topophilia)的锚点。例如,对台湾传统庙宇、书院等文化地标的影像留存,构成了对殖民城市规划的潜在抵抗与记忆的固执。 三、 个体的视觉实践:身份的协商与多重在场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跳出宏大的殖民叙事,深入到个体和家庭的微观层面,探讨摄影术在台湾社会内部的传播与实践。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和摄影工作室的出现,摄影逐渐从官方的专属工具,转变为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建构自我形象的手段。 我们详细考察了以下几个关键面向: 1. 肖像的政治学: 日治时期,拍摄官方证件照、入学照、乃至婚纱照(或传统婚礼影像)的实践,成为个体向现代社会“注册”身份的过程。台湾人在镜头前如何选择服饰、姿态与背景?他们是完全模仿日式风格,还是巧妙地融合了汉族传统元素?这种视觉上的“混杂性”(Hybridity)揭示了身份认同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张力的协商过程。 2. 知识分子的自省: 台湾本土的知识分子群体,如受过新式教育的文人、医生、律师等,他们不仅是殖民现代性的受益者,也是批判者。他们利用自己的镜头或委托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开始构建一套“自我审视”的视觉档案,试图超越总督府的刻板印象,展现“新台湾人”的形象。这包括对本土风土的田野记录,以及对社会弊病的隐晦批判。 3. 性别与身体的再现: 殖民现代性对台湾女性的身体提出了新的道德标准。我们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女性的肖像照:女学生、职员(女给)、家庭主妇,以及在特定行业中工作的女性形象。这些图像展示了传统“闺秀”观念与“新女性”理想之间的拉锯战。同时,我们特别关注了殖民地对“他者”身体(如原住民女性)的异域化凝视如何形成,以及这种凝视对本土社会内部性别观念的反向影响。 四、 视觉的消逝与留存:记忆的断裂与延续 二战结束与国民政府接收,标志着日治时期的终结,也带来了一场大规模的视觉文化清洗。大量与日本殖民时期相关的影像资料遭到销毁或遗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这些影像的“后殖民命运”。 我们探讨了老照片在战后如何被家庭“私人化”和“去政治化”的过程——它们从公共领域(殖民记录)退回至私人领域的家族记忆载体。这种“私人化”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消解。我们考察了战后台湾社会如何继承、重塑或遗忘这些视觉遗产,以及当代学者和艺术工作者如何重新激活这些被时间磨损的图像,试图弥合历史记忆的断裂。 结论 《凝视的肖像》试图证明,日治时期的台湾,并非仅仅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一个被动客体,而是一个视觉生产与权力博弈的活跃场域。通过对摄影这一媒介的深度挖掘,我们得以瞥见殖民现代性的复杂肌理,理解台湾人在面对外来冲击时,如何运用视觉工具来定义世界、界定自身,并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多重、交错的身份肖像。本书为研究台湾社会史、视觉文化史和殖民后研究提供了一套细致入微的图像解读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简永彬


  1958年生于基隆。1985年日本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所修了。1988年创立台湾第四家摄影艺廊「夏门摄影艺廊」。1992年开始在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研究中心整理蒐研台湾摄影发展脉络。2008-2015年陆续在台北巿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策划前辈摄影家回顾展。2013年自创「意象.台湾」品牌,启动「前辈摄影家影像资产资料库开发计划」,并获选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艺文社会企业创新育成扶植计画」团队,持续梳理和蒐研台湾摄影文化各阶段重要摄影家的作品及文献资料。2017年起担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文化发展系兼任副教授。

高志尊

  彰化县人,日本大学艺术学部写真学科毕业,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艺术学硕士、博士,专攻影像艺术。1989年迄今于海内外举办过十余次个展,作品为文化部艺数银行、台北市立美术馆、新北市文化局、日本九产大美术馆、铭传大学艺术中心等公私立机构及个人收藏。曾任教于淡江、世新、中原、政大等校,现为铭传大学商业设计学系系所主任。着有《光的调色盘》、《视点》、《影像蒙太奇在创作中之应用》等书。

林寿镒(1916-2011)

  14岁时在「徐淇渊写真馆」当学徒,1934年18岁时赴日本,进入「日之出写真株式会社」,受到恩师竹田矢日悉心照顾。1936年回到桃园开设「林写真馆」,首先採用「电光球」(电灯泡)的採光手法,并用心经营以各种技法去吸引顾客,如:双重曝光、三重曝光、女扮男装、剪影效果、人工着色等,都是当时常用的技法。战后加入业余摄影学会,多次参加国际沙龙摄影竞赛,屡获大奖。

