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下)

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景观
  • 景观变迁
  • 人与地
  • 环境调适
  • 地理学
  • 台湾研究
  • 文化景观
  • 城乡规划
  • 环境史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横跨400年的台湾环境变迁史为基础
  用最细腻且综合性的生态观点
  唤起对国土的重视与行动


  ◆ 无论国家的发展程度,各国的民间、学界、政府单位都开始重视国土生态安全,台湾跟进了吗?
  ◆ 强烈的异常气候来袭,治理者如何规划,才能提供国人安全的生存空间?
  ◆ 自己的国家自己救,民间意识的崛起与行动,如何改变社会!
  ◆ 实践「土地正义」的关键角色,居然是看似普通的数位化地理资讯!

  地║国土建设的发展与机会
  针对台湾原始的基盘,从地域、区域到国家不同范围之规划与建置,以景观专业的角度和实务经验探讨自然的核心价值该如何与建设并存,并借镜国外最新发展趋势及文献资料,提供治理国土空间的永续发展策略。

  人║小单位创造大影响
  随着民主意识抬头,更多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团体凝聚形成组织,直接或间接的得以影响公部门,因此公部门、企业界、第三部门若能以各自不同视角关注议题、互补互动,必能提升国家进步的空间,进而一同为生存的土地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生于此地、长于此地,无论一般民众或政府单位不可忽略的环境议题,我们希望与你一同珍惜这块土地、找到对宝岛最友善的规划,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本书特色

  -纵横400年-
  以景观视野,分析岛屿变迁和未来趋势
  -跨域结合-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景观设计、社会设计
  -丰富图表-
  超过1400张图片X53张附录表X270张表单

  跨世纪拉页-台湾景观变迁年表
  限量上市,另有贩售套书。

跨界推荐

  内政部营建署前署长 张隆盛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王鑫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荣誉讲座教授 邱文彦
  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 许荣辉
  大砚国际建筑事务所主持人 苏喻哲
 
