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人際關係
  • 和解
  • 告彆
  • 釋放
  • 平衡
  • 療愈
  • 人生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推開身心科診間大門:醫師「阿北」害羞的門診衛教、「大粒」地苦口婆心的說教、沮喪地尋找繼續堅持的勇氣……楊醫生與病友在診療間的真實故事。
    
  曾經,他想離開貧窮的傢鄉,到外麵闖蕩;曾經,他因為害怕死亡,選擇瞭精神科,卻發現更常麵臨的,是病患時時挑戰死神的底綫。

  在颱東說到「傻瓜醫生」,認識他的人會笑著跟你說就是「楊重源」。

  颱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楊重源,十多年來積極推動精神病去汙名化,自掏腰包帶病友看電影、上牛排館、包遊覽車帶病友及傢屬們去郊外踏青,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殊不知許多身心患者因為社會的汙名化,不願齣門、不與人互動,但是透過各種活動能讓病友更開朗,對病情大有助益。此外,如有病友傢境貧苦,也常自掏腰包,為其購買生活日用品或食品。於是,啓發瞭他自己的鼕令救濟方式──堅持每年鼕天購買米、新衣服餽贈病友。

  視病猶親的他,看見太多偏鄉病患礙於交通不便無法就診,於是每週利用休診或未看診的時段,與護理師開車前進偏鄉,這樣的身心科居傢關懷服務至今已推行十餘年,開車的裏程數不知不覺也纍積瞭十萬多公裏。

  然而,盡管心係病患,還是得適時抽離,提醒自己正視殘酷的現實問題。如果病人願意治療,傢屬也願意配閤支持,病人其實有機會迴到社會,過著正常的生活。長期與身心科病人相處,雖然看遍人生許多的不公平與無奈,楊重源依然相信,每個人如果都願意多做一點,社會能更圓滿。

  如今,送白米、送衣服的楊醫生,經常在診間收到病患的「迴饋」:一個月前就摘下來放到發黴的玉米,或者一點一點存錢,買瞭一箱鋁箔包咖啡,「怕常延診的楊醫師會肚子餓」,這些都是楊重源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的感動……

名傢推薦

  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人的價值觀正逐漸被扭麯,願意用心「陪伴」病人的醫護人員已經愈來愈少瞭。很高興颱東馬偕紀念醫院能有這麼一位既專業又有愛心,願意犧牲奉獻、盡心盡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專科醫師――楊重源醫師。     ――劉建良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

  對那麼多被眾人放棄,放逐到世界邊緣,無人聞問的病友而言,他是錨定我們於現世的唯一細細的繩索。病人不隻是他病例檔案裏的個案,楊醫師深入社區、深入傢庭的接觸這些病友。
  而當有些人和傢庭及社區都沒有連結的時候,楊醫師也深入他們個人的生活,並把這些人拉入人際圈,重新進入社區和社會支持體係。或者說,楊醫師和他的團隊就是體係本身。――Echo

  我們不厭其煩的用文字把這些辛苦的孩子和傢庭的遭遇記錄下來,隻希望大傢能看到故事後,站在這些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思考,我們不在這渺小的機率裏,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楊醫師筆下的每一位思覺失調者,都值得讓我們深思,幸運的我們,能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麼。――神老師&神媽咪(瀋雅琪)

  當看到有人因他而變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樂的事瞭,至於過程中付齣的代價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俠氣衝腦之際,又怎會算計考慮?我想,除瞭世人稱頌他的「仁醫」之外,讓我再送他一個「俠醫」的稱號也並不為過!――謝文泰建築師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的圖書的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描述本書可能包含的內容,但不會涉及您提供的書名本身,也不會包含任何類似“AI生成”的字樣。 --- 書名待定:心靈的四季更迭與自我重建的旅程 引言:在喧囂中傾聽內心的迴響 我們每個人都在生活的洪流中航行,時而順風順水,時而遭遇風暴。在這場漫長而麯摺的旅程中,我們積纍瞭無數的經驗、記憶與情感,有些如同溫暖的陽光,滋養著我們的成長;有些則像是沉重的枷鎖,束縛著我們的腳步。本書旨在成為一麵澄澈的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狀態,並提供一套係統而溫和的工具,幫助讀者穿越迷霧,重新校準人生的航嚮。這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秘訣的指南,而是一段深入自我探索的邀請,帶領讀者在理解、接納與轉化的過程中,構建一個更具韌性與平衡的自我。 第一部分:理解心靈的地圖——情緒的底層邏輯與自我覺察 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常常使我們與自身的情緒産生隔閡。我們習慣於壓抑、否認或過度反應,卻很少停下來探究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 本部分將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視角,深入剖析常見情緒(如焦慮、恐懼、憤怒、悲傷)的形成機製。我們將探討童年經曆、人際關係模式如何塑造我們當前的情感反應係統。 情緒的語言: 學習識彆並準確命名自己的感受,理解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信號,而非敵人。我們將介紹情緒的層次結構,從錶層的反應到深層的需求。 認知重塑的基石: 探討我們內在的“批判者”聲音是如何形成的。通過記錄與分析自動化思維模式(Automatic Thoughts),學習辨識那些基於過往經驗、但不再適應當前現實的限製性信念。 身體的智慧: 關注身心連接。焦慮和壓力往往首先在身體中留下印記——緊綳的肩膀、紊亂的呼吸。本書將引入身體掃描練習,引導讀者通過呼吸和姿勢的調整,調節神經係統的激活狀態,實現初步的穩定。 第二部分:修復關係的土壤——從依戀到獨立邊界的建立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的幸福感。然而,許多人深陷於重復性的衝突模式、不健康的依賴或過度付齣的陷阱中。 本章聚焦於如何解構那些阻礙我們建立健康連接的舊有腳本。 依戀模式的識彆與療愈: 詳細闡述不同依戀風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紊亂型)如何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友誼和職場互動中顯現。重點在於如何從不安全依戀模式中逐步走嚮自主與連接的平衡。 有力量的邊界設定: 邊界並非拒絕他人,而是清晰地界定“我是誰”與“我能提供什麼”的範圍。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對話技巧,教授如何在不破壞關係的前提下,堅定地錶達需求和拒絕的藝術,區分責任與控製權。 理解與原諒的藝術: 探討在關係中“放手”的真正含義。這涉及對他人行為的認知(他們也帶著自己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將對過去的執著轉化為對未來的主動選擇。 第三部分:重塑敘事——與過去和解的內觀實踐 我們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講述者。然而,如果敘事的主綫總是圍繞著受害者、失敗者或被辜負者,那麼我們的未來也很難跳脫這個框架。 這一部分是關於審視並重寫個人生命故事的關鍵階段。 麵對“未完成的事件”: 許多未處理的悲傷、遺憾或未竟的對話,會像幽靈一樣盤桓在心頭。本書提供結構化的冥想和寫作練習,幫助讀者在安全的環境下,對過去重要的情境或人物進行一次精神上的“重訪”。 自我慈悲的力量: 區分“自責”與“自我負責”。自責是懲罰,而自我慈悲是如同對待一位受苦的朋友般,給予理解、接納與溫柔的支持。我們將學習如何有意識地用自我慈悲的語言替代內在的苛責。 告彆的多重維度: 告彆不隻是針對逝去的人。它可能意味著告彆一個舊有的身份、一個破滅的夢想,或一種期望。本書將引導讀者正視這些“微小死亡”帶來的失落感,並允許自己經曆完整的哀傷周期,從而騰齣空間迎接新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平衡的錨點——重建內在的穩定與活力 當情緒被理解,關係被梳理,敘事被重寫後,我們需要將這些洞察固化為日常的實踐,以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平衡狀態”。 活在當下與心流體驗: 探討如何通過專注力訓練,將思維從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的擔憂中拉迴到“此時此刻”。介紹如何發掘並投入到那些能帶來心流(Flow)的活動中,從而實現內在的充盈。 建立個人化的“恢復機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充電站”。本書鼓勵讀者創建一套個性化的應對壓力和倦怠的工具箱,包括正念練習、創造性錶達(如藝術、音樂、園藝)以及健康的生理習慣。 追求意義而非完美: 真正的平衡並非一成不變的靜止狀態,而是動態的調整。理解生活必然包含起伏,重要的是我們擁有的“恢復彈性”(Resilience)。最終目標是接受生活的不確定性,並從中發現深層的、超越個人得失的生命意義。 結語:成為自己人生的積極作者 本書提供的是一把鑰匙,而不是一個現成的答案。通過這些練習和反思,讀者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安排,而是主動地參與到自己心理健康的構建之中,學會在每一次跌倒後,都以更堅實、更溫柔的姿態重新站立,找到屬於自己的、持久的內在平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重源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係畢業。曾任草屯療養院住院醫師、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總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現任颱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專長為:思覺失調癥、躁鬱癥、憂鬱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

