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室的人生练习:和解、告别、释放,找回平衡的自己

诊疗室的人生练习:和解、告别、释放,找回平衡的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和解
  • 告别
  • 释放
  • 平衡
  • 疗愈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推开身心科诊间大门:医师「阿北」害羞的门诊卫教、「大粒」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沮丧地寻找继续坚持的勇气……杨医生与病友在诊疗间的真实故事。
    
  曾经,他想离开贫穷的家乡,到外面闯荡;曾经,他因为害怕死亡,选择了精神科,却发现更常面临的,是病患时时挑战死神的底线。

  在台东说到「傻瓜医生」,认识他的人会笑着跟你说就是「杨重源」。

  台东马偕医院身心科医师杨重源,十多年来积极推动精神病去污名化,自掏腰包带病友看电影、上牛排馆、包游览车带病友及家属们去郊外踏青,增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殊不知许多身心患者因为社会的污名化,不愿出门、不与人互动,但是透过各种活动能让病友更开朗,对病情大有助益。此外,如有病友家境贫苦,也常自掏腰包,为其购买生活日用品或食品。于是,启发了他自己的冬令救济方式──坚持每年冬天购买米、新衣服餽赠病友。

  视病犹亲的他,看见太多偏乡病患碍于交通不便无法就诊,于是每週利用休诊或未看诊的时段,与护理师开车前进偏乡,这样的身心科居家关怀服务至今已推行十余年,开车的里程数不知不觉也累积了十万多公里。

  然而,尽管心系病患,还是得适时抽离,提醒自己正视残酷的现实问题。如果病人愿意治疗,家属也愿意配合支持,病人其实有机会回到社会,过着正常的生活。长期与身心科病人相处,虽然看遍人生许多的不公平与无奈,杨重源依然相信,每个人如果都愿意多做一点,社会能更圆满。

  如今,送白米、送衣服的杨医生,经常在诊间收到病患的「回馈」:一个月前就摘下来放到发霉的玉米,或者一点一点存钱,买了一箱铝箔包咖啡,「怕常延诊的杨医师会肚子饿」,这些都是杨重源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的感动……

名家推荐

  在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人的价值观正逐渐被扭曲,愿意用心「陪伴」病人的医护人员已经愈来愈少了。很高兴台东马偕纪念医院能有这么一位既专业又有爱心,愿意牺牲奉献、尽心尽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杨重源医师。     ――刘建良马偕纪念医院总院长

  对那么多被众人放弃,放逐到世界边缘,无人闻问的病友而言,他是锚定我们于现世的唯一细细的绳索。病人不只是他病例档案里的个案,杨医师深入社区、深入家庭的接触这些病友。
  而当有些人和家庭及社区都没有连结的时候,杨医师也深入他们个人的生活,并把这些人拉入人际圈,重新进入社区和社会支持体系。或者说,杨医师和他的团队就是体系本身。――Echo

  我们不厌其烦的用文字把这些辛苦的孩子和家庭的遭遇记录下来,只希望大家能看到故事后,站在这些故事主角的立场去思考,我们不在这渺小的机率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杨医师笔下的每一位思觉失调者,都值得让我们深思,幸运的我们,能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么。――神老师&神妈咪(沈雅琪)

  当看到有人因他而变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乐的事了,至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侠气冲脑之际,又怎会算计考虑?我想,除了世人称颂他的「仁医」之外,让我再送他一个「侠医」的称号也并不为过!――谢文泰建筑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重源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毕业。曾任草屯疗养院住院医师、花莲慈济医学中心住院医师、总医师、精神科专科医师。现任台东马偕医院身心科医师。专长为:思觉失调症、躁郁症、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由于父亲长年饱受糖尿病截肢、洗肾折磨后辞世,母亲经营面摊撑起全家经济,甚至为筹措大学医学院学费陷入窘境,如此童年岁月让他深刻体会穷苦和病痛的滋味。「面摊之子」也成为日后支持他每年远赴喜马拉雅山塔须村义诊的信念。二○○六年因缘际会上塔须村义诊。二○一四年成立喀玛国际慈善协会,为的是汇集志同道合者的热情与心意,送爱到塔须与家乡需要的人身上。着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台东医生在喜马拉雅山塔须村的义诊初心》。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说些杨医生和精神病的事
浪漫不羁,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侠医」
我的「地藏控」学长
自序
无助、无奈,与无望,都是我生命中成长很重要的养分

