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

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改造
  • 干部变迁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杭州历史
  • 1949-1954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共历史
  • 地方治理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1949年军事胜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离开熟悉的农村根据地,逐步接管城市,进入陌生的政治文化生态,恢复经济、改造机构、巩固政权。高峥教授强调由此启动的文化转型,与政权更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杭州为中心,详细考察1949至1954年间中共对接管干部的准备和训练、城市政策的制定与对话,以及接管后城市与乡村、南方与北方、革命与传统等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互动。在此过程中,革命者改造了传统城市,城市也改造了农村革命者。而革命者这种新的文化认同,对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稳定性和现代性,同时保持其革命理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好评推荐

  这是继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和傅高义(Ezra F. Vogel)研究天津和广州之后,论述共产党「解放」中国城市最好的一本书。高峥利用口述历史、至今保密的党内通讯以及个人回忆录,对中共干部接管一个南方主要都会的过程,作出了引人入胜、循序渐进的描述。新革命政权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调整其农村根基以适应国民党控制下的城市文化。高峥详细论证此过程,为「1949-1950分界」增添一个全新而深入的理解维度。──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已故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

  高峥的研究为共产党对中国城市的接管和其早年建立的统治文化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广泛而细致地运用档案材料,结合其他访谈资料,是实证研究的典范。本书将成为解释共产党接管中国城市的一个标本着作。──鲍德威(David D. Buck,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

  本书根据作者在山东、上海和浙江等地进行的历史访谈和档案研究撰成,其丰富的细节及对文化和性别议题的关注,令其超越了其他研究中共接管城市的着作,对我们理解1950年代的过渡时期作出了坚实的贡献。──周杰荣(Jeremy Brown,西门菲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书籍简介: 《延安的灯火:红色摇篮的日常与想象(1937-1947)》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其革命根据地——延安——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以及政治实践。不同于传统宏大叙事的革命史观,本书深入挖掘了延安时期普通民众、知识分子、干部群体的日常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集体想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以及当时报刊杂志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重构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活力的“红色摇篮”。 核心议题探讨: 一、 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充盈:延安的“边区生活” 1937年至1947年间,延安及其周边的陕甘宁边区,在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和日本侵略的威胁下,物资极度匮乏。本书详细描绘了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创业过程。 1. 大生产运动的深层动力: 文本超越了对“纺线、种地”等行动的简单记录,深入剖析了这场运动背后的政治动员机制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塑造过程。研究了生产模范(如吴满有、李鼎铭)如何被塑造成具有典型意义的符号,以及这种符号如何在干部和民众中产生共鸣与实践。 2. 衣食住行的微观史: 考察了边区财政体系的建立、布匹的分配制度、延安的窑洞建筑学等议题。重点关注了衣物上的“新旧补丁”所代表的道德规范——节俭不仅是物质需要,更是一种政治表态。 3. 知识分子的“下乡”经验: 探讨了大量来自城市和海外的知识分子如何适应延安的简朴生活。他们的日记和信件揭示了从最初的文化冲击、身份认同危机到最终的“思想改造”和融入的过程,展现了文化精英在革命熔炉中的重塑。 二、 意识形态的生产与“新道德”的构建 延安时期是中共确立其核心意识形态和塑造新型社会关系的实验场。本书重点考察了革命道德、新型家庭关系和干部形象的塑造。 1. “边区模范”的构建与规范: 详细分析了“五四”民主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如何在延安进行融合。研究了如“模范婚姻”、“劳动英雄”、“三三制”等政治实践中蕴含的道德诉求。探讨了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道德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动员力。 2. 整风运动的社会回响: 整风运动(1942-1944)是延安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本书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权力清洗,而是将其视为一次大规模的“自我反思”和“社会心理调整”的过程。通过分析当时的自我检讨材料和批评会记录,揭示了个人信仰与组织纪律之间的张力,以及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如何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决策风格。 3. “大众文化”的诞生: 研究了延安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对民间艺术形式(如秧歌、陕北说唱)的“改造”与普及。分析了这些文化产品如何成为传递政治信息、构建统一情感的工具,以及它们如何区别于传统的精英文化和国民政府提倡的文化。 三、 干部群体的内部结构与情感张力 延安干部群体是支撑革命机器的核心力量。本书细致刻画了这一群体的多样性、流动性及其内部的心理侧写。 1. “老干部”与“新干部”的代际差异: 考察了早年参加革命、经历过长征的“老干部”与抗战爆发后大批涌入延安的知识分子和地方精英“新干部”之间的知识背景、生活习惯和权力运作方式的差异。分析了这种结构性差异如何影响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 情感的公共化与私密性: 通过分析当时的婚恋现象、夫妻关系以及对“家庭”概念的重新定义,探讨了革命要求将个人情感服从于集体事业的压力。研究了“革命伴侣”身份的建立过程,以及在政治高压下,个人私密情感如何被压抑、扭曲或转化为政治忠诚。 3. 医疗与健康观念的革命: 深入探讨了边区卫生系统的建立,以及针对如麻风病、性病、瘟疫等问题的社会治理方式。边区医生和卫生工作者的角色不仅是技术人员,更是社会改造的执行者。 四、 想象中的未来:延安的“乌托邦情结” 延安不仅是一个现实的根据地,更是一个被革命者集体想象的未来社会的预演场。 1. “朴素的理想主义”: 考察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对“新中国”蓝图的勾勒,这种蓝图往往混杂着西方现代性理想、中国传统朴素平等观和初级社会主义思想。 2. 对“光明前景”的集体叙事: 分析了报纸、演讲和文艺作品中如何不断描绘一个打败日本、实现土地平分、人人平等的远景,以及这种叙事如何支撑着延安人民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交叉视角,注重微观史料的运用,特别是社会调查报告、内部通讯、以及未经严格“清理”的私人文本。旨在超越将延安视为一个纯粹的军事或政治中心的观点,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复杂社会互动、文化张力和深刻个人抉择的“政治文化实验室”。它试图回答: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如何建构意义、维系道德,并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积累精神和组织资源。 本书将为研究中共历史、中国革命的社会动员,以及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转型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富有洞察力的观察窗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峥 (James Z. Gao)


