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外华人新史」系列丛书的构思乃由几个背景因素所促动。其一,在社会发展及转变的洪流中,各地早期华人活动的遗迹急速湮没,地方文献、文物相继散失,亟需抢救濒临消亡的历史,并研判其意义。其二,随着网际资讯的发达,道听途说、不求实证的「历史」铺天盖地,以讹传讹的情况严重,殊堪浩叹。其三,有关海外华人历史的中、外文着作各有所长,宜多互参互补,并穷尽中、外文原始资料,採实地考察和深入田野调查的新社会史研究法,以求突破。其四,已有不少学者唿吁治近代海外华人史须採跨国及全球视野,我们则指出,关注华侨/华人、侨居地/定居地间的微妙关系及其转变的历史意义,能突显跨国移民史和比较研究在丰富全球史内容方面的贡献。其五,海外华人新史的范式也强调,全球华人网络的形成也端赖各个发挥联系功能的连接点,包括在侨乡与侨居地或定居地间的中介地,其作用可能是关键性和枢纽性的。本丛书所要示范的是,细致的专题和深入的个案分析为比较研究所建立的基础,其实与海外华人史对全球史所能作出的贡献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遇到的挑战绝不少,最大难题可说是文献、文物的散失。以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当地自1848 年发现金矿,大批华工漂洋而至。其后随着矿产的开发、铁路的修筑,以至渔业、农业的兴起,19 世纪末已有数以百计的埠镇有华人聚居,形成唐人埠、唐人街、唐人巷、唐人寮营和渔村等。至上世纪50 年代,小埠镇的华人大多已迁至城市谋生,同时加州开始迅速建设高速公路,不少埠镇一扫而平,荡然无存。破落的偏远地区沦为遗址;而在有经济价值之地,楼房则纷纷易手拆建。唐人街、唐人巷及唐人渔村、虾寮等渐次消失,文献、文物随之散灭。近20 年经华人团体积极争取,在公路和高铁建设过程中所发现的地下文物,小部分得以保存。洛杉矶市中心的华人墓地、圣荷西( San Jose)、奥尔邦( Auburn) 和费斯奴( Fresno) 的唐人街遗址得以保存,即属极少数的例子。
尽管资料缺乏,海外华人史研究在近二、三十年也有可喜的发展。在大中华以至海外地区的学术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涌现、大学相关课程的设立、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计划的开展等渐成趋势。在社会大众方面,海外华裔社羣近20 年兴起寻根热,探访地方遗址以至祖辈在中国的原居地的历史考察活动渐多。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国内侨乡的华侨后代对先人在海外的经历、遭遇和生活的历史也产生莫大兴趣。然而,大众对华人历史的兴趣加上资讯的发达,促成了一个新现象,就是不少人把个人所「见」所「闻」,甚至未经查证的「研究成果」,放在网上快速流传,随之广被征引,积非成是,形成不少历史敍述的误区,对公众史识的普及非仅无益,而且有害。此等不专业和不严谨的作品,对学界而言,也是极大的困扰。
香港商务印书馆邀约我们主编「海外华人新史」丛书,并启动系列的出版,就是要秉承其重视历史承传的传统和使命,建立学界、文化界和出版界合作的平台。我们拟定有关课题不难,但物色有分量的作者则非易事。可幸的是,现已有近十本专书纳入计划,于2015 年开始陆续出版。我们先推出中文书籍,乃因海外华人史的中文着作不多,唯不乏以英文撰写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我们除了邀约作者用中文撰写新书外,亦会翻译有代表性的英文着作,或迳邀英文书原作者亲自修撰中文版。中、外语文能力和中、外文资料的掌握,对治海外华人史这个双语境或多语境领域的重要性已受到关注,跨越语境所产生的新意可带来突破已非仅是若干先知先觉者的看法而已。
丛书的特点如下:
范围与海外华人历史有关,主题、内容和形式多元化。作者均为学者及研究者,作品乃其学术研究的结晶,信而有征。尽量抢救早期历史,不忘华侨史与华人史的关系,以抗衡文物、文献严重散失或被误引所造成的损害,勉力保全历史资料原貌和故事本身。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让丛书成为学界与读者之间的桥樑。学术性的要求是为了确保资料翔实,论述严谨;可读性强则能引起公众对海外华人历史的兴趣。有关内容甚或可用作文化及深度旅游的参考材料,并有知识转移的效果,令公众得益于学界研究,史识得以普及。
丛书重视专题和个案,发掘分佈海外、乃至全球的华人事迹和故事。只有集拢起来,才能全方位彰显海外华人史的面貌,故丛书将陆续出版。专题个案中的实物图像和故事性,则有利于史实的活现,亦可补充过去通概式华侨、华人史的不足,增强可读性,提高社会大众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目前已邀得作者撰写并纳入丛书出版计划的第一批专书(以下部分书名容或在出版时稍有改动)包括:《洪门与加拿大洪门史论》(乃以洪门史为切入点的华侨史和加拿大华人史)、《美洲同源会百年史》(论述美洲重要华人社团同源会的历史,这是有关该社团的第一本专着);《唐番和合― 加州母亲脉上的中国人》和《轩佛(Hanford)唐人巷》(分别以前人研究未及的地方个案,重现美国加州淘金及筑路时期的华人生活面貌);《图说旧金山唐人街》、《芝加哥唐人街》、《波士顿唐人街》和《美洲西北岸华裔早期历史》(乃区域性及大城市的华人社会史,以当地一手资料为据);《远涉重洋‧魂系中土:早期北美华侨原籍归葬的慈善网络》(属专题史,涉及海外华人的网络及其枢纽)。尚在约稿过程中的包括东南亚和澳洲、纽西兰等地的个案,以及香港的角色等研究成果。这些专书的主题,正好反映了丛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只有多样化的内容,方能涵盖海外华人这个极具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课题。单是「华人」一词,便一直与「华侨」、「华裔」、「华族」等纠结不清。如果「华侨」、「侨居地」等称谓指涉的是暂时的离家或移居外国,而「华裔」或「华族」则意指已离开中国并长留定居国的中华族裔的话,也许「华人」一词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故本丛书虽以「华人」为题,个别专着所述却不一而足,因编者深知,愈能多样化、内容愈丰富,才有比较研究的基础。我们自己也常远涉重洋,物色和联系作者,并追寻先侨足迹。是故,所谓「新史」,意义之一乃新个案,新课题和新内容的发掘和累积,寄望不久的将来便有比较研究的着作面世,不论是定居地各华人社羣的比较,抑或定居地之间的比较,如美洲与大洋洲、亚洲等地华人社会的比较。编者现先在此为丛书下一批作品征稿。
