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阅读素养地科篇:超级圣婴来袭

科学阅读素养地科篇:超级圣婴来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阅读素养
  • 地球科学
  • 气候变化
  • 厄尔尼诺
  • 自然灾害
  • 科普读物
  • STEAM教育
  • 科学探究
  • 儿童读物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针对108年课纲,强化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
  国文、自然科会考双赢‧提升PISA能力


  为了让孩子阅读《科学少年》杂志文章与学校的课程学习更直接连结,每期均由全台线上国中自然科老师协助撰写学习单,本书将《科学少年》杂志内地科相关重点篇章及学习单汇集起来,针对地科,可以让孩子做为自然科课外阅读教材,并方便不同领域教师授课使用。
 
三大特色

  因应考试内容渐趋多元的会考制度,最好的课外阅读选择。
  汇整第一线自然科教师相关教学经验,精选《科学少年》中搭配课纲版本的篇章。
  每篇科普文章均附有专门设计的「补充学习单」,除提供孩子有趣的课外科学阅读及专业的课程延伸导读,更能有效的学习思考,培养扎实的科学力。

好评推荐

  科学少年《科学阅读素养特辑》,全国自然领域教师热血推荐!    
  江家豪 老师 新北市中正国中生物教师  
  在资讯爆炸的时代,阅读成为一项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科学少年》的科普文章深入浅出的介绍各种科学现象且主题多元横跨各个领域,让孩子能在阅读中发掘自己的兴趣,又因兴趣而乐于阅读,进而厚植科学素养,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  
 
  何莉芳 老师 台中市福科国中理化教师、台中市自然科辅导团辅导员  
  阅读杂志文章与科学教学之间是否能连结呢?这本书有如一座桥樑,将杂志好文引入教学现场。透过老师们细心的导读文章,加入教材连结设计并制作成学习单,有科学实验补充、有测验,也有延伸思考,提供有心再深入探究学习的师生一个指引。使阅读科学文章,不仅是静态的吸收知识,还可以发现隐藏在其中值得探讨的现象与问题,并产生更多触发!
 
  林宣安 老师 教育部自然科中央团教师、台中市自然科辅导团辅导员、台中市立长亿高中理化教师、长亿高中自然解说团队创队老师  
  「阅读」是自学最重要的关键能力,有趣又有知识内涵的读本,更是吸引学生从小就喜欢阅读的重要条件。由科学少年出版的《科学阅读素养》内容包含了科学史、生活常识、趣味实验、科技新知等丰富的内容,搭配简单扼要的导读与提问,更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培养了阅读与自学的习惯,值得推荐。  
 
  李颐锋 老师 高雄市立德国中理化教师  
  科学少年出版的《科学阅读素养》,文章篇篇精彩有趣并附有学习单可供使用,老师们在授课时可配合课本相关单元使用,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科普阅读能力,老师们甚至可以依照书中的篇章,设计出富有自己创意的且适合孩子们的学习单。   若因授课时间限制,无法使用学习单,亦可用口头评量的方式,让孩子分享文章阅读后的心得。书中的篇章当作假期中的指定作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喔!另外,寒、暑假的科学营队使用书中的篇章来进行活动,定能使孩子获益良多。  
 
  侯依伶 老师 高雄市阳明国中教师、高师大科学教育博士、高雄市自然科辅导团兼任辅导员  
  许多的研究都已证实,融入科学阅读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延伸课堂所学,让学生能将课本内容所传递的科学概念与科学文章进行连结,使科学的学习产生意义。《科学少年》出版的《科学阅读素养》不仅精选相关学科经典文章,更延请科学教师编写相关的学习单,使其能直接运用在教学过程,提供教师进行科学阅读教学时,方便且实用的教学资源。  
 
  梁忠三 校长 桃园市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召集人、大崙国民中学校长  
  提昇科学素养是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科学教育是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兴趣、态度,以及人文价值观,并能从多元化的非制式教育途径学习科学新知,科学少年出版的《科学阅读素养》是提升国中生科学素养的优质延伸教材。  
 