徐佑骅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硕士,研究主题围绕日治时期的写真帖,作品曾发表于摄影杂志及相关研讨会。目前任职于出版社。

吴奇浩(1978-2014)

  苗栗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博士论文〈洋风、和风、台湾风:多元杂揉的台湾汉人服装文化(1624-1945)〉(2012)获第三届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首奖。研究领域为台湾社会文化史、服装文化史,曾任教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

连克

  1989年生,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史、金融史、保险史等。曾任明台产物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专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研究助理,现任台北市政府松山区公所课员。着有《从代理人到保险公司:台湾商人的产物保险经营(1862-1947)》,及多篇期刊暨研讨会论文。

郭立婷

  国立政治大学台史所硕士,着有硕士论文〈味觉新滋味:日治时期菓子业在台湾的发展〉等。

郭怡棻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硕士,曾参与撰述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历史地图散步」系列书籍。

赖品蓉

  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现为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专案助理。曾任「台湾老戏院文史地图(1895-1945)」网站资料库建置成员、《台史博地方学学》刊物执行编辑。着有硕士论文〈日治时期台南市戏院的出现及其文化意义〉、〈嘉义座〉(收录于《嘉义市老戏院踏查志》),〈台湾新剧运动与山水亭〉等。

凌宗魁

  毕业于中原大学建筑系、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曾任职于财团法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中原大学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等,现为国立台湾博物馆规画师。着有《专业通才理想的实践: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访谈录(一)》、《图解台湾近代经典公共建筑》、《Brick Taiwan:积木台湾经典建筑,用乐高积木打造43个古蹟与地标》等。

 

图书目录

序 简永彬
前言 日治时期写真馆的影像追寻 简永彬
 
第一章 探索台湾摄影的源流:摄影术初登场 简永彬
汤姆生、马偕、爱德华兹与李仙得/中国早期银版摄影家/追溯台湾早期影像的线索 
 
第二章 十九世纪台湾摄影的先行者 高志尊
一八五四,黑船上的银版摄影师/一八六○年代,爱德华兹与十九世纪台湾的影像/一八六六,柯林伍德、沙顿与巨蛇号的台湾踏查/一八六○年代之后外国传教士的身影与足迹/一八七○年代,毕齐礼及恆春知县周有基的肖像摄影
 
第三章 日治时期的台湾摄影 简永彬
▌日治时期写真帖                
 写真帖与写真馆 
 ※专栏:从「横滨写真」到「绘叶书」 
▌营业写真馆 
 台湾人与日本人的竞争
▌着名写真馆 
 林草:林写真馆/施强:二我写真馆/杨宝财:杨宝写真馆/彭瑞麟:亚圃庐写真馆/罗访梅、罗重台:罗访梅写真馆/吴金淼:金淼写真馆/张才:影心写场/陈振芳:振芳写真馆/黄玉柱:光华照相馆/林寿镒:林写真馆
 ※专栏:帝国之眼:绘叶书中台湾的意象 徐佑骅
 
第四章 日治时期写真帖中的台湾视觉 徐佑骅
日治时期的台湾摄影/台湾写真帖的出版/台湾山岳写真/「蕃族」写真/打造由北而南的地理观看/消失的东台湾/政绩.观光.南进基地/殖民者的「看见台湾」
 
第五章 二战前后的台湾摄影界 林寿镒
台湾第一位写真学士/开启学习摄影的风潮/摄影技术提升/写真登录制度/战后摄影比赛盛行
 
第六章 日本摄影工业与教育的启发与展现 简永彬
▌东京写真专门学校
 (一)彭瑞麟(二)林有力(三)谢金俊
▌东洋写真学校 
▌东京写真学校
▌从精炭画像到写真术
▌影像风格的主张和实践
 (一)光源的运用逐渐成熟(二)修整底片技术的运用与演变(三)特殊技巧的开发(四)见证时代和记录社会活动的「外写」(五)业余摄影的滥觞
 ※专栏:日治时期的服装 吴奇浩
▌业余摄影 
 (一)张清言(二)杨肇嘉(三)李火增
 ※专栏:日治写真里的生活场景
 
第七章 写真师的「技」 简永彬
▌彭瑞麟
 (一)漆器写真(二)三色碳墨转染天然色写真法(三)明胶重铬酸盐印相法(四)蓝晒法
▌吴其章
 
附录  简永彬
▌摄影术与材质的演变
▌摄影年表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十九世纪台湾摄影的先行者(节录)

