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

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史
  • 近代中国史
  • 霍启昌
  • 香港研究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区域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港英时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及科学技术的交流,为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作育英才,以至抗日战争获得最后胜利等,香港华人都曾作出重要贡献,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香港亦曾担当重要的历史任务。

  霍启昌教授在史学领域深耕三十多年,锐意钻研香港历史档案史料及晚清至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版的主要报刊等,主要目的正是要将在这段中国近代史期间所发生的有关香港及香港华人的正确香港史实,提供给香港人阅读,令人们了解到香港及香港华人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
 
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内容综述) 本书籍为霍启昌教授关于香港历史研究的文集,旨在通过深入的史学考察,剖析香港在近代中国的复杂演变历程。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在香港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区域史研究领域的精粹成果,内容跨越了从开埠初期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重要历史节点。 本书的叙事并非仅仅聚焦于香港的殖民统治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霍启昌教授的视角独特,强调香港作为“边缘”与“中心”的辩证统一体,探讨了香港如何在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中,深刻影响并反作用于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 第一部分:香港的开埠与早期社会建构 此部分着重探讨了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背景及其在英国殖民帝国体系中的初期定位。作者细致考察了早期香港的社会结构,重点分析了原住民(客家、蠘民等)与新来华人的互动,以及早期殖民政府在维持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方面的策略。 一、早期殖民统治的基石与适应性: 霍启昌教授考察了英国如何利用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据点,以及早期殖民地法律体系的建立过程。书中详细分析了早期土地制度的变迁,指出土地对塑造香港独特的社会阶层与政治权力结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尤其关注了早期华洋关系的处理模式,这为理解香港后来的“共管”或“自治”思潮提供了历史渊源。 二、人口的迁徙与社会的重塑: 早期香港的人口主要由内地涌入的移民构成。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移民的社会经济背景、流动模式及其在香港建立的社会网络(行会、宗族关系等)。这些网络不仅是维系底层社会生存的工具,也是日后香港华人精英阶层崛起的物质基础。作者强调,香港社会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是在大规模迁徙与权力真空下被塑造成的。 第二部分:香港作为近代中国的“窗口”与“缓冲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动荡,香港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部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香港如何成为近代中国内部冲突、思想交流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 一、经济脉络中的香港角色: 书中系统梳理了香港在鸦片贸易后的转型,特别是其在洋务运动后作为中国购买西方技术、贷款和引进人才的主要渠道。通过分析上海、广州与香港之间的经济竞争与合作关系,作者揭示了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中心性角色。香港不仅是资本的集散地,也是现代金融、航运和法律服务体系的试验场。 二、政治避难所与革命的温床: 霍启昌教授对香港作为政治流亡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太平天国余部到辛亥革命的早期活动,再到抗战时期的文化精英避难所,香港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的保存、重组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书中细致考察了香港报刊业和出版业如何成为传播新思想(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尽管这些活动长期处于殖民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 三、对内地社会的影响: 本部分的一大亮点在于探讨香港如何通过劳工、资金和制度模式反向影响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南方的现代化进程。香港早期建立的现代学校、医院和市政管理经验,被许多内地士绅和官员视为学习的范本。 第三部分:二战阴影下的考验与战后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香港经历的重大危机——日占时期,以及战后初期香港经济的恢复与政治地位的再定位。 一、日占时期的社会断裂: 作者力图还原日占时期香港社会所遭受的巨大冲击。研究不仅关注了军事占领的残酷性,更深入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皇民化”压力下的生存策略。香港的本土身份认同,正是在这一外来暴力冲击下,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与重塑。 二、战后经济奇迹的酝酿: 战后,香港面临着大量难民涌入、物资短缺和政治定位的困境。本书详细分析了殖民政府如何在冷战格局下,重新定位香港的经济功能——从贸易中转站转向制造业出口中心。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经济政策,以及大规模劳动力红利的释放,为香港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地位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六七十年代劳资关系的演变、公共房屋政策的开端,以及华人精英在殖民体制内地位的提升,均有详尽的论述。 总结视角: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霍启昌教授的系列论述,最终落脚于对香港历史独特性的哲学思考。他认为,香港的历史既表现出强烈的连续性——即对商业精神、实用主义和社会流动性的执着追求;也充满了断裂性——即其身份始终悬置于中国主权与英国管治之间的张力之中。 本书力求打破将香港简单视为“英国殖民地”或“中国前哨站”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近代化进程的产物。通过对档案文献、口述历史以及多语种史料的综合运用,本书为理解近代中国与全球化交汇点上的香港,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富有洞察力的史学框架。它不仅是一部香港史,更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如何在其边缘地带进行自我试验与转型的生动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霍启昌