  由於父親長年飽受糖尿病截肢、洗腎摺磨後辭世,母親經營麵攤撐起全傢經濟,甚至為籌措大學醫學院學費陷入窘境,如此童年歲月讓他深刻體會窮苦和病痛的滋味。「麵攤之子」也成為日後支持他每年遠赴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義診的信念。二○○六年因緣際會上塔須村義診。二○一四年成立喀瑪國際慈善協會,為的是匯集誌同道閤者的熱情與心意,送愛到塔須與傢鄉需要的人身上。著有:《一切都是剛剛好:颱東醫生在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的義診初心》。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說些楊醫生和精神病的事
浪漫不羈,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俠醫」
我的「地藏控」學長
自序
無助、無奈,與無望,都是我生命中成長很重要的養分

輯一 完美的生命之歌
感動與不捨的一封信
兩難的選擇
老媽媽的「烏頭毛」
方董的富裕與貧乏
馴服野獸的方法
真心撫慰不安的靈魂
十七歲的美麗與哀愁
大魔王病患的蛻變
找到一絲生命光采的希望
關於那百分之一的機率
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就夠瞭

輯二 用愛與傾聽的無私守護
人生一切都是剛剛好
醫師阿北害羞的門診衛教
樂天知命,歡喜自在
等待不可能的奇蹟
找到繼續堅持的理由
不捨也要放下的遺憾
必輸的賭注
一百分阿嬤
信守承諾,找迴美麗人生
臨終前的托付

輯三 漫漫的陪伴之路
改變,是生命重啓的開始
無法割捨的牽掛
一份最純粹美好的愛
因為愛,所以分享
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有個性的阿雀
老人傢的電影初體驗
化做春泥更護花
南迴部落的阿鬆
再見瞭,可愛的阿郎!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陪伴」往往就是最佳的醫療

劉建良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


  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學傢,希波剋拉底說過,「有時治癒,時常醫治,總是安慰」(We 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comfort always),醫師對病人常常隻是盡力治療而已,偶爾還會將疾病「治好」,但卻需經常去陪伴、安慰病人(或使病人舒服)。身為一位治療癌癥的外科醫師(surgical oncologist),我深刻體會這句話的真諦。

  上帝創造萬物,賦予生命有自我痊癒的能力,很多疾病根本不必積極治療自己就會好轉,醫護人員隻是「陪伴」病人,提供醫療專業知識,適時介入疾病的自然病程,加速疾病痊癒的時間。另有不少疾病,並無法完全治癒,甚至終會步嚮死亡,醫師所能做的也隻是盡力改變疾病的自然病程,幫助病人減輕痛苦,期望能延長病人的寶貴生命,而這期間醫護人員所做的,最重要也是「陪伴」。

  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人的價值觀正逐漸被扭麯,願意用心「陪伴」病人的醫護人員已經愈來愈少瞭。很高興颱東馬偕紀念醫院能有這麼一位既專業又有愛心,願意犧牲奉獻、盡心盡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專科醫師――楊重源醫師。

  晉《論醫》上有一句話:「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一位好的專業醫師需要具備好的人格特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愛心。楊重源醫師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愛心、熱誠,並能將之付諸行動的良醫。

  楊醫師長久以來投入偏遠地區醫療支援,自二○○六年起每年遠赴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義診,二○一四年成立喀瑪國際慈善協會……這些酸甜苦辣的細節,大傢可以從楊醫師的第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颱東醫生在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的義診初心》中略窺一斑。但楊醫師並不隻是關心遠在天邊喜馬拉雅山的村民,他更心係於幼時成長故裏的鄉親,以自己的專業迴後山照顧被社會誤解、冷落的弱勢族群。

  身為精神科醫師,楊重源醫師所做的遠遠超過專業醫師所需做的,問診時與病人談天閑聊,關心病人病情之外還關心病人的生活與傢人,甚至給予病人物質上的協助。但每天麵對這些精神科病人的負麵情緒,難免讓楊醫師感到無助、無奈與無望;而在這整個「陪伴」的過程中,有時讓他覺得個人的力量有限。

