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史
  • 经济史学
  • 话语体系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中国史
  • 知识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经济史学作为一门严格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西方,经济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19世纪晚期从历史学中分野而来。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原来历史学中有关经济的内容,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平准书》为标志的「食货之学」开始算起,中国传统经济史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官修「正史」中几乎都有「食货志」。成书于唐代、被列为「十通」之首的《通典》,其内容分为九门,而以《食货典》开其头;宋代以来,地方志的编纂方兴未艾,而「食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经济史在中国传统史书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史书中有关经济的记载,无疑成为我们今天所能继承的丰厚文化遗产。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曾出现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1927-1937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使得当时经济史研究的实践性和理论针对性非常强,产生了一批至今仍影响巨大的重要研究成果和重要人物;第二个高潮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中国改革开放至今,虽然中国经济史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甚至在经济学院完全取消了经济史课程,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期,经济史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和纵深发展的格局,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均值得一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专题
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佈局之调整——以江南制造局迁建为例           19
一、「移设堂奥之区」:甲午战后初期军事工业佈局调整  20
二、「就原有局厂切实扩充」:庚子事变前后区位调整的中断    24
三、从分散到集中:清末军事工业佈局新方案的提出       27
四、晚清统筹军事工业佈局方案之执行与调整         35
五、结论    39
干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丰年米贵」问题探析         42
一、干隆时期长江中游米价变动分析     43
二、干隆时期长江中游的「丰年米贵」问题   46
三、干隆前期清政府应对「丰年米贵」的政策调整 48
四、地区农业结构变化          51
五、结语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东北人才工作的展开         54
一、东北经济恢复工作中,技术人才队伍的加强     54
二、抓好科学研究工作 培养科技人才 58
三、工人阶级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60
四、苏联专家的帮助加速东北经济恢复 62

财政与货币史专题
金宣宗贞祐年间货币政策大讨论探微     65
一、政策背景及其必要性      66
二、讨论过程及主要主张      72
三、结果及政策走向    77
由虚及实:宋代内藏库借贷模式的流变 80
一、习惯面相:内藏库的借贷蠲免模式 81
二、支借偿还:内藏库的潜在收入模式 83
三、虚实相继:内藏库借贷的双重模式 85
四、结语    89
近代宁波的洋银流入与货币结构   90
一、清中前期的贸易和洋银流入情形     91
二、埠际之间洋银的流动与进出数量     93
三、市面洋银的使用情形      96
四、清季浙省厘金中的货币结构   101
五、洋银在农村的使用情形 108
六、结语    111

经济制度史专题
明清湘江河道社会管理制度及其演变     113
一、引言    113
二、湘江河道社会管理制度演变之原因与过程         116
三、湘江河道社会管理新制度之落实与实效   123
四、结论    127
船钞的收与支:近代关税史的一个侧面 130
一、已有研究及存在问题分析        131
二、近代海关船钞的征收      133
三、近代海关船钞的功能与分配   139
四、结语    145

历史经济地理专题
历史空间数据可视化与经济史研究——以近代中国粮食市场为例       147
一、历史数据可视化的发展历程   147
二、可视化在经济史中的使用        154
三、为何要对清代粮价进行可视化分析 159
四、基于GIS的清代南方粮食价格空间可视化         162
五、中国旧海关统计的粮食网络可视化 168
六、总结    174
清代粮价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演变研究(1738—1820) 175
一、问题的提出:清代粮价研究的空间视角   175
二、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177
三、粮价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演变   183
四、小结    195

经济思想史专题
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事业集合」思想 197
一、对「事业集合」趋势的认识   198
二、「事业集合」内涵及维度的理解       200
三、「事业集合」的利益分析          204
四、「事业集合」的弊端总结          209
五、结语    211
「耕者有其田」的继承和发展——论中国土地市场化制度改革的思想解放        212
一、「耕者有其田」思想嬗变与发展       213
二、人民公社与耕者有其田思想的扭曲 215
三、「耕者有其田」思想本义          216
四、土地市场化改革中的思想解放          218
量化经济史专题
结构、制度与农户收入:生产队的视角 223
一、引言    223
二、历史背景与数据描述      225
三、生产大队与生产队层次核算的收入描述   227
四、分析工具与生产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         230
五、生产队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途径 233
六、结论    238