辑一 完美的生命之歌
感动与不舍的一封信
两难的选择
老妈妈的「乌头毛」
方董的富裕与贫乏
驯服野兽的方法
真心抚慰不安的灵魂
十七岁的美丽与哀愁
大魔王病患的蜕变
找到一丝生命光采的希望
关于那百分之一的机率
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就够了

辑二 用爱与倾听的无私守护
人生一切都是刚刚好
医师阿北害羞的门诊卫教
乐天知命,欢喜自在
等待不可能的奇蹟
找到继续坚持的理由
不舍也要放下的遗憾
必输的赌注
一百分阿嬷
信守承诺,找回美丽人生
临终前的托付

辑三 漫漫的陪伴之路
改变,是生命重启的开始
无法割舍的牵挂
一份最纯粹美好的爱
因为爱,所以分享
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有个性的阿雀
老人家的电影初体验
化做春泥更护花
南回部落的阿松
再见了,可爱的阿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陪伴」往往就是最佳的医疗

刘建良 马偕纪念医院总院长


  被后世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过,「有时治癒,时常医治,总是安慰」(We cure sometimes, treat often,comfort always),医师对病人常常只是尽力治疗而已,偶尔还会将疾病「治好」,但却需经常去陪伴、安慰病人(或使病人舒服)。身为一位治疗癌症的外科医师(surgical oncologist),我深刻体会这句话的真谛。

  上帝创造万物,赋予生命有自我痊癒的能力,很多疾病根本不必积极治疗自己就会好转,医护人员只是「陪伴」病人,提供医疗专业知识,适时介入疾病的自然病程,加速疾病痊癒的时间。另有不少疾病,并无法完全治癒,甚至终会步向死亡,医师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力改变疾病的自然病程,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期望能延长病人的宝贵生命,而这期间医护人员所做的,最重要也是「陪伴」。

  在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人的价值观正逐渐被扭曲,愿意用心「陪伴」病人的医护人员已经愈来愈少了。很高兴台东马偕纪念医院能有这么一位既专业又有爱心,愿意牺牲奉献、尽心尽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杨重源医师。

  晋《论医》上有一句话:「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一位好的专业医师需要具备好的人格特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心。杨重源医师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爱心、热诚,并能将之付诸行动的良医。

  杨医师长久以来投入偏远地区医疗支援,自二○○六年起每年远赴喜马拉雅山塔须村义诊,二○一四年成立喀玛国际慈善协会……这些酸甜苦辣的细节,大家可以从杨医师的第一本书《一切都是刚刚好:台东医生在喜马拉雅山塔须村的义诊初心》中略窥一斑。但杨医师并不只是关心远在天边喜马拉雅山的村民,他更心系于幼时成长故里的乡亲,以自己的专业回后山照顾被社会误解、冷落的弱势族群。

  身为精神科医师,杨重源医师所做的远远超过专业医师所需做的,问诊时与病人谈天闲聊,关心病人病情之外还关心病人的生活与家人,甚至给予病人物质上的协助。但每天面对这些精神科病人的负面情绪,难免让杨医师感到无助、无奈与无望;而在这整个「陪伴」的过程中,有时让他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

  「爱人如己、关怀弱势」是马偕纪念医院的核心价值,照顾治疗思觉失调的病人,本来就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工作,但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以爱心陪伴病人,给予病人希望,做到全人照护,期望病人能得到完整的医治。不只在马偕总院如此,在后山台东马偕医院亦复如此,我们将做杨医师持续帮助病人的后盾。

  读过这本《诊疗室的人生练习:和解、告别、释放,找回平衡的自己》后,你对于这些思觉失调的朋友将会有更正确深一层的了解,你也会发现透过多一点人的关怀、协助与陪伴,这些所谓社会边缘的朋友们,还是有机会正常生活,回归社会的。在这爱心逐渐冷淡的社会,相信读了这本书,会让你热泪盈眶,激发你更多的爱心。
 
  郑重推荐这本《诊疗室的人生练习:和解、告别、释放,找回平衡的自己》。

说些杨医生和精神病的事

Echo


  杨医生要我为他的书写篇文。以一名患者的角度。
  「你的文笔没问题的啦。」他说。
  「你哪来的信心啊。」我想。

  不过,身为众多破碎灵魂中没有彻底破败的自己,为了回应医生的期待,为了让多一点点人了解这个没有被足够了解的疾病分类──精神病;也为了能说说杨医生。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健康完整,只有一种面貌,一如帅哥美女总是长得差不多。破碎残缺却是各式各样。有人没有手脚、有人不举、有人脑袋有洞,也有人如同我们精神病友。