  梁楹佳 老师 高雄市兴仁国中自然领域教师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各级学校推动的重要教育工作之一。阅读能力的养成,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但以笔者在教育现场观察,阅读活动的推行内容,科普文章及书籍常在建议学生阅读的书单中缺席。今欣见远流出版公司,为科学教育的普及挺身而出,在《科学人》之后,发行了更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科学少年》杂志,内容精采图文并茂,增加学生阅读乐趣,《科学阅读素养》并提供了文章导读指引及学习单,带给中小学师生,在教学、学习及阅读上有更佳的选择。  
 
  黄怡静 老师 台南市学甲国中 自然领域教师  
  阅读推广是目前许多学校致力发展的目标,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寻找适合阅读的素材并改编成适合学生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事。《科学少年》的《科学阅读素养》贴心的准备了适合国中学生阅读的素材,从阅读、内容分析及挑战题目一次备足,即使是不同领域专业的教师想要带领学生进行科学阅读都能立刻上手。而且每章内容分量刚好一次晨读时间教师可以带领班级学生进行共读及讨论,若学生有兴趣也很适合学生自行阅读学习,推荐给国中教师及不同阶段的学生阅读使用。  
 
  赵思天 老师 磐石高中化学科暨国中部七年级阅读课教师  
  科学少年《科学阅读素养》每一篇的份量都不多,并搭配相当内容的学习单,包括〈让声波现形〉、〈无线充电〉、〈一代宗师法拉第〉、〈隔空点火〉等,内容补足了课本的不足,也准备了适量的测验题让同学小试牛刀,是一本非常好的辅助书籍,重点是它补足了课本在『阅读』上的不足,让同学可以感受到学习其实可以不用侷限在课本中,当然在现今资讯爆炸的时代,课本已不再是学习唯一的工具,影片、网站、杂志都可以伴随学习,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能利用这本来帮助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科学内涵。
 
  郑皓文 老师 台中市东峰国中教师  
  海绵宝宝无厘头症候群+手机滑手症+长篇阅读不耐症+…….天啊!这些 ”疾病” 正一步一步侵蚀着现在青少年阅读思考的能力。别怕!最近坊间出现了一帖良方:就是科学少年推出的《科学阅读素养》。精选的本土文章、浅白易懂的文句,让您的孩子不再害怕阅读,又能汲取科学的新知;配上第一线优良教师精心制作的学习单,更能启发孩子逻辑思考推理的能力,让您的孩子真正远离 ”少年痴呆症” 的威胁。救世良药,真心推荐!  
 
  谢隆钦 老师 中山大学附中教师、第一届高雄市环境教育优等奖得主  
  几年前,到警察广播电台受访,等待时,我拿出一本科普杂志阅读;主持人接我进录音室时,随口问我:「你在看什么?」我将杂志递给她,没想到她一见到封面上「质子半径的量子问题」几个字,竟然就倒退了两步!而当下她惊恐的神情,让我至今难忘。  
  科学,是多少人的痛。 欣见《科学阅读素养》问世,汇整了生动有趣的科学素材与延伸思考的学习单,相信在师长适当的运用及引领下,可望能消弭学子对科学的惊恐,进而培育出更具科学素养的理性社会。  
 
  钟昌宏 老师 台中市光荣国中生物教师、国民教育辅导团自然科辅导员  
  不论知识的累积、交流或传播,阅读都是最方便有效的途径,《科学阅读素养》除了精挑细选的科普文章,更由专家教师进行主题导览、相关教材连结、挑战阅读王与延伸思考,让这本特辑不仅适合科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更适合培养学生撷取讯息能力、解释文本能力、省思并评鑑文本能力,成为教师推动科学阅读与培养阅读素养的好帮手。  
 
  简志祥 老师 新竹市光华国中生物教师  
  「你长大想做什么?」「我长大要当科学家!」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记得当初为了更了解科学是什么,我走进书店去找科学杂志来看,可是翻开那些科学杂志,却看得一个头两个大,因为都不是写给小孩看的。而现在不一样喔,这本书出现了,不仅是以少年为对象,更以主题集结了过去在杂志上的文章,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带你更贴近科学,而且文章之后还附上延伸资料和思考问题,你可以借此更了解这个议题,而且老师也能够拿来做相关应用呢。  
 