地理的脉动:人类世下景观的演变与调适(上卷) 一卷关于空间、时间与认同的宏大叙事,深入探讨人地关系的复杂张力,为理解当代环境危机与未来发展提供深刻洞察。 本书《地理的脉动:人类世下景观的演变与调适(上卷)》并非聚焦于特定岛屿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宏观的尺度——人类世这一地质新纪元中,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景观的塑造、变迁规律及其引发的深刻调适机制。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剖析人类活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地表形态、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空间。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动态性”与“复杂性”。我们不再将景观视为静态的背景板,而是视为一个持续演化、充满反馈回路的生命系统。上卷尤其侧重于追溯这些变迁的历史根源,并搭建起理解当代挑战的理论基石。 --- 第一部分:景观的形塑:历史地貌与早期干预 本部分将景观的形成置于漫长的时间尺度下进行考察,重点分析前工业化时代,不同文明在特定自然约束条件下,如何建立起最初的“人地关系契约”。 第一章:史前回响与早期土地利用的生态足迹 本章追溯了人类定居之初,农业革命、狩猎采集向定居生活的转变如何首次大规模地改变了植被覆盖和水文循环。我们考察了早期灌溉系统(如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网络、安第斯山脉的梯田系统)对区域微气候和土壤肥力的初期影响。重点分析了在缺乏化石燃料动力的约束下,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出与地方生态相容的“低熵”景观模式。这不仅是技术史,更是对早期社会韧性与脆弱性的地理学解读。 第二章:帝国扩张与全球物种交换中的景观重塑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不同大陆间的物种、技术和制度的流动加速了全球景观的同质化进程。本章聚焦于殖民扩张时期,欧洲的土地所有制、资源开采模式(如橡胶、棉花种植园的兴起)如何跨越地理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强加于原有生态结构之上。我们探讨了这些大规模的单一栽培体系如何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为后来的环境退化埋下了伏笔。本章特别关注“景观作为权力载体”的理论视角,分析景观的改造往往伴随着对原住民知识体系的压制。 第三章:工业革命的冲击:能源、物质流与地表革命 工业革命是景观变迁史上最剧烈的转折点。本章深入剖析了煤炭、钢铁和蒸汽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我们研究了城市化的“黑金景观”——工厂、矿区、铁路网络——的快速蔓延如何撕裂了传统的乡村地理。更重要的是,本章量化了早期工业活动(如酸雨、采矿废弃物)对水土资源的不可逆影响,奠定了现代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起点。 --- 第二部分:当代景观的张力:全球化、技术与边界模糊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形成了“人类世”的鲜明特征。本部分聚焦于二战后至今,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共同作用于景观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现代主义规划的反思:效率、控制与功能分区 战后,“效率”成为景观规划的主导意识形态。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如高密度住宅、高速公路系统、功能分区)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实施效果。我们探讨了这种理性化设计在提高生活便利性的同时,如何牺牲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社区凝聚力以及景观的生态功能。案例研究将对比美国郊区化与前苏联的宏大工程,揭示单一规划范式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异化表现。 第五章:全球供应链下的“无形景观”:物流、信息与空间异化 现代景观不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构成,它越来越被隐藏的物流网络和信息流所驱动。本章首次将焦点转向“无形景观”——集装箱港口、数据中心、跨境光缆等基础设施——如何塑造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地理体验。我们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的“去地域化”倾向,探讨了生产地(例如遥远的工厂)与消费地(例如发光的大型商场)之间日益扩大的空间情感断裂。 第六章:环境危机中的景观重构:气候变化与风险社会 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正在重塑海岸线、内陆水系和农业带的直接力量。本章探讨了人类社会如何被动或主动地调整景观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这包括“防御性景观”(如巨型海堤、防洪堤坝)的兴建,以及“适应性景观”(如湿地恢复、可持续农业)的实验。本章引入了“风险感知地理学”,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面对海平面上升或极端干旱时,其景观调适策略的差异性与公平性问题。 --- 第三部分:迈向调适的理论框架:韧性、记忆与未来形态 本书的收官部分,不再满足于对变迁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用于指导未来景观调适的理论工具箱。 第七章:景观的韧性(Resilience):抵抗、适应与转型 景观韧性成为当前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本章区分了三种调适模式:抵抗(维持原貌,高能耗的防御)、适应(在变化中微调,如更换作物品种)和转型(根本性地改变结构和功能,例如从采矿区向生态公园的转变)。我们通过分析不同生态敏感区域的案例,阐释了韧性并非指恢复到初始状态,而是在持续变化中维持关键功能的能力。 第八章:记忆的地理学:景观中的历史承载与身份构建 景观变迁必然伴随着历史的遗失或重写。本章探讨了“被遗忘的景观”(如废弃的工业遗址、被淹没的村庄)如何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记忆和身份认同的焦点。我们分析了纪念碑、文化遗产保护区等“符号性景观”的设置,如何试图在快速变化的现实中锚定社会的集体记忆,并讨论了这种“景观怀旧”的政治经济意涵。 第九章:调适的伦理与设计转向:从“控制”到“共生” 上卷的结论部分,将所有分析汇集于对未来景观设计的伦理反思。我们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景观改造观,提倡一种更具谦逊和互惠精神的“共生地理学”。本章讨论了如何将生态学原理、地方知识与前沿技术(如大数据、生态工程)结合,设计出能够自我调节、适应不确定性的未来景观形态。最终目标是探索如何在人类需求的满足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平衡点。 ---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视野,它融合了环境史、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与生态学的前沿发现,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世景观复杂性的深度分析工具。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注我们脚下大地如何被塑造、如何回应我们行动的思考者、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和普通读者的重要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琼莹


  学历
  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景观建筑硕士
  国立中兴大学园艺系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职
  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景观学系所长兼系主任
  亚洲风景园林协会 副主席