  而精神病本身造成的问题也是各色各样,如果你看完杨医师的书,也能如我初步的了解这些问题的五花八门。或许也因此,你能多少了解以这样多变的不幸为敌人努力战斗的杨医生。也不见得说伟大什么的。但那感同身受的辛苦、没有尽头的努力和无可奈何的只能接受,或许能理解那么一些。

  我想先说说我的病。属于患者我的经历。我也是思觉失调症患者。医生说的百分之一机率的秋森万(chosen one)。症状是幻听和随之而来的妄想,发病时间起于二十岁初期。

  和一般人并无不同,为了生存我也和这个世界不停的战斗。只是我不幸的多开了一个战场,因为感官和认知的不可信,我要和自己的理智战斗。举一个日常的经验为例:我坐在学校教室里,老师专心地讲课,台下一片安静,窗外阳光正好,凉风徐徐,正是适合静下心学习的气氛,甚至有人睡着了。

  只是我的耳中,静谧的教室里正充满各色杂音。「废物」「干嘛假装认真听课」「那个白痴以为这样就能拿到平时分数」「他在看那个女生耶,是不是想要干人家」「假惺惺」…… 这些杂音嵌入背景,充满在每分每秒无论是与人谈话或独处的日常里。

  四周骚乱热闹时,这些讥嘲、讽刺和四周他人说话的嗡嗡声混成一团。每个人都在评论我,都在斜眼观察等我忍不住了爆发出丑。这些声音谈论着我生活的每分每秒。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用强光照射,然后用评论细菌的方式和态度分析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

  这是我大学时代的安静校园午后日常。

  其实,这是我患病时的每日日常。我想杀了所有视线内外,自以为高人一等评论我的人。我想阻止洗澡、如厕时不知如何窥视我并充满恶意的嘲弄谈话。可怕的是,我也听到朋友、至亲的声音混在其中,我不知如何分辨真假,也无人可以信任。这些声音变成我生活的主轴,我费尽力气摆脱、对抗或无视他们,以至于其他生活内容都过于苍白而无法感受、记忆和经历。

  这导致的是人际、社会生活的失能和安全网的残破,孤立于众人之外,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也因为如此,人际的不顺使得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恶意谈话更具说服力。越来越孤立,也越来越容易被那些声音影响。负向的情况恶化的回圈就此形成。

  这样的日子自然伴随各式各样的偏方的求告、寻求宗教的救赎,另外就是各医院的求诊和药物的副作用。让自己在真实吵杂的梦境和无声但意识不清的梦境中反覆循环。自然没有什么生活可言,直到回到台东马偕向杨医生求诊后的某一日。

  杨医生的处遇也不是什么一蹴可及、立竿见影的神蹟。但一如他自己说的,他一直很「大粒」。他在首次的问诊之后,一直始终如一的关心我的生活日常,以一种涉入的方式,而并不仅只是问诊和给药。他确实带入自己的情绪和关心。苦口婆心的劝导、友善的闲聊,还有玩笑。在我的经验里,他自然的包办了医师和心理谘询师的角色。

  读了本书我才知道,他也负担了社工师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关心的朋友。对那么多被众人放弃,放逐到世界边缘,无人闻问的病友而言,他是锚定我们于现世的唯一细细的绳索。病人不只是他病例档案里的个案,杨医师深入社区、深入家庭的接触这些病友。而当有些人和家庭及社区都没有连结的时候,杨医师也深入他们个人的生活,并把这些人拉入人际圈,重新进入社区和社会支持体系。或者说,杨医师和他的团队就是体系本身。

  在医疗方面,对精神病至关重要的投药。杨医生不吝使用最新的药物。会知道这一点,是因为上次也应杨医师要求,以病人的身分写了新药使用的优点心得。这个要求本身我想也是治疗。不只帮助病人,也让病人能够帮助别人。这是在为人际失利或信心不足的人充能,建立自信的方法。总之,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知道,在健保预算的限制之下,使用新药要忍受各种麻烦,透过层层的公文往来,遵守各种不得不的程序,和医院的官僚体系进行各种隐而不显的对抗。