  萧虹 老师 高雄市立德国中退休教师、高雄市自然科辅导团荣誉辅导员  
  「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但想像力会带你到任何角落。」~~~爱因斯坦   在科技时代中速度与创新主导了变革,学习不再是教室内的活动、讲台上的解说者。翻转教室的转化同时也带动教育形态的改造,教师跳脱传统的依赖教科书的的束缚,启动了教育新能量的动力,老师的角色重新调适和重建,对自己原有的能力解套出来,学习与阅读成为我们必须养成的生活习惯。适时调整自我的因应之道,与时俱进的的克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共构「教师社群」善导学生和教学相长的心智。而科学少年的《科学阅读素养》即能延伸教科书的学习,编辑教师随手可使用之课外参考教材,更将学习的想像力无限放大。  
 
  苏敬菱 老师 宜兰县市复兴国中生物教师、教育部中央辅导团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辅导员
  萤火虫的神密冷光及隔空点火到底是如何办到? 科学总是充满了未知及惊喜!本书除了收录了数篇《科学少年》精彩的文章外,又有多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整理出具加深加广系统思考的有趣提问,引导在文本中脉络地学习及概念连结整合。在进行中常让人恍然大悟时常忍不住科科笑了起来,「哦~原来是这样子哦~科科..」,令人想不停地悦读趣。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科学阅读素养地科篇:超级圣婴来袭》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旨在呈现一本独立、引人入胜的新书。 --- 《星际航程:人类文明的远征与回响》 作者: [此处留空,保持神秘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保持专业性] 装帧: 精装/函套/限量典藏版 页数: 约 80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体现价值] --- 图书简介 《星际航程:人类文明的远征与回响》并非一本关于火箭技术或量子物理的教科书,它是一部宏大的、跨越数个世纪的“人类文明太空拓荒史诗”。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环境剧变成为迫在眉睫的危机时,人类如何集体决定将目光投向浩瀚星辰,以及这一决定所引发的深刻社会、哲学、伦理和生理上的蜕变。 全书结构精密,分为三大部、十二卷,以编年体与人物志交织的方式展开叙事,力求在宏观的文明进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第一部:地平线的彼岸——觉醒与远航(公元 2250 年 - 2400 年) 本部分着重于“大撤离”的思想基础和早期实践。它探讨了在信息高度互联的 23 世纪,全球社会如何面对“生存危机”这一不可抗拒的命题。作者没有将重点放在夸大的冲突上,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乃至普通工薪阶层在面对“必须离开”这一集体判决时的心理图景。 卷一:寂静的星球会议: 记录了“新巴比伦协议”的签署过程。这不是一场剑拔弩张的谈判,而是一场关乎物种延续的集体沉默与深思。详述了早期对火星和木卫二的初步勘探成果,以及“世代飞船计划”的理论构建。 卷二:第一代漂泊者: 聚焦于第一批进入长期休眠状态的宇航员及其家属。书中通过大量虚拟考古发现的日记、加密信息和生化监测报告,重现了他们在低温休眠前夜的恐惧、期望与诀别。特别关注了“遗传多样性优化小组”内部关于基因编辑伦理的激烈争论。 卷三:轨道工厂的阴影: 探讨了地球轨道上巨型工业综合体“赫菲斯托斯环”的建立。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意志力与工程极限的赞歌,但也揭示了在资源极度集中的新体制下,社会阶层固化如何以一种全新的、基于“参与度”的方式重新划分。 第二部:漂流纪元——适应与异化(公元 2401 年 - 2850 年) 这是全书最厚重、最具哲学思辨色彩的部分。它描述了世代飞船抵达预定星系,并开始在围绕类地行星“新伊甸”的建设过程。漫长的航行塑造了“漂流者”这一独特的亚人类群体。 卷四:茧中记忆的重构: 飞船苏醒后的社会治理难题。新一代出生在飞船内的人,对“地球”的理解完全基于模拟数据和家族口述。书中详细描述了“历史修正主义”的兴起,以及试图重建失落文明的宗教与文化运动。 卷五:重力适应症与心智耦合: 科学细节的描绘在此处达到高峰。飞船内部微重力环境对人类骨骼密度、视觉皮层和时间感的影响被深入剖析。更重要的是,探讨了飞船核心 AI “导向者”与人类决策层之间逐渐模糊的权力边界。部分章节展示了因长期脱离自然光照而产生的“深空忧郁症”的群体性爆发。 卷六:新伊甸的黎明: 飞船抵达目标星系。然而,预想中的乌托邦并未如期而至。行星环境的微小差异(如大气中特定惰性气体的比例)导致了殖民初期极高的死亡率。书中记录了殖民者如何通过激进的生物工程手段改造自身以适应新世界,这引发了关于“何为人性”的深刻拷问。 卷七:分离的文化: 在新伊甸建立稳固的定居点后,飞船内部的保守派和行星上的激进派之间产生了无法调和的文化裂痕。前者坚持“纯净的地球血统和记忆”,后者拥抱“进化的必然性”。 卷八:生态的囚徒: 探讨了新伊甸生态圈建立的脆弱性。人类引进了地球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蓝本,但在新的恒星光谱下,它们表现出不可预测的突变。书中描绘了一场关于能否接受“半机械化生态干预”的伦理辩论。 第三部:回响与新生——星系时代的身份(公元 2851 年至今) 第三部将视角拉远,探讨了人类文明在银河系中的初步扩散,以及“起源”的意义在新环境下的转变。 卷九:光年之外的回响: 人类文明分裂为数个独立星系聚落。本书描绘了第一次跨越数千光年的“信息同步”尝试。这些信息携带的不仅是科学数据,还有数个世纪的艺术、哲学和情感碎片。 卷十:硅基伴侣与后人类哲学: 随着生物学限制的突破,许多后代选择将意识上传至高度耐受的机械躯体中。本书深入考察了这些“数字人”群体,他们如何看待仍然固守血肉之躯的“原初者”。探讨了不朽的意识如何面对永恒的时间感。 卷十一:失落的源代码: 随着飞船和早期定居点被时间侵蚀,早期地球文明的许多关键技术文档和文化精髓变得残缺不全,甚至被错误解读。本书通过对“考古学家”角色的追踪,展现了他们在碎片中重建历史的艰辛与迷茫。 卷十二:无尽的尺度: 最终卷将读者带到遥远的未来。人类不再是单一物种,而是分布在星团中的多样化文明形态。作者在此提出一个沉思性的结论:远征的意义并非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不断地重新定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何处来”。文明的回响,存在于每一次对过往的审视和对未来的重塑之中。 --- 本书的独特价值 《星际航程》以其严谨的跨学科融合而著称。它巧妙地将生物工程学的伦理困境、复杂系统的社会动力学、以及对人类群体性记忆的心理学研究熔于一炉。全书叙事语言宏大却不失人文关怀,它不是对太空歌颂,而是对人类精神在无限尺度下的韧性与脆弱性的一次深刻挖掘。它迫使读者思考:当“家园”成为一个可被打包、传输和重建的概念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身份基石将如何动摇?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长远未来”心怀敬畏与不安的读者的史诗。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科学少年》编辑部