  经历
  中国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 院长
  中国文化大学数位地球研究中心 主任
  中华民国景观学会 理事长
  内政部营建署 国家公园组技正
  美国费城Hanna/Olin 景观建筑师事务所 景观设计师
  美国费城George E. Patton 景观建筑师事务所 景观设计师
  美国费城WRT 区域规划都市设计景观建筑师联合事务所 景观设计师

  国际专业参与
  世界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 会员
  世界公园及游憩联盟(IFPRA) 会员
  世界色彩协会(AIC) 会员
  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 会员

  着作
  水与绿- 网络规划理论与实务
  道法自然(中译本)
  我们的公园绿地
  探访优质城乡
  河川环境保育规划准则
  流域河川生态设计准则
  环境与生态(专书篇章)
  自然制造(生态公共艺术)
  河川土壤生物工程工法设计暨施工手册
  步道施工暨维护1-2-3
  风景区公共设施规划设计准则汇编
  桥梁景观与环境融合之研究
  绿色基盘应用于城镇永续规划之研究
  国家公园步道设计准则
  国家公园步道附属设施设计准则
  「公路景观设计规划」之研究与修订
  公路景观生态保全机制与规划设计之研究

  获奖
  第十八届东元奖-人文类-艺术类-景观与环境, 2011
  Award of Excellence in Analysis & Planning, 2011
  Professional Awards ASLA

图书目录

PartII 机会潜势〈空间基盘建设〉
第八章 国土生态基盘
壹、背景 1
贰、变迁 24
水土林主管机关之整合
原住民传统领域之规划经营
重大建设计画对国土生态基盘之冲击
自然灾害对国土生态基盘之冲击
参、趋势 42
欧洲之发展趋势
亚洲之发展趋势
肆、机会 82
组织面
治理面
政策面
参考文献 98

第九章 景观区域主义之典范发展
壹、背景 108
贰、变迁 119
权责单位之整併
「区域」计画与「都市」计画之执行及通盘检讨
参、趋势 148
高山跨域保育轴
国际和平公园
丝路世界遗产
绿道网络
长距离步道
肆、机会 161
中央山脉保育轴之建置与保全
西部湿地保育轴之建置与保全
总合流域管理机制之建置
国家步道系统之建置
都会区域保育发展
结语
附录 184
参考文献 187

第十章 景观及都市主义之典范发展
壹、背景 195
贰、变迁 216
景观融入都市「理念」与「推动」之变迁
「景观」在都市生活价值认知上之变迁
「景观」在都市规划中角色之变迁
「景观」在都市设计中角色之变迁
景观行政机制与运作之变迁
参、趋势 252
城市发展是连续的,承继历史与时代变化,都市设计者必须有能力瞻前顾后
都市规划设计者必须透过宏观思惟充份了解全球与在地发展趋势并前瞻未来
回应气候变迁城市再生必须视为城市代谢系统之一环
专业者必须打破「规划」与「设计」之旧框架以系统链结暨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肆、机会 265
国土三法+ 景观法实践之契机
组织再造之契机
气候变迁与能源危机之调适契机
人口结构变迁对都市景观结构之调适
都市设计专业之整合与对永续设计之承诺
学院教育之改革与创新
科技与生态之整合
海洋国家之新契机
结语
附录 310
参考文献 320

第十一章 新乡村主义发展
壹、背景 328
贰、变迁 347
环境变迁
社会变迁
景观变迁
参、趋势 383
再发现乡村
产业景观加值
生活价值转型
灾害重建之刺激
乡村文化资产价值之重生
肆、机会 424
新乡村主义之播种
传统农村规划之突破
村落的新定义
健康与生活美学之新标竿
附录 467
参考文献 495