  为的是让患者如我使用更有效、更少副作用的新款药物。显而易见的正面影响是,少了曾经使用其他药物的昏沉和嗜睡,定时定量的使用药物,遵守用药纪律的可行性大幅增加。这让病患更愿意也更能够按时服药控制病情。

  至少,就我自己而言,病情能够控制并可以和这个疾病和平共存,就是在遇见杨医师之后。我想自己非常幸运。家庭的资源和支持一直在患病的低潮期间支撑我。现在再回顾病情不稳的那段时间,其实越来越模煳,像渐渐淡去的噩梦。怎么从深渊回到人间的其实并不清楚,确定的是杨医师是我复原期间的主治医师。他和他的新药和他「大粒」的鼓励都是我回到人间的原因。要正常的工作、求学。要正常地与人交往。要运动。他会重复地这样说。有点遗憾的是,可能病情太快得到控制了,都没有跟上吃牛排、看电影的活动。

  谢谢杨医师,谢谢你不需要做还是做了的一切。

浪漫不羁,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侠医」

谢文泰  建筑师


  我自幼便嗜读武侠小说,对小说中的侠者孺慕不已。我崇拜的侠,不是名门正派里戒律森严的方丈,也不是老谋深算的掌门,而是浪漫不羁、以真性真情与五湖四海相交的江湖浪人。后来稍长更了解自己之后,才明了到那股对于侠气的崇拜,实在是为了弥补那个因自己怯弱慵懒而做不到的缺口,所投射出来内心里的那个「有为者亦若是」的典型。

  我之所以认识杨医师,完全是要感谢网路同温层演算法促成这段美丽的偶然。几年前的生日前夕,我一时兴起追踪了几则藏传佛教的典故以及西藏的旅游资讯,没多久,脸书便出现了一段短短的纪录影片,影片内容讲述着一位年轻医师,因缘巧合地踏上了西藏高山上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无医村──塔须村的故事,年轻医师面对着贫瘠的医疗环境,看着成群无助的老弱残疾,心软的他便每年硬着头皮、忍着高山症发作的痛苦,年年揹药上山义诊,这一去便是接连十六年的光景;医师散尽每年三分之二的收入,只为了能够帮一个是一个。多年来,村里的人们视他如活佛再世,尊称他为曼巴,老人更是视他如子,每年泪眼送他下山,再眼巴巴地盼望着他的归来。我被这段影片深深地撼动,内心久久无法平复。当时我两眼呆视着萤幕,自忖着:如果换作是我,我自己做得到吗?这是怎样的一种高贵情怀?这是怎样的一种超凡毅力?我不自觉地按下了好友邀请,然后把影片分享到我的动态,当天在脸书上许了生日愿望:希望我的好友们能看到这个感人的事蹟,并且以行动支持杨医师的义行!就这样,我跟杨医师便保持着联系与关心,彼此分享着许多对于生命以及专业的想法。几年前,他把这段与高山的情缘写成了《一切都是刚刚好》一书,随着书中的每个情节,我被他牵引着忽而担忧忽而喷笑,原先我以为这段苦行僧般的旅程,读来心里势必相当沉重,没想到书中的他反倒像是个游侠似的,时而严肃、时而调皮地出入在人生的甘甜苦咸之间,在书中读到了医者父母心,也看到了族人反馈给他的生命真谛。想必,他是真正在实践中体悟到了塔须村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匮乏却是最开心满足的地方的真义,他应该才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有人曾经问:「杨医师怎么那么闲?与其跑到千万里远的地方救人,怎么不救救自己台湾人?」事实上,杨医师有感于台湾东部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不仅舍弃了多家台湾西部大型医疗机构的高薪邀约,坚持留在他的家乡台东行医,这就是用实际的行动实践着他对家乡母土的热爱。作为一位精神科医师,他无法纯粹以生理跟病理的角度去「处理」每一个病人,反倒是必须以极大的比重在照顾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且时时刻刻与扑袭而来的负能量相处,这不论对于一位医师,甚至是一般人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压力。他对抗的不只是有形的病毒细菌,而是无形的精神病魔,面对无形的对手,他必须拥有比谁都更敏锐的感受力、比谁都更坚强的意志力,以及比谁都还乐观的鼓舞力!也因此,对他而言,病人的成长过程或是生活上的每一个极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疗癒过程的关键要素!他唯有成为病人的朋友、家人,才能够有机会一窥对方的生活真实样貌,也唯有这样,他才能在病人一团混乱的过去中,翻找到那支开启心扉,通往蓝天的窗扇钥匙!杨医师这次付梓的第二本书,记录了他与病人共处的真实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无助、怯弱、贫穷与可恶,但也看到了他们同时所具有的坚韧、勇敢、信任与可爱,而我们的杨医师为了这群让他「爱恨交加」的家人,除了展现专业医师的果决、耐心之外,也有着非常人性的失望、担忧、愤怒与调皮。这些故事不是杜撰的励志小品,而是我们生活周遭的「真实」,而书中的杨医师,早已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医匠」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至性真情的汉子!

