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陈布雷
  • 日记
  • 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民国史
  • 回忆录
  • 史料
  • 传记
  • 法国
  • 二战前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维开专文导读

  日记是研究历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仅可以研究传主一生经历与思想,同时也可以研究相关人物的生平与过往。

  陈布雷日记每日以叙事性方式记载整日的工作情况,时间、地点、人物相当明确,内容包括处理公务、会客、出访、谈话等,简要翔实。从政日记部分,开始于1935年3月1日,终止于1948年11月11日逝世前夕,前后十三年又八个月余。

  身为蒋中正最重要的文胆、在大陆时期最倚重的幕僚,蒋中正对他的信任,难有人能相比。除了代拟文稿、参与会议外,陈布雷日常与蒋中正接触频繁,也常奉指示,征询党政相关人士对重要决策的意见。读此日记,不只可以了解陈布雷之行事风格,且对蒋中正研究有极大的助益。
 
《风云际会:民国高层幕僚的政治观察与个人抉择》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通过多位身处民国政治权力中枢的资深幕僚视角,对1930年代中期至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政局复杂变动进行细致入微观察与记录的文集。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时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派系角力、政策制定的微妙过程,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思想挣扎与职业伦理困境。 一、 权力中枢的微观生态:派系纠葛与人事运作 本书精选了数位不同政治派系背景的高级文官、军事参议和高级秘书的私人信札、工作备忘录以及不为人知的口述记录。这些材料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国“官场图景”。 1. 派系间的微妙平衡: 详细记录了“黄埔系”、“政学系”、“改组派”等主要政治势力在中央政府不同部门间的渗透与制衡。读者将看到,一项看似单纯的行政命令,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妥协与权力交换。例如,在某一阶段的财政预算分配中,不同派系如何利用各自掌握的资源进行博弈,以及最终妥协的结果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实际影响。 2. 幕僚阶层的生存法则: 本书重点刻画了“幕僚”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定位。他们既是高层意志的执行者,又是政策的起草人,更是信息流通的关键节点。通过记录,揭示了资深幕僚如何在“表忠心”与“持公理”之间进行艰难抉择。书中包含大量关于如何撰写一份既能取悦上级,又能兼顾实际操作性的报告的技巧探讨,以及在人事任命中,个人能力与政治资历权重变化的记录。 二、 危机前夜的政策踌躇:对内整合与对外周旋 (1935-1937) 该部分侧重于国民政府在面临内部分裂威胁(如“一·二九”运动后学生思潮的兴起)与外敌侵略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系列关键决策的幕后故事。 1. “剿共”与“抗日”路线的拉锯: 通过对多份高级别军事会议记录的旁注和私人评论,展现了“主张先安内后攘外”与“主张一致对外”两股思潮的激烈冲突。例如,在某一重大军事部署的决策过程中,前线指挥官的实际考量与中央决策层的政治考量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本书不作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还原决策层在信息不完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艰难权衡。 2. 经济政策的转型与隐忧: 收入了数位财政专家的内部报告草稿,这些报告曾深入分析了法币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在国际金融波动背景下,中国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其中穿插了政府高层对这些经济风险的担忧与采取的保守措施,解释了当时一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经济政策出台的历史动因。 三、 知识分子的时代困境:理想、现实与忠诚的张力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捕捉了大量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在进入权力阶层后的思想转变。 1. 教育与政治的交汇点: 选取了数位曾留学海外或毕业于著名大学的官员的日记片段,记录了他们初入政坛时的理想主义如何被残酷的政治现实逐渐消磨或重塑的过程。他们如何看待自己所服务的政权?如何平衡自己所受的西方民主思想与当时中国的独裁现实? 2. 道德压力与职业操守: 书中收录了多封关于“文人相轻”的私人通信,揭示了在体制内,知识分子之间的学术争论如何迅速演变成政治站队。更有甚者,记录了部分官员在面对一些涉及程序正义或人道主义的事件时,内心的挣扎与最终不得不服从组织决定的无奈。这部分内容深刻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在维护个人良知与履行公职义务之间的巨大张力。 结语:历史记忆的碎片化重构 《风云际会》并非一部标准的官方史书,它更像是一套高保真度的“历史录音带”。它通过这些来自权力核心的“内部人”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侧重于运作逻辑和人情世故的解读,为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1930年代中国政治神经末梢的独特窗口。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风云际会时代下,精英阶层复杂而真实的政治心灵图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布雷(1890-1948)