第十二章 社区赋权与在地调适
壹、背景 505
贰、变迁 518
选举制度与民政服务混淆之影响
非营利组织发展之影响
重要环境议题与社区生存威胁之影响
参、趋势 538
多元开放参与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
网路社会发展之刺激
世代交替社区参与年轻化
肆、调适 554
地方永续发展之再落实
地方学之研究与发展
在地知识力之建构
在地产业发展
地方社会韧性之提昇
结语
附录 579
参考文献 600

第十三章 空间规划与创新治理
壹、背景 609
贰、变迁 622
清领时期
日治时期
光复初期─美援时期
土地改革对国土空间之影响
工业区发展对空间规划之影响
河川新生地之开发与经营
参、趋势 643
受中华文化之影响
受日治时期西化与殖民之影响
受美援之影响
解严后开放之冲击
面对全球化永续发展之冲击
全球化与在地化之新转型
肆、调适 655
回应社会变迁之空间治理
回应气候变迁之空间治理
回应全球化之空间治理
回应文化美学创意之空间治理
附录 699
参考文献 717

第十四章 土地伦理与国土美学
壹、背景 726
贰、变迁 749
农业社会的土地伦理观
工业社会的土地伦理观
资讯社会之土地伦理观
参、趋势 782
自全球化到反全球化
回应气候变迁之新土地伦理
生态与智慧化之国土经营
人与地价值观之转型──人定兮胜天?
肆、机会 816
海洋国家新思惟
岛屿生态系之永续经营
国土美学之形塑与再现
结语──我们需要国土计画中的留白
附录 850
参考文献 866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道法自然在台湾


  Formosa 美丽之岛。台湾在岛屿学上系属于「大岛」,在全球地理区位上,她位居面向海洋又毗邻大陆的重要国际经贸与地缘政治位置。在全球横剖北纬 23.5° 的各个国家中,只有台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地景多样性,此正因为其地理区位之特殊性与地质地形地貌与微气候之细致度,形塑了此世界级的瑰宝,然而也因历史面之地缘政治因素以及对「海洋」之不熟悉,一直到大航海世纪后,这个宝岛的资源才渐渐更科学化地被认识,继而成为多国民族觊觎之战略点。

  笔者之专长非政治学或地球科学,更非史学,惟因受教于 Ian L. McHarg之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之方法论与持续性之现地规划实务参与(Professional Practice),继前一本「水与绿」专书后,开始好奇地拟探索这个岛屿之自然、人文、历史,以及其在史料上所载及近 400 多年来之各向度变迁。

  也因此,本书系集结笔者近 30 多年来在教学研究、专业实务规划、在国土相关公共政策与民间组织相关议题倡议上之经历,并将其分类归纳与空间资料之对比。拟自景观生态学及国土空间系统面切入,俾对跨域与跨界之台湾土地发展变迁有一更清晰之图像。而也因景观生态规划之系统思考训练,有幸多年来参与之公共政策面相当广泛,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海岸保育与规划、湿地保护与规划、都会区域规划、都市设计、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以至公共艺术及文化资产保存……等多元多光谱之向度。

  感谢上述实务之参与,让笔者有不断学习吸收新知之机会,面对各向度跨国跨域跨界之专业学者互相交流辩证,得以更客观「阅读」台湾、「剖析」台湾景观空间系统变迁之多元光谱。而面对国际政经社会局势之变迁以及全球气候变迁之挑战,各国之因应对策不断推陈出新,而台湾亦在困境中不断寻求自我定位及与威胁挑战共生之新途径。

  本书历经超过十年之自我筹划,每一章节文字均是一字一句亲手撰写、考证,历经六年之落笔、打字、修正与排版,回顾历史、检核现况、前瞻未来,如何面对变迁而有自我调适之道,系本书撰写之重要目的,全书分为两大部份:

  Part I 威胁剖析
  Part II 机会潜势

  第一部份主要自岛屿环境盘查为框架,分别剖析山林、海洋、海岸、湿地、农村、城乡、离岛与文化景观,而虽然区分为七章,但就实质面,国土空间乃为一整合系统(Holistic System),每一向度之环境资源与变迁均息息相关,包括历史事件对各项政策之影响,还有地理区位对移民社会之多元价值之影响。每一章节分别自背景/变迁/威胁/趋势/调适分论之。

