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帝国到空中帝国,世界史的巨大转变──
二十世纪不只是「战争世纪」,也是「美国的世纪」!
从两次世界大战、越战、冷战,到中东的反恐战争……
庶民培育的航空文化,最终如何形成「空中霸权」?
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陆上帝国」――罗马、蒙古、「海洋帝国」――大英帝国,接着在进入现代后,最终到了竞相争夺「空中帝国」宝座的阶段,而现今被视为最强的「帝国」,就是美国。美利坚合众国自建国以来,原本只拥有轻装常备兵力,但进入二十世纪后,便开始踏上军事化之途;到了二十世纪中叶,终于成为拥有世界头号军事力量的国家,其中尤以空军力量为最。
美国的航空产业史,严格说来是在莱特兄弟成功试飞多年后才正式展开。弔诡的是,从政府到军方,一开始并未全力支持这样的庶民行动,这是因为美国向来以「神选之国」自傲,在一战时期仍旧持有厌战心态,相信凭借东西两面巨大海洋便能置身事外,军力自然无法与欧陆各强国相比;直到发生珍珠港攻击事件,美国才被迫改变参战态度,而总动员体制的全面展开、「大型化、高速化、远距离化」发展的航空兵力,以及制空论等学说的支持,都是美国走向空中霸权的原因。
本书正是从军事社会史的角度来描述这段过程,为了不让二十一世纪成为新的「战争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段尚未远离的历史。
■肩负起美国「航空文化」发展的,是来自民间的庶民力量。
对天空的憧憬而诞生的航空文化,究竟如何催生军事霸权? 如今我们所知的美国社会样貌,是在十九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世纪转换期」,经过一连串变化所成形。其中,引导美国成为空中帝国霸权的航空文化,便在此时萌生于庶民社会: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出身于北美中西部的自耕农家庭,属于典型的新教徒;他们于一九○三年时,经过三年的实验终于在偏远的美国乡下试飞成功,从自营工坊的工匠成为飞行英雄。一九二七年,完成纽约到巴黎不着陆飞行的移民之子林白,风靡大西洋两岸,掀起了二战前称为「翼之福音」的飞行热潮。
相较于菁英分子,美国最初的「航空文化」便是由莱特兄弟与林白代表的「庶民」所担当的。十九世纪末,莱特兄弟的「飞行者号」首度让人类飞上了天空;二十世纪初,飞行器快速发展,人类终于实现了「飞行之梦」。但是,庶民孕育的航空文化一旦进入军事领域,便成为各国竞相争逐的战场,最终更为人类带来了名为「轰炸」的恶梦。
■总动员的另一面:鼓励黑人与女性加入部队。
军方重用与消弭社会歧视,双重难题的漫长考验。 在二次大战期间,最能象征美国在总动员方面的理想性尝试之一,就是在黑人社群有组织地推动称为「Double V」的宣传活动:一方面鼓吹美国黑人以公民身分为国家的胜利贡献己力,另一方面打击种族偏见,促使黑人积极团结,以「打倒国内与海外战场上的敌人」为目标,在种族歧视与战争上赢得「双重的胜利」。
若把严重遭受歧视的黑人的自愿性参战,视为是二战期间美国总动员体制的象征,就不得不提另一个范例,那就是女性的动员。女性加入部队的任务范围,除了前线的战斗、包含补给在内的战斗支援任务,以及医护兵的工作之外,几乎遍及所有领域。
然而,军队中不只存在偏见和歧视,甚至还有严重的趋势。女性队员大多担任文书工作,只为了让男性从文书工作中解放、专心战斗,同时也能尽量避免女性队员与男性士兵接触,预防风纪紊乱。在这种情况下,「男」与「女」的领域被明确区分。但很有趣的一点是,当军队要向社会宣扬女性存在的必要时,经常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彼此交集的形象。
■思考未来的世界会走向何方时,首先应认识美国崛起的道路!
分析当代图像的背后意涵,从独特观点重新审视「战争世纪」! 空中战争是在一战时开启的,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兵力的质与量皆快速进步,使用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发挥出足以控制战争趋势的巨大影响力。空防理论也随之而出现,美国逐步转化成现在的「空中军事大国」。
「战略轰炸」的战术便是在此时空背景下因应而生,使得许多人对二战的印象,就是从空中降下的爆弹之雨将街道化为焦土。也因为航空路线的发达,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任何称之为偏僻地区的地方。尽管航空创造出一个「大同世界」的愿景,但也同时带来一个恐怖的隐喻:「一个世界,或者全无」(One World or None)——因为透过航空,核子武器也能被搬运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轻易摧毁该地。
从飞机的发明开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越战、冷战,九一一事件及中东反恐战争,军用无人机捕杀宾拉登,作为战争世纪的二十世纪,也是美国作为空中帝国的世纪,并一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本书作者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历史,回顾这个「非正式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除了引述文学、报导等文本资料,也分析许多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例如:将梦想託付给飞行机械的「翼之福音」时代、围绕「珍珠港」的巧妙宣传、在越战殉职的女性摄影师、「九一一事件」的社会性心理创伤等等,从独特的视点和题材,重新凝视由美国主导的「战争世纪」。
■《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能够带给台湾读者什么启示? 作者生井英考在书中说道:「对日本人来说,好像很了解、实际上却意外地并不了解的,就是美国这个国家。」事实上,这点对于台湾来说也一样。我们对真正的美国了解太少(可参考八旗的「美国观察」书系)。本书并非从一般常见的政治史、国际关系史的角度,而是从文化史的面向,描绘诞生此一战争恶梦的「美国世纪」。其中美国的庶民文化精神和空中帝国的关系,非常值得台湾人省思。
本书的启示是:
美利坚合众国这个「非正式帝国」和历史上的大多数「帝国」不一样:它在十九世纪末被评为「天真的年轻国家」,其深厚的庶民社会里保有对空中文化的巨大热情。然而对空中文化的热爱和成为空中帝国是二回事。
它被动参与的「战争的二十世纪」几乎都和保护这个庶民文化精神有关。吊诡的是,美国本土二次被外来的空中力量所攻击,一次是珍珠港事件,一次是九一一事件。所以,理解美国的回应方式,也应回顾型塑其帝国样貌的空中力量,才能深入理解:美国为何可以成为牵动世界局势的空中帝国,为何在今天可以发展出SpaceX这种私人航太公司。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鉅献 《空中帝国.美国的二十世纪:庶民文化的精神与战争世纪的转变》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週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20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