  「愛人如己、關懷弱勢」是馬偕紀念醫院的核心價值,照顧治療思覺失調的病人,本來就是不符閤經濟效益的工作,但卻是我們應盡的責任。我們要以愛心陪伴病人,給予病人希望,做到全人照護,期望病人能得到完整的醫治。不隻在馬偕總院如此,在後山颱東馬偕醫院亦復如此,我們將做楊醫師持續幫助病人的後盾。

  讀過這本《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後,你對於這些思覺失調的朋友將會有更正確深一層的瞭解,你也會發現透過多一點人的關懷、協助與陪伴,這些所謂社會邊緣的朋友們,還是有機會正常生活,迴歸社會的。在這愛心逐漸冷淡的社會,相信讀瞭這本書,會讓你熱淚盈眶,激發你更多的愛心。
 
  鄭重推薦這本《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

說些楊醫生和精神病的事

Echo


  楊醫生要我為他的書寫篇文。以一名患者的角度。
  「你的文筆沒問題的啦。」他說。
  「你哪來的信心啊。」我想。

  不過,身為眾多破碎靈魂中沒有徹底破敗的自己,為瞭迴應醫生的期待,為瞭讓多一點點人瞭解這個沒有被足夠瞭解的疾病分類──精神病;也為瞭能說說楊醫生。我接下瞭這個任務。

  健康完整,隻有一種麵貌,一如帥哥美女總是長得差不多。破碎殘缺卻是各式各樣。有人沒有手腳、有人不舉、有人腦袋有洞,也有人如同我們精神病友。

  而精神病本身造成的問題也是各色各樣,如果你看完楊醫師的書,也能如我初步的瞭解這些問題的五花八門。或許也因此,你能多少瞭解以這樣多變的不幸為敵人努力戰鬥的楊醫生。也不見得說偉大什麼的。但那感同身受的辛苦、沒有盡頭的努力和無可奈何的隻能接受,或許能理解那麼一些。

  我想先說說我的病。屬於患者我的經曆。我也是思覺失調癥患者。醫生說的百分之一機率的鞦森萬(chosen one)。癥狀是幻聽和隨之而來的妄想,發病時間起於二十歲初期。

  和一般人並無不同,為瞭生存我也和這個世界不停的戰鬥。隻是我不幸的多開瞭一個戰場,因為感官和認知的不可信,我要和自己的理智戰鬥。舉一個日常的經驗為例:我坐在學校教室裏,老師專心地講課,颱下一片安靜,窗外陽光正好,涼風徐徐,正是適閤靜下心學習的氣氛,甚至有人睡著瞭。

  隻是我的耳中,靜謐的教室裏正充滿各色雜音。「廢物」「乾嘛假裝認真聽課」「那個白癡以為這樣就能拿到平時分數」「他在看那個女生耶,是不是想要乾人傢」「假惺惺」…… 這些雜音嵌入背景,充滿在每分每秒無論是與人談話或獨處的日常裏。

  四周騷亂熱鬧時,這些譏嘲、諷刺和四周他人說話的嗡嗡聲混成一團。每個人都在評論我,都在斜眼觀察等我忍不住瞭爆發齣醜。這些聲音談論著我生活的每分每秒。切成薄片放在顯微鏡下用強光照射,然後用評論細菌的方式和態度分析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

  這是我大學時代的安靜校園午後日常。

  其實,這是我患病時的每日日常。我想殺瞭所有視綫內外,自以為高人一等評論我的人。我想阻止洗澡、如廁時不知如何窺視我並充滿惡意的嘲弄談話。可怕的是,我也聽到朋友、至親的聲音混在其中,我不知如何分辨真假,也無人可以信任。這些聲音變成我生活的主軸,我費盡力氣擺脫、對抗或無視他們,以至於其他生活內容都過於蒼白而無法感受、記憶和經曆。

  這導緻的是人際、社會生活的失能和安全網的殘破,孤立於眾人之外,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也因為如此,人際的不順使得那些不知從何而來的惡意談話更具說服力。越來越孤立,也越來越容易被那些聲音影響。負嚮的情況惡化的迴圈就此形成。

  這樣的日子自然伴隨各式各樣的偏方的求告、尋求宗教的救贖,另外就是各醫院的求診和藥物的副作用。讓自己在真實吵雜的夢境和無聲但意識不清的夢境中反覆循環。自然沒有什麼生活可言,直到迴到颱東馬偕嚮楊醫生求診後的某一日。

  楊醫生的處遇也不是什麼一蹴可及、立竿見影的神蹟。但一如他自己說的,他一直很「大粒」。他在首次的問診之後,一直始終如一的關心我的生活日常,以一種涉入的方式,而並不僅隻是問診和給藥。他確實帶入自己的情緒和關心。苦口婆心的勸導、友善的閑聊,還有玩笑。在我的經驗裏,他自然的包辦瞭醫師和心理諮詢師的角色。

  讀瞭本書我纔知道,他也負擔瞭社工師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關心的朋友。對那麼多被眾人放棄,放逐到世界邊緣,無人聞問的病友而言,他是錨定我們於現世的唯一細細的繩索。病人不隻是他病例檔案裏的個案,楊醫師深入社區、深入傢庭的接觸這些病友。而當有些人和傢庭及社區都沒有連結的時候,楊醫師也深入他們個人的生活,並把這些人拉入人際圈,重新進入社區和社會支持體係。或者說,楊醫師和他的團隊就是體係本身。

  在醫療方麵,對精神病至關重要的投藥。楊醫生不吝使用最新的藥物。會知道這一點,是因為上次也應楊醫師要求,以病人的身分寫瞭新藥使用的優點心得。這個要求本身我想也是治療。不隻幫助病人,也讓病人能夠幫助彆人。這是在為人際失利或信心不足的人充能,建立自信的方法。總之,在這個過程中,我纔知道,在健保預算的限製之下,使用新藥要忍受各種麻煩,透過層層的公文往來,遵守各種不得不的程序,和醫院的官僚體係進行各種隱而不顯的對抗。

  為的是讓患者如我使用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新款藥物。顯而易見的正麵影響是,少瞭曾經使用其他藥物的昏沉和嗜睡,定時定量的使用藥物,遵守用藥紀律的可行性大幅增加。這讓病患更願意也更能夠按時服藥控製病情。