  杨医师不仅赴藏义诊、在乡贡献,更于每年岁末购米赠予辛苦的人家;但是随着关怀对象的规模日趋庞大,杨医师也感到以自身的经济力量所能做的事情日益有限,同时为了鼓吹更多人投入社会关怀,只好成立一个慈善协会,向社会劝募资金,使善心义举让更多人受惠。也有人问:「杨医师这样土法炼钢募资太辛苦了,怎么不跟其他慈善组织或是财团合作?」这问题我也曾请教过他,他答我,为了让来自社会各界的每一分善款都能尽量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上,他必须让行政的开支降到最低,因此也不仿效知名的慈善团体募款用来壮大组织、兴筑设施;举凡社会常见的社交取向的劝募模式更不是他所能习惯的,因此如果你支持他的行动、相信他的人格,你便捐助予协会,他会为了不辜负你,而亲身付出比你更多的心力去照顾弱势!这是一种行侠的使命,这是一种仗义的快意,这是他的脾气!而对于许多关心弱势,却苦于时、空客观条件,无法亲自递送温暖的朋友来说,只需要在空暇时动动手指参与募资,就有人拚死拚活设法达成你的心愿,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容易的行善方式!书写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杨医师根本不是在以严肃的圣贤为目标在自我期许,而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的侠客!他出身市井所沾染一身的侠气,驱使着他悠游在这样的角色当中,享受在这样的付出当中,换言之,当看到有人因他而变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乐的事了,至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侠气冲脑之际,又怎会算计考虑?我想,除了世人称颂他的「仁医」之外,让我再送他一个「侠医」的称号也并不为过!

  这段日子不断翻阅着书中的每则故事,脑海中总地浮现电影《绿色奇蹟》里约翰.考菲(John Coffe )那巨大的身影,他那腼腆的神情以及奇蹟般的神力,在还给世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同时,也吸纳了人间万般苦难。我想,如果人间真有慈悲的菩萨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应该就是这个样儿了吧,只不过他多了点浪漫、至性跟调皮!

  谨书于 二○一九年九月十九日

多一分了解,可少一分误解  

神老师&神妈咪(沈雅琪)


  在一次朋友转发的文章中认识杨医师,追了一阵子发现这个医生超狂,怎么会有勇气带一群病人和家人去吃牛排?怎么会愿意整理一整个货柜的二手衣送到西藏去?

  长期收送二手衣的经验告诉我,杨医师要整理收到的二手衣一定非常辛苦。捐赠衣物给我的网友都很清楚我对二手衣的要求,一定要干净、没有破损,自己都还愿意给自己或小孩穿的衣服,清洗好整理好才能寄给我。但是寄给杨医师的衣服来自四面八方,我可以想像收到的衣服有多可怕,不适合的可能比可以寄出去的还多。

  所以从去年开始,只要杨医师要送衣服到西藏,我就在脸书上替杨医师募集,就这样每次几十箱的衣服直接寄到杨医师家,杨医师再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一件一件挑选折叠后装箱,寄送到远在西藏的高山上,这工作非常辛苦,但是杨医师寄完一个货柜,就又开始整理下一个货柜,从来不说苦。

  对于「思觉失调症」我们好像很熟悉也很陌生,新闻媒体上看到失控的病患总是害怕,可是透过杨医师笔下一个又一个的个案,我看到的是很多家庭的辛苦和无奈,家里有一个「思觉失调症」病患,得花好多心力去照顾。

  很多年前带过一个孩子,沉默寡言,该缴的费用迟迟没有交,我找她来关心爸爸妈妈的工作,他只说妈妈生病了、爸爸在家里照顾她,爸爸没办法外出工作没有收入,整个家陷入困境。除了生活困苦,妈妈每天在家里尖叫、自残,让这孩子饱受精神压力,只要放学就拖着沉重的脚步不愿意回家,我常在她回家的路上看见她慢慢地晃着走着,不知道要去哪里,但也不想踏入那个妈妈失控的家,深怕别人知道这件事,所以总是低着头,非常自卑。