  第二部份为「机会潜势」,主要侧重在上述环境资源潜势下,不同尺度与特质之空间基盘建设与社会基础建设之发展新趋势与因应对策,而此部分亦是笔者综整大量文献资料及参酌各国最新发展趋势,对应台湾之相关新立法与公共政策与相关社会议题而撰写,包括了国土生态基盘、景观区域主义、景观及都市主义、新乡村主义之发展,及其对国土计画、绿色基盘建设以及都市化、农村再生等议题予以跨域之连结与剖析。另一焦点系关注近二十年来台湾因发展快速且自成一特质之社会基盘建设,此包括社区赋权与在地调适、空间规划与创新治理以及社会设计之思惟如何渗透到不同阶层尺度之空间发展中。

  全书最后一章以「土地伦理与国土美学」为总结,主因在撰写过程中,阅读了数百本跨领域的新书与无数论文与评论,最后获致一个从事景观专业生涯中之「觉悟」,亦即所有分工分门别类之专业在各自着力后,若每一分工从事者得以放宽视角打开视野,纵横贯穿古今历史,则有一种大自然秩序中之「网络」会自然地将所有专业者串连。换言之,透过这些有论述之各分门分科之再重组再串连,无形中吾人必须抛开本位主义,放开心胸去倾听或阅读大地中不同尺度以及社会结构中不同族群之「声音」。而「悟道」之喜悦则在得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得以将技术转化为人类与环境之福祉。是以殊途同归之源即回归到对大地之责任、土地伦理之信守与实践,则应是大同世界或生态乌托邦之理想。而在趋向此目标前进时,专业者需跨域交流、分享合作( 不仅分工),则受伤的土地也将有机会在吾人调整价值思惟与政策之过程中,逐一在大自然定律与秩序中「归位」,此亦正是国土「美学」与「哲学」、「伦理」合而为一之务实愿景。

  本书在撰写时,虽力图综览多向度多光谱之文献资料,囿于笔者个人之学识知能与经验仍有诸多不足与遗漏之处,当请所有阅读者以及各界专家前辈之不吝指正。今年正值<< Design>> 问世 50 週年,母校宾夕凡尼亚大学将有系列庆祝论坛与展览,恭逢其盛!而本书拟献给启蒙笔者生态规划知识与专业伦理的恩师── Ian L. McHarg 教授。

郭琼莹

推荐序

与自然和平共存之省思


  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与大自然搏斗,为求安稳的生存,与自然和平共存是一种期盼,破坏程度有限;到了15 至17 世纪时期大航海时代,欧洲船队到世界各处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虽然使西方文明扩展到全世界,但是对待殖民地的方式却是粗暴地剥削、掠夺。20 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自然及人类的破坏更是无与伦比;其后社经快速发展,在人定胜天观念下,对自然环境更是予取予求,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的破坏。

  1972 年,人类终于正视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事实,开展了国际环保运动。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Environment), 发表「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勾划出人类对环境所享有权利的范围。欧日等国家相继成立环境部,陆续制订了国际环境法规,如保护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濒临灭绝野生动物国际贸易的华盛顿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环保意识抬头。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的共同未来(Our Common Future)」,更进一步提出「永续发展」的概念。1992 年里约宣言发表「廿一世纪议程(Agenda 21)」,将永续发展的精神拟订为具体的行动方案;执行永续发展有了工作蓝图,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减缓全球气温上昇的趋势。但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仍然是面临着气候变迁、人口都市化、高龄化及巨大都会、贫富差距、国际贸易等诸多挑战,台湾当然也不例外。