为建立坚实的比较研究基础,丛书在第一阶段尽量出版新个案,各书的研究取径容或不同,无论是社会史角度、文化认同或其他进路,均能对既有研究有所补充,也可能在当世的跨地域和全球化新趋势刺激下引发反思。其实,自本世纪初,一向以华侨史、侨乡史研究着称的地方已有唿吁,要结束孤立地研究华侨史的状况,建议将中国近代移民史视为发生于世界移民史上第二个高潮时期的现象。自上世纪末至今,海内外学界对跨国和全球属性的论述,造就了研究方案上的跨国和全球转向,为使海外华人史不再滞留在中国史或各所在国历史的边缘地位。例如,在跨国层面,有美国和加拿大的跨境比较,以至「美洲的太平洋史」研究课题的提出。至于全球层面,有论「新全球化」与中国近代移民史的关系者。在跨国与全球视野方面,有论跨国论述对族羣论述的影响者;也有从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看资本、资讯和人口的跨太平洋移动的论者,不一而足。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新概念都对海外华人史的研究和撰述发挥影响力;而跨国及全球史的有关理论无论涉及的课题是全球经验、全球网络或其他(,都是海外华人新史范式建立时必须汲取的学术资源。
可预期的是,「海外华人新史」丛书系列除了提供新个案、新专题外,还可以在视野、方法、取材等方面作出贡献。如前所述,无论个案或专题研究,都难免受到当代的跨国和全球视野影响,却也无碍在地性或族羣性的展现,因宏观诠释与微观分析并非对立;而整体史的求全性常引领我们回到过去,以推论将来。无论我们所研究的华人社羣是否已消失,其生与灭都对我们当下的存在或未来的去向有所启示。「未来中的过去」或「过去与未来变成现在」,此之谓也。我们探索的仍是中国、移居地社会以及全球历史进程对海外华人的深刻影响。这个领域的「新」,乃因其历久弥新、方兴未艾的特性,也由于史学在方法学、史料学等方面的不断更新。例如,回到历史现场的田野考察法、兼用档案文献和实地採访所得资料的要求等都在影响着海外华人史的研究。但愿这个触觉敏锐的丛书系列有助学界的交流,以及学界与公众的互动,让彼此在交流和互动中日日新、又日新。
叶汉明 吴瑞卿 陈万雄 谨识
2015 年3 月30 日初撰
2019 年7 月2 日修订
本书序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前期即兴中会期间,依仗会党力量和华侨资金的襄助甚深,到庚子之后才改辕换辙。虽则如此,终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其政治活动与华侨及海外社团,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北美的洪门致公堂。
关于清中业以来洪门的历史或传闻,真是流传有绪,固见于学术的撰述,更多的是坊间的传说。起码到我们这一代,即使是一般社会大众,也耳熟能详。至于清末民初,海外洪门致公堂曾影响近代中国政局,亦为谙中国近代史者所周知。不仅孙中山先生,维新派的康、梁和其他革命党人,都与这段历史有过密切的联系。当事人如孙中山、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都留有第一手的材料。民国初建,关于清末民初致公堂的历史,亲与其事者如冯自由等亦撰有专着。所以从学术的角度看,华侨和海外社团参与中国近代维新和革命的历史研究,着述不缺,也算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门课题。
陆书诚属别开生面之作。由于作者得读美国三藩市洪门致公堂大量尚未公开的原始史料和照片文物,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比之过往这方面的研究,岂止是拾遗补阙,而在史事的原委和历史阐释上,都能推陈出新。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着作的主题虽以孙中山和北美华侨的历史为重心,但起码自19 世纪开始,如不嫌说得夸张,中国历史的每一椿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无不有来自世界时局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既然如此,研究中国近代史,如不从世界时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予以观照,难得透澈。此书的主题更不用说,若不从美国的时局及社会发展、当时的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以至华侨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演变等多方面去了解,研究只能浮光掠影,难得完整的认识。国燊兄学养渊博,于世界史、欧洲史、美国史、中外关系史都有造诣。着作中的内容,在在反映了他运用广博的历史知识,以更阔的视野、更多元的角度去陈述和阐释这个课题,所以能别出心裁。这本着作不仅能以世界的视野去研究和观照历史;反过来,透过近代中国这个研究课题,它还有助我们对美国史,甚至世界史的了解。这正是寓居欧美的华人人文学者发挥其所长的范例。我知悉国燊兄有撰写三藩市建市史的意图,相信从世界格局、美国发展、各国移民和华侨作用的多重角度去研究和阐述,当是有趣而重要、具广泛历史意义的功业。我们翘首以待!