◆一八六六,柯林伍德、沙顿与巨蛇号的台湾踏查 

继郇和之后,英国的博物学家柯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 1826-1908)也在一八六六年来到了台湾。他在一八六六、六七年航行中国、台湾、婆罗洲、菲律宾、与新加坡等地,进行两年的博物学调查。这段游历让他写下名作《一位博物学家在中国海域及其沿岸的漫游》(Rambles of a Naturalist on the Shores and Waters of the China Sea)。当时他搭乘英国皇家船舰「巨蛇号」(H. M. S. Serpent),舰上的轮机长沙顿(Sutton)正是一个摄影师,柯林伍德在书中曾多次描述他们的摄影事蹟。

一八六六年五月,他们先抵达南部的打狗,然后沿着海岸向西北航行,经过马公、台南,最后抵达淡水。摄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马公之行,柯林伍德写道:「我们在马公停留三天后准备离开,轮机长沙顿先生,一位技术极佳的摄影师,在我们启行的早晨到城镇上拍摄了一些景观。这种情况下要人们避开摄影装备实在非常困难,他们非常好奇,这使得拍照进行极为不顺。一名男子趁我们忙着沖洗底片而疏于注意时,竟然偷偷喝了瓶内的冰醋酸溶液(glacial acetic acid),还好它不具有毒性。另一名男子比他的邻居更勇敢地接受硝酸银溶液的挑战,在他的髭毛、胡须、眼睛等周围涂上该溶液。可以想见,当我们离开后,它们便会在阳光照射下开始变黑,直到溶液发挥显影的效果,这时我们这位冒失的朋友肯定会大吃一惊,但非常遗憾,我们虽然可以想像他的难堪,却没机会看到他遭无情邻居白眼的画面……。」

关于这些民智未开的村民所做的蠢事,柯林伍德的描述虽有点尖酸刻薄,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文章除了提到拍摄现场沖洗底片一事,对于沙顿所使用的感光乳剂,柯林伍德也明确指出是对紫外线感光的硝酸银溶液。离开澎湖之后,「巨蛇号」行经台南、淡水,最后停泊在基隆港。柯林伍德与轮机长沙顿在淡水停留了数日,为了与已经将开往基隆港的布洛克司令(Commander Bullock)会合,五月二十五日他们雇用三名汉人船夫,搭乘舢板从淡水出发,上溯基隆河展开一段内陆的探险活动。这段经历后来写成〈横越福尔摩沙北部的航行〉(A boat journey across the northern end of Formosa),这篇文章后来刊登在一八六七年第十一期的《皇家地理学会》(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用户评价

评分

“凝视时代”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它仿佛在说,我们要用一种深入、细致的目光,去审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则将这个审视的焦点具体化了。在我看来,写真馆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场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人们情感和记忆的寄存处。我一直对日治时期的台湾社会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留下了太多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而通过写真馆,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窥探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关于写真馆的资料的?这些照片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是那些普通的家庭照片,还是那些带有特定目的拍摄的照片?它们又如何能够反映出当时台湾社会的阶层差异、性别观念、甚至族群认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图录,而是一个关于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感的深度解读,让我能够透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脉搏。

评分

“凝视时代”这个词语本身就有一种力量,它邀请我们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过往。“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则将这种审视的触角,引向了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的独特景观。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事件堆砌,它更应该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所构成。而写真馆,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承载了太多个体的生命故事和时代印记。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通过写真馆的影像,来呈现日治时期台湾社会的面貌的?是那些在镜头前,人们的表情、姿态、服饰,都诉说着怎样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是“看”照片,更能“读懂”照片背后的时代信息,例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写真馆中的呈现有何差异?女性在照片中的形象,又反映了怎样的性别观念?甚至,在殖民统治下,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表达,又在写真馆的影像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深度往往体现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之中。日治时期的台湾,是一个被多重文化交织、碰撞、融合的复杂场域。而“写真馆”这个存在,在当时无疑扮演了非常独特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提供拍照服务的商业场所,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甚至是某种程度上塑造人们对自身形象认知和时代记忆的载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些“写真馆”的?它们是如何在这个时期的台湾社会中分布的?是集中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遍布乡村?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们,又会在怎样的写真馆留下他们的身影?书名中的“凝视”二字,也让我联想到,不仅是照片中的人被凝视,我们作为读者,也在通过这些照片“凝视”那个时代。这种双向的凝视,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那些黑白照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物故事,怎样的社会生活,怎样的时代氛围?它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在照片定格的瞬间,那些人物的呼吸、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从书名“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一种细腻的观察力。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汇聚而成。而写真馆,在过去那个年代,无疑是许多个体人生故事的发生地。想象一下,在日治时期的台湾,一家家朴素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写真馆,里面究竟发生了多少值得讲述的故事?是年轻的情侣在这里留下甜蜜的合影,是新婚夫妇在这里定格幸福的瞬间,是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记录成长的喜悦,还是学子在这里拍下人生重要的纪念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这些写真馆的内部,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了解在镜头前,人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呈现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从这些照片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信息,例如,当时的服饰风格,是深受日本影响,还是保留了本土特色?当时的摄影技术和审美趣味,又是怎样的?而写真馆的服务内容和价格,又是否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

