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一~四(震撼增訂新版,107萬字、108位鋼琴傢。附珍藏書盒,首刷套書限量作者簽名、並贈精美藏書票)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一~四(震撼增訂新版,107萬字、108位鋼琴傢。附珍藏書盒,首刷套書限量作者簽名、並贈精美藏書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呂紹嘉: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
  林懷民: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
  張艾嘉: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
  幾米: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啓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
  楊照:《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

  當今音樂世界第一套、第一手頂尖鋼琴傢訪談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12週年最新版!
  藝文名傢呂紹嘉、林懷民、張艾嘉、幾米、楊照、詹宏誌 傾心推薦!
  創作歌手安溥 設計統籌‧繪圖
  獻給音樂人,更送給所有人!

  《遊藝黑白》原於2007年8月初次齣版,主要收錄作者焦元溥於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傢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傢,53萬字。

  2019年全新版本,不隻更新並濃縮原作、為30位鋼琴傢增加新內容,更增添53位鋼琴傢與一位大提琴傢,成為收錄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傢、109位音樂傢的訪問錄。

  親自拜訪、聆聽、討論、反覆修訂……樂評傢焦元溥二十年來田野調查,遍訪世界鋼琴巨擘,暢談當代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兼及重要作麯傢與樂麯、鋼琴傢學習曆程的珍貴現場紀錄!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訪問內容不隻關於音樂,更包括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傢庭、人生的探索。

  精彩的一百多篇劃時代對談,字字珠璣,宛如悠遠無垠的靈魂樂麯陣陣傳來。

  套書說明
  一至四冊整體而言以鋼琴傢齣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冊大緻以學派或地域劃分章節,第三、四冊則漸漸走嚮個人化。如有讀者能按順序,從第一冊第一篇看到第四冊最後一篇,相信能對二十世紀至今的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有所認識,也能對重要作麯傢與樂麯有相當瞭解。

  第一冊提要(1912-1944)
  無法隨身攜帶,價格更不便宜,鋼琴,偏偏就是能以其強大多變的錶現力,讓無數音樂天纔甘心奉獻一生,使它成為麯目最豐富、學習者最多,樂器中的至尊。也因如此,鋼琴不再隻是樂器,而是人類文化的縮影。鋼琴傢也不隻是鋼琴傢,更是時代遞嬗悲歡的見證。

  收錄在第一冊的鋼琴名傢,多是各演奏學派的重要傳人、名動公卿的大師與頂尖賽事得主,更是二十世紀音樂史不可或缺的要角。在訪問中不隻能聽他們談音樂和演奏,討論作麯傢與作品,更可藉由他們的經驗理解城市文化、國族動盪與政治外交,聽到來自奧地利、德國、匈牙利、西班牙、法國、羅馬尼亞、俄國、亞美尼亞、喬治亞、烏剋蘭、美國與亞洲,種種不為人知的驚奇故事──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學琴,怎樣以音樂於九死中搏得一生,誰也沒想到,鋼琴傢的人生竟能如此豐富,和他們的藝術見解一樣珍貴且精彩。

  這是媲美小說的真實傳奇,也是能讓人一讀再讀,時時參考學習的紙上大師班,歡迎大傢一起展開書頁,進入《遊藝黑白》的世界!

  第二冊提要(1944-1953)
  收錄於第二冊的鋼琴傢,幾乎皆齣生於1944至1953這十年之間。這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蘇成為超級強權,世界秩序重組的時代,也是百廢待舉,從斷垣殘壁重新齣發,求新也求變的時代。大環境如此,鋼琴傢反映世局,悲歡離閤、幸運無奈,都在音樂裏細說從頭。

  訪問記錄瞭許多驚人過往:來自蘇聯的魯迪與阿方納西耶夫,以不同方式投奔自由,過程險象環生;白建宇夫婦險遭北韓特務綁架,曾是昔日歐洲各報頭條。然而陳必先含辛茹苦的學琴過程,或許更令人訝異與震撼。此外,就像她和諸多現代作麯巨擘的往來閤作,是無法磨滅的精彩故事,本冊內容中音樂教母布蘭潔給列文與羅傑的「無言之教」,1970年蕭邦大賽冠軍歐爾頌得到貴人良師幫助的奇緣,以及南美巨匠費瑞爾以音樂找到自己的過往,在在感人至深。本冊除瞭俄國、法國、匈牙利、德國、美國,更增加英國、韓國與巴西鋼琴傢的視角,還有「匈牙利三傑」中柯奇許最新也是最後的訪問,內容涵蓋諸多作麯大師風格與經典作品的仔細剖析,過人洞見彌足珍貴。

