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一~四(震撼增订新版,107万字、108位钢琴家。附珍藏书盒,首刷套书限量作者签名、并赠精美藏书票)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一~四(震撼增订新版,107万字、108位钢琴家。附珍藏书盒,首刷套书限量作者签名、并赠精美藏书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钢琴
  • 音乐家
  • 访谈录
  • 音乐艺术
  • 文化
  • 传记
  • 艺术
  • 黑白
  • 音乐史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吕绍嘉: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极高,音乐人、一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
  林怀民:元溥的书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充满人的体温,可亲可爱。只有元溥有这本事!
  张艾嘉:作为读者,我除了感谢,更期待他带我聆听更多精彩的演出。
  几米:何其幸运,有这套书为我们开启一扇神奇的音乐之窗。
  杨照:《游艺黑白》其实从未过时,从旧版到新版,见证的是元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见!

  当今音乐世界第一套、第一手顶尖钢琴家访谈录──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12週年最新版!
  艺文名家吕绍嘉、林怀民、张艾嘉、几米、杨照、詹宏志 倾心推荐!
  创作歌手安溥 设计统筹‧绘图
  献给音乐人,更送给所有人!

  《游艺黑白》原于2007年8月初次出版,主要收录作者焦元溥于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3万字。

  2019年全新版本,不只更新并浓缩原作、为30位钢琴家增加新内容,更增添53位钢琴家与一位大提琴家,成为收录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录。

  亲自拜访、聆听、讨论、反覆修订……乐评家焦元溥二十年来田野调查,遍访世界钢琴巨擘,畅谈当代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兼及重要作曲家与乐曲、钢琴家学习历程的珍贵现场纪录!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The Colors between Black and White》访问内容不只关于音乐,更包括艺术、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人生的探索。

  精彩的一百多篇划时代对谈,字字珠玑,宛如悠远无垠的灵魂乐曲阵阵传来。

  套书说明
  一至四册整体而言以钢琴家出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册大致以学派或地域划分章节,第三、四册则渐渐走向个人化。如有读者能按顺序,从第一册第一篇看到第四册最后一篇,相信能对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有所认识,也能对重要作曲家与乐曲有相当了解。

  第一册提要(1912-1944)
  无法随身携带,价格更不便宜,钢琴,偏偏就是能以其强大多变的表现力,让无数音乐天才甘心奉献一生,使它成为曲目最丰富、学习者最多,乐器中的至尊。也因如此,钢琴不再只是乐器,而是人类文化的缩影。钢琴家也不只是钢琴家,更是时代递嬗悲欢的见证。

  收录在第一册的钢琴名家,多是各演奏学派的重要传人、名动公卿的大师与顶尖赛事得主,更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不可或缺的要角。在访问中不只能听他们谈音乐和演奏,讨论作曲家与作品,更可借由他们的经验理解城市文化、国族动盪与政治外交,听到来自奥地利、德国、匈牙利、西班牙、法国、罗马尼亚、俄国、亚美尼亚、乔治亚、乌克兰、美国与亚洲,种种不为人知的惊奇故事──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学琴,怎样以音乐于九死中搏得一生,谁也没想到,钢琴家的人生竟能如此丰富,和他们的艺术见解一样珍贵且精彩。

  这是媲美小说的真实传奇,也是能让人一读再读,时时参考学习的纸上大师班,欢迎大家一起展开书页,进入《游艺黑白》的世界!

  第二册提要(1944-1953)
  收录于第二册的钢琴家,几乎皆出生于1944至1953这十年之间。这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成为超级强权,世界秩序重组的时代,也是百废待举,从断垣残壁重新出发,求新也求变的时代。大环境如此,钢琴家反映世局,悲欢离合、幸运无奈,都在音乐里细说从头。

  访问记录了许多惊人过往:来自苏联的鲁迪与阿方纳西耶夫,以不同方式投奔自由,过程险象环生;白建宇夫妇险遭北韩特务绑架,曾是昔日欧洲各报头条。然而陈必先含辛茹苦的学琴过程,或许更令人讶异与震撼。此外,就像她和诸多现代作曲巨擘的往来合作,是无法磨灭的精彩故事,本册内容中音乐教母布兰洁给列文与罗杰的「无言之教」,1970年萧邦大赛冠军欧尔颂得到贵人良师帮助的奇缘,以及南美巨匠费瑞尔以音乐找到自己的过往,在在感人至深。本册除了俄国、法国、匈牙利、德国、美国,更增加英国、韩国与巴西钢琴家的视角,还有「匈牙利三杰」中柯奇许最新也是最后的访问,内容涵盖诸多作曲大师风格与经典作品的仔细剖析,过人洞见弥足珍贵。