  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着作包括Meeting Technology’s Advanc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Zimbabwe in the Railway Age、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及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等。

译者简介

李国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教学工作。着有《初进大城市︰中共在石家庄建政与管理的尝试(1947–1949)》。
 

图书目录

致谢.................................................................................................................................... xxi
中文版序.......................................................................................................................... xxiii
序言..................................................................................................................................... xxix

第一章 接管前夜................................................................................................... 1
制定城市政策................................................................................................ 2
准备干部......................................................................................................... 5
鲁中南:革命根据地................................................................................. 8
鲁中南:干部的摇篮................................................................................. 11
共产党接管前的杭州................................................................................. 15
进京「赶考」.................................................................................................... 22
小结................................................................................................................... 24

第二章 干部培训................................................................................................... 33
鲁中南的紧急任务...................................................................................... 34
克服干部抽调的障碍................................................................................. 37
满腔热情的学生........................................................................................... 40
第三类新干部................................................................................................ 44
集训:关键的准备...................................................................................... 46
小结................................................................................................................... 49

第三章 初试牛刀................................................................................................... 57
守纪律的士兵............................................................................................... 57
「陌生的城市」............................................................................................... 61
与工商界的初期合作................................................................................ 63
「狮子和狐狸」的战术............................................................................... 66
「让烟囱冒烟」............................................................................................... 71
银元之战........................................................................................................ 75
小结.................................................................................................................. 79

第四章 退一步,进两步..................................................................................... 89
暂时退却........................................................................................................ 90
「鱼儿离不开水」.......................................................................................... 92
农村阶级革命............................................................................................... 97
改造青年学生............................................................................................... 100
组织工人阶级............................................................................................... 104
小结.................................................................................................................. 109

第五章 朝鲜战争时的杭州................................................................................ 117
从「白皮书」到朝鲜战争.......................................................................... 118
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 122
重组城市居民............................................................................................... 127
镇压反革命................................................................................................... 129
思想改造运动............................................................................................... 134
小结.................................................................................................................. 139

第六章 实力的较量.............................................................................................. 147
干部的蝉变................................................................................................... 148
杭州的「三反」运动.................................................................................... 151
「五反」运动:一场经济斗争................................................................. 155
「五反」运动:一个政治信号................................................................. 162
「新三反」运动.............................................................................................. 167
小结.................................................................................................................. 169

第七章 妇女干部................................................................................................... 177
妇女缔造革命............................................................................................... 178
革命中的缠足妇女..................................................................................... 183
南下干部及其农村妻子........................................................................... 186
城市里的妇女干部..................................................................................... 189
民主妇女联合会.......................................................................................... 193
新妇女干部................................................................................................... 197
小结.................................................................................................................. 199

第八章 「东方日内瓦」.......................................................................................... 207
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 208
毛泽东的湖边别墅..................................................................................... 211
寺观:并不仅仅是宗教........................................................................... 214
改造文化遗产............................................................................................... 219
奔向社会主义............................................................................................... 224
小结.................................................................................................................. 228