  第三冊提要(1954-1965)
  《遊藝黑白》收錄許多獨傢訪問內容,第三冊的齊瑪曼與波哥雷裏奇訪問,更是獨傢中的獨傢:這是他們近三十年來的唯一長篇訪問,後者內容更超過十年追蹤,甚至包括受訪者親自解析自己的演奏錄音,跟著聆聽必然大增賞樂功力。

  同樣超過十年追蹤的還有鄧泰山、賀夫、巴福傑與齊柏絲坦。聽他們講述音樂與演奏的道理,或是境遇奇絕的人生,都能收獲滿滿,尤其是鄧泰山分析如何在鋼琴上歌唱,賀夫對樂麯的思考心法。加上陳宏寬剋服手傷、近乎神祕的浴火重生,布勞提岡與史戴爾對古鋼琴與曆史鋼琴的演奏提點,以及吳菡與芬柯極其細膩精到、堪稱全方位的室內樂欣賞與演奏剖析,閱讀這些訪問不隻令人茅塞頓開,更能獲得前所未有的新視野。

  本冊訪問增加來自波蘭、剋羅埃西亞、荷蘭、加拿大、瑞典、越南、黎巴嫩與日本的受訪者,內容除瞭音樂,更包括文學、藝術、政治、電影、宗教、社會,甚至涵蓋流行音樂與311震災,讓我們以鋼琴傢的心靈與視角觀看世界。

  第四冊提要(1968-1990)
  鋼琴傢一如世界,多元、繽紛、燦爛。無論就風格或麯目,收錄於第四冊的鋼琴傢,整體而言較前輩展現齣更大的融閤性,學派與地域背景對他們而言,像是遙遠的過去,他們的詮釋角度也更麵嚮世界。也在最後一冊,我們更能看到亞洲有屬於自己的欣賞角度與聆聽觀點,亞洲鋼琴傢能在努力深入瞭解後,以東方文化豐富古典音樂的內涵,為這門藝術開創更寬廣的錶現可能。「距離一樣遠,也就一樣近。」隻要我們夠虔誠謙虛,也夠積極認真,亞洲音樂傢與愛樂者可以深入各類音樂,比西歐諸國彼此之間更沒有距離。

  作為《遊藝黑白》最年輕的受訪者,本冊鋼琴傢也最是古典音樂的現在進行式,活生生的二十一世紀音樂史,無論是音樂或生活,他們每位都有精彩故事,英國鋼琴傢路易士的習樂與習琴曆程,陳毓襄與劉孟捷的技巧發展,更幾無前例可循。布雷利與紀新訪問,可說「為讀者量身訂製」,訪談充分涵蓋他們希望討論的議題與傳達的想法,值得大傢細心品味。

好評推薦

  結閤對鋼琴音樂的赤子之愛與淵博學養,焦元溥是能直探藝術傢內心深處的性情中人。因此《遊藝黑白》不僅是他二十年遍訪世界各大鋼琴名傢的珍貴紀錄,更是處處閃爍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極高,音樂人、一般讀者韆萬不要錯過!──呂紹嘉

  我沒學過音樂,編舞時自卑而焦慮。讀元溥的書,去聽他提到的音樂,久而久之,竟然「不會作詩也會吟」。元溥的書讓人覺得古典音樂充滿人的體溫,可親可愛。隻有元溥有這本事!──林懷民
 
  焦元溥帶我邁入古典音樂第一步由於這一步,我排除瞭因為不懂而産生的莫名抗拒,也開始明白為何年輕的他如此著迷於這些幾百年前的創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樂談戀愛的演奏傢。每一首麯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訪問。作為讀者,我除瞭感謝,更期待他帶我聆聽更多精彩的演齣。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遊藝黑白》的最新版。──張艾嘉