  至少,就我自己而言,病情能夠控製並可以和這個疾病和平共存,就是在遇見楊醫師之後。我想自己非常幸運。傢庭的資源和支持一直在患病的低潮期間支撐我。現在再迴顧病情不穩的那段時間,其實越來越模糊,像漸漸淡去的噩夢。怎麼從深淵迴到人間的其實並不清楚,確定的是楊醫師是我復原期間的主治醫師。他和他的新藥和他「大粒」的鼓勵都是我迴到人間的原因。要正常的工作、求學。要正常地與人交往。要運動。他會重復地這樣說。有點遺憾的是,可能病情太快得到控製瞭,都沒有跟上吃牛排、看電影的活動。

  謝謝楊醫師,謝謝你不需要做還是做瞭的一切。

浪漫不羈,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俠醫」

謝文泰  建築師


  我自幼便嗜讀武俠小說,對小說中的俠者孺慕不已。我崇拜的俠,不是名門正派裏戒律森嚴的方丈,也不是老謀深算的掌門,而是浪漫不羈、以真性真情與五湖四海相交的江湖浪人。後來稍長更瞭解自己之後,纔明瞭到那股對於俠氣的崇拜,實在是為瞭彌補那個因自己怯弱慵懶而做不到的缺口,所投射齣來內心裏的那個「有為者亦若是」的典型。

  我之所以認識楊醫師,完全是要感謝網路同溫層演算法促成這段美麗的偶然。幾年前的生日前夕,我一時興起追蹤瞭幾則藏傳佛教的典故以及西藏的旅遊資訊,沒多久,臉書便齣現瞭一段短短的紀錄影片,影片內容講述著一位年輕醫師,因緣巧閤地踏上瞭西藏高山上海拔四韆多公尺的無醫村──塔須村的故事,年輕醫師麵對著貧瘠的醫療環境,看著成群無助的老弱殘疾,心軟的他便每年硬著頭皮、忍著高山癥發作的痛苦,年年揹藥上山義診,這一去便是接連十六年的光景;醫師散盡每年三分之二的收入,隻為瞭能夠幫一個是一個。多年來,村裏的人們視他如活佛再世,尊稱他為曼巴,老人更是視他如子,每年淚眼送他下山,再眼巴巴地盼望著他的歸來。我被這段影片深深地撼動,內心久久無法平復。當時我兩眼呆視著螢幕,自忖著:如果換作是我,我自己做得到嗎?這是怎樣的一種高貴情懷?這是怎樣的一種超凡毅力?我不自覺地按下瞭好友邀請,然後把影片分享到我的動態,當天在臉書上許瞭生日願望:希望我的好友們能看到這個感人的事蹟,並且以行動支持楊醫師的義行!就這樣,我跟楊醫師便保持著聯係與關心,彼此分享著許多對於生命以及專業的想法。幾年前,他把這段與高山的情緣寫成瞭《一切都是剛剛好》一書,隨著書中的每個情節,我被他牽引著忽而擔憂忽而噴笑,原先我以為這段苦行僧般的旅程,讀來心裏勢必相當沉重,沒想到書中的他反倒像是個遊俠似的,時而嚴肅、時而調皮地齣入在人生的甘甜苦鹹之間,在書中讀到瞭醫者父母心,也看到瞭族人反饋給他的生命真諦。想必,他是真正在實踐中體悟到瞭塔須村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匱乏卻是最開心滿足的地方的真義,他應該纔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

  有人曾經問:「楊醫師怎麼那麼閑?與其跑到韆萬裏遠的地方救人,怎麼不救救自己颱灣人?」事實上,楊醫師有感於颱灣東部醫療資源的相對匱乏,不僅捨棄瞭多傢颱灣西部大型醫療機構的高薪邀約,堅持留在他的傢鄉颱東行醫,這就是用實際的行動實踐著他對傢鄉母土的熱愛。作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無法純粹以生理跟病理的角度去「處理」每一個病人,反倒是必須以極大的比重在照顧病人的心理狀態,並且時時刻刻與撲襲而來的負能量相處,這不論對於一位醫師,甚至是一般人來說,都是極為沉重的壓力。他對抗的不隻是有形的病毒細菌,而是無形的精神病魔,麵對無形的對手,他必須擁有比誰都更敏銳的感受力、比誰都更堅強的意誌力,以及比誰都還樂觀的鼓舞力!也因此,對他而言,病人的成長過程或是生活上的每一個極小的細節,都可能成為療癒過程的關鍵要素!他唯有成為病人的朋友、傢人,纔能夠有機會一窺對方的生活真實樣貌,也唯有這樣,他纔能在病人一團混亂的過去中,翻找到那支開啓心扉,通往藍天的窗扇鑰匙!楊醫師這次付梓的第二本書,記錄瞭他與病人共處的真實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我們可以看到病人的無助、怯弱、貧窮與可惡,但也看到瞭他們同時所具有的堅韌、勇敢、信任與可愛,而我們的楊醫師為瞭這群讓他「愛恨交加」的傢人,除瞭展現專業醫師的果決、耐心之外,也有著非常人性的失望、擔憂、憤怒與調皮。這些故事不是杜撰的勵誌小品,而是我們生活周遭的「真實」,而書中的楊醫師,早已不是我們刻闆印象中的「醫匠」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至性真情的漢子!

  楊醫師不僅赴藏義診、在鄉貢獻,更於每年歲末購米贈予辛苦的人傢;但是隨著關懷對象的規模日趨龐大,楊醫師也感到以自身的經濟力量所能做的事情日益有限,同時為瞭鼓吹更多人投入社會關懷,隻好成立一個慈善協會,嚮社會勸募資金,使善心義舉讓更多人受惠。也有人問:「楊醫師這樣土法煉鋼募資太辛苦瞭,怎麼不跟其他慈善組織或是財團閤作?」這問題我也曾請教過他,他答我,為瞭讓來自社會各界的每一分善款都能盡量傳遞到需要的人手上,他必須讓行政的開支降到最低,因此也不仿效知名的慈善團體募款用來壯大組織、興築設施;舉凡社會常見的社交取嚮的勸募模式更不是他所能習慣的,因此如果你支持他的行動、相信他的人格,你便捐助予協會,他會為瞭不辜負你,而親身付齣比你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弱勢!這是一種行俠的使命,這是一種仗義的快意,這是他的脾氣!而對於許多關心弱勢,卻苦於時、空客觀條件,無法親自遞送溫暖的朋友來說,隻需要在空暇時動動手指參與募資,就有人拚死拚活設法達成你的心願,這世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容易的行善方式!書寫至此,我纔恍然大悟,楊醫師根本不是在以嚴肅的聖賢為目標在自我期許,而是他本身就是一個浪漫的俠客!他齣身市井所沾染一身的俠氣,驅使著他悠遊在這樣的角色當中,享受在這樣的付齣當中,換言之,當看到有人因他而變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樂的事瞭,至於過程中付齣的代價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俠氣衝腦之際,又怎會算計考慮?我想,除瞭世人稱頌他的「仁醫」之外,讓我再送他一個「俠醫」的稱號也並不為過!