  直到妈妈又发作的那个晚上,在刺耳的尖叫声中,孩子试图自杀,我才知道孩子心里承受了极大的压力,才十岁多的孩子,在最天真无邪的童年,对于生活没有一丝希望,绝望的想要放弃生命。除了思觉失调症患者,同住的家属也亟需要关怀和协助。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触动内心,看到其中一篇故事,「关于那百分之一的机率」,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书里的、电视上那些失控的场景跟我们距离遥远,甚至看着他们的故事觉得荒谬,但是当那微小的一%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甚至是我们自己身上时,那确切的感受不再只是个数字,而是生命的翻转,世界的崩坏。

  觉得自己跟杨医师有很多共同点,在帮助特殊孩子和贫困家庭时常觉得力不从心,遭遇挫折时沮丧万分,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渺小和不足,只能透过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来抒发情绪,我们不厌其烦的用文字把这些辛苦的孩子和家庭的遭遇记录下来,只希望大家能看到故事后,站在这些故事主角的立场去思考,我们不在这渺小的机率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杨医师笔下的每一位思觉失调者,都值得让我们深思,幸运的我们,能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么。

自序

无助、无奈,与无望,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养分


  出版社编辑又来催我的自序了,原本还想像二○一四年第一本书《一切都是刚刚好》一样,拖延到出版社受不了直接印制了的剧本……,心头上的压力,真的是三、四千公斤重,感觉自己都焦虑到该挂精神科门诊了,也就这样…⋯失眠了N天!

  那几个失眠焦虑的夜晚,我又好像徘徊在那熟悉却许久不再的数个梦境之中。

  国小某个暑假的一张病危通知单,我那记忆中应该还是年轻的父亲就和母亲北上住院受接受治疗,我和哥哥妹妹就这样「寄养」在叔公家。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病危通知单,也不知道爸爸生什么病,只知道时间过得好慢,每天总盼望着天一亮,爸妈就会回来照顾我们了。结果天一亮,我依旧没有睡回自己的床。每天偷偷听着大人们对话,希望可以知道爸妈回来的消息。我不喜欢在别人家餐桌吃饭,也不喜欢在别人家睡觉,虽然我们家小小的,旧旧的,可是那时候的我,就是不喜欢别人家,而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终于,我们一家人都撑过了那个暑假,又变回了以前的一家人。

  似乎一转身,我又来到了国中的时候,住在乡下鹿鸣桥的阿嬷,从乡下被阿公带来台东市住院了。还是像以前一样的炎热暑假,白色的病房,白色的床单,再加上那没有血色偏白的阿嬷。陪着阿嬷在医院的那些日子,病房只有转个不停的电风扇,永远驱赶不了那种病房的味道,每天总是感到烦闷,不过至少有我最爱黏着的阿嬷,当时的我总是想,应该再几天阿嬷就可以回家了,这样我又可以继续黏着阿嬷回鹿鸣桥吧!结果又是同样的病危通知单,癌细胞慢慢地侵占阿嬷的身体,我记得阿嬷跟我说她痛得不想活了。当阿嬷痛苦地呻吟的时候,而我能做的就只是陪着阿嬷一起哭。记得我们再回阿嬷家的时候,等待我们的,只剩下阿嬷的照片了,而那一张照片,也是前一年阿嬷生日时特别为她拍的。

  再次翻了身,我来到了大二的暑假,考完期末考,也没有特别整理宿舍,就匆忙地赶回台东,结果还是一样的病危通知单。我,妈妈和爸爸坐着救护车赶到花莲安排住院,当安排好住院事宜,妈妈又急忙地坐火车回台东继续面摊生意,留下了几件我和爸爸的衣服,和一张所剩不多的提款卡。我永远记得妈妈要赶火车回台东时的背影,我当然了解妈妈不是狠心地留下我们,而是她必须继续工作赚钱,一家人的生活费,再加上爸爸住院费用,都逼着她一定要狠心回台东的急迫啊!又是一样沮丧的暑假,而我只能每天陪着爸爸在医院的治疗中移动,一会儿好转,一会儿恶化,扰动着我每天起起伏伏的情感。我记得妈妈来医院办出院的那天,爸爸因为生病体弱,老了许多,而妈妈也因为不眠不休的工作,老了很多,一旁的我,更好似什么也做不了的挫败,只能这样淡然地看着爸爸妈妈。