  何其幸運,有這套書為我們開啓一扇神奇的音樂之窗。看見當代的傳奇鋼琴傢,如何奏齣最動人的音樂⋯⋯──幾米

  十二年之後,等到瞭《遊藝黑白》的新版。舊版問世時,焦元溥是颱灣音樂界一顆前所未見的奇異新星,用這本書為讀者打開瞭一個深邃而美麗的鋼琴音樂世界;新版堂皇脫胎時,焦元溥已然創造瞭自身獨特的一塊音樂鑑賞、策畫、推廣領域,不隻是改變瞭颱灣古典音樂演奏與聆聽環境,還將影響力拓展到大陸及日本等地。《遊藝黑白》其實從未過時,從舊版到新版,見證的是元溥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見,而要能有這樣的成長,仰賴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頂尖鋼琴傢的人生與音樂告白於一書,這背後的準備與堅持,應該足可另外再寫成一本書吧!──楊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焦元溥


  1978年生於颱北。颱大政治學係國際關係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Fletcher School)法律與外交碩士、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樂學博士,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自十五歲起於雜誌報章發錶文字作品,涵蓋樂麯研究、詮釋討論、音樂傢訪問、國際大賽報導、文學創作、翻譯與劇本改編,著有《樂來樂想》、《聽見蕭邦》、《樂之本事》與《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中、日文版)等專書十餘種,也擔任國傢交響樂團(NSO)「焦點講座」策劃,「20X10蕭邦音樂節」和「Debussy Touch鋼琴音樂節」藝術總監,以及颱中古典音樂颱與Taipei Bravo電颱「焦點音樂」和「NSO Live雲端音樂廳」廣播主持人,前者獲金鍾奬最佳非流行音樂節目奬(2013),近年更製作並主講音頻節目「焦享樂:古典音樂入門指南」與「焦享樂:一聽就懂的古典音樂史」(看理想)。
 

圖書目錄

第一冊
序:給音樂人,更給所有人

第一章 歐洲
前言 不隻是鋼琴,也不隻是鋼琴傢
桑多爾(György Sándor, 1912-2005)
普雷斯勒(Menahem Pressler, 1923-)
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 1927-)
德慕斯(Jörg Demus, 1928-2019)
阿楚卡羅(Joaquín Achúcarro, 1932-)
瓦薩裏(Tamás Vásáry, 1933-)
 
第二章 法國
前言 法國鋼琴學派在二十世紀的轉變
布提(Roger Boutry, 1932-)
安垂濛(Philippe Entremont, 1934-)
帕拉史基維斯柯(Théodore Paraskivesco, 1940-)
 
第三章 俄國
前言 俄國鋼琴學派的傳承
史塔剋曼(Naum Shtarkman, 1927-2006)
戴維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1928-)
巴許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 1931-)
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 1937-)
雅布隆絲卡雅(Oxana Yablonskaya, 1938-)
薇莎拉絲(Elisso Virsaladze, 1942-)
凱爾涅夫(Vladimir Krainev, 1944-2011)
 
第四章 美國
前言 從舊世界到新大陸
杜蕾剋(Rosalyn Tureck, 1914-2003)
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ynska, 1925-)
堅尼斯(Byron Janis, 1928-)
佛萊雪(Leon Fleisher, 1928-)
葛拉夫曼(Gary Graffman, 1928-)
康寜(Martin Canin, 1930-2019)
薛曼(Russell Sherman, 1930-)
羅文濤(Jerome Lowenthal, 1932-)
 
第五章 亞洲
前言 鋼琴演奏在亞洲
傅聰(Fou Ts’ong, 1934-)
殷承宗(Yin Cheng-Zong, 1941-)
王青雲(Bobby Wang, 1943-)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第二冊
第一章 歐洲
前言 二戰後的歐洲音樂教育
朗基(Dezső Ránki, 1951-)
柯奇許(Zoltán Kocsis, 1952-2016)
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歐匹茲(Gerhard Oppitz, 1953-)
唐納修(Peter Donohoe, 1953-)
 
第二章 俄國
前言 從俄羅斯到蘇維埃
柳比莫夫(Alexei Lubimov, 1944-)
蕾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 1945-)
阿列剋西耶夫(Dmitri Alexeev, 1947-)
阿方納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 1947-)
貝爾曼(Boris Berman, 1948-)
費亞多(Vladimir Viardo, 1949-)
魯迪(Mikhail Rudy, 1953-)
 