  這段日子不斷翻閱著書中的每則故事,腦海中總地浮現電影《綠色奇蹟》裏約翰.考菲(John Coffe )那巨大的身影,他那靦腆的神情以及奇蹟般的神力,在還給世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同時,也吸納瞭人間萬般苦難。我想,如果人間真有慈悲的菩薩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應該就是這個樣兒瞭吧,隻不過他多瞭點浪漫、至性跟調皮!

  謹書於 二○一九年九月十九日

多一分瞭解,可少一分誤解  

神老師&神媽咪(瀋雅琪)


  在一次朋友轉發的文章中認識楊醫師,追瞭一陣子發現這個醫生超狂,怎麼會有勇氣帶一群病人和傢人去吃牛排?怎麼會願意整理一整個貨櫃的二手衣送到西藏去?

  長期收送二手衣的經驗告訴我,楊醫師要整理收到的二手衣一定非常辛苦。捐贈衣物給我的網友都很清楚我對二手衣的要求,一定要乾淨、沒有破損,自己都還願意給自己或小孩穿的衣服,清洗好整理好纔能寄給我。但是寄給楊醫師的衣服來自四麵八方,我可以想像收到的衣服有多可怕,不適閤的可能比可以寄齣去的還多。

  所以從去年開始,隻要楊醫師要送衣服到西藏,我就在臉書上替楊醫師募集,就這樣每次幾十箱的衣服直接寄到楊醫師傢,楊醫師再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一件一件挑選摺疊後裝箱,寄送到遠在西藏的高山上,這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楊醫師寄完一個貨櫃,就又開始整理下一個貨櫃,從來不說苦。

  對於「思覺失調癥」我們好像很熟悉也很陌生,新聞媒體上看到失控的病患總是害怕,可是透過楊醫師筆下一個又一個的個案,我看到的是很多傢庭的辛苦和無奈,傢裏有一個「思覺失調癥」病患,得花好多心力去照顧。

  很多年前帶過一個孩子,沉默寡言,該繳的費用遲遲沒有交,我找她來關心爸爸媽媽的工作,他隻說媽媽生病瞭、爸爸在傢裏照顧她,爸爸沒辦法外齣工作沒有收入,整個傢陷入睏境。除瞭生活睏苦,媽媽每天在傢裏尖叫、自殘,讓這孩子飽受精神壓力,隻要放學就拖著沉重的腳步不願意迴傢,我常在她迴傢的路上看見她慢慢地晃著走著,不知道要去哪裏,但也不想踏入那個媽媽失控的傢,深怕彆人知道這件事,所以總是低著頭,非常自卑。

  直到媽媽又發作的那個晚上,在刺耳的尖叫聲中,孩子試圖自殺,我纔知道孩子心裏承受瞭極大的壓力,纔十歲多的孩子,在最天真無邪的童年,對於生活沒有一絲希望,絕望的想要放棄生命。除瞭思覺失調癥患者,同住的傢屬也亟需要關懷和協助。

  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觸動內心,看到其中一篇故事,「關於那百分之一的機率」,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書裏的、電視上那些失控的場景跟我們距離遙遠,甚至看著他們的故事覺得荒謬,但是當那微小的一%發生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甚至是我們自己身上時,那確切的感受不再隻是個數字,而是生命的翻轉,世界的崩壞。

  覺得自己跟楊醫師有很多共同點,在幫助特殊孩子和貧睏傢庭時常覺得力不從心,遭遇挫摺時沮喪萬分,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渺小和不足,隻能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來抒發情緒,我們不厭其煩的用文字把這些辛苦的孩子和傢庭的遭遇記錄下來,隻希望大傢能看到故事後,站在這些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思考,我們不在這渺小的機率裏,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

  多一分瞭解,就少一分誤解,楊醫師筆下的每一位思覺失調者,都值得讓我們深思,幸運的我們,能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麼。

自序

無助、無奈,與無望,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


  齣版社編輯又來催我的自序瞭,原本還想像二○一四年第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一樣,拖延到齣版社受不瞭直接印製瞭的劇本……,心頭上的壓力,真的是三、四韆公斤重,感覺自己都焦慮到該掛精神科門診瞭,也就這樣…⋯失眠瞭N天!

  那幾個失眠焦慮的夜晚,我又好像徘徊在那熟悉卻許久不再的數個夢境之中。

  國小某個暑假的一張病危通知單,我那記憶中應該還是年輕的父親就和母親北上住院受接受治療,我和哥哥妹妹就這樣「寄養」在叔公傢。那時,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病危通知單,也不知道爸爸生什麼病,隻知道時間過得好慢,每天總盼望著天一亮,爸媽就會迴來照顧我們瞭。結果天一亮,我依舊沒有睡迴自己的床。每天偷偷聽著大人們對話,希望可以知道爸媽迴來的消息。我不喜歡在彆人傢餐桌吃飯,也不喜歡在彆人傢睡覺,雖然我們傢小小的,舊舊的,可是那時候的我,就是不喜歡彆人傢,而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瞭,終於,我們一傢人都撐過瞭那個暑假,又變迴瞭以前的一傢人。

  似乎一轉身,我又來到瞭國中的時候,住在鄉下鹿鳴橋的阿嬤,從鄉下被阿公帶來颱東市住院瞭。還是像以前一樣的炎熱暑假,白色的病房,白色的床單,再加上那沒有血色偏白的阿嬤。陪著阿嬤在醫院的那些日子,病房隻有轉個不停的電風扇,永遠驅趕不瞭那種病房的味道,每天總是感到煩悶,不過至少有我最愛黏著的阿嬤,當時的我總是想,應該再幾天阿嬤就可以迴傢瞭,這樣我又可以繼續黏著阿嬤迴鹿鳴橋吧!結果又是同樣的病危通知單,癌細胞慢慢地侵占阿嬤的身體,我記得阿嬤跟我說她痛得不想活瞭。當阿嬤痛苦地呻吟的時候,而我能做的就隻是陪著阿嬤一起哭。記得我們再迴阿嬤傢的時候,等待我們的,隻剩下阿嬤的照片瞭,而那一張照片,也是前一年阿嬤生日時特彆為她拍的。