  台湾环保工作除了在1987 年成立环境保护署外,也陆续设置自然保留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国家风景区、水源水质水量保护区及国有林自然保护区等,建构出台湾的生态保育轴。近年也完成国土计画法、湿地保育法、海岸管理法等立法工作,民间环保相关组织相继设立,企业也相当重视环保议题;看似台湾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工作已有若干成果,值得欣慰。但这仍属于片段性的发展,开发与保育的矛盾、保护区分散孤立完整性不足、管理单位法令系统分歧竞合…仍然存在,显见我们缺乏一综合性观点来盘整所有的政策成果。而此书正是以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的观点出发,全面来诊视台湾的「人与地」。

  以生态规划原理进行规划实作和分析方法正是美国景观大师 Ian L.McHarg 所倡导,本书作者郭琼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时即受教于 Ian L. McHarg。取得景观建筑硕士后回台湾营建署服务,参与国家公园的规划,之后被延揽中国文化大学景观学系任教,担任景观学系系主任及环境设计学院院长,并活跃于景观、环境保育相关社团。曾任中华民国景观学会理事长、造园学会副理事长、七星农业发展基金会董事等,并积极参与国际 NGO 组织,曾任国际崇她社 Zonta International 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保护区委员会(WCPA)东亚地区理事。目前是世界景观建筑师联盟(IFLA)理事(台湾代表)、美国景观建筑学会(ASLA)国际会员等。她将多年来在台湾从事有关景观环境及国土规划的研究与观察,综结成「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实属珍贵。

  本书作者不仅将生态规划的理念落实于课程规划上,特别重视户外教学和实务创意,也将这个研究方法运用于本书;以生态学的观点,解构人与地的关系,提出以顺应环境观点探讨人对地的依存关系,兼顾宏观及微观的视野。本书基础资料丰富,鉅细靡遗,研究方法严谨。从「威胁剖析」与「机会潜势」两大部分剖析台湾这个岛屿环境所面临山林、海洋、海岸、湿地、农村、城乡、离岛与文化景观的各种威胁,以及在空间与社会基盘建设的可能发展机会。各章内容从背景、变迁、趋势、机会等面向层层解析论述,内文中也隐含本书作者对公共政策的批判,例如国土行政组织的调整、景观法、台湾环境教育等,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及恳切的建议。此外,她参与各项规划,必定亲力亲为,现地勘查,实地感受人与地的关系;她的行动力、执行力让我佩服。本书辅有大量她亲自拍摄的照片,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精彩,是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张隆盛
内政部营建署前署长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前署长
中华民国永续发展学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牵成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财团法人都市更新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Eisenhower Fellow(1975)

善尽有生命的社会责任

  认识郭琼莹的时候正是台湾政府积极推动国家公园的起步阶段,她参与早期国家公园规划设计和艰鉅的草创。在内政部营建署张隆盛署长的领军下,开展了台湾国家公园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长期的公职服务后,她转任教职并兼顾专业服务,主持许多规划设计案,成果丰盛。又因教学认真、校内服务成绩卓越,深受师生认同,曾经受聘担任文化大学环境设计学院长并持续担任该校景观系系主任至今。在民间,则先后担任景观学会理事长及县市景观顾问等服务职。

  她是一位多方位的学者,不分国内、国外,都受到高度肯定。她是一位视野开扩的开放性学者,求知生活内容丰富。她生活在现象学者胡赛尔说的生活世界里,而非无生命的物理、物质世界。也就是说,她的生活世界是活生生的多样性体验世界,有理性但又充满感性、有个人的特质人性。胡塞尔认为,世界并非外在于我而存在。生活世界绝非只是个人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别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每个人由不同的侧面来经验事物,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未定型的直接经验世界。因此,她热爱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她造访青藏高原多次,探索自然的奥祕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一般常人之所未见。

