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

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史
  • 近代中國史
  • 霍啓昌
  • 香港研究
  • 曆史學
  • 社會文化史
  • 區域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術著作
  • 港英時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西文化及科學技術的交流,為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作育英纔,以至抗日戰爭獲得最後勝利等,香港華人都曾作齣重要貢獻,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上,香港亦曾擔當重要的曆史任務。

  霍啓昌教授在史學領域深耕三十多年,銳意鑽研香港曆史檔案史料及晚清至抗日戰爭期間在香港齣版的主要報刊等,主要目的正是要將在這段中國近代史期間所發生的有關香港及香港華人的正確香港史實,提供給香港人閱讀,令人們瞭解到香港及香港華人曾扮演過的重要角色以及對國傢作齣巨大的貢獻。
 
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內容綜述) 本書籍為霍啓昌教授關於香港曆史研究的文集,旨在通過深入的史學考察,剖析香港在近代中國的復雜演變曆程。本書匯集瞭作者多年來在香港史、中外關係史以及區域史研究領域的精粹成果,內容跨越瞭從開埠初期到二十世紀中後期的重要曆史節點。 本書的敘事並非僅僅聚焦於香港的殖民統治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近代化進程與全球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霍啓昌教授的視角獨特,強調香港作為“邊緣”與“中心”的辯證統一體,探討瞭香港如何在被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係的過程中,深刻影響並反作用於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 第一部分:香港的開埠與早期社會建構 此部分著重探討瞭鴉片戰爭後香港被割讓的曆史背景及其在英國殖民帝國體係中的初期定位。作者細緻考察瞭早期香港的社會結構,重點分析瞭原住民(客傢、蠘民等)與新來華人的互動,以及早期殖民政府在維持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方麵的策略。 一、早期殖民統治的基石與適應性: 霍啓昌教授考察瞭英國如何利用香港作為轉口貿易的據點,以及早期殖民地法律體係的建立過程。書中詳細分析瞭早期土地製度的變遷,指齣土地對塑造香港獨特的社會階層與政治權力結構起到瞭決定性作用。尤其關注瞭早期華洋關係的處理模式,這為理解香港後來的“共管”或“自治”思潮提供瞭曆史淵源。 二、人口的遷徙與社會的重塑: 早期香港的人口主要由內地湧入的移民構成。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移民的社會經濟背景、流動模式及其在香港建立的社會網絡(行會、宗族關係等)。這些網絡不僅是維係底層社會生存的工具,也是日後香港華人精英階層崛起的物質基礎。作者強調,香港社會的“陌生人社會”特徵,是在大規模遷徙與權力真空下被塑造成的。 第二部分:香港作為近代中國的“窗口”與“緩衝帶”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動蕩,香港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本部分聚焦於十九世紀末至抗日戰爭爆發前,香港如何成為近代中國內部衝突、思想交流和經濟活動的重要媒介。 一、經濟脈絡中的香港角色: 書中係統梳理瞭香港在鴉片貿易後的轉型,特彆是其在洋務運動後作為中國購買西方技術、貸款和引進人纔的主要渠道。通過分析上海、廣州與香港之間的經濟競爭與閤作關係,作者揭示瞭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中心性角色。香港不僅是資本的集散地,也是現代金融、航運和法律服務體係的試驗場。 二、政治避難所與革命的溫床: 霍啓昌教授對香港作為政治流亡地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研究。從太平天國餘部到辛亥革命的早期活動,再到抗戰時期的文化精英避難所,香港為中國近代政治力量的保存、重組和思想的傳播提供瞭空間。書中細緻考察瞭香港報刊業和齣版業如何成為傳播新思想(如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的重要陣地,盡管這些活動長期處於殖民政府的嚴密監控之下。 三、對內地社會的影響: 本部分的一大亮點在於探討香港如何通過勞工、資金和製度模式反嚮影響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南方的現代化進程。香港早期建立的現代學校、醫院和市政管理經驗,被許多內地士紳和官員視為學習的範本。 第三部分:二戰陰影下的考驗與戰後重塑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香港經曆的重大危機——日占時期,以及戰後初期香港經濟的恢復與政治地位的再定位。 一、日占時期的社會斷裂: 作者力圖還原日占時期香港社會所遭受的巨大衝擊。研究不僅關注瞭軍事占領的殘酷性,更深入分析瞭不同社會階層在“皇民化”壓力下的生存策略。香港的本土身份認同,正是在這一外來暴力衝擊下,得到瞭某種程度的強化與重塑。 二、戰後經濟奇跡的醞釀: 戰後,香港麵臨著大量難民湧入、物資短缺和政治定位的睏境。本書詳細分析瞭殖民政府如何在冷戰格局下,重新定位香港的經濟功能——從貿易中轉站轉嚮製造業齣口中心。作者認為,正是這種基於實用主義的經濟政策,以及大規模勞動力紅利的釋放,為香港後來的“亞洲四小龍”地位奠定瞭基礎。書中對六七十年代勞資關係的演變、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以及華人精英在殖民體製內地位的提升,均有詳盡的論述。 總結視角: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 霍啓昌教授的係列論述,最終落腳於對香港曆史獨特性的哲學思考。他認為,香港的曆史既錶現齣強烈的連續性——即對商業精神、實用主義和社會流動性的執著追求;也充滿瞭斷裂性——即其身份始終懸置於中國主權與英國管治之間的張力之中。 本書力求打破將香港簡單視為“英國殖民地”或“中國前哨站”的二元對立敘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復雜、多層次的近代化進程的産物。通過對檔案文獻、口述曆史以及多語種史料的綜閤運用,本書為理解近代中國與全球化交匯點上的香港,提供瞭一個紮實而富有洞察力的史學框架。它不僅是一部香港史,更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如何在其邊緣地帶進行自我試驗與轉型的生動記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霍啓昌


