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罗家伦
  • 五四运动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研究
  • 社会运动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週年暨配合国立中央大学举办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研讨会而编,内分二辑:辑一为罗家 伦所撰写与五四有关的文章,凡15篇;辑二为罗家伦 记述五四师友文章,凡19篇。另附录二位历史学家李 云汉、王聿均叙写罗家伦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前有 照片、书影等图片,周景扬、罗久芳序文及编者李瑞腾的导言,后有另一编者庄宜文的后记。
穿越历史的洪流: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抉择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重点剖析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浪潮中的思想嬗变、社会参与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它不直接叙述任何关于“罗家伦与五四运动”的史料辑录,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探讨影响那个时代所有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底层逻辑与思想基础。 本书追溯自晚清“师夷长技”的初步探索,直至民国初年政治格局的初步确立,旨在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传统儒家思想体系如何在全球化冲击下面临瓦解,而新思潮——包括自由主义、科学理性以及民族主义的种子是如何在中国知识界生根发芽的。 第一部分:传统的黄昏与现代的曙光(1895-1911) 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与瓜分狂潮的阴影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挣扎。本书详细考察了戊戌变法从理想的勃发到骤然破灭的全过程,分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与坚持帝制守旧势力之间的张力。我们着重探讨的是,改良主义思潮如何催生了对“国民”概念的初步认识,以及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理性审视。 随后,视角转向辛亥革命的酝酿。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孙中山及其同盟会的军事行动,而是深入挖掘了留日学生群体——那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知识分子孵化器——的思想转变。这些先驱者如何将西方启蒙思想(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中国本土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话语。本书细致梳理了留学生回国后,如何通过创办刊物、建立学会,将革命的理论播撒到更广阔的知识阶层,为旧王朝的覆灭提供了必要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第二部分:共和初期的迷惘与思想的激荡(1912-1916) 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稳定与繁荣。本书将重点放在袁世凯称帝事件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的深刻幻灭感。共和制的脆弱性,暴露了中国社会在缺乏现代公民意识基础上的政治实验的艰难。 我们深入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呼唤是如何产生的。这不仅仅是对旧有政治制度的批判,更是对传统文化核心——特别是“道统”——的彻底反思。大量的篇幅用于考察早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何借用西方哲学流派(如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来构建一套全新的道德和知识体系。他们对国民性的批判,如鲁迅笔下的“铁屋子”,正是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群体内心焦虑的集中体现。他们认识到,政治革命只是第一步,国民思想的启蒙才是决定国家前途的根本。 第三部分:军阀混战中的知识共同体重塑(1916-1919) 进入军阀割据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真空使得地方势力坐大,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与政治选择:是退回学术象牙塔,还是投身于无望的政治斗争? 本书着重考察了学术机构的抗争与坚持。例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在混乱中如何努力维持其作为独立学术研究和思想批判中心的地位。不同学派之间的论战日益激烈,从关于“中西文化论争”到对“白话文运动”的深入推广,知识界内部也在不断地自我校准和分裂。探讨了保守派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以文化复兴的名义,来抵御激进的社会改造思想,以及他们与激进派在“如何救国”这一根本问题上的不可调和性。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地域知识分子群体的兴起,如西南联大前身在各地的萌芽,预示着未来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动荡中如何寻求空间以保持其思想的独立性与传承性。 第四部分:对未来的展望与思想的转向(1919年之后)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分析 1919 年前后的思潮转向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经历了对西方模式的全面引入与失望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更彻底的社会结构变革理论。 我们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及其如何吸引了那些对自由民主道路感到无力和悲观的青年才俊。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更迭,更是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现实时,所做出的“终极关怀”的抉择。本书力图客观呈现,在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根据自己对国情、历史和人性的理解,为中国设计了不同的未来蓝图。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知识界的心灵史与思想史。它透过对时代背景、思潮流变和知识分子群体生态的细致描摹,探讨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宏大命题下,那些具有塑造历史力量的精英们所经历的挣扎、反思与最终抉择。它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政治真空、文化断裂与民族危机的多重挤压下,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的历程。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李瑞腾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中心总编辑。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诗、晚 清文学、台湾现代文学、东南亚华语文学、出 版学。长期经由媒体和社团推动文艺公共事务,着有文学论着、散文集、诗集多种。