  远流出版公司本着为青春年少朋友的科学素养尽一分心力的初衷,集结了专业科学编辑以及作者,让科学的种子向下扎根,特地为台湾9-14岁的少年,打造《科学少年》杂志。内容完全自制,报导最新的科学发展内容,配合学校自然与生活科技的教学深度,以多元的呈现方式和生活中的环境与时事入手。以浅显易懂的文字与精采详实的图片,传递最正确的科学知识,更希望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阅读成为一生的习惯,让科学素养成为生活素养。



 

图书目录

4    科学× 阅读=素养+乐趣!
6    地球的「御风术」
16  超级圣婴来袭
26  不能梅有雨
34  土壤液化之我家会不会有危险?!
42  寻找水世界
52  追日行动
62   惊天动地的告别──超新星爆炸了!
72   外星地牛也翻身

 

图书序言



  远流于2002年创办了 Scientific American 台湾中文版《科学人》杂志,搭建起一座科技知识普及的平台,让科学与科学、科学与人文之间找到对话的窗口。本着为青春年少朋友的科学素养尽一分心力的初衷,让科学的种子向下扎根,于2014年兴办《科学少年》杂志。甫出刊一年即获得第39届金鼎奖【优良出版品推荐奖】杂志推荐奖及文化部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评选推介。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但是让每个孩子都不害怕科学、真心喜欢科学、享受学习科学的乐趣,是《科学少年》的创办宗旨。为了让孩子阅读《科学少年》文章与学校的课程学习更直接连结,几来我们邀了不少北中南热心老师协助撰写学习单,我们将重点篇章及学习单汇集起来,可以让孩子做为自然科课外阅读教材、晨读阅读、寒暑假作业来运用,因此有【科学阅读素养】的出版。  