  又一转身,我是刚刚穿上长袍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努力地熟悉诊间里陌生的一切,而坐在候诊椅上的,是刚刚梦境中的那三个不同年龄的我。突然间,我被一阵熟悉的声音拉回了现实世界,原来是每天叫醒我准备上班的闹钟,而我也如往常一样急急忙忙地赶着早上的门诊。

  在门诊的空档,我这样问着自己,「杨重源,你真的适合当精神科医师吗?如果人生再次选择,你还会选择当精神科医师吗?」是啊!我真的适合当一个精神科医师吗?当自己询问自己的时候,我的内心却出乎预料的平静无波,是啊!对于许多人而言,我真的不适合当精神科医师,因为我身上有太多不建议当精神科医师的特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没有耐心,情绪化反应,太容易有大波动的情感互动,泪腺控制能力不足⋯⋯大概可以再列举出十来个,都觉得我好像走错行一样的挫败了,不过我也常如此阿Q地跟自己说,反正如果当初选错了,我也不小心在精神科打滚了快二十年之久,现在后悔应该也来不及了吧⋯⋯我也只好继续「将错就错」地当我的精神科医生了!也只好委屈我治疗的病人,麻烦他们继续包容我这样不够专业的形象了。

  可是我也常常问自己,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符合大家期待的精神科医师呢?为什么属于我自己真实个性那部分的特质,就不符合大家的期待呢?

  我们都可能因为一本小说,一首诗词,一部电影,就觉得难过、沮丧、快乐、兴奋,甚至有起起伏伏的情绪变化,而每天在我门诊来来去去的个案,也是来来去去的人生故事。这些可都是比小说、诗词,或电影都来得更真切且真实。许多的苦,许多的痛,许多的伤,就这样几乎不遮掩地祼露在我的眼前,当他们说完自己的故事,然后像穿衣服一样,再一件一件地穿回,再回到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的生活之中,在这个情境里,除了个案当事者描述的内容与情绪,而作为治疗者的我,对于这个个案,对于这个故事,我又有怎么样的感受与情绪呢?

  是啊!我就像看一本小说一样,因为故事内容,而有了满满的情绪起伏,而当一个「专业」的精神科医师,怎么可以跟着病人的情绪而起伏?这样又如何保持自己的「专业」呢?是啊!我就是这样「不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会因为病人的事而难过,当然也同样会因爲病人的事而高兴,甚至还有可能很「大粒」的骂病人,是啊!这就是真真实实的我。一个许多人眼中认为不够「专业」的专业精神科医师。

  也许因为自己不符合记忆中专业形象的精神科医师,常常也就会有许多朋友担心我的「情绪状态」,尤其精神科门诊总是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担心我会不会也跟着落入情绪幽谷之中呢?

  是啊!我想大概很少有人因为「好心情」来看精神科的门诊吧?每天门诊里反反覆覆的故事,不外乎忧郁、沮丧、失望、挫败、焦虑、落寞的情绪,可是为什么病人的负面情绪就一定是带给人压力的负面能量呢?

  当病人说着自己的人生时,尤其在面对着无助、无奈、无望的描述时,某种程度真的容易掉入一个无解的死胡同中。不过对于我而言,面对无助、无奈、无望的挫败时,似乎没有其他同为治疗者所可能担心的影响,我想或许是我生长过程中,曾经经历过太多的无助、无奈,与无望,甚至某些程度来说,这些无助、无奈、无望的感受,都是我生命中成长很重要的养分,所以当病人描述着生命中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也相对不需思索,而是很直觉地「感同身受」,也许是因为自己过去的生命体验,才能如此自然而然地面对着大家所担心的「负面能量」。

  我一直觉得,很幸运当初选择了精神科领域,很幸运当时决定回台东家乡工作。每一年新年的时候,我都是这样期许自己,决定回台东家乡服务,反正扣扣也没有赚得比其他医师多,那⋯⋯那就一定要做一些自己喜欢,自己爽,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就这样一年「催眠」自己一次,也是一年鼓励自己一次。