庄宜文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小 说、台湾文学、张爱玲、文学改编影剧。近十年 主要研究华文小说改编影剧。发表学术论文近三 十篇,书评、杂文、报导等散见报刊。
 

图书目录

9 序一/周景扬
13 序二/罗久芳
19 导言/李瑞腾

| 辑 一 |
26 五四运动宣言
28 「五四运动」的精神
30 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53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和影响
64 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感想及青年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
74 纪念「五四」
77 五四纪念与谒见导师典礼重要意义
82 从近事回看当年
87 五四纪念与全国青年第三次大团结
91 五四的真精神
102 愤慨和感嘅
106 话「五四」当年
113 五四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117 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后果
121 对五四运动的一些感想

| 辑 二 |
126 记辜鸿铭
130 回忆辜鸿铭先生
136 「天下之大老」以「匹夫而为百世师」──对吴稚晖先生致最崇高的哀敬
139 吴稚晖先生的风格
143 忆稚老高风
145 蔡元培先生的风格和远见
153 伟大与崇高──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
156 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百年诞辰
167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192 话鲁迅当年
198 抱任侠之气存赤子之心──为纪念张溥泉先生而作
201 我所认识的戴季陶先生
206 送给适之先生
209 胡适墓志
210 朱骝先先生的事蹟和行谊
214 忆狄君武先生
216 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232 书诒天下才我为苍生哭
240 有关张国焘的两件回忆

|附录|
246 罗志希先生的大学时代/李云汉
273 罗志希先生对史学与文学的贡献/王聿均
305 后记/庄宜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注意到一本叫做《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的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它一定蕴含着非常丰富和珍贵的历史信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的发生、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罗家伦作为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他的经历和思想,无疑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期待在这本“史料篇”中,能够看到大量未经删改的原始文献,比如他当时写的文章、日记、信件,甚至是他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记录。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些第一手资料,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激昂、困惑、探索和奋斗。我希望能从中了解罗家伦是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又是如何抉择的。这本书的意义,我想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直接与历史对话,从而形成自己对五四运动和那个时代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二手解读层面。

评分

说实话,拿到《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深远,影响至今。而罗家伦,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的视角和记录,无疑为我们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维度。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中的史料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罗家伦本人的亲笔手稿,还是他当时发表的文章、日记、回忆录?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他作为一名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理解是怎样的,以及他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我想象着,在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时,能够听到那个年代青年人的激昂陈词,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真理和光明所付出的青春和热血。这套书的“史料篇”定位,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借此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光是看书名就让人肃然起敬,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尘埃和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呐喊。作为一个对那段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五四运动,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我尤其想知道,像罗家伦这样的人物,在那个年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他们留下的文字,一定能为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历史现场。我期待在这套史料汇编中,能看到当时青年人的激情,他们的迷茫,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他们为了救亡图存所付出的努力。也许会有充满理想主义的宣言,也许会有对现实政治的尖锐批判,甚至可能是一些充满个人情感的记录,这些都构成了历史的肌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能通过这些原始的文本,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那一代人的精神力量,从而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窥探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去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乃至现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我最近偶然翻阅到《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它就像一本打开了时空之门的钥匙,让我得以穿越回那个激荡的年代。这本书的份量感十足,光是标题就预示着它蕴含着海量的珍贵史料。我对于罗家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但关于他个人的详细经历和思想,以及他在运动中的具体作用,我一直觉得了解不够深入。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作为亲历者,对当时事件的 firsthand account。例如,他当时是如何看待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的?他对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失败有何看法?他在组织和推动学生运动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史料篇”字样,让我相信里面会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演讲稿、报刊文章等一手资料,这些都是还原历史真相最宝贵的财富。我期待这些文字能够展现出当时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观点碰撞、思想辩论,以及他们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挣扎与抉择。读史料,就像与历史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发,理解五四精神的真正内涵。

评分

《罗家伦与五四运动(史料篇)》这本书,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作为一个对近代史,特别是五四运动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教科书上的描述虽然重要,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那些最直接、最原始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我尤其关注罗家伦本人在五四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宣传者之一,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于理解整个运动的进程至关重要。我期待在这本史料篇中,能够看到他当年的思考过程,他如何与其他的知识分子交流、碰撞思想,他如何组织学生、发表文章,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我希望通过这些一手史料,能够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罗家伦,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五四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奇的结论,而在于它通过最真实的材料,让我们能够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