  再次翻瞭身,我來到瞭大二的暑假,考完期末考,也沒有特彆整理宿捨,就匆忙地趕迴颱東,結果還是一樣的病危通知單。我,媽媽和爸爸坐著救護車趕到花蓮安排住院,當安排好住院事宜,媽媽又急忙地坐火車迴颱東繼續麵攤生意,留下瞭幾件我和爸爸的衣服,和一張所剩不多的提款卡。我永遠記得媽媽要趕火車迴颱東時的背影,我當然瞭解媽媽不是狠心地留下我們,而是她必須繼續工作賺錢,一傢人的生活費,再加上爸爸住院費用,都逼著她一定要狠心迴颱東的急迫啊!又是一樣沮喪的暑假,而我隻能每天陪著爸爸在醫院的治療中移動,一會兒好轉,一會兒惡化,擾動著我每天起起伏伏的情感。我記得媽媽來醫院辦齣院的那天,爸爸因為生病體弱,老瞭許多,而媽媽也因為不眠不休的工作,老瞭很多,一旁的我,更好似什麼也做不瞭的挫敗,隻能這樣淡然地看著爸爸媽媽。

  又一轉身,我是剛剛穿上長袍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努力地熟悉診間裏陌生的一切,而坐在候診椅上的,是剛剛夢境中的那三個不同年齡的我。突然間,我被一陣熟悉的聲音拉迴瞭現實世界,原來是每天叫醒我準備上班的鬧鍾,而我也如往常一樣急急忙忙地趕著早上的門診。

  在門診的空檔,我這樣問著自己,「楊重源,你真的適閤當精神科醫師嗎?如果人生再次選擇,你還會選擇當精神科醫師嗎?」是啊!我真的適閤當一個精神科醫師嗎?當自己詢問自己的時候,我的內心卻齣乎預料的平靜無波,是啊!對於許多人而言,我真的不適閤當精神科醫師,因為我身上有太多不建議當精神科醫師的特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沒有耐心,情緒化反應,太容易有大波動的情感互動,淚腺控製能力不足⋯⋯大概可以再列舉齣十來個,都覺得我好像走錯行一樣的挫敗瞭,不過我也常如此阿Q地跟自己說,反正如果當初選錯瞭,我也不小心在精神科打滾瞭快二十年之久,現在後悔應該也來不及瞭吧⋯⋯我也隻好繼續「將錯就錯」地當我的精神科醫生瞭!也隻好委屈我治療的病人,麻煩他們繼續包容我這樣不夠專業的形象瞭。

  可是我也常常問自己,到底怎麼樣纔算是符閤大傢期待的精神科醫師呢?為什麼屬於我自己真實個性那部分的特質,就不符閤大傢的期待呢?

  我們都可能因為一本小說,一首詩詞,一部電影,就覺得難過、沮喪、快樂、興奮,甚至有起起伏伏的情緒變化,而每天在我門診來來去去的個案,也是來來去去的人生故事。這些可都是比小說、詩詞,或電影都來得更真切且真實。許多的苦,許多的痛,許多的傷,就這樣幾乎不遮掩地祼露在我的眼前,當他們說完自己的故事,然後像穿衣服一樣,再一件一件地穿迴,再迴到好像什麼事都不曾發生的生活之中,在這個情境裏,除瞭個案當事者描述的內容與情緒,而作為治療者的我,對於這個個案,對於這個故事,我又有怎麼樣的感受與情緒呢?

  是啊!我就像看一本小說一樣,因為故事內容,而有瞭滿滿的情緒起伏,而當一個「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怎麼可以跟著病人的情緒而起伏?這樣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專業」呢?是啊!我就是這樣「不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會因為病人的事而難過,當然也同樣會因爲病人的事而高興,甚至還有可能很「大粒」的罵病人,是啊!這就是真真實實的我。一個許多人眼中認為不夠「專業」的專業精神科醫師。

  也許因為自己不符閤記憶中專業形象的精神科醫師,常常也就會有許多朋友擔心我的「情緒狀態」,尤其精神科門診總是有太多的負麵情緒,擔心我會不會也跟著落入情緒幽榖之中呢?

  是啊!我想大概很少有人因為「好心情」來看精神科的門診吧?每天門診裏反反覆覆的故事,不外乎憂鬱、沮喪、失望、挫敗、焦慮、落寞的情緒,可是為什麼病人的負麵情緒就一定是帶給人壓力的負麵能量呢?

  當病人說著自己的人生時,尤其在麵對著無助、無奈、無望的描述時,某種程度真的容易掉入一個無解的死鬍同中。不過對於我而言,麵對無助、無奈、無望的挫敗時,似乎沒有其他同為治療者所可能擔心的影響,我想或許是我生長過程中,曾經經曆過太多的無助、無奈,與無望,甚至某些程度來說,這些無助、無奈、無望的感受,都是我生命中成長很重要的養分,所以當病人描述著生命中所謂的負麵情緒,我也相對不需思索,而是很直覺地「感同身受」,也許是因為自己過去的生命體驗,纔能如此自然而然地麵對著大傢所擔心的「負麵能量」。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當初選擇瞭精神科領域,很幸運當時決定迴颱東傢鄉工作。每一年新年的時候,我都是這樣期許自己,決定迴颱東傢鄉服務,反正扣扣也沒有賺得比其他醫師多,那⋯⋯那就一定要做一些自己喜歡,自己爽,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就這樣一年「催眠」自己一次,也是一年鼓勵自己一次。

  謝謝這些年「願意」給我治療的病人們,謝謝他們包容我常常很「大粒」的碎念,謝謝他們可以遵守我常常很「大粒」的醫囑規定,更謝謝他們給我滿滿的動力,可以繼續照顧著他們。感謝颱東馬偕醫院的「主管們」,我當然知道有許多人無法理解我在醫療工作上的「反骨性格」,我也瞭解我是一個讓許多主管頭疼的員工,謝謝颱東馬偕醫院包容我這些年不符閤經濟效益的醫療服務品質。感恩颱東馬偕身心科過去,現在,未來的工作夥伴,感恩大傢要包容我很機車,很龜毛,很自我的工作要求,如果沒有颱東馬偕身心科團隊的全力配閤與協助,我想我的所有治療計畫,應該都完全無法執行。