  谢谢这些年「愿意」给我治疗的病人们,谢谢他们包容我常常很「大粒」的碎念,谢谢他们可以遵守我常常很「大粒」的医嘱规定,更谢谢他们给我满满的动力,可以继续照顾着他们。感谢台东马偕医院的「主管们」,我当然知道有许多人无法理解我在医疗工作上的「反骨性格」,我也了解我是一个让许多主管头疼的员工,谢谢台东马偕医院包容我这些年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医疗服务品质。感恩台东马偕身心科过去,现在,未来的工作伙伴,感恩大家要包容我很机车,很龟毛,很自我的工作要求,如果没有台东马偕身心科团队的全力配合与协助,我想我的所有治疗计画,应该都完全无法执行。

  感谢我的爸爸,谢谢他用他的生命,让我去了解疾病带来的无助,无奈,无望的生命体验。感谢我的妈妈,感谢她陪伴着爸爸和我们一家人,让我们知道即使面对生命中无法改变的无助,无奈,无望时,也要坚韧勇敢的继续人生应该的剧本,即使漫漫长的黑夜,天还是会有亮的时刻,只是等待时间的长短罢了。

  感谢我的丈人和丈母娘,谢谢他们愿意把他们的千金宝贝嫁来隔一大座中央山脉的台东。谢谢我的老婆大人,谢谢她总是被我惹到气ㄆㄨㄆㄨ,还是愿意继续包容我恣意妄行的一切,不管是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无医村,或者是后山的台东,她都能给我最安心的全力协助与支持,就像我的水某常常跟我说的,在别人眼中,也许我的尢如何如何,不过在她的眼中,我就是她的尢,我就是这个家的男主人,就是这样简单的支持我,就是这样单纯的协助我,更谢谢她为我的生命带来了两位小王子,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的小王子看到这本书,不会笑他阿爸胡言胡语的文字。

  感谢这本书中所有的主角们,谢谢你们愿意让我成为你们的精神科医生,谢谢你们愿意与我分享你们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我能为你们做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所以麻烦你们要继续乖乖听话当我最可爱的病人喔!

  写到这里,我终于可以解决我的焦虑了,我的序终于可以放心交给出版社了,当然更要感谢看到这儿的读者,希望你们可以继续容忍我那胡言胡语的文字,感恩不尽!    
 

图书试读

感动与不舍的一封信
 
阿荣,一个快三十岁的大孩子,今天突然收到他寄来的信,惊讶,感动,难过,自责,不舍,种种复杂的情绪,就像照顾他七、八年来一样的复杂。
 
阿荣,高中毕业,退伍后,跟着他爸爸开计程车维生。二十三岁那年,急性精神症状发作,幻觉和妄想打乱了他原本应该青春的节奏。
 
求神,祭改,办法事,改名字,搬家换风水,所有你想过的方法,他阿爸为了这个独生子,什么都试过。但是,他阿爸始终不愿意承认阿荣是精神病,也没带他看医师,每天始终郁郁寡欢,终日饮酒,祈求着阿荣能早点恢复正常。
 
二十五岁那年,他阿爸肝硬化去世了,临终前,他阿爸将阿荣託付给一个「换帖好兄弟」,请他帮忙代为照顾。尔后,这位好心叔叔就带着阿荣来我的门诊第一次治疗。
 
记得那时,阿荣整个人看起来脏兮兮的,像个野孩子一样,眼神中露出恐惧与无辜,看着我和叔叔,这两个跟他没有血缘关系,毫无瓜葛的陌生医生与陌生叔叔。就这样,从此开启了我和阿荣「无解」的治疗因缘。
 
因为阿荣没有其他的直系家属,听说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平时有关阿荣的大小事,我也只能找那位好心叔叔商量。每次出院后,阿荣总能「正常」一阵子,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工作。不过,对一个年轻的大男生来说,一个人自己生活,确实是十分孤独与寂寞的。
 
他交了一些爱喝酒的朋友,来满足他寂寞又无助的人生。但是,他总会不小心忘了吃药,不小心忘了上班,不小心……又是混乱的人生,就这样住院出院,出院住院,来来回回都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而这五、六年来,好心叔叔辛苦折腾了好几回,后来,叔叔自己有了家庭,经济上也不好过,加上心也累了,后面几次住院连络叔叔时,他的热忱也消失了好多好多。
 
而每次门诊,阿荣对我总是非常「敬畏」,他像个孩子似地,规规矩矩的报告他生活起居大小事,而我也像个老人家,唸他酒少喝一点,菸少抽一点,有没有乱花钱,有没有乖乖吃药,三餐吃什么,有没有乖乖上班,下班后在做什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