  浙江慈谿人,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早年为记者,之后从政,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图书目录

民国日记总序
导言
编辑凡例
陈布雷日记(193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响亮而庄重的符号,立刻唤醒了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浓厚兴趣。1936年,这个年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是无数重大事件酝酿、发酵直至爆发的关键时期。陈布雷,作为国民政府中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他的个人日记,无疑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我所期待的,并非仅仅是枯燥的政务记录,而是能够从他的笔触中,窥探到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真实脉络,以及身处其中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真实处境。我设想,这本日记可能详尽地记录了他与各方人士的交往、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思考、以及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他所做出的种种权衡与判断。特别是,面对日益紧迫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各种矛盾的交织,他内心的忧虑、期望和可能的挣扎,都将是极具价值的阅读内容。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1936年的中国,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政治人物,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行为逻辑。

评分

我对《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本书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联想。1936年,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和转折的一年。而陈布雷,作为一位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人物,他的视角记录下这一年的风云变幻,其价值不言而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更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或许,这本日记会展现出陈布雷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其内心的纠结与权衡。例如,在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时,他是如何思考对策的?在处理国内党派林立的复杂关系时,他又抱持怎样的态度?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日记中可能会记录下与重要政治人物的私下交流,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那些影响着国家命运的微妙判断。这本日记,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幕后,了解那些身处高位的人物,在做出决策时所承受的压力和考量。它不应该仅仅是冷冰冰的文字,而应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1936年中国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陈布雷这位政治家,是如何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扮演他的角色的。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一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1936年,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份,日本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国内的政治斗争也愈发激烈。陈布雷,作为国民政府中的一位重要幕僚,他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我设想,这本日记的内容,绝不会仅仅是简单的事件流水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陈布雷对时局的敏锐洞察,他对政策制定的思考,以及他对国民命运的深深忧虑。或许,他会在日记中记录下与蒋介石等国民党核心人物的对话,那些字斟句酌的交流,那些关乎国家前途的决策过程。我好奇,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是否记录着在巨大压力下的无奈与妥协。这本日记,可能为我们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细微之处。我希望它能够超越一般的历史记录,成为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著作,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以及那个时代政治家们所背负的沉重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一段不可忽视的时代记忆。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样一个书名,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和人物的政治分量。1936年,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无疑是充满波澜和关键的一年。我非常好奇,陈布雷这位在国民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这一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究竟是怎样的。我设想,这本日记不会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公文汇编,而是他个人视角下的历史记录,其中必然蕴含着许多不为外界所知的细节和洞察。例如,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如何看待日本的侵略?他与当时的国民党领导层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同寻常的交流或分歧?他又是如何处理日常政务,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斡旋?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更真实、更鲜活的政治生态,看到决策者们在面临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心的挣扎、权衡与抉择。这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备忘录,更可能是一份洞察人性和政治运作的深度剖析。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1936年的中国,以及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真实面貌,或许,那些被历史忽略的细节,恰恰能为我们理解宏大的历史进程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鲜明色彩,足以吸引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关注。1936年,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风起云涌、充满变数的年份。陈布雷,作为国民政府中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日记,必定是研究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陈布雷本人是如何看待和处理1936年的政治局势的。他可能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政治事件的细节,或者他对当时主要领导人的看法。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那些记录中,会透露出当时决策层内部的讨论和分歧,以及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文字,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细致描摹,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那些历史性的时刻,人物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它将帮助我们超越宏大叙事,去关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细节和个体视角,从而对1936年的中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好奇心。