  感謝我的爸爸,謝謝他用他的生命,讓我去瞭解疾病帶來的無助,無奈,無望的生命體驗。感謝我的媽媽,感謝她陪伴著爸爸和我們一傢人,讓我們知道即使麵對生命中無法改變的無助,無奈,無望時,也要堅韌勇敢的繼續人生應該的劇本,即使漫漫長的黑夜,天還是會有亮的時刻,隻是等待時間的長短罷瞭。

  感謝我的丈人和丈母娘,謝謝他們願意把他們的韆金寶貝嫁來隔一大座中央山脈的颱東。謝謝我的老婆大人,謝謝她總是被我惹到氣ㄆㄨㄆㄨ,還是願意繼續包容我恣意妄行的一切,不管是在喜馬拉雅山的高山無醫村,或者是後山的颱東,她都能給我最安心的全力協助與支持,就像我的水某常常跟我說的,在彆人眼中,也許我的尢如何如何,不過在她的眼中,我就是她的尢,我就是這個傢的男主人,就是這樣簡單的支持我,就是這樣單純的協助我,更謝謝她為我的生命帶來瞭兩位小王子,希望將來的某一天,我的小王子看到這本書,不會笑他阿爸鬍言鬍語的文字。

  感謝這本書中所有的主角們,謝謝你們願意讓我成為你們的精神科醫生,謝謝你們願意與我分享你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我知道我能為你們做的,真的是太少太少瞭,所以麻煩你們要繼續乖乖聽話當我最可愛的病人喔!

  寫到這裏,我終於可以解決我的焦慮瞭,我的序終於可以放心交給齣版社瞭,當然更要感謝看到這兒的讀者,希望你們可以繼續容忍我那鬍言鬍語的文字,感恩不盡!    
 

圖書試讀

感動與不捨的一封信
 
阿榮,一個快三十歲的大孩子,今天突然收到他寄來的信,驚訝,感動,難過,自責,不捨,種種復雜的情緒,就像照顧他七、八年來一樣的復雜。
 
阿榮,高中畢業,退伍後,跟著他爸爸開計程車維生。二十三歲那年,急性精神癥狀發作,幻覺和妄想打亂瞭他原本應該青春的節奏。
 
求神,祭改,辦法事,改名字,搬傢換風水,所有你想過的方法,他阿爸為瞭這個獨生子,什麼都試過。但是,他阿爸始終不願意承認阿榮是精神病,也沒帶他看醫師,每天始終鬱鬱寡歡,終日飲酒,祈求著阿榮能早點恢復正常。
 
二十五歲那年,他阿爸肝硬化去世瞭,臨終前,他阿爸將阿榮託付給一個「換帖好兄弟」,請他幫忙代為照顧。爾後,這位好心叔叔就帶著阿榮來我的門診第一次治療。
 
記得那時,阿榮整個人看起來髒兮兮的,像個野孩子一樣,眼神中露齣恐懼與無辜,看著我和叔叔,這兩個跟他沒有血緣關係,毫無瓜葛的陌生醫生與陌生叔叔。就這樣,從此開啓瞭我和阿榮「無解」的治療因緣。
 
因為阿榮沒有其他的直係傢屬,聽說他母親在他小時候就去世瞭,所以平時有關阿榮的大小事,我也隻能找那位好心叔叔商量。每次齣院後,阿榮總能「正常」一陣子,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不過,對一個年輕的大男生來說,一個人自己生活,確實是十分孤獨與寂寞的。
 
他交瞭一些愛喝酒的朋友,來滿足他寂寞又無助的人生。但是,他總會不小心忘瞭吃藥,不小心忘瞭上班,不小心……又是混亂的人生,就這樣住院齣院,齣院住院,來來迴迴都不知道有多少次瞭。
 
而這五、六年來,好心叔叔辛苦摺騰瞭好幾迴,後來,叔叔自己有瞭傢庭,經濟上也不好過,加上心也纍瞭,後麵幾次住院連絡叔叔時,他的熱忱也消失瞭好多好多。
 
而每次門診,阿榮對我總是非常「敬畏」,他像個孩子似地,規規矩矩的報告他生活起居大小事,而我也像個老人傢,唸他酒少喝一點,菸少抽一點,有沒有亂花錢,有沒有乖乖吃藥,三餐吃什麼,有沒有乖乖上班,下班後在做什麼……

用戶評價

评分

我被這本書的獨特視角深深吸引。它並沒有簡單地提供“心靈雞湯”式的慰藉,而是將“診療室”這個概念引入,讓我感受到一種專業、係統且具有科學性的指導。書中的內容,不僅僅是作者的個人感悟,更像是無數次臨床實踐的智慧結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和解”時,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它不是要求你立刻原諒,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對方的局限性,如何看到事件的多麵性,最終達到內心的平靜。這種方式讓我覺得更加可行,也更加真實。對於“告彆”,我一直以來都認為是一種痛苦的經曆,是不得不接受的殘缺。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告彆也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是一種獲得重生的可能。作者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告彆的過程,讓我不再將它視為終結,而是視為新的篇章的序麯。而“釋放”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常常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耿耿於懷,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有效地清理內心的垃圾,如何讓自己的精神空間更加開闊。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被睏住的,並非是外部的阻礙,而是內心的執念。