  阅读是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古至今,人类一直透过阅读来扩展经验、解决问题。到了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最新资讯的人就具有竞争的优势,阅读更成了获取资讯最方便而有效的途径。从报纸、杂志、各式各样的书籍,人只要睁开眼,阅读这件事就充斥在日常生活里,再加上网路科技的发达便利了资讯的产生与流通,使得阅读更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我们该如何利用阅读,来提升学习效率与有效学习,以达成获取知识的目的呢?如今,增进国民阅读素养已成为当今各国教育的重要课题,世界各国都把「提升国民阅读能力」设定为国家发展重大目标。

  另一方面,科学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探索与合作学习。近年,科学教育更走出学校,普及于一般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标的,期望能提升国民普遍的科学素养。虽然有关科学素养的定义和内容至今仍有些许争议,尤其是在多元文化的思维兴起之后更加明显,然而,全民科学素养的培育从80年代以来,已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阅读本身就是科学学习的伙伴,透过「科学阅读」培养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俨然已是科学教育的王道。

  对自然科老师与学生而言,「科学阅读」的最佳实践无非选择有趣的课外科学书籍,或是选择有助于目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文本,结合现阶段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科学思维进行阅读,可以让学习科学变得有趣又不费力。

  我阅读了《科学少年》后,发现它是一本相当吸引人的科普杂志,更是一本很适合培养科学素养的阅读素材,每一期的内容都包括了许多生活化的议题,涵盖了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医学常识、海洋、生物……等各领域有趣的内容,不但图文并茂,更常以漫画方式呈现科学议题或科学史,让读者发觉科学其实没有想像中的难,加上内文长短非常适合阅读,每一篇的内容都能带着读者探究科学问题。如今又见《科学少年》精选篇章集结成了有趣的《科学阅读素养》,其内容的选编与呈现方式,颇适合做为教师在推动科学阅读时的素材,学生也可以自行选阅喜欢的篇章,后面附上的学习单,除了可以检视阅读成果外,也把内文与现行国中教材做了连结,除了与现阶段的学习内容轻松的结合外,也提供了延伸思考的脑力激盪问题,更有助于科学素养及阅读素养的提升。

  老师更可以利用这本书,透过课堂引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知识殿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也并非想像中的深不可测,更领略阅读中的乐趣,进而终身乐于阅读,这才是阅读与教育的真谛。
 
教育部中央辅导团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常务委员
陈宗庆

  陈宗庆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物理博士候选人,教育部中央辅导团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常务委员,高雄市国教辅导团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召集人。专长理化、地球科学教学及独立研究、科学展览指导,热衷于科学教育的推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聽到「科學閱讀素養」這個詞,我立刻就聯想到,這本書大概不是那種只會丟給你一堆艱澀術語的科普書,而是更注重引導你去思考、去理解。而「地科篇:超級聖嬰來襲」,簡直是把一個台灣人最常聽到、又最摸不著頭緒的氣候現象,擺在了書名的最前面!每次聽到氣象預報說「聖嬰」又要影響台灣,我都覺得有點心驚,因為好像總會有什麼極端天氣跟著來。所以,我非常渴望這本書能為我解開這個謎團。我希望它能告訴我,到底什麼是「聖嬰」?它的科學原理是什麼?為什麼它會有「超級」的威力?更重要的是,它到底會怎樣影響台灣?是讓夏天熱到不行,還是冬天冷得發抖?或是引發乾旱,還是滔天大雨?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圖像化的解說,像是地圖、圖表,或者是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讓我能更具體地感受到聖嬰現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想了解的是,當科學家們說「聖嬰來襲」時,他們觀察到的數據是什麼?他們是怎麼推理出這些影響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讀完之後,在下次聽到「聖嬰」這個詞時,不再是霧裡看花,而是能有一些基本的判斷和理解,那這本書就真的非常有價值了。