  第三册提要(1954-1965)
  《游艺黑白》收录许多独家访问内容,第三册的齐玛曼与波哥雷里奇访问,更是独家中的独家:这是他们近三十年来的唯一长篇访问,后者内容更超过十年追踪,甚至包括受访者亲自解析自己的演奏录音,跟着聆听必然大增赏乐功力。

  同样超过十年追踪的还有邓泰山、贺夫、巴福杰与齐柏丝坦。听他们讲述音乐与演奏的道理,或是境遇奇绝的人生,都能收获满满,尤其是邓泰山分析如何在钢琴上歌唱,贺夫对乐曲的思考心法。加上陈宏宽克服手伤、近乎神祕的浴火重生,布劳提冈与史戴尔对古钢琴与历史钢琴的演奏提点,以及吴菡与芬柯极其细腻精到、堪称全方位的室内乐欣赏与演奏剖析,阅读这些访问不只令人茅塞顿开,更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本册访问增加来自波兰、克罗埃西亚、荷兰、加拿大、瑞典、越南、黎巴嫩与日本的受访者,内容除了音乐,更包括文学、艺术、政治、电影、宗教、社会,甚至涵盖流行音乐与311震灾,让我们以钢琴家的心灵与视角观看世界。

  第四册提要(1968-1990)
  钢琴家一如世界,多元、缤纷、灿烂。无论就风格或曲目,收录于第四册的钢琴家,整体而言较前辈展现出更大的融合性,学派与地域背景对他们而言,像是遥远的过去,他们的诠释角度也更面向世界。也在最后一册,我们更能看到亚洲有属于自己的欣赏角度与聆听观点,亚洲钢琴家能在努力深入了解后,以东方文化丰富古典音乐的内涵,为这门艺术开创更宽广的表现可能。「距离一样远,也就一样近。」只要我们够虔诚谦虚,也够积极认真,亚洲音乐家与爱乐者可以深入各类音乐,比西欧诸国彼此之间更没有距离。

  作为《游艺黑白》最年轻的受访者,本册钢琴家也最是古典音乐的现在进行式,活生生的二十一世纪音乐史,无论是音乐或生活,他们每位都有精彩故事,英国钢琴家路易士的习乐与习琴历程,陈毓襄与刘孟捷的技巧发展,更几无前例可循。布雷利与纪新访问,可说「为读者量身订制」,访谈充分涵盖他们希望讨论的议题与传达的想法,值得大家细心品味。

好评推荐

  结合对钢琴音乐的赤子之爱与渊博学养,焦元溥是能直探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性情中人。因此《游艺黑白》不仅是他二十年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的珍贵纪录,更是处处闪烁人生智慧,探究生命真理的精彩故事。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极高,音乐人、一般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吕绍嘉

  我没学过音乐,编舞时自卑而焦虑。读元溥的书,去听他提到的音乐,久而久之,竟然「不会作诗也会吟」。元溥的书让人觉得古典音乐充满人的体温,可亲可爱。只有元溥有这本事!──林怀民
 
  焦元溥带我迈入古典音乐第一步由于这一步,我排除了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莫名抗拒,也开始明白为何年轻的他如此着迷于这些几百年前的创作,以及一生都在和古典音乐谈恋爱的演奏家。每一首曲子都是情感,一如元溥的每一篇访问。作为读者,我除了感谢,更期待他带我聆听更多精彩的演出。在此,就不如先好好享受他《游艺黑白》的最新版。──张艾嘉

  何其幸运,有这套书为我们开启一扇神奇的音乐之窗。看见当代的传奇钢琴家,如何奏出最动人的音乐⋯⋯──几米

  十二年之后,等到了《游艺黑白》的新版。旧版问世时,焦元溥是台湾音乐界一颗前所未见的奇异新星,用这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深邃而美丽的钢琴音乐世界;新版堂皇脱胎时,焦元溥已然创造了自身独特的一块音乐鑑赏、策画、推广领域,不只是改变了台湾古典音乐演奏与聆听环境,还将影响力拓展到大陆及日本等地。《游艺黑白》其实从未过时,从旧版到新版,见证的是元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更自信的洞见,而要能有这样的成长,仰赖的是他更辛勤不懈的努力──聚集108位顶尖钢琴家的人生与音乐告白于一书,这背后的准备与坚持,应该足可另外再写成一本书吧!──杨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焦元溥