城市史专题
近代公共交通与南京城市道路评析:1894—1937    243
一、道路肇建与公共交通      243
二、道路拓展与公共交通      246
三、道路用费与公共交通      249
四、道路改养与公共交通      252
史料专题
西夏游牧经济探研        257
一、文献中所见西夏的「游牧」   258
二、西夏「游牧」的季节移动模式          262
三、西夏游牧「地界」的划分        267
四、尾论    271
城乡生活空间与明遗民生计——来自浙西地区的例证       272
一、「逃」与「穷」:遗民的避世与困顿 272
二、遗民的生计手段    280
三、城乡生活空间与遗民生计        289
四、结语    301
中日民间经济外交的博弈——以1926年中国实业代表团的赴日访问为例        302
一、1926年中国实业代表团的赴日访问缘起 303
二、赴日访问的经过    306
三、出访日本的意义    318
四、中日民间经济外交博弈的特点          322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一种“顶层设计”的意味,仿佛要为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搭建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理论框架。我一直认为,经济史的研究,其价值不仅在于对过去的挖掘,更在于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并指导未来。特别是在我们台湾,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形势,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演进,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的书名,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中国经济史学”的核心命题,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和理论。它是否会尝试整合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史发展中的关键变量,例如,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技术进步、国际环境等,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经济的面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清晰的研究范式,让我们能够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逻辑,并且能够以一种更自信、更有力的姿态,向世界阐释中国经济史的丰富内涵。这不仅仅是学术的进步,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全新启发。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让我立即产生了一种“问道”的冲动。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经济史的理解,往往容易被固有的叙事和框架所限制,而“话语体系构建”的提法,则暗示着一种对现有框架的挑战,以及对新叙事的探索。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深切体会到,要理解中国经济的当下,必须深入理解其历史的纵深。《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本书,听起来正是一次对这种历史纵深的系统性梳理和理论构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它是否会包含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分析模型,或者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史发展中的那些关键转折点,例如,不同朝代的经济政策、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经济的独特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解剖学”式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骨骼”和“血脉”,从而能够以更深刻、更全面、更自信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中国经济史。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讨,更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赋权”。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一出现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经济历史研究的期待。我一直觉得,对于我们这样身处中华文化圈的读者来说,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而应该有一种更贴合本土经验、更能解释本土现象的“中国式”的经济史叙事。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明了这一核心诉求——构建属于“中国经济史学”自己的“话语体系”。这不仅仅是学术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定义这个“话语体系”的内涵,它将包含哪些核心的概念、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它又将如何处理中国经济史发展中的那些关键节点和转折点,例如,古代的经济制度、近代的西方冲击、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革等等,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而又深刻的叙事?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一些过去对中国经济史的刻板印象,或者误读?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独特性和创新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史提供一套崭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理论工具,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发出“中国经济史学”的声音。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在进行一场“自我定义”的学术探索。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研究,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者的解读。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这种“构建”的意义尤为突出。《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史学”的独特之处,它是否会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精髓,或者创新性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它是否会超越简单的“史实叙事”,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能够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来展示其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应用效果。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帮助我们,包括台湾的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更具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思考。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的贡献,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位自身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有着重要的意义。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本书的书名,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台湾读者,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理解,是否能够更超越简单的史实罗列,甚至超越简单的套用西方理论的模式。这个“话语体系构建”的概念,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在尝试做一件非常根本性的事情:如何“说”中国经济史,以及如何让这种“说”法被更广泛地接受和理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史学”的学术主体性,它是否会主动去梳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能够整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视角的理论框架。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如何形成并影响其经济实践的?在近代,面对西方经济的冲击,中国是如何进行制度和思想的调整的?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又是如何在历史的深层逻辑中找到其根源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的运行规律,并且能够用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经济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推进,更是我们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一步。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深层的思考。我一直觉得,经济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过去事件的记录,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提炼出能够指导我们认识当下、理解未来的思想。特别是在我们台湾,身处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对于中国经济的深刻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一种主动建构的姿态,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去梳理、去整合、去创造。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中国经济史中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传统的农业经济如何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些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制度安排和文化基因,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滤镜”,看到中国经济史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其理论构建的有效性,并且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最终汇聚成当下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可能是一本帮助我们“看见”中国经济史真相的指南。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野心和理论深度。我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史的关注,常常感到一种“意犹未尽”或者说“未能尽兴”的感觉,总觉得现有的研究,虽然内容丰富,但似乎缺少一个能够串联起所有碎片、形成整体性理解的“理论骨架”。“话语体系构建”这个概念,恰恰击中了我的这种需求。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史学”的范畴,它是否会涵盖从古代到现代的所有时期?它又将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引发争议的历史议题,例如,中国古代经济的“停滞”与“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的“依附”与“自主”,以及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代价”等等?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从浩繁的史料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并用一种更具说服力的方式,构建出属于中国经济史学自己的话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座“理论灯塔”,照亮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未来方向,帮助我们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势,形成一种更具创新性、更具解释力的学术范式。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读完《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的封面和目录,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构建“话语体系”,这四个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不只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或史实陈述,更关乎如何组织、解释和传播对中国经济史的认知。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经济史研究,常常面临着如何有效“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被动地接受来自他者的解读,或者在西方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套用,却未能充分发掘和表达中国经济本身独特的演进逻辑与内在规律。《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的出现,似乎正是一次试图“重塑”叙事的努力。我尤其关注作者将如何处理宏观与微观、长期与短期、制度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经济史要素,以及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找到能够贯穿始终的、具有解释力的核心概念。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方法论,指导学者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研究、如何更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它是否会挑战一些被广泛接受的经济史“通说”,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海峡两岸乃至全球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者,共同探讨如何建构一个更具生命力、更具影响力的中国经济史学话语。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因为理解了经济史的话语体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也才能更有底气地规划未来。

评分

《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我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史的关注,总是在一些经典的叙事和分析框架中徘徊,总觉得缺少一些能够“提纲挈领”的理论工具。特别是“话语体系构建”这个概念,它意味着不仅仅是史实的呈现,更是关于如何“说”和“被说”的学问,是如何将中国的经济史以一种更清晰、更独特、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关于中国经济史的论述,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或者受到外界视角的影响,缺乏一个统一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试图填补这种空白的努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中国经济史学”的边界和核心议题,又将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能够构建话语体系的要素。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方法论,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分析和解读中国经济史中的各种现象?它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一些固有的观念,例如,过于强调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普适性,而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道路,让我们能够以更自信、更清晰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我们自己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一拿到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层面的发展脉络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论述,虽然内容不少,但总有一种“似曾相识”或者说“缺乏新意”的感觉。特别是当我们谈论“话语体系”这个词的时候,就更激起我想要深入探讨的欲望。在台湾,我们接触到的经济史研究,很多时候会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但“中国经济史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听起来就带有强烈的本土关怀和自我反思的意味。这让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现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搭建一套更具中国特色、更能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论框架。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索,更是对我们理解自身历史与现实的路径,能否有更深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打破一些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逻辑和内在动力。例如,它是否能够有效地整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史料,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或典型性的规律?它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又如何在本土化和创新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就充满期待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仿佛一把钥匙,预示着一场关于如何“说话”中国经济史的全新旅程,而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