第三章 法國
前言 揮彆傳統做自己
鬍米耶(Jacques Rouvier, 1947-)
柯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 1948-)
拉貝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èque, 1950-/1952-)
貝洛夫(Michel Béroff, 1950-)
海瑟(Jean-François Heisser, 1950-)
羅傑(Pascal Rogé, 1951-)
卡薩裏斯(Cyprien Katsaris, 1951-)
安潔黑(Brigitte Engerer, 1952-2012)
 
第四章 亞洲
前言 自亞洲綻放的世界之光
白建宇(Kun Woo Paik, 1946-)
陳必先(Chen Pi-hsien, 1950-)
 
第五章 美洲
前言 從北美洲到南美洲
寇瓦契維奇(Stephen Kovacevich, 1940-)
費瑞爾(Nelson Freire, 1944-)
列文(Robert Levin, 1947-)
歐爾頌(Garrick Ohlsson, 1948-)
歐蒂絲(Cristina Ortiz, 1950-)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第三冊
第一章 齊瑪曼
前言 音樂見天地,一人一世界
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第二章 法國和俄國
前言 演奏學派的迴顧與省思
艾瑪德(Pierre-Laurent Aimard, 1957-)
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1958-)
穆拉洛(Roger Muraro, 1959-)
提鮑德(Jean-Yves Thibaudet, 1961-)
巴福傑(Jean-Efflam Bavouzet, 1962-)
特魯珥(Natalia Troull, 1956-)
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1958-)
薛巴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 1963-)
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1965-)
 
第三章 波哥雷裏奇
前言 保持自我,纔是人間最艱睏的挑戰
波哥雷裏奇(Ivo Pogorelich, 1958-)
 
第四章 歐洲和美洲
前言 文化交流與時空探索
布勞提岡(Ronald Brautigam, 1954-)
史戴爾(Andreas Staier, 1955-)
洛提(Louis Lortie, 1959-)
賀夫(Stephen Hough, 1961-)
海夫利格(Andreas Haefliger, 1962-)
潘提納(Roland P?ntinen, 1963-)
法拉達(Stefan Vladar, 1965-)
 
第五章 亞洲和中東
前言 從中東走嚮世界,將世界帶往亞洲
魏樂富(Rolf-Peter Wille , 1954-)與葉綠娜(Lina Yeh, 1955-)
陳宏寬(Hung0-Kuan Chen, 1958-)
鄧泰山(Dang Thai Son, 1958-)
艾爾巴夏(Abdel Rahman El Bacha, 1958-)
吳菡(Wu Han , 1959-)與芬柯(David Finckel, 1951-)
小山實稚惠(Michie Koyama, 1959-)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第四冊
第一章 1968-1976
前言 迎嚮無國界的地球村
布雷利(Frank Braley, 1968-)
薩洛(Alexandre Tharaud, 1968-)
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 1969-)
安德謝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 1969-)
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 1970-)
陳毓襄(Gwhyneth Chen, 1970-)
弗格特(Lars Vogt, 1970-)
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 1971-)
劉孟捷(Meng-Chieh Liu, 1971-)
紀新(Evgeny Kissin, 1971-)
費爾納(Till Fellner, 1972-)
盧岡斯基(Nikolai Lugansky, 1972-)
路易士(Paul Lewis, 1972-)
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 1973-)
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 1976-)
 
第二章 1976-1990
前言 韆山萬水,隻是開始
安寜(Ning An, 1976-)
簡佩盈(Gloria Chien, 1977-)
艾卡德斯坦(Severin von Eckardstein, 1978-)
陳薩(Sa Chen, 1979-)
寇柏林(Alexander Kobrin, 1980-)
李嘉齡(Ka Ling Colleen Lee, 1980-)
夏瑪優(Bertrand Chamayou, 1981-)
嚴俊傑(Chun-Chieh Yen, 1983-)
伽佛利佑剋(Alexander Gavrylyuk, 1984-)
布列哈齊(Rafał Blechacz, 1985-)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1985-)
王羽佳(Yuja Wang, 1987-)
張昊辰(Haochen Zhang, 1990-)
 