  1978年生于台北。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Fletcher School)法律与外交硕士、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乐学博士,大英图书馆爱迪生研究员。自十五岁起于杂志报章发表文字作品,涵盖乐曲研究、诠释讨论、音乐家访问、国际大赛报导、文学创作、翻译与剧本改编,着有《乐来乐想》、《听见萧邦》、《乐之本事》与《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中、日文版)等专书十余种,也担任国家交响乐团(NSO)「焦点讲座」策划,「20X10萧邦音乐节」和「Debussy Touch钢琴音乐节」艺术总监,以及台中古典音乐台与Taipei Bravo电台「焦点音乐」和「NSO Live云端音乐厅」广播主持人,前者获金钟奖最佳非流行音乐节目奖(2013),近年更制作并主讲音频节目「焦享乐:古典音乐入门指南」与「焦享乐: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史」(看理想)。
 

图书目录

第一册
序:给音乐人,更给所有人

第一章 欧洲
前言 不只是钢琴,也不只是钢琴家
桑多尔(György Sándor, 1912-2005)
普雷斯勒(Menahem Pressler, 1923-)
巴杜拉─史寇达(Paul Badura-Skoda, 1927-)
德慕斯(Jörg Demus, 1928-2019)
阿楚卡罗(Joaquín Achúcarro, 1932-)
瓦萨里(Tamás Vásáry, 1933-)
 
第二章 法国
前言 法国钢琴学派在二十世纪的转变
布提(Roger Boutry, 1932-)
安垂蒙(Philippe Entremont, 1934-)
帕拉史基维斯柯(Théodore Paraskivesco, 1940-)
 
第三章 俄国
前言 俄国钢琴学派的传承
史塔克曼(Naum Shtarkman, 1927-2006)
戴维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1928-)
巴许基洛夫(Dmitri Bashkirov, 1931-)
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 1937-)
雅布隆丝卡雅(Oxana Yablonskaya, 1938-)
薇莎拉丝(Elisso Virsaladze, 1942-)
凯尔涅夫(Vladimir Krainev, 1944-2011)
 
第四章 美国
前言 从旧世界到新大陆
杜蕾克(Rosalyn Tureck, 1914-2003)
史兰倩丝卡(Ruth Slenczynska, 1925-)
坚尼斯(Byron Janis, 1928-)
佛莱雪(Leon Fleisher, 1928-)
葛拉夫曼(Gary Graffman, 1928-)
康宁(Martin Canin, 1930-2019)
薛曼(Russell Sherman, 1930-)
罗文涛(Jerome Lowenthal, 1932-)
 
第五章 亚洲
前言 钢琴演奏在亚洲
傅聪(Fou Ts’ong, 1934-)
殷承宗(Yin Cheng-Zong, 1941-)
王青云(Bobby Wang, 1943-)
 
钢琴家访谈纪录表
索引
 
第二册
第一章 欧洲
前言 二战后的欧洲音乐教育
朗基(Dezső Ránki, 1951-)
柯奇许(Zoltán Kocsis, 1952-2016)
席夫(András Schiff, 1953-)
欧匹兹(Gerhard Oppitz, 1953-)
唐纳修(Peter Donohoe, 1953-)
 
第二章 俄国
前言 从俄罗斯到苏维埃
柳比莫夫(Alexei Lubimov, 1944-)
蕾昂丝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 1945-)
阿列克西耶夫(Dmitri Alexeev, 1947-)
阿方纳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 1947-)
贝尔曼(Boris Berman, 1948-)
费亚多(Vladimir Viardo, 1949-)
鲁迪(Mikhail Rudy, 1953-)
 
第三章 法国
前言 挥别传统做自己
胡米耶(Jacques Rouvier, 1947-)
柯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 1948-)
拉贝克姐妹(Katia & Marielle Labèque, 1950-/1952-)
贝洛夫(Michel Béroff, 1950-)
海瑟(Jean-François Heisser, 1950-)
罗杰(Pascal Rogé, 1951-)
卡萨里斯(Cyprien Katsaris, 1951-)
安洁黑(Brigitte Engerer, 1952-2012)
 
第四章 亚洲
前言 自亚洲绽放的世界之光
白建宇(Kun Woo Paik, 1946-)
陈必先(Chen Pi-hsien, 1950-)
 
第五章 美洲
前言 从北美洲到南美洲
寇瓦契维奇(Stephen Kovacevich, 1940-)
费瑞尔(Nelson Freire, 1944-)
列文(Robert Levin, 1947-)
欧尔颂(Garrick Ohlsson, 1948-)
欧蒂丝(Cristina Ortiz, 1950-)
 