评分

這本書是一次靈魂的洗禮,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觸碰瞭我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我一直以為,所謂的人生練習,就是要不斷地去努力、去爭取、去剋服睏難,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有時候,最難的練習,恰恰是學會“放手”。“釋放”這個詞,在書中被賦予瞭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放下那些不愉快的迴憶,更是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下那些束縛自己的觀念。我曾經被很多“應該”和“不應該”所睏擾,總覺得自己的生活不符閤某種既定的標準。這本書就像一束光,穿透瞭我內心的迷霧,讓我意識到,人生的本質是自由,是活齣真實的自我。在“找迴平衡的自己”這個主題下,我看到瞭作者對人生多維度的深刻理解。平衡不是靜止,而是一種動態的和諧,是在各種復雜因素中找到那個最適閤自己的節奏。我學會瞭如何在我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留齣喘息的空間;如何在我麵對壓力時,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寜靜。這本書帶給我的,是長久而持續的影響,它讓我不再害怕麵對挑戰,而是以一種更從容、更智慧的態度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個起伏。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心靈的觸動和行動的指引。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需要反復品讀,並在生活中去實踐的書。我尤其喜歡“診療室”這個比喻,它讓我感受到一種被理解、被關懷的氛圍。書中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資深的心理谘詢師,用最恰當的比喻和最溫和的語言,引導我一步步地探索內心的秘密。在“釋放”的章節,我找到瞭處理負麵情緒的有效方法。我曾經常常被焦慮、憤怒、悲傷等情緒所睏擾,但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識彆這些情緒,如何與它們共處,如何最終將它們轉化為積極的能量。這種能力,對我而言是革命性的。而“找迴平衡的自己”,更是讓我看到瞭人生的希望。我曾一度覺得生活失衡,工作、生活、傢庭,讓我疲憊不堪,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清晰的方嚮,讓我知道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穩態”。它讓我不再追求完美,而是追求一種可持續的、有活力的平衡。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場精妙絕倫的人生設計。書名中的“診療室”三個字,就點明瞭它專業而富有引導性的基調,而“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這八個字,更是準確地概括瞭本書的核心價值。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和解”的論述所打動。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一些過去的傷害,無法前進,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與那個曾經的自己達成和解。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實用且溫柔的方法,讓我能夠一步步地去理解、去接納,最終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而“告彆”的部分,更是讓我重新認識瞭分離的意義。我曾一度認為,告彆就是失去,就是終結,但這本書卻告訴我,每一次告彆,都是為瞭迎接新的開始,都是一次生命的升華。它教會我如何帶著感恩的心情,去告彆那些曾經陪伴我走過一段路的人和事,讓我在分離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溫暖與力量。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對話,又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長者促膝長談。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觀點,都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曾經被我忽視、被我逃避的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同理心的方式,去剖析瞭我們在人際關係、職業發展、自我認知等各個方麵遇到的睏境。我尤其被“和解”這一部分所打動。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將問題歸咎於外部環境或者他人,卻很少去審視自己內心的固執和不甘。書裏通過一些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和解並非是對錯誤的容忍,而是對自己情緒的接納,是對過往不完美的釋懷。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覺得多年的心結似乎鬆動瞭不少。而“告彆”的部分,更是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各種“失去”。無論是失去一段感情,失去一個機會,還是失去曾經的自己,告彆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安撫人心的力量,它告訴我,告彆是為瞭騰齣空間,迎接新的可能,而不是在過去的泥沼裏越陷越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很深的意境,讓我一拿到手裏就充滿瞭好奇。“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光是這句話就勾勒齣瞭一幅畫麵:在那個相對私密、專業、充滿信任的空間裏,我們進行著關於人生最根本的“練習”。這不像課堂上的習題,更像是一種生命過程中的探索,一種麵對自我、處理情緒、調整心態的必修課。而“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這八個字更是直擊人心,它們觸及瞭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痛點。有多少次,我們被過去的陰影睏擾,無法與自己和解?有多少段關係,我們捨不得放手,在糾結中反復拉扯?有多少情緒,我們積壓在心底,成為瞭沉重的負擔?這本書仿佛就是一劑溫柔的良藥,它不是要強行治愈,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去接納,去一步步地實踐,最終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圓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為我們打開這扇通往內心和諧的大門,如何帶領我們在這場充滿挑戰卻又充滿希望的“人生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和方嚮。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非常具有引導性,它不僅僅提供理論,更強調實踐,這對於我們這些渴望改變卻又不知從何下手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走入瞭一個寜靜而充滿智慧的空間,在這裏,我被邀請去進行一場關於“人生”的深刻練習。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玉,閃爍著洞察人性的光芒。“和解”的部分,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原生傢庭、與過往的自己以及與曾經的錯誤的關係。我曾以為,和解就是遺忘,就是妥協,但書中卻引導我理解,真正的和解是接納,是放下沉重的評判,是給予自己和他人一份理解的溫柔。這種理解,讓我卸下瞭不少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告彆”的章節,更是讓我不再畏懼分離。我一直以來都把告彆視為一種損失,一種痛苦的經曆。但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暖且富有力量的筆觸,告訴我,告彆也是一種讓生命更加輕盈的方式。每一次告彆,都是一次清理,都是一次為新的相遇騰齣空間。我學會瞭,如何優雅地告彆,如何將遺憾轉化為前進的動力。這讓我感到,即使在失去中,也能夠尋找到成長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我內心深處,並且能夠切實指導我如何去生活的書,直到我遇見瞭它。《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彆、釋放,找迴平衡的自己》這本書,用一種非常獨特而深刻的方式,迴應瞭我長久以來的睏惑。書中的“和解”不僅僅是與他人的和解,更是與自己內心的那個不完美的、曾經受過傷的自己的和解。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治愈的力量,讓我感受到,原來放下所謂的“對錯”,擁抱真實的自己,是如此的輕鬆與釋然。而“告彆”的章節,更是讓我擺脫瞭對過去的執念。我曾經被很多“如果當時”的念頭摺磨,但書中的觀點,如同一股清流,衝刷瞭我內心的遺憾,讓我明白瞭,告彆是為瞭更好的前進,是為瞭迎接生命中新的風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釋放”的論述,它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泄,更是一種智慧的取捨。我學會瞭如何識彆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放下的,從而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盈而有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瞭一位睿智的嚮導。它並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我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書中的“診療室”這個比喻,讓我感受到一種被理解和被接納的溫暖。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剖析瞭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睏境,比如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優雅地告彆,如何有效地釋放負麵情緒,以及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迴內心的平衡。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釋放”的章節,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被睏住的,並非是外部的環境,而是我們內心的執念。作者提供的具體方法,幫助我一步步地清理內心的垃圾,讓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開闊和自由。而“找迴平衡的自己”這一主題,更是給我指明瞭一個方嚮,讓我知道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為自己留齣喘息的空間,如何在壓力之下,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力量。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長久而深刻的改變。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讓我重新認識瞭“練習”的意義。我們常常把練習理解為一種刻意的、需要付齣巨大努力的過程,但在這本書中,“人生練習”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融入生活的生活方式。書中的“診療室”的比喻,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仿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正在接受一次深入的心理輔導。我曾以為,“和解”意味著妥協,意味著委麯求全,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真正的和解是基於自我認知和自我尊重的基礎上的,是關於如何理解他人,也如何愛護自己。而“告彆”也並非總是帶著悲傷,它更是一種成長的標誌,一種為瞭擁抱新生而進行的清理。我曾對分離感到恐懼,但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優雅地轉身,如何帶著感激的心情,告彆那些不再適閤的人和事。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釋放”和“找迴平衡”的章節,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在高壓的生活節奏中找到喘息的空間,如何讓自己的內心世界重新煥發生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