评分

哇!光看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超級聖嬰來襲」!身為一個對天氣變化超級有感的台灣人,每次夏天熱到爆,冬天冷到吱吱叫,或是突然來個豪大雨,都忍不住想知道是不是又有什麼「聖嬰現象」在搞鬼。這本書的標題直接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感覺就像是收到了一份解開自然奧秘的神秘地圖。我一直覺得,天氣現象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更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體驗。從夏天突然的午後雷陣雨,到梅雨季讓人濕黏的空氣,再到冬天偶爾來襲的寒流,這些都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的。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像是聖嬰現象這種聽起來有點艱澀的科學名詞,那絕對是太棒了!我期待它能讓我對台灣的氣候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天氣的影響,而是能更主動地去理解、去預測,甚至找到應對的方法。畢竟,面對多變的氣候,了解總比一無所知來得安心多了。而且,如果書裡能加入一些實際的案例,像是過去幾次強烈聖嬰現象對台灣造成的影響,那一定會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總之,光是書名就已經成功引起我的興趣,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超級聖嬰」到底有多麼「超級」!

评分

「科學閱讀素養」這幾個字,立刻讓我覺得這本書的目標受眾應該很廣,而且重點不在於「死背」知識,而是「學會如何理解和運用」知識。而「地科篇:超級聖嬰來襲」這個副標題,更是精準地擊中了台灣人最關心的一些議題之一:天氣。每次新聞報導又出現什麼創紀錄的高溫、或是百年不遇的豪雨,我總是會忍不住聯想到「聖嬰現象」。但說實話,我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它跟氣候有點關係。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這方面的知識空白。我希望它能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解釋什麼是聖嬰現象,它的成因是什麼?它如何影響全球,特別是台灣的氣候?書中會不會有一些實際的例子,像是過去幾年聖嬰現象對台灣的農業、水資源、甚至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我更希望能學到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現象,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當我聽到關於聖嬰現象的報導時,我能不能透過書中學到的知識,判斷這則報導的可靠性?或者,我能不能根據書中的資訊,對未來可能的天氣趨勢做出一些初步的預測?我認為,培養「科學閱讀素養」最重要的就是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而「超級聖嬰來襲」這個主題,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學習範例。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種「科學讀本」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我真心覺得科普知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培養獨立思考和辨別真偽的能力。但又怕受傷害,是因為很多時候,科普書的內容往往過於學術化,或者用詞艱澀難懂,讀起來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書,讓人提不起勁。所以我看到「科學閱讀素養地科篇:超級聖嬰來襲」這個書名時,腦中閃過的第一个念頭是:「它會不會又是一本讓我頭昏腦脹的書?」不過,「超級聖嬰來襲」這個副標題又有點吸引我,畢竟聖嬰現象確實是我們在新聞裡常常聽到的名詞,但具體是什麼、會帶來什麼影響,我總是模模糊糊的。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素養」的角度切入,表示它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輸,而是希望能培養讀者一種理解、分析和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那我就覺得很有價值。我希望它能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會有聖嬰現象?它的發生機制是什麼?對台灣的農業、漁業、甚至我們的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連鎖反應?甚至,它是否也跟我們最近感受到的極端天氣事件有關聯?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清晰的邏輯、生動的例子,一步一步帶領我解開這些科學謎題,而不是直接丟給我一堆難以消化的數據和理論。

评分

一聽到「地科篇」,我就知道這本書大概跟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奧秘有關,而「超級聖嬰來襲」這個詞,更是立刻將我的思緒拉到台灣多變的天氣上。身為一個每天通勤,看著天空顏色變化,感受著濕度起伏的台灣人,我對氣候變遷和各種天氣現象可說是既熟悉又困惑。我們經常聽到「聖嬰」這個詞,但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來襲」?又為什麼是「超級」?這些問題常常在我腦中盤旋。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出地解釋這些問題,而不是停留在「聖嬰就是一種氣候現象」這樣的泛泛之談。我期待它能告訴我,聖嬰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它跟太平洋的洋流、風向有什麼關係?它對台灣會造成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像是更熱的夏天、更冷的冬天、或是更頻繁的乾旱或洪災?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一些真實的數據和案例,例如過去幾次聖嬰現象發生時,台灣的天氣紀錄、農作物收成狀況、甚至是一些影響社會的事件。如果能用圖表、照片等視覺化的方式呈現,那就更好了。我想要的不只是一個科學名詞的解釋,而是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我們所居住的土地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氣候變化,並且培養一種科學的視角去看待這些現象,而不是只能被動地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