钢琴家访谈纪录表
索引
 
第三册
第一章 齐玛曼
前言 音乐见天地,一人一世界
齐玛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
 
第二章 法国和俄国
前言 演奏学派的回顾与省思
艾玛德(Pierre-Laurent Aimard, 1957-)
路易沙达(Jean-Marc Luisada, 1958-)
穆拉洛(Roger Muraro, 1959-)
提鲍德(Jean-Yves Thibaudet, 1961-)
巴福杰(Jean-Efflam Bavouzet, 1962-)
特鲁珥(Natalia Troull, 1956-)
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 1958-)
薛巴可夫(Konstantin Scherbakov, 1963-)
齐柏丝坦(Lilya Zilberstein, 1965-)
 
第三章 波哥雷里奇
前言 保持自我,才是人间最艰困的挑战
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958-)
 
第四章 欧洲和美洲
前言 文化交流与时空探索
布劳提冈(Ronald Brautigam, 1954-)
史戴尔(Andreas Staier, 1955-)
洛提(Louis Lortie, 1959-)
贺夫(Stephen Hough, 1961-)
海夫利格(Andreas Haefliger, 1962-)
潘提纳(Roland P?ntinen, 1963-)
法拉达(Stefan Vladar, 1965-)
 
第五章 亚洲和中东
前言 从中东走向世界,将世界带往亚洲
魏乐富(Rolf-Peter Wille , 1954-)与叶绿娜(Lina Yeh, 1955-)
陈宏宽(Hung0-Kuan Chen, 1958-)
邓泰山(Dang Thai Son, 1958-)
艾尔巴夏(Abdel Rahman El Bacha, 1958-)
吴菡(Wu Han , 1959-)与芬柯(David Finckel, 1951-)
小山实稚惠(Michie Koyama, 1959-)
 
钢琴家访谈纪录表
索引
 
第四册
第一章 1968-1976
前言 迎向无国界的地球村
布雷利(Frank Braley, 1968-)
萨洛(Alexandre Tharaud, 1968-)
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 1969-)
安德谢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 1969-)
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 1970-)
陈毓襄(Gwhyneth Chen, 1970-)
弗格特(Lars Vogt, 1970-)
横山幸雄(Yukio Yokoyama, 1971-)
刘孟捷(Meng-Chieh Liu, 1971-)
纪新(Evgeny Kissin, 1971-)
费尔纳(Till Fellner, 1972-)
卢冈斯基(Nikolai Lugansky, 1972-)
路易士(Paul Lewis, 1972-)
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 1973-)
列夫席兹(Konstantin Lifschitz, 1976-)
 
第二章 1976-1990
前言 千山万水,只是开始
安宁(Ning An, 1976-)
简佩盈(Gloria Chien, 1977-)
艾卡德斯坦(Severin von Eckardstein, 1978-)
陈萨(Sa Chen, 1979-)
寇柏林(Alexander Kobrin, 1980-)
李嘉龄(Ka Ling Colleen Lee, 1980-)
夏玛优(Bertrand Chamayou, 1981-)
严俊杰(Chun-Chieh Yen, 1983-)
伽佛利佑克(Alexander Gavrylyuk, 1984-)
布列哈齐(Rafał Blechacz, 1985-)
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1985-)
王羽佳(Yuja Wang, 1987-)
张昊辰(Haochen Zhang, 1990-)
 
后记:专访焦元溥
钢琴家访谈纪录表
索引
译名原文对照表
 

图书序言



给音乐人,更给所有人


  《游艺黑白》其实不完全是我的着作,而是受访钢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个兴奋又感动的见证者,把所见所闻的诸多故事记录下来,让那些话语能够由声音变成文字,留下原本该消失的美妙片刻──从台北、台中、高雄、波士顿、纽约、巴黎、波尔多、布鲁塞尔、维也纳、伦敦、牛津、华沙、布达佩斯、莫斯科、马德里、韦比尔、汉诺威、慕尼黑、柏林、汉堡、科隆、香港、东京、大坂、首尔、上海、深圳、鼓浪屿、广州、北京的餐厅、咖啡馆、琴房、教室、旅馆房间、音乐厅后台、钢琴家客厅甚至医院病房,到每一位爱书人、爱乐人的手上……

  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自己居然走到了这里。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于 2007年8月初次出版,主要收录我自2002至2007年之间的钢琴家访问,共53篇、55位钢琴家,53万字。现在的2019年新版,舍弃法国与俄国学派两篇导论,更新与浓缩原访问内容至44万字,之后再行增补。原来55位钢琴家中,有30位增加新内容。新版又添53位钢琴家访问,加上与吴菡一同受访的大提琴家芬科,成为收录106篇访问、107万字、108位钢琴家、109位音乐家的访问录。

  规模之大,实非计画开始时所料。访问之累、写作之苦与校稿之烦,更令我常生悔不当初之叹。不过无论多累多苦多烦,还冒着出版公司被写垮的风险,新版《游艺黑白》总算出现在大家面前。一群人的执拗憨傻,最终还是有了成果。

  为何要访问?问题哪里来?
 