  郭琼莹持续在国家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等实务界学习,整合理论与实务;并且大量旅行,参访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和人类的多元建筑。她是一位能动者。一只能引发蝴蝶效应的小小鸟。依着师出名门的景观学基本素养、实际参与教学研究和广博的实务经验,在行万里路之后,凝聚出这本真实世界的作品。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知觉是主动的,是向真实世界──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原初开启。梅洛庞帝认识到身体不只是一件物事、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经验的永恆前提,由向世界知觉性的开放和倾注形成。梅洛庞蒂称画家(或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能够首先酝酿出一个想法然后将它具体化,或者从对材料的处理中释放出某种思想或情感。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万里路、探索人间百态的女孩,用了多年的心血,酝酿、凝聚出的作品。她的着作是她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理念结晶;呈现给读者,是希望能尽社会能动者的脚色,在社会巨轮转动的过程中,留下足迹,为更好的未来世界尽一份心力。

王鑫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地理研究所)
中国文化大学地学所讲座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华民国国家公园学会前理事长
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前理事长
IUCNWCPA Vice Chair

 

图书试读

贰、变迁
 
一、水土林主管机关之整合

 
(一) 水与土
 
在农业时代对国土资源保全重视的是土壤的生产力,为此对于农地之分类以「等则」区分作为保全地力之标准,而昔时就平原农地而言「水」与「土」确实是一体的,亦即农地与灌溉系统互为表里,「农田水利会」掌控了平原灌溉水权之分配,但长久以来,水利灌溉系统中之「水资源」只被注重在灌溉功能( 亦即指重现「量」),而水资源本身之「质」以及其它附加之生态服务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乃至文化功能则较被忽视。为此即便农委会( 或相关之农业主管机关) 并未有完整的农田( 土壤) 水利生态基盘之盘点资料,而也因此有关农地之生物多样性价值也一直未有较清楚之 Green Accounting。是以在面对都市化或( 开发) 过程中,农地与水圳网络之断裂、变更、改道、加盖或填埋,则欠缺严谨之监督与监测机制。
 
除了灌溉系统外,台湾的河川因短而急且有台风之洪泛沖刷,多数河川除如上游野溪未筑堤或未有人工拦砂设施外,多已「纳入」水利管理单位,并以防洪为主轴,在生态基盘中最关键的滨溪带(Riparian Zone) 往往因防洪水利因素而被移除。换言之,多数西部平原之河川植被几乎已不见滨溪自然群落或原始林带,此重要的 ecotone 之丧失也造成国土生态基盘「绿帐」之流失。
 
(二) 土与林
 
台湾在明郑及荷兰人开始开发西部平原后,原来之平地森林也逐渐消失,包括许多海岸林与低海拔阔叶林。或许这也是国土发展不得不之 Trade Off,惟森林对水土保持与提供生物栖地、净化空气品质以及碳汇之机能仍必须在合理之开发范围时,有适量之补偿机制,亦即平地造林与自然林复育之重要性,惟过去之「平地造林」政策亦多以经济考量,在鼓励造林同时对于如何平衡生态多样性、修补破碎化之生态基盘亦欠缺较宏观与长程之政策,此亦为「土与林」间之课题。
 
就农地之生产价值而言,过去对农地之「产值」有依作物生长需求适性就土壤分类,农业部门基本上掌握了平原地区(及局部丘陵地区)之农地土壤状态也依此将农地区分为不同之类别,惟在高山地区或集水区、溪流上游、海岸山脉区之土壤研究分析较缺对于自然林之复育其与土壤之保育关系密切。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下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作者是如何将台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景观变化进行串联和对比的。上册已经让我对一些主要的变迁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非常期待在下册中,能够看到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比如,不同地理单元(如山区、平原、海岸)的景观变迁路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调适”策略。我对“调适”这个概念尤其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更包含了人类主动改变和改善环境的努力。我希望下册能够提供更多具体的案例,展示台湾社会在面临自然挑战时,是如何运用科技、政策、甚至文化观念进行调整的,这些案例的深度和广度,将是我阅读的重点。