  广东番禺人,1942年生于澳门,青少年时代赴香港生活和读书。196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夏威夷大学修读硕士课程,专攻港澳历史,1969年取得硕士学位。1973年回港,出任香港大学副教授。1977年获夏威夷大学博士学位,任教香港大学长达二十年。1984至1994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史编写小组成员,于1996年应聘到澳门大学出任教授。由2001年至今为香港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在港澳历史研究范畴上取得卓越成绩,着有《香港与近代中国》、《香港史教学参考资料》、《六祖慧能思想研究》(二)(与林有能合编 )、《十九世纪的香港》(与余绳武、刘存宽合着)、《二十世纪的香港》(与余绳武、刘蜀永合着)、《香港史新编》(与王赓武等合着)、《澳门:孙中山的外向门户和社会舞台》(与张磊、盛永华合着)、Hong Kong and the Asian Pacific(1840-1900)、Lectures in Hong Kong History、Estudos Sobre a Instalacao dos Portugueses em Macau、《港澳档案中的辛亥革命》等中、英、日、葡文着作,发表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香港 5
第二章 香港与近代中国的中西文化交流 47
第三章 香港与近代中国的政治 69
第四章 香港与近代中国的经济 147
第五章 香港华人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177
第六章 香港史研究资料及港史评述 225
主要参考文献295
附录:一 霍启昌教授英、日文香港史研究着作 306
1. Hong Kong and the Asian Pacific (1840-1900)  306
2. Lineage Ties and Business Partnership: A Hong Kong Commercial Network 364
3. Hong Kong Historical Research in Hong Kong:1895 to the Present  376
4. Major Trends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383
5. Hong Kong and the Philippines (1840-1900): Themes and Perspectives through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Source Materials in the Hong Kong Archives391
6. 香港の商业ネットワーク——宗族结合とビジネス.パートナーシップ 401
7. Ming Military Measures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416
二 霍启昌教授香港史主要着作目录 428
索引 43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对香港历史认识的一扇新大门。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香港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回归后的新闻报道,以及一些零散的旅游感受。总觉得香港只是一个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一个繁华的商业都市。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香港背后深厚的历史脉络,以及它如何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甚至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霍启昌先生的论述非常扎实,他不仅仅罗列了事件,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书中对鸦片战争后香港的割让、以及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初期发展,都有着极为细致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香港独立看待,而是始终强调它与内地政治经济形势的互动关系。这种视角让我跳出了过去那种“香港是个独立个体”的思维误区,开始理解为何香港会成为近代中国流亡者、资本和思潮汇聚的场所,也明白了为何它会在孙中山革命时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书中对民国时期香港与内地商贸往来的分析,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香港人民的抵抗精神,都让我感触颇深。感觉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历那些塑造了香港今日面貌的重大历史时刻。

评分

《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过去对香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停留在对它的现代繁荣景象的想象。然而,霍启昌先生通过这本书,将香港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让我看到了它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内地的命运紧密相连,甚至是交织在一起。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强调了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内地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以及内地社会变迁对香港的辐射和塑造作用。书中对香港作为“窗口”和“缓冲带”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以及他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独到解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对话,他娓娓道来,将那些被忽略或被误读的历史真相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不仅让我更了解香港,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香港定位的历史著作。在读《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之前,我脑海中对香港的印象,更多地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都会,一个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地方。但这本书却带领我深入探究了香港在中国近代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让我认识到它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而是承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诸多重要变迁的独特载体。霍启昌先生的研究视角非常宏观,他将香港的历史发展置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了香港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互动关系。书中对香港如何成为近代中国革命者的活动基地、资本的集聚地以及思想的传播平台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香港如何在特殊历史时期,既扮演了“避难所”的角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地的发展轨迹的分析。这本书让我对香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学术深度但又极具可读性的历史著作。霍启昌先生在《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中,通过扎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与香港互动发展的画卷。书中的论述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读起来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作者非常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将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内地中国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和阐释。我特别喜欢他关于香港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例如在思想文化传播、资本积累以及革命活动等方面的作用。书中对20世纪香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探讨,也让我对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霍启昌先生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他能够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讲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并且时不时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对香港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阅读《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的过程,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香港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让我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地理区域,而是理解为一个与中国近代命运休戚相关的独特存在。霍启昌先生的研究方法非常严谨,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对不同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离散”与“联系”这两个概念的运用。他阐述了香港在地理上的“离开”,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却从未真正与中国“分离”。这一点非常深刻。书中对20世纪香港政治经济变迁的分析,从战后的经济腾飞到后来的社会运动,都充满了洞察力。特别是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与香港的关系,以及共产党在香港的地下活动等内容的梳理,让我对那个时期香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香港的每一次历史转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内地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它既是避难所,也是观察内地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完整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