  最初想做访问,在于我想回答心里的疑问。问题,其实也反映出访问者是谁。在《游艺黑白》里,我的问题大致来自于这五种身分:

  爱乐者

  我从10岁开始欣赏古典音乐。这三十年来自己变化很多,连求学专业都有更改,但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始终是不变的兴趣,更从兴趣变成热忱。多年聆听,当然积累许多疑问。无解的想求解,已有答案的也想知道他人看法。《游艺黑白》的访问很大一部分围绕在作曲家与作品,尤其是钢琴家的诠释心得。我们能自演奏成果中得到诸多观点,包括不少不照乐谱指示的例子。这背后道理究竟为何?与其闭门推想,何不听听演奏者本人的说法?无论同意与否,我相信这些见解必能激发我们的想像、增加品赏的滋味,也能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唱片蒐集者

  爱乐者并不必然是唱片蒐集者,但我可以很客观地说,至少就钢琴家与钢琴音乐而言(包含协奏曲与含钢琴的室内乐),我是有一定规模的收藏者,也是认真欣赏录音的聆听者。一如演出,录音背后可能也有非常精彩的故事,绝对得记录。许多经典录音具有不逊于乐谱本身的影响力,成为当代与后世聆赏者的参考甚至依据。如此指标性的诠释,是否也对演奏者产生影响?无缘现场聆赏的昔日大师,借着录音流芳百世。新生代钢琴家如何听录音,如何看前辈名家与其立下的典范?「业内」与「业外」,观点会有多么不同?这也包括于我的问题之内。

  学过钢琴的人

  我4岁开始上钢琴课,断断续续学了10年。虽然没有培养出什么了不起的演奏能力,但钢琴的确是我最能理解其演奏原理、辨别演奏差异的乐器,也是我花最多心力欣赏的乐器,即使我是「音乐迷」而非「钢琴迷」。我的访问不会避免讨论演奏技术──某些钢琴家还有独到的功夫与心路历程,不讨论说不过去──但我总是写得相当小心。语言有两面性;我无法用文字将我的想法毫无遗漏地传达给读者,也无法阻止读者从我的文字中读出我没想过的弦外之音。钢琴技巧是非常复杂的学问,若无现场示范,很难仅用言语说明。我曾因某段落苦练无所得,打电话向数位钢琴家求助。但我后来发现,我理解的和他们想教的,根本南辕北辙。如果我仍会误解电话中详细讨论的结果,那么透过书面文字来学习技巧,显然更不妥当。在访问中我所记录的技巧讨论,多是大方向与大原则,希望读者也.思明辨。

  国际关系研究生与音乐学博士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拉赫曼尼诺夫钢琴音乐的演奏风格变化。除了作品,这也牵涉到演奏学派、风格与传统,钢琴音乐的源流与演变,钢琴工业的制造变化以及对作曲家的评价等等。我的硕士论文讨论冷战时期美苏与美中之间文化外交里的音乐活动,这包括国际政治、冷战局势、外交折冲与文化交流。这些议题,一如我关心的作曲家与作品,自然会在访问中出现,而且是多次出现──我把访问视为田野调查,必须尽可能调查整体,才会得到较清楚的面貌。在访问前我尽可能做足功课,熟悉已存的调查结果。一方面避免问受访者已回答过无数次的问题,一方面也可在原有回答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讨论,或更正或更新先前访问。如果某议题在某钢琴家的中文或英文访问中已被详细讨论,或钢琴家已有充分个人论述,我多半会把篇幅留给未广泛见诸文字的问题。