评分

对于“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熟悉的是,在近代化进程中,摄影术的传入和写真馆的兴起是普遍的现象;而陌生的是,日治时期台湾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它在殖民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所以,当看到“凝视时代”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它似乎在邀请我去“凝视”那个时代,透过写真馆留下的影像,去理解和解读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挖掘出这些“写真馆”的?它们是如何在这个时期的台湾社会中分布的?是集中在繁华的都市,还是遍布乡村?不同阶层、不同族群的人们,又会在怎样的写真馆留下他们的身影?书名中的“凝视”二字,也让我联想到,不仅是照片中的人被凝视,我们作为读者,也在通过这些照片“凝视”那个时代。这种双向的凝视,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那些黑白照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物故事,怎样的社会生活,怎样的时代氛围?它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在照片定格的瞬间,那些人物的呼吸、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新颖视角来解读历史的书籍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立刻被点燃了。日治时期的台湾,是一个充满复杂历史叙事的时期,而“写真馆”这个词,却能将人们的目光从宏大的政治事件,引向那些更贴近个体生活、更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写真馆”的照片中,解读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感,以及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是那些人物的穿着打扮、发型妆容,还是照片中的背景、道具,都蕴含着丰富的解读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到那些曾经的写真馆之中,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去了解在镜头前,人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呈现自己的身份。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写真馆在这个时期的社会功能,例如,它是否影响了人们的自我认知?它是否成为了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甚至,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带着复古滤镜的黑白照片,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将我带回那个特殊的年代。书名“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光是读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窥视感。我一直对日治时期的台湾历史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在台湾留下了太多复杂且难以磨灭的印记。而“写真馆”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闭塞的时代,一家家写真馆,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又记录了多少时代的变迁?是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衣着、发型、妆容,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还是乡野间的居民?他们又为何选择走进写真馆,留下自己的影像?是纪念人生重要时刻,是作为求职的敲门砖,还是仅仅为了满足一种被记录、被看见的愿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珍贵的影像中,抽丝剥茧地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感,以及隐藏在镜头背后的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由影像构筑的鲜活历史现场,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能“看见”那个曾经存在过的世界。

评分

对于“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熟悉的是,作为亚洲地区,在近代化进程中,摄影术的传入和写真馆的兴起是普遍的现象;而陌生的是,日治时期台湾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它在殖民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所以,当看到“凝视时代”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它似乎在邀请我去“凝视”那个时代,透过写真馆留下的影像,去理解和解读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关于写真馆的史料的?这些资料的来源是怎样的?是官方的记录,还是私人收藏?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从这些静态的影像中,挖掘出鲜活的人物故事和时代变迁的?是照片中的人物表情、姿态,还是照片中的背景、道具,都蕴含着丰富的解读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陈列照片,而是能够通过对照片的深入分析,展现出当时台湾社会的阶层结构、性别观念、族群关系,以及在殖民统治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与理想、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评分

我一直对视觉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深感着迷。照片,尤其是那些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印记的肖像照片,往往比文字史料更能直接地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出那些潜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经验。书名“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日治时期,台湾经历了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摄影术的普及,让普通民众有机会通过写真馆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视觉遗产。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这些视觉材料的?作者是如何从这些照片中解读出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甚至是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是仅仅展示照片,还是会进行深入的学术分析?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写真馆这个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当时台湾社会的不同面向,例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写真馆中的形象差异,是怎样的?女性在照片中的呈现,又反映了怎样的性别观念?而那些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台湾民众,他们的写真照片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地域特色和族群特征?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往往体现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细节之中。日治时期的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复杂历史印记的时代,而“写真馆”,在当时无疑是连接个体生活与时代变迁的一个重要节点。书名“凝视时代:日治时期台湾的写真馆”,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一张张照片中,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精髓的?这些照片,又是以何种方式,展现出当时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的服饰、发型,还是生活场景,都能透露出丰富的时代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走进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写真馆,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去了解在镜头前,人们是如何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何定格下人生中那些珍贵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这些照片,解读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例如,当时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照片来展现自身地位?性别观念又如何体现在照片的构图和人物的姿态中?甚至,在殖民背景下,人们的身份认同又如何通过影像来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