後記:專訪焦元溥
鋼琴傢訪談紀錄錶
索引
譯名原文對照錶
 

圖書序言



給音樂人,更給所有人


  《遊藝黑白》其實不完全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訪鋼琴傢的作品;我隻是一個興奮又感動的見證者,把所見所聞的諸多故事記錄下來,讓那些話語能夠由聲音變成文字,留下原本該消失的美妙片刻──從颱北、颱中、高雄、波士頓、紐約、巴黎、波爾多、布魯塞爾、維也納、倫敦、牛津、華沙、布達佩斯、莫斯科、馬德裏、韋比爾、漢諾威、慕尼黑、柏林、漢堡、科隆、香港、東京、大阪、首爾、上海、深圳、鼓浪嶼、廣州、北京的餐廳、咖啡館、琴房、教室、旅館房間、音樂廳後颱、鋼琴傢客廳甚至醫院病房,到每一位愛書人、愛樂人的手上……

  沒想過會有這麼一天,自己居然走到瞭這裏。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傢訪問錄》於 2007年8月初次齣版,主要收錄我自2002至2007年之間的鋼琴傢訪問,共53篇、55位鋼琴傢,53萬字。現在的2019年新版,捨棄法國與俄國學派兩篇導論,更新與濃縮原訪問內容至44萬字,之後再行增補。原來55位鋼琴傢中,有30位增加新內容。新版又添53位鋼琴傢訪問,加上與吳菡一同受訪的大提琴傢芬科,成為收錄106篇訪問、107萬字、108位鋼琴傢、109位音樂傢的訪問錄。

  規模之大,實非計畫開始時所料。訪問之纍、寫作之苦與校稿之煩,更令我常生悔不當初之嘆。不過無論多纍多苦多煩,還冒著齣版公司被寫垮的風險,新版《遊藝黑白》總算齣現在大傢麵前。一群人的執拗憨傻,最終還是有瞭成果。

  為何要訪問?問題哪裏來?
 
  最初想做訪問,在於我想迴答心裏的疑問。問題,其實也反映齣訪問者是誰。在《遊藝黑白》裏,我的問題大緻來自於這五種身分:

  愛樂者

  我從10歲開始欣賞古典音樂。這三十年來自己變化很多,連求學專業都有更改,但音樂,特彆是古典音樂,始終是不變的興趣,更從興趣變成熱忱。多年聆聽,當然積纍許多疑問。無解的想求解,已有答案的也想知道他人看法。《遊藝黑白》的訪問很大一部分圍繞在作麯傢與作品,尤其是鋼琴傢的詮釋心得。我們能自演奏成果中得到諸多觀點,包括不少不照樂譜指示的例子。這背後道理究竟為何?與其閉門推想,何不聽聽演奏者本人的說法?無論同意與否,我相信這些見解必能激發我們的想像、增加品賞的滋味,也能讓我們進一步思考。

  唱片蒐集者

  愛樂者並不必然是唱片蒐集者,但我可以很客觀地說,至少就鋼琴傢與鋼琴音樂而言(包含協奏麯與含鋼琴的室內樂),我是有一定規模的收藏者,也是認真欣賞錄音的聆聽者。一如演齣,錄音背後可能也有非常精彩的故事,絕對得記錄。許多經典錄音具有不遜於樂譜本身的影響力,成為當代與後世聆賞者的參考甚至依據。如此指標性的詮釋,是否也對演奏者産生影響?無緣現場聆賞的昔日大師,藉著錄音流芳百世。新生代鋼琴傢如何聽錄音,如何看前輩名傢與其立下的典範?「業內」與「業外」,觀點會有多麼不同?這也包括於我的問題之內。

  學過鋼琴的人

  我4歲開始上鋼琴課,斷斷續續學瞭10年。雖然沒有培養齣什麼瞭不起的演奏能力,但鋼琴的確是我最能理解其演奏原理、辨彆演奏差異的樂器,也是我花最多心力欣賞的樂器,即使我是「音樂迷」而非「鋼琴迷」。我的訪問不會避免討論演奏技術──某些鋼琴傢還有獨到的功夫與心路曆程,不討論說不過去──但我總是寫得相當小心。語言有兩麵性;我無法用文字將我的想法毫無遺漏地傳達給讀者,也無法阻止讀者從我的文字中讀齣我沒想過的弦外之音。鋼琴技巧是非常復雜的學問,若無現場示範,很難僅用言語說明。我曾因某段落苦練無所得,打電話嚮數位鋼琴傢求助。但我後來發現,我理解的和他們想教的,根本南轅北轍。如果我仍會誤解電話中詳細討論的結果,那麼透過書麵文字來學習技巧,顯然更不妥當。在訪問中我所記錄的技巧討論,多是大方嚮與大原則,希望讀者也.思明辨。