  此外,我特别重视受访钢琴家与当代作曲家的关系,希望他们在录音之外也留下与作曲家合作心得的文字纪录。对于在特定作曲家或曲类有特别心得与成就的钢琴家,我也在访问中设计专题,比如和阿胥肯纳吉讨论萧士塔高维契与拉赫曼尼诺夫,和坚尼斯与傅聪讨论萧邦,和齐玛曼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和陈必先讨论荀贝格与布列兹,和薇莎拉丝讨论舒曼,和列文讨论莫札特,和巴福杰与贝洛夫等人讨论德布西,和桑多尔与柯奇许讨论巴尔托克,和普雷斯勒、吴菡、布雷利讨论室内乐,和所有梅湘与李给替(Gyorgy Ligeti, 1923-2006)指导过的钢琴家讨论他们……。他们的诠释成就已经深刻影响我们对这些作曲家的看法,我希望尽可能记录下他们的诠释智慧。

  最后,我非常喜爱历史,也注重知识传承。我坚信无论演奏者多么天才横溢,教育与学习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几乎不会遗漏关于学习过程的讨论。这里面有太多精彩感人的故事。那不只关乎音乐,更关乎人生,期待你在翻阅中获得惊喜。

  爱乐者

  「研究必须发自问题,而且是真心想解答的问题。」──在我写作博士论文过程中,指导教授不只一次提醒,「无论研究到哪个阶段,都不该忘却初衷,必须回到那个提问的自己」。即使累积了知识与经验,拥有不同以往的解析能力,但音乐最后仍必须是音乐,可以用脑,但更要用心去聆听。这和有多少唱片、能否演奏乐器无关,也和学位或学问无涉,只和是否喜爱音乐有关。这是《游艺黑白》写作最大的动力,也是所有问题与讨论最后的依归。你不需要是专家学者,也不需要对版本、师承、学派、技法、乐理有任何研究,只要对音乐感兴趣,《游艺黑白》就是为你而写的作品。它终究会让你更理解音乐,也更理解演奏家。
是的,更理解演奏家。

  钢琴家,和你想的不一样!

  很多人心中,古典音乐家的形象是这样的:

  总是穿得很体面,甚至华丽炫目。古典音乐是高深艺术,只有富贵阶级才能学习,也只有富贵阶级方能理解。能享大名的演奏家,都是早早成名,最好20岁之前就得到大赛冠军(这里的大赛又以自己知道的为限,大概就是萧邦与柴可夫斯基),然后就可一辈子吃喝不愁,终生都有光环围绕。至于演奏技术,那当然是愈快愈准愈大声就愈好,也唯有快、准、大声,才能在比赛中获奖。「钢琴家」顾名思义,就是会弹钢琴。但什么叫「会弹」?只要会读乐谱,能把音弹出来,就算「会演奏」,不需要懂语文、文学、艺术、史地、政治、社会等等其他,甚至对乐理与音乐史也不需要有深入钻研。演奏者需要的是感受与灵感,撑持演奏的就是热情与即兴。

  然而,《游艺黑白》中的108位钢琴家,告诉你的会是另一种面貌。

  除了少数例外,书中收录的访问都从钢琴家的幼年学习开始。的确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但绝大多数都来自寻常家庭,甚至家里无人以音乐为业。如果可以,我总是问受访者︰「你怎么开始学钢琴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让他们持续学习,最后决定以音乐为业的原因,全都是对音乐的爱。我确实访问了不少大赛冠军与传奇名家,很多人在20岁上下就有杰出的演奏事业。但更多钢琴家的人生规律稳健,于演奏中磨练成长,在50岁左右登上事业高峰,成就并不逊于早慧的同行。就算得过大赛首奖,光环差不多就维持10年。无论成名早晚,若要维持技艺精湛,甚至持续进步,只能靠长久不懈的努力。要比快比响,受访者在这方面几乎都有过人能力,但这只是他们的本领之一。论及演奏技巧,他们念兹在兹努力追求的,全都是句法清晰,色彩、声响、力度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极弱音的奥祕。即使没有特别问,从这些钢琴家的回答,我们也能知道他们博览群籍,对音乐与音乐相关之事都努力学习探索,对音乐以外之事也多所涉猎研究。灵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对作品和创作者,对艺术、时代与人性,里里外外的理解。

  谦虚而有耐心

  这并不难想像。当代绘画巨擘赵无极说过:

  ……问题是功夫后面还有另外的一面。你看安格尔、库尔贝、塞尚这些大师,他们的功夫都很好,但他们的画除去画内的功夫外,还有画外的功夫──天才──这就是他们的理解和别人的不同。你看林布兰的画,就是林布兰的画。他那画有深度,不止是功夫哪!所以绘画没那么简单,功夫好并不是最好。这个功夫只要有时间就能做得到,大家都做得到。问题是理解方面要深刻。理解得深刻,画得就深刻。