第九章 结论............................................................................................................. 237
机会主义........................................................................................................ 238
政治仪式........................................................................................................ 242
双重身份认同............................................................................................... 246
参考文献......................................................................................................................... 255
索引.................................................................................................................................... 26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读完《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亲历了杭州这座城市从旧日荣光走向崭新未来的每一个关键节点。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人物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作者对于“接管”的解读,远超出了简单的政治符号。它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调整、城市规划的重塑、乃至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在1949年至1954这短短五年间,杭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政权如何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建立其统治基础,如何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如何启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些都是书中深入探讨的核心问题。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那些隐藏在档案深处的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都被一一呈现出来,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更加立体和真实。 而“干部蝉变”则为本书增添了一层深刻的人文关怀。新政权需要大批能够胜任新任务的干部,这批人的选拔、培养、使用,以及他们自身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和生活变故,构成了书中重要的叙事线索。作者可能通过描绘一些典型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旧官僚、以及新兴革命力量的复杂心态和人生轨迹。他们的“蝉变”,既是个人适应时代洪流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深刻印记。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洞察的优秀著作。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杭州这座城市的近代史,更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巨变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特别是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次宝贵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评价五** 《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提供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发展进行深度剖析的视角。作者并非简单地描绘事件的发生,而是将“接管”这一政治行为,与“城市改造”这一具体的社会实践,以及“干部蝉变”这一深刻的人性与权力结构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框架。 在1949年至1954年这段充满变革的时期,杭州经历了巨大的转型。本书对“城市改造”的探讨,相信会触及到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作者可能通过对这些具体改造工程的细致描述,展现了新政权如何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按照新的理念和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再设计”。这种改造,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它势必会触及到城市的历史遗存与社会结构,其中蕴含的张力与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而“干部蝉变”则将本书的研究触角延伸至了参与这场改造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旧的权力结构被瓦解,新的力量被注入。本书对干部队伍的关注,很可能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在新政权下被选拔、培养、改造。这些干部的“蝉变”,不仅仅是职位和权力的更替,更可能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乃至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作者可能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来展现这种转变的真实图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这本书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物理变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生存状态的缩影。它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史,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深刻的解读样本。

评分

**评价四** 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城市发展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学术力作。作者将历史的焦点精准地锁定在了杭州这座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并在1949年至1954年这一关键的五年间,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挖掘。 本书的题目就极具吸引力。“接管”二字,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权力转移和社会重塑。作者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政治符号,而是将“接管”的过程置于城市改造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可以从中读到,新政权是如何一步步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如何对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例如工业布局的优化、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城市功能的再定位。这些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革新。作者很可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展现这场改造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它对杭州这座城市长远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而“干部蝉变”这一概念,则为本书增添了人性的温度与历史的深度。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大批的干部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或经历着思想的洗礼,或面临着能力的考验,或承受着命运的转折。本书可能通过对一些典型人物故事的描绘,来展现这群“蝉变”的干部在适应新环境、承担新职责过程中的挣扎、学习与成长。这种个体层面的变化,折射出整个时代精神的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总而言之,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叙事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幅1949-1954年间杭州城市转型与干部队伍建设的立体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的杰作,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洞察。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的城市变迁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视角。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目光聚焦于1949年至1954年这一关键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接管”这一宏大叙事下,城市肌理的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事变动。 从书名“接管杭州”便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权更迭,更是一场深入到城市各个角落的权力重构。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宏观的政策解读,而是通过对大量档案资料的挖掘和梳理,生动地展现了这一过程的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旧的城市管理体系如何被逐步瓦解,新的干部队伍如何迅速成长,填补权力真空,并开始按照新的意识形态和发展目标来规划和建设这座古老的城市。 “干部蝉变”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不仅仅是职位和权力的更替,更是一种身份、思想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变。作者很可能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命运轨迹的描绘,来呈现这种“蝉变”的真实图景。这些干部,有的可能是从过去的体制中过渡而来,有的则是新培养的革命力量,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学习、成长,甚至经历内心的挣扎与蜕变,都将是本书引人入胜的篇章。 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微观历史研究的范例,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如何与宏大的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对于对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史以及社会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力作,它将带领我们重返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评分

**评价三** 《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蝉变(1949–1954)》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解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重要城市的发展脉络。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力图还原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展现权力更迭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精神。 “接管”这个词,在本书的语境下,不再仅仅是政治上的权力转移,更包含了对城市管理体系、经济布局、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从1949年到1954年,这短短的五年,是杭州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又饱含挑战的时期。作者可能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布局的改变、以及商业模式的重塑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来勾勒出新政权如何依照其发展蓝图,对这座古城进行“再造”。这种改造,既有建设性的力量,也可能伴随着阵痛和遗弃,书中对此的细致描绘,无疑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而“干部蝉变”这一概念,则将本书的关注点从城市本身延展到了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人群。这是一场关乎权力、思想、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变革。书中对不同背景的干部,如从旧社会转型而来的官员,以及新培养的革命骨干,在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时所经历的挑战、学习过程、以及心态上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蝉变”,可能是被动的适应,也可能是主动的融入,它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个体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可以说,这本书以其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干部队伍形成的重要案例。对于希望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扇打开新视角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