  國際關係研究生與音樂學博士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拉赫曼尼諾夫鋼琴音樂的演奏風格變化。除瞭作品,這也牽涉到演奏學派、風格與傳統,鋼琴音樂的源流與演變,鋼琴工業的製造變化以及對作麯傢的評價等等。我的碩士論文討論冷戰時期美蘇與美中之間文化外交裏的音樂活動,這包括國際政治、冷戰局勢、外交摺衝與文化交流。這些議題,一如我關心的作麯傢與作品,自然會在訪問中齣現,而且是多次齣現──我把訪問視為田野調查,必須盡可能調查整體,纔會得到較清楚的麵貌。在訪問前我盡可能做足功課,熟悉已存的調查結果。一方麵避免問受訪者已迴答過無數次的問題,一方麵也可在原有迴答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討論,或更正或更新先前訪問。如果某議題在某鋼琴傢的中文或英文訪問中已被詳細討論,或鋼琴傢已有充分個人論述,我多半會把篇幅留給未廣泛見諸文字的問題。

  此外,我特彆重視受訪鋼琴傢與當代作麯傢的關係,希望他們在錄音之外也留下與作麯傢閤作心得的文字紀錄。對於在特定作麯傢或麯類有特彆心得與成就的鋼琴傢,我也在訪問中設計專題,比如和阿胥肯納吉討論蕭士塔高維契與拉赫曼尼諾夫,和堅尼斯與傅聰討論蕭邦,和齊瑪曼討論盧托斯拉夫斯基,和陳必先討論荀貝格與布列茲,和薇莎拉絲討論舒曼,和列文討論莫劄特,和巴福傑與貝洛夫等人討論德布西,和桑多爾與柯奇許討論巴爾托剋,和普雷斯勒、吳菡、布雷利討論室內樂,和所有梅湘與李給替(Gyorgy Ligeti, 1923-2006)指導過的鋼琴傢討論他們……。他們的詮釋成就已經深刻影響我們對這些作麯傢的看法,我希望盡可能記錄下他們的詮釋智慧。

  最後,我非常喜愛曆史,也注重知識傳承。我堅信無論演奏者多麼天纔橫溢,教育與學習仍是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幾乎不會遺漏關於學習過程的討論。這裏麵有太多精彩感人的故事。那不隻關乎音樂,更關乎人生,期待你在翻閱中獲得驚喜。

  愛樂者

  「研究必須發自問題,而且是真心想解答的問題。」──在我寫作博士論文過程中,指導教授不隻一次提醒,「無論研究到哪個階段,都不該忘卻初衷,必須迴到那個提問的自己」。即使纍積瞭知識與經驗,擁有不同以往的解析能力,但音樂最後仍必須是音樂,可以用腦,但更要用心去聆聽。這和有多少唱片、能否演奏樂器無關,也和學位或學問無涉,隻和是否喜愛音樂有關。這是《遊藝黑白》寫作最大的動力,也是所有問題與討論最後的依歸。你不需要是專傢學者,也不需要對版本、師承、學派、技法、樂理有任何研究,隻要對音樂感興趣,《遊藝黑白》就是為你而寫的作品。它終究會讓你更理解音樂,也更理解演奏傢。
是的,更理解演奏傢。

  鋼琴傢,和你想的不一樣!

  很多人心中,古典音樂傢的形象是這樣的:

  總是穿得很體麵,甚至華麗炫目。古典音樂是高深藝術,隻有富貴階級纔能學習,也隻有富貴階級方能理解。能享大名的演奏傢,都是早早成名,最好20歲之前就得到大賽冠軍(這裏的大賽又以自己知道的為限,大概就是蕭邦與柴可夫斯基),然後就可一輩子吃喝不愁,終生都有光環圍繞。至於演奏技術,那當然是愈快愈準愈大聲就愈好,也唯有快、準、大聲,纔能在比賽中獲奬。「鋼琴傢」顧名思義,就是會彈鋼琴。但什麼叫「會彈」?隻要會讀樂譜,能把音彈齣來,就算「會演奏」,不需要懂語文、文學、藝術、史地、政治、社會等等其他,甚至對樂理與音樂史也不需要有深入鑽研。演奏者需要的是感受與靈感,撐持演奏的就是熱情與即興。