  廣東番禺人,1942年生於澳門,青少年時代赴香港生活和讀書。196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赴夏威夷大學修讀碩士課程,專攻港澳曆史,1969年取得碩士學位。1973年迴港,齣任香港大學副教授。1977年獲夏威夷大學博士學位,任教香港大學長達二十年。1984至1994年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香港史編寫小組成員,於1996年應聘到澳門大學齣任教授。由2001年至今為香港大學曆史係榮譽教授。

  在港澳曆史研究範疇上取得卓越成績,著有《香港與近代中國》、《香港史教學參考資料》、《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二)(與林有能閤編 )、《十九世紀的香港》(與餘繩武、劉存寬閤著)、《二十世紀的香港》(與餘繩武、劉蜀永閤著)、《香港史新編》(與王賡武等閤著)、《澳門:孫中山的外嚮門戶和社會舞颱》(與張磊、盛永華閤著)、Hong Kong and the Asian Pacific(1840-1900)、Lectures in Hong Kong History、Estudos Sobre a Instalacao dos Portugueses em Macau、《港澳檔案中的辛亥革命》等中、英、日、葡文著作,發錶有學術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自序1
第一章 明清時期的香港 5
第二章 香港與近代中國的中西文化交流 47
第三章 香港與近代中國的政治 69
第四章 香港與近代中國的經濟 147
第五章 香港華人對近代中國的貢獻 177
第六章 香港史研究資料及港史評述 225
主要參考文獻295
附錄:一 霍啓昌教授英、日文香港史研究著作 306
1. Hong Kong and the Asian Pacific (1840-1900)  306
2. Lineage Ties and Business Partnership: A Hong Kong Commercial Network 364
3. Hong Ko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 Hong Kong:1895 to the Present  376
4. Major Trends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383
5. Hong Kong and the Philippines (1840-1900): Themes and Perspectives throug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Hong Kong Archives391
6. 香港の商業ネットワーク——宗族結閤とビジネス.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401
7. Ming Military Measures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416
二 霍啓昌教授香港史主要著作目錄 428
索引 43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思考香港定位的曆史著作。在讀《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之前,我腦海中對香港的印象,更多地是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國際大都會,一個融閤瞭東西方文化的地方。但這本書卻帶領我深入探究瞭香港在中國近代史長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讓我認識到它並非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存在,而是承載瞭中國近代社會發展中諸多重要變遷的獨特載體。霍啓昌先生的研究視角非常宏觀,他將香港的曆史發展置於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瞭香港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麵的互動關係。書中對香港如何成為近代中國革命者的活動基地、資本的集聚地以及思想的傳播平颱等方麵的論述,都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香港如何在特殊曆史時期,既扮演瞭“避難所”的角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內地的發展軌跡的分析。這本書讓我對香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閱讀《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的過程,就像是在品味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香港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敘事中,讓我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個地理區域,而是理解為一個與中國近代命運休戚相關的獨特存在。霍啓昌先生的研究方法非常嚴謹,他引用瞭大量的史料,並且對不同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辨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離散”與“聯係”這兩個概念的運用。他闡述瞭香港在地理上的“離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卻從未真正與中國“分離”。這一點非常深刻。書中對20世紀香港政治經濟變遷的分析,從戰後的經濟騰飛到後來的社會運動,都充滿瞭洞察力。特彆是作者對國民黨政府與香港的關係,以及共産黨在香港的地下活動等內容的梳理,讓我對那個時期香港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香港的每一次曆史轉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瞭內地政治風雲變幻的影響。它既是避難所,也是觀察內地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窗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也更加立體和完整瞭。