陆国燊兄与我年纪相仿,同出身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历史系,却比我高二届,是我的学长。在学其间,多所从游,学问多所砥砺。毕业后,虽各散美日东西,而通讯不绝,切磋学问。亦曾有年余,我俩同在日本,每逢假期,结伴同游,穿梭于日本各大图书馆和书店街。21 世纪前后,亦曾在香港共事多年。屈指算来,与陆国燊兄的相交正届五十年矣。承国燊兄不弃,嘱我撰序,我于华侨史研究未深,不免惶恐!此序或可当作结交五十载的一种纪念。国燊兄勤奋于学,书不离手,至今不渝,为学重渊博,善综合,此书之撰成,即见其厚积薄发的功力和视野。
陈万雄
2019 年6 月
作者自序 本书面世,事出偶然!
退休后,我回美定居,迁至美国西岸距离三藩市仅半小时车程的湾区生活,然而却答允了恒生商学院(现正名恒生大学)每年秋冬期间,回港兼任欧洲文化历史通识课。原想借此机会多读些欧洲历史,尤其是当时的重要文献。盖在学时,或囫囵吞枣,或略读浅尝而止,自觉对欧洲的文化历史,认识未够透彻。所谓教学相长,何乐而不为?
2017 年春天某日,记得是我回美不久的一天早上,接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师妹吴瑞卿博士来电,询问我可否替华埠洪门致公堂撰写一册历史书,以作为他们2018 年9 月庆祝成立170 週年的纪念出版物。言谈间,吴博士简略介绍了致公堂的历史和组织,并道出年初由她协助安排将致公堂部分文物运往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之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展览中展出的过程。随后,吴博士安排与致公堂黄煜铮会长、赵炳贤盟长等领导会晤。他们盛意拳拳,表示档案资料不少涉及该会早年拥护孙中山革命的筹饷活动,而这些档案一直未有公开。时移世易,人事变迁,恐日后有所遗失或任人增删,故希望我能撰写实录,以传其真。这就是本书撰述的由来。
在撰写过程中,感谢致公堂开放档案,并提供相关文献和图片的一些说明。由于时间急迫,要完整撰写好致公堂170 年的历史,不是一年内可以完成的。幸得致公堂的领导体谅,另先行编辑一画册,以作为2018 年9 月举行的致公堂170 週年庆典之纪念。
经过两年多的资料蒐集,书稿初定。过程中得到不少师友的协助。首先,感谢黄浩潮兄仔细校读初稿,改正了不少错别字、语法和句读,更提示了文稿遗漏的资料,俾作参考;陈万雄兄以系列主编的身份阅读本稿。陈兄一向笔耕甚勤,是一位历史学者,是出版人的好榜样,也提供了不少意见。陈兄于百忙之中赐序,难能可贵。
另一主编吴瑞卿博士在最后关头赶紧阅读全稿,并不吝提出意见,改正了不少错误。其他协助联络或给予意见的,还有中央研究院的何汉威学兄、台湾文化大学的吕芳上教授、香港恒生大学的高朗教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刘维开教授等,谨致谢忱!
除了三藩市华埠致公堂档案外,我也先后利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C. V. Starr 东亚图书馆及数家其他图书馆、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在此,谨向那些提供协助的职员致谢。当然,也感谢一直在整理致公堂档案、也为本书提供不少照片的赵善璘先生,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两位旧同事毛永波总编辑及黄振威博士。还有,一直鼓励和支持我撰写本书的是内子珠蒂(Judy),她一贯抱着反种族偏见的立场,认为19 世纪末移民美国的华人受到打压及不公平对待,当时致公堂能站出来抵抗的事迹,实足以载于青史。
最后,谨以本书献给高中老师陈璋先生在天之灵。他是引导我以从事历史教研为志业的人。
历史学问囿于时空限制,更由于识见及能力所限,作为作者,我当然要为本书的偏见及错漏负上全责。
陆国燊
2019 年元月30 日
志于加州南城家我们则指出,关注华侨/华人、侨居地/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