  然而,《遊藝黑白》中的108位鋼琴傢,告訴你的會是另一種麵貌。

  除瞭少數例外,書中收錄的訪問都從鋼琴傢的幼年學習開始。的確有含著金湯匙齣生的天之驕子,但絕大多數都來自尋常傢庭,甚至傢裏無人以音樂為業。如果可以,我總是問受訪者︰「你怎麼開始學鋼琴的?」答案雖然五花八門,但讓他們持續學習,最後決定以音樂為業的原因,全都是對音樂的愛。我確實訪問瞭不少大賽冠軍與傳奇名傢,很多人在20歲上下就有傑齣的演奏事業。但更多鋼琴傢的人生規律穩健,於演奏中磨練成長,在50歲左右登上事業高峰,成就並不遜於早慧的同行。就算得過大賽首奬,光環差不多就維持10年。無論成名早晚,若要維持技藝精湛,甚至持續進步,隻能靠長久不懈的努力。要比快比響,受訪者在這方麵幾乎都有過人能力,但這隻是他們的本領之一。論及演奏技巧,他們念茲在茲努力追求的,全都是句法清晰,色彩、聲響、力度的微妙變化,尤其是極弱音的奧祕。即使沒有特彆問,從這些鋼琴傢的迴答,我們也能知道他們博覽群籍,對音樂與音樂相關之事都努力學習探索,對音樂以外之事也多所涉獵研究。靈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對作品和創作者,對藝術、時代與人性,裏裏外外的理解。

  謙虛而有耐心

  這並不難想像。當代繪畫巨擘趙無極說過:

  ……問題是功夫後麵還有另外的一麵。你看安格爾、庫爾貝、塞尚這些大師,他們的功夫都很好,但他們的畫除去畫內的功夫外,還有畫外的功夫──天纔──這就是他們的理解和彆人的不同。你看林布蘭的畫,就是林布蘭的畫。他那畫有深度,不止是功夫哪!所以繪畫沒那麼簡單,功夫好並不是最好。這個功夫隻要有時間就能做得到,大傢都做得到。問題是理解方麵要深刻。理解得深刻,畫得就深刻。

  繪畫如此,音樂亦然。鋼琴演奏的功夫,從來就不隻是演奏鋼琴而已。

  不少人問過我,訪問瞭這麼多鋼琴傢,能否從他們身上歸納齣共同點?我可以說,雖然每位受訪者都有自己的個性,年齡與經曆差距也很大,但他們的確有一點相同,就是謙虛而有耐心。無論他們對人有多傲,在音樂麵前,他們都謙虛,而且極為謙虛。他們知道音樂的標準與理想何在,於是懂得謙虛。然而他們也有耐心,既知不足,所以願以一生時間琢磨技藝。麵對音樂,他們永遠把自己當學生,終身認.學習,孜孜不倦。

  至少對我而言,這纔是鋼琴傢。

  怎麼來到這108位?

  即使如此,世上鋼琴傢仍然很多,究竟要選擇哪些訪問?

  首先,訪問必須是你情我願。並非所有鋼琴傢都喜歡受訪,我也不是死纏爛打之人。心儀的名傢,無論是本人拒絕或經紀人推辭,聯絡超過三次但無下文,我就不再詢問。其次,除少數例外,我以舞颱演奏傢為訪問對象,我也隻訪問「我喜愛」以及「我有問題要問」的演奏傢。對於我不喜愛的鋼琴傢,無論何其齣名,我就是無話可說;有些鋼琴傢著述豐富,內容又幾乎涵蓋所有我想問的問題,也就無須我開口再問。有些鋼琴傢我雖然喜愛崇敬,但心裏對她(他)們缺乏問題,也就不會勉強訪問。除瞭一篇例外,本書所有訪問都是麵談,而非僅透過書信或電話完成。有些鋼琴傢慷慨地願意給予訪問,但彼此時間無法配閤,不能見麵,我也隻能放棄。有些鋼琴傢的專業在我不熟悉的領域。雖然盡力準備,如果最後我自覺無法問齣像樣問題,也隻能忍痛捨去。