评分

這是一本充滿學術深度但又極具可讀性的曆史著作。霍啓昌先生在《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中,通過紮實的史料和精闢的分析,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近代中國與香港互動發展的畫捲。書中的論述結構清晰,邏輯性強,讀起來不會感到晦澀難懂。作者非常善於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曆史,將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與內地中國的關係進行細緻的梳理和闡釋。我特彆喜歡他關於香港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例如在思想文化傳播、資本積纍以及革命活動等方麵的作用。書中對20世紀香港社會經濟結構演變的探討,也讓我對香港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瞭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它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優勢。霍啓昌先生的文字功底也十分瞭得,他能夠用清晰、生動的語言講述復雜的曆史事件,並且時不時地穿插一些生動的案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這本書讓我對香港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中國近代史的進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我過去對香港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停留在對它的現代繁榮景象的想象。然而,霍啓昌先生通過這本書,將香港置於中國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讓我看到瞭它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內地的命運緊密相連,甚至是交織在一起。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他強調瞭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對內地政治、經濟、文化所産生的復雜影響,以及內地社會變遷對香港的輻射和塑造作用。書中對香港作為“窗口”和“緩衝帶”的角色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讓我對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有瞭更清晰的認知。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挖掘,以及他對一些重要曆史人物和事件的獨到解讀。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對話,他娓娓道來,將那些被忽略或被誤讀的曆史真相展現在我麵前。這本書不僅讓我更瞭解香港,也讓我對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這本《香港與近代中國:霍啓昌香港史論》可以說是打開瞭我對香港曆史認識的一扇新大門。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香港的瞭解更多停留在迴歸後的新聞報道,以及一些零散的旅遊感受。總覺得香港隻是一個東方與西方的交匯點,一個繁華的商業都市。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香港背後深厚的曆史脈絡,以及它如何與中國近代史緊密相連,甚至在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霍啓昌先生的論述非常紮實,他不僅僅羅列瞭事件,更重要的是對這些事件背後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比如,書中對鴉片戰爭後香港的割讓、以及其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初期發展,都有著極為細緻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香港獨立看待,而是始終強調它與內地政治經濟形勢的互動關係。這種視角讓我跳齣瞭過去那種“香港是個獨立個體”的思維誤區,開始理解為何香港會成為近代中國流亡者、資本和思潮匯聚的場所,也明白瞭為何它會在孫中山革命時期扮演重要的角色。書中對民國時期香港與內地商貿往來的分析,以及抗日戰爭時期香港人民的抵抗精神,都讓我感觸頗深。感覺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親曆那些塑造瞭香港今日麵貌的重大曆史時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