  绘画如此,音乐亦然。钢琴演奏的功夫,从来就不只是演奏钢琴而已。

  不少人问过我,访问了这么多钢琴家,能否从他们身上归纳出共同点?我可以说,虽然每位受访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年龄与经历差距也很大,但他们的确有一点相同,就是谦虚而有耐心。无论他们对人有多傲,在音乐面前,他们都谦虚,而且极为谦虚。他们知道音乐的标准与理想何在,于是懂得谦虚。然而他们也有耐心,既知不足,所以愿以一生时间琢磨技艺。面对音乐,他们永远把自己当学生,终身认.学习,孜孜不倦。

  至少对我而言,这才是钢琴家。

  怎么来到这108位?

  即使如此,世上钢琴家仍然很多,究竟要选择哪些访问?

  首先,访问必须是你情我愿。并非所有钢琴家都喜欢受访,我也不是死缠烂打之人。心仪的名家,无论是本人拒绝或经纪人推辞,联络超过三次但无下文,我就不再询问。其次,除少数例外,我以舞台演奏家为访问对象,我也只访问「我喜爱」以及「我有问题要问」的演奏家。对于我不喜爱的钢琴家,无论何其出名,我就是无话可说;有些钢琴家着述丰富,内容又几乎涵盖所有我想问的问题,也就无须我开口再问。有些钢琴家我虽然喜爱崇敬,但心里对她(他)们缺乏问题,也就不会勉强访问。除了一篇例外,本书所有访问都是面谈,而非仅透过书信或电话完成。有些钢琴家慷慨地愿意给予访问,但彼此时间无法配合,不能见面,我也只能放弃。有些钢琴家的专业在我不熟悉的领域。虽然尽力准备,如果最后我自觉无法问出像样问题,也只能忍痛舍去。

  最后,我尽可能呈现钢琴演奏世界的多元面貌,访问来自各学派、文化、地域、种族、年代的钢琴家,也包括布劳提冈与史戴尔这两位古钢琴名家。虽然无法周全,但成果应当不致偏颇。这也形成本书的编排:一至四册整体而言以钢琴家出生年排序,但第一、二册大致以学派或地域划分章节,第三、四册则渐渐走向个人化。如有读者能按顺序,从第一册第一篇看到第四册最后一篇,相信能对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学派与风格变化、重要名家传承、诠释与演奏观点有所认识,也能对重要作曲家与乐曲有相当了解。

  给音乐人,更给所有人

  当然,每位钢琴家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历程。本书内容更像是艺术家透过自身经验来反映时代。访问不只关于音乐,更包括对于艺术、文化、政治、社会、家庭以及人生的讨论:白建宇险遭北韩特务绑架,邓泰山在防空洞练习指法,普雷斯勒见证犹太人在纳粹德国的命运,殷承宗更经历了绝无仅有的时代。看柳比莫夫如何在禁锢中获得当代新知,阿方纳西耶夫与鲁迪如何逃离苏联,铁幕环境如何影响席夫、齐玛曼与波哥雷利奇,摇滚、爵士与流行音乐如何启迪潘提纳与布雷利……凡此种种不只精彩,更发人深省。处于古典音乐主流大国之外的我们,看陈必先、陈宏宽、吴菡如何从资源贫乏的台湾走向世界,出身中东的艾尔巴夏如何闯荡国际乐坛,到王羽佳、张昊辰的文化与音乐思索,相信更有深刻感触。如果你是爱乐者、习乐人或音乐家,《游艺黑白》必然对你有所助益;如果你是一般读者,相信其中故事也能令你拍案叫绝。这是适合所有人欣赏的书。

  本书访问篇幅不一,根本原因在于每位钢琴家所能给予的时间不同。有些访问是二、三次以上访谈后的总合,自然篇幅较长。我特别感谢数位钢琴家对访问的重视;就内容而言,这些访问其实是「合作」──这不是指我有能力和这些艺术家「共事」,而是这些钢琴家在访问中所担任的角色已不只是受访者。他们主动参与问题设计与内容讨论,访问是多次来回修订后的成果。如果读者满意,这完全是钢琴家的功劳。

  还能说什么呢?十余年下来,《游艺黑白》承载了许多期望,也记录了许多友谊。能写能说的都放在访问里了。出版团队和我诚心诚意为大家献上这个新版本,祝你阅读愉快、赏乐愉快。