评分

这本书的下册,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地理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上册中,作者对台湾景观变迁的细致描绘,已经让我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非常期待在下册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调适”概念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我好奇的是,在面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时,台湾社会究竟采取了哪些有效的调适手段?是通过科技的进步,还是通过对传统智慧的重新发掘?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还是通过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我希望在书中能够看到更多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将能够帮助我理解,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下册,我终于拿到了!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索那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然景观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以及人类社会又是如何努力适应这些变化的种种细节。在阅读上册的过程中,我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尤其是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变迁与具体的地理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台湾,亲眼见证着一切。我对下册寄予厚望,希望它能继续引领我深入了解台湾的生态多样性,那些曾经孕育了无数生命的森林、湿地、海岸线,它们在人类活动的介入下,经历了怎样的挑战?是退化还是重生?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想一定会非常深刻,也会让我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评分

对于这本书的下册,我怀着极大的期待。上册已经让我领略到了作者在梳理台湾景观变迁方面的功力,那种将历史、地理、人文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我印象深刻。我非常想知道,在下册中,作者将如何进一步展开对“调适”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对,更是涉及到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的变革。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台湾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比如,是否有成功的案例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教训?这些具体的分析,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台湾的地理景观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它更多的是存在于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旅游经历中。但是,自从翻开这本《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下)》,我的认知边界就被极大地拓展了。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审视了台湾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不仅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地理特征,更深入挖掘了那些潜藏在景观背后的历史脉络和人文因素。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调适”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更是指人类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在下册中,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对这些调适策略的详细阐述,那些成功的案例,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败教训,都将是我学习的重点。

评分

从上册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著作。作者对于台湾景观变迁的梳理,不仅仅是记录了地理现象,更是对历史、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期待在下册中,能够看到作者对台湾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景观面貌的论述。比如,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转型,对森林、农田、河流、海岸线带来了哪些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人类又是如何在这种剧烈的变迁中,试图去“调适”和修复的?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具体案例的研究,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解读,更能深入到地方层面,了解不同社区在面临景观变化时,所采取的具体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成效和局限性。

评分

这本书的下册,对我来说,是一种期待已久的知识盛宴。上册的精彩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作者是如何将台湾不同地区,比如山区、平原、海岸地带的景观变迁进行对比和分析的?这些不同地貌的演变过程,是否有着相似的驱动因素,又存在哪些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我对书中对“调适”的论述非常感兴趣,希望下册能够提供更多具体的案例,展示台湾社会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枯竭等挑战时,是如何采取措施的。是科技创新,还是传统智慧的回归?是政策引导,还是民间力量的崛起?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也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应对环境挑战的启发。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上册的阅读体验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满足,那种对台湾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细致梳理,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印象深刻。下册的到来,我更加期待的是它在那些更宏观的层面上,对台湾景观变迁的整体性解读。比如,作者是如何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景观变化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轴?他对于“调适”这个概念的理解,又会有哪些更深入的阐释?是单纯的技术性应对,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和制度层面的调整?我希望在下册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台湾社会如何通过政策、科技、甚至集体意识的转变,来应对环境挑战的案例分析,从而为我们理解其他地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提供宝贵的借鉴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充满向往,但对于它背后所蕴含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却知之甚少。这本《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下)》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上册的阅读体验让我惊叹于作者的博学和细致,他能够将复杂的地理信息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我尤其期待下册中,作者会对台湾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例如高山、平原、海岸等,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探讨它们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具体演变过程。同时,我对“调适”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台湾社会在应对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包括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可能存在的挑战,这将是我深入学习的重点。

评分

这本《人与地:台湾景观变迁与调适(下)》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地理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上册的阅读体验已经让我认识到作者在史料挖掘和地理分析上的卓越能力。我非常期待在下册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进一步深入探讨台湾景观变迁的深层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是如何围绕这些景观进行“调适”的。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那些更复杂、更具争议性的环境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影响。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更多基于事实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审慎思考,这不仅仅是对台湾地理的了解,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