1936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转折的时期,国家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加速转动。陈布雷,作为那个时代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他的日记,必定是研究那段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我设想,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陈述。它更可能是一份充满个人色彩的记录,其中或许会披露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政治内幕,以及那个时代政治家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我迫切想知道,在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陈布雷是如何思考和应对的?他与当时的最高领导层之间,是否存在着深刻的政治考量和意见分歧?这本日记,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在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物互动。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历史原貌的方式,呈现出1936年的中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人物,他们的思考与抉择。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对于《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充满了好奇,仿佛手中握着一把能够开启尘封往事钥匙。1936年,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份?在我的印象中,它似乎是民国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节点,各种矛盾在暗流涌动,前方是未知的迷雾。陈布雷,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视角,他的记录,必然能为我们揭示许多不曾被广泛认知的故事。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可能性:这本日记可能并非是官方报告式的枯燥叙述,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个人的、私密的记录。或许,他会在日记中倾诉工作中的压力,记录下与同僚、上司之间的微妙互动,甚至是他对当下局势的个人判断与忧虑。我想象着,在那些寂静的夜晚,当白日的喧嚣散去,陈布雷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提笔写下当天的所思所想,那些可能不适合公开发表,却最能反映真实心境的文字。这本日记,可能比任何官方文献都更能揭示出政治决策背后的个人因素,以及在复杂局势下,领导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我期待从字里行间,读出那个时代政治家的真实情感,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困惑,乃至他们的孤独。它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大舞台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曾是血肉之躯,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1936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其发生的事件,其蕴含的意义,通过陈布雷的视角,定能呈现出更立体、更生动的画面。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本书,尽管我尚未有机会一窥其全貌,但仅从书名所蕴含的历史重量和人物分量,便足以激起我无穷的遐想与期待。陈布雷,这位民国时期响当当的政治人物,其“从政日记”本身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密室。1936年,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命运悬而未决的关键时刻。试想,身处漩涡中心的陈布雷,每日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将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这本日记,或许不是宏大叙事的史书,也不是激情澎湃的宣言,而是最朴素、最真实的个人记录,但恰恰是这种“朴素”与“真实”,才最能触及历史的肌理。我期待在日记中看到,那些被历史教科书简化或略过的细节,那些在重大事件背后,人物细微的情绪波动,甚至是日常的琐碎,因为正是这些“小”构成了“大”,是这些“零散”拼凑出了完整的时代图景。比如,在面对国难当头时,他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在与国民党高层互动时,那些不为人知的勾心斗角与权衡利弊;在处理地方事务时,他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人性挑战。我甚至可以想象,当他在深夜伏案疾书时,窗外是怎样的夜色,心中又是怎样的波澜。是报国无门的忧愤?是对国家前途的迷茫?还是对个人命运的深思?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从这本日记中捕捉到的。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政务记录,而应该是一份充满温度、有血有肉的时代证词,是陈布雷用他一生的智慧与经验,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它承载的,绝不仅仅是1936年这一年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国民命运的缩影,是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写照。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立刻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那个年代的好奇。1936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关键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暗流涌动,国家前途扑朔迷离。陈布雷,作为国民政府中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日记,无疑是窥探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一扇绝佳窗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当时国家内外局势的真实记录和个人思考。比如,他如何评价当时的国际形势?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又有怎样的看法?在处理国内复杂政治关系时,他又是如何周旋和决策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他在日记中会记录下与国民党高层,如蒋介石等人的私下交流,那些关于国家命运的讨论,以及在做出重大决策时,他所经历的内心挣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像是一本关于那个时代政治智慧与人性博弈的深刻剖析,它将带领我穿越时空,更真切地感受1936年中国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以及陈布雷这位政治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评分

《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这个书名,仅仅是听到,就让我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193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关键节点,内忧外患交织,民族命运悬而未决。陈布雷,作为国民政府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日记,无疑是了解那个时代最直接、最宝贵的窗口之一。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他如何记录日常的政治活动,如何思考国家大事,以及他个人对于时局的判断和感受。我尤其好奇,在面对日渐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时,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与国民党其他领导人之间的互动,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博弈?这本日记,或许会像一部生动的历史剧,将我带回到那个年代,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它不应仅仅是史实堆砌,更应该有思想的深度,有情感的温度,让我看到那个时代政治家们所经历的思考、挣扎与付出。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布雷从政日记(1936)》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次与过去对话的机会,一次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史复杂性的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