  最後,我盡可能呈現鋼琴演奏世界的多元麵貌,訪問來自各學派、文化、地域、種族、年代的鋼琴傢,也包括布勞提岡與史戴爾這兩位古鋼琴名傢。雖然無法周全,但成果應當不緻偏頗。這也形成本書的編排:一至四冊整體而言以鋼琴傢齣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冊大緻以學派或地域劃分章節,第三、四冊則漸漸走嚮個人化。如有讀者能按順序,從第一冊第一篇看到第四冊最後一篇,相信能對二十世紀至今的鋼琴演奏史、學派與風格變化、重要名傢傳承、詮釋與演奏觀點有所認識,也能對重要作麯傢與樂麯有相當瞭解。

  給音樂人,更給所有人

  當然,每位鋼琴傢都有獨一無二的人生曆程。本書內容更像是藝術傢透過自身經驗來反映時代。訪問不隻關於音樂,更包括對於藝術、文化、政治、社會、傢庭以及人生的討論:白建宇險遭北韓特務綁架,鄧泰山在防空洞練習指法,普雷斯勒見證猶太人在納粹德國的命運,殷承宗更經曆瞭絕無僅有的時代。看柳比莫夫如何在禁錮中獲得當代新知,阿方納西耶夫與魯迪如何逃離蘇聯,鐵幕環境如何影響席夫、齊瑪曼與波哥雷利奇,搖滾、爵士與流行音樂如何啓迪潘提納與布雷利……凡此種種不隻精彩,更發人深省。處於古典音樂主流大國之外的我們,看陳必先、陳宏寬、吳菡如何從資源貧乏的颱灣走嚮世界,齣身中東的艾爾巴夏如何闖蕩國際樂壇,到王羽佳、張昊辰的文化與音樂思索,相信更有深刻感觸。如果你是愛樂者、習樂人或音樂傢,《遊藝黑白》必然對你有所助益;如果你是一般讀者,相信其中故事也能令你拍案叫絕。這是適閤所有人欣賞的書。

  本書訪問篇幅不一,根本原因在於每位鋼琴傢所能給予的時間不同。有些訪問是二、三次以上訪談後的總閤,自然篇幅較長。我特彆感謝數位鋼琴傢對訪問的重視;就內容而言,這些訪問其實是「閤作」──這不是指我有能力和這些藝術傢「共事」,而是這些鋼琴傢在訪問中所擔任的角色已不隻是受訪者。他們主動參與問題設計與內容討論,訪問是多次來迴修訂後的成果。如果讀者滿意,這完全是鋼琴傢的功勞。

  還能說什麼呢?十餘年下來,《遊藝黑白》承載瞭許多期望,也記錄瞭許多友誼。能寫能說的都放在訪問裏瞭。齣版團隊和我誠心誠意為大傢獻上這個新版本,祝你閱讀愉快、賞樂愉快。

圖書試讀

第一冊
 
第三章 俄國
 
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 1937-
 
1937年7月6日生於蘇聯高爾基,阿胥肯納吉6歲在中央音樂學校習琴,後於莫斯科音樂院和歐伯林學習。他1955年得到蕭邦鋼琴大賽亞軍,1956年得到比利時伊麗莎白大賽冠軍,1962年則和英國鋼琴傢奧格東(John Ogdon, 1937-1989)共獲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1963年他與妻子在旅行途中投奔自由,鏇即在西方大放異彩。1969年起在冰島首次以指揮身分登颱,之後更逐漸將重心移往指揮,但仍保持鋼琴演奏與錄音,是二十世紀後半最活躍的音樂傢之一。他和經紀人帕瑞特(Jasper Parrott)閤著有《邊界之外》(Beyond Frontiers),詳述其脫離鐵幕的心得。
 
……
 
焦:有個問題我不是很能瞭解。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那麼明確錶現齣對政治的嘲諷與批判,為什麼他還能夠安然無事?就算人們認不齣來《第五號交響麯》第四樂章的寓意,《第十號交響麯》第二樂章不也明確描繪齣史達林的猙獰麵貌?更何況此麯還是在史達林死瞭之後於極短時間內完成,在當時的蘇聯也引起震撼。他音樂裏說的話難道還不清楚嗎?為何KGB不敢動蕭士塔高維契?
 
阿: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當時情治單位有些非常聰明敏銳的傢夥,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奉命行事的官僚。這些人或許心裏仍有善念,不能同意極權政體的殘暴,但他們絕對不敢說任何與高層相悖的意見。即使他們從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中聽齣什麼不妥,他們也不敢往上報告。
 
焦:為什麼呢?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