图书试读

第一册
 
第三章 俄国
 
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 1937-
 
1937年7月6日生于苏联高尔基,阿胥肯纳吉6岁在中央音乐学校习琴,后于莫斯科音乐院和欧伯林学习。他1955年得到萧邦钢琴大赛亚军,1956年得到比利时伊丽莎白大赛冠军,1962年则和英国钢琴家奥格东(John Ogdon, 1937-1989)共获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1963年他与妻子在旅行途中投奔自由,旋即在西方大放异彩。1969年起在冰岛首次以指挥身分登台,之后更逐渐将重心移往指挥,但仍保持钢琴演奏与录音,是二十世纪后半最活跃的音乐家之一。他和经纪人帕瑞特(Jasper Parrott)合着有《边界之外》(Beyond Frontiers),详述其脱离铁幕的心得。
 
……
 
焦:有个问题我不是很能了解。萧士塔高维契的音乐那么明确表现出对政治的嘲讽与批判,为什么他还能够安然无事?就算人们认不出来《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寓意,《第十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也明确描绘出史达林的狰狞面貌?更何况此曲还是在史达林死了之后于极短时间内完成,在当时的苏联也引起震撼。他音乐里说的话难道还不清楚吗?为何KGB不敢动萧士塔高维契?
 
阿: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时情治单位有些非常聪明敏锐的家伙,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奉命行事的官僚。这些人或许心里仍有善念,不能同意极权政体的残暴,但他们绝对不敢说任何与高层相悖的意见。即使他们从萧士塔高维契的音乐中听出什么不妥,他们也不敢往上报告。
 
焦:为什么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意义,在我看来,远远超出了“访谈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二十世纪末至今钢琴艺术发展史的生动画卷,通过108位重量级钢琴家的视角,展现了音乐世界的变迁、风格的演进、以及艺术家们对艺术永恒的追求。107万字,这个庞大的体量,让我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的书,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底蕴。我期待着在书中发现不同代钢琴家之间的传承与创新,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又为钢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附带的书盒和藏书票,更是为这份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对音乐文化的珍藏。首刷套书限量作者签名,则让我有一种参与感,仿佛自己成为了这段音乐历史的见证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听他们的演奏。然而,能够有机会“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体验。这套《游艺黑白》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108位钢琴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选择了钢琴作为自己表达的方式。我想象着,在这些访谈中,一定充满了各种令人惊叹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引导他们袒露心声,又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思想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我尤其期待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如何在舞台上战胜紧张、以及如何在创作中寻找灵感的细节。那份沉甸甸的书盒和限量签名,让我觉得这份阅读体验更加尊贵,仿佛是与这些伟大的音乐灵魂进行了一次私密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震撼增订新版”的标题所蕴含的深意。我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在已经如此庞大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增订和完善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增减,更可能包含了对原有内容的深度挖掘、对新近出现的音乐现象的解读,以及对钢琴艺术发展脉络的持续追踪。107万字,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它足以承载多少关于音乐、人生、时代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其中新增的内容,看看是否有我特别喜爱的演奏家的新访谈,或者对某些经典曲目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附赠的精美藏书票,也似乎在暗示着,这是一套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时的阅读快感,更是一段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旅程。首刷套书限量作者签名,这让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份独特的纪念,也更加坚信这本书的价值。

评分

读完前几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钢琴家演奏技巧的描述,而是将笔触深入到他们成长的环境、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在音乐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挑战与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访谈录,更像是一次次心灵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入理解和共情的倾听者。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多样,有时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又是犀利的观点碰撞,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激发思考。108位钢琴家,这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巨匠,想必也有一些我之前不太了解但同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拓宽我对钢琴艺术的认知边界,了解那些在聚光灯之外,同样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灵魂。附带的藏书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配件,但却充满了仪式感,让这套书在我心中更加珍贵。

评分

这套书的厚重感在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扑面而来,沉甸甸的书盒里装着四本厚实的书,光是看着就觉得内容量惊人。我一直以来都对古典音乐,尤其是钢琴演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对那些伟大的钢琴家们的生活和思想了解得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他们音乐作品的欣赏层面。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户。光是封面设计,那种简洁而又不失艺术感的黑白风格,就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仿佛预示着里面会是一场关于音乐、人生、以及艺术哲思的深度对话。107万字、108位钢琴家,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令人惊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庞大的篇幅里,作者是如何捕捉到每一位大师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精髓的。附带的珍藏书盒和限量作者签名,更是让这份期待感倍增,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购买了一套书,更是收藏了一份沉甸甸的艺术馈赠。首刷套书限量作者签名,这个细节无疑是对忠实读者的极大回馈,也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