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止戈为武

战国:止戈为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国史
  • 军事
  • 政治
  • 文化
  • 战争
  • 策略
  • 权谋
  • 历史小说
  • 英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俗而雅,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强调的通俗。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併,战国初年,余下十几国,而秦、魏、韩、燕、赵、齐、楚成为其中佼佼者,号称「战国七雄」。诸侯争霸,直接的比拼是战争,攻城掠地,流血漂杵;背后的较量是国土、人民、积蓄、人才等综合实力。为了求取生存以及夺得最终胜利,各国争相变法,更新政制,发展生产,招徕民心。止戈为武,大打出手是为了止息斗争,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弔诡。
 
名人推荐

  通俗而雅,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强调的通俗。──主编 郭志坤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于凯


  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战国秦汉的国家与小农》、《从战国农业政策看国家与小农的共生互动关系》、《战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结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等,合着有《趣味历史》、《器之藏:现代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古代文明》、《国学经典导读》。

主编简介

李学勤


  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建树卓越。主要着作有《殷代地理简论》、《中国青铜器的奥祕》、《东周与秦代文明》、《古文字学初阶》、《出土青铜器研究》、《比较考古学随笔》、《周易经传溯源》、《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走出疑古时代》、《古文献论丛》、《中国青铜器概说》等。

郭志坤

  历史学家、出版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文汇出版社总编辑、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着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学论稿》、《旷世大儒—荀况》、《孙中山社会科学思想研究》(与张启承合作)、《中国古史寻证》(与李学勤合作)、《中国宣传史》(先秦卷)等。

图书目录

总序一 李学勤 /  xii
总序二 郭志坤 /  xvi
导 读 /  002
 
01 何谓战国
战国来历 /  006
战国起点 /  008
战国分期 /  010
 
02 宗法凋零
三家分晋 /  014
田氏代齐 /  021
 
03 列国变法
李悝变魏 /  029
吴起变楚 /  039
申不害相韩 /  044
邹忌相齐 /  049
商鞅变秦 /  05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061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  066
 
04 列国争雄
魏国始强 /  071
齐魏争霸 /  078
秦之崛起 /  082
合纵连横 /  085
齐燕互侵 /  094
远交近攻 /  097
秦灭六国 /  104
 
05 百家争鸣
诸子兴起 /  113
儒家 /  120
道家 /  127
墨家 /  135
法家 /  141
名家 /  145
阴阳家 /  150
 
06 风云人物
吴起:执着功名,兴魏变楚 /  156
商鞅:变秦易俗,峭法任力 /  159
孙膑:身残志坚,兵法修列 /  163
「战国四公子」:封君与门客 /  165
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178
苏秦:信如尾生,谍间齐燕 /  183
范雎:睚眦必报,快意恩仇 /  187
穰侯魏冉:权倾六国,身折势夺 /  191
吕不韦:奇货可居 /  195
屈原:汨罗悲吟 /  198
荆轲刺秦:悲壮余音 /  202
 
07 社会阶层
小农阶层的分化 /  209
豪强地主和军功地主的出现 /  213
奴隶的情况 /  214
士阶层的变化 /  216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  218
 
08 制度变迁
总体趋势 /  225
官制的变化 /  228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  239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成 /  247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254
 
09 军事变革
战国兼併战 /  260
军事变革的措施 /  263
军事技术的发展 /  265
军事理论的创新 /  270
 
10 经济发展
授田制和编户齐民 /  275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家的共生互动关系 /  284
农业、手工业 /  292
商品流通、市场、货币及城市的发展 /  307
 
11 考古战国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  323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  331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  339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  345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  350
 
结束语 360
后 记 363
附 录 365

图书序言

总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世纪初的对话」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面向大众」与「通俗化」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历史着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然而他撰着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採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敍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着作的学术水平。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专供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着,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着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着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面向大众」的,并且在「通俗化」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总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回忆起吴晗先生。20世纪50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和「残酷战争」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惟帝王将相」和「否帝王将相」两个极端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着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最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些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着,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这一切,让我们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写作中进行了刻苦再学习。从史实的查证,到篇章的构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图片的遴选,都花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丛书採用章节结构的敍史形式,目的在于从目录中就一目了然书中的大概内容。中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读史者历来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读起」之叹。讲史时「以时间为纲」,即可以从纷繁中理出头绪来,再辅之以「专题为目」,这样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题、把握中心;细讲中注重故事取胜,以真实的历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启迪人。图文并茂也是本丛书通俗化的一途。中国历来重视「右文左图」,以文注图,以图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最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在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诘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

  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选择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佐证。在每册图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对本段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意在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王的传承有所知晓;附录「主要参考书目」,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最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

郭志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战国:止戈为武》的书名,光是看一眼就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闻到那个刀光剑影、诸子争鸣的时代气息。作为一个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作品,能够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看重故事的深度和人物的刻画,希望作者能够跳出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残酷的军事对抗,以及背后潜藏的人性光辉与黑暗。想象一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有运筹帷幄的谋士,有浴血奋战的将士,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家族、国家乃至天下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们的挣扎、选择与牺牲,让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对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有所深入探讨,毕竟,春秋战国不仅仅是战争的年代,更是思想爆发的年代,“百家争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在我们身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去感受那份壮阔与苍凉。

评分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厚重,而《战国:止戈为武》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矛盾与追求。与其说我期待的是一场简单的历史演义,不如说我更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深刻解读。战争的残酷,无疑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底色,但“止戈”二字,又暗示着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和抱负。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深入探讨战争的根源,以及在战乱中,那些统治者、士人,甚至是普通民众,是如何在生存与理想之间挣扎求存的。那些为了国家统一而呕心沥血的策略,那些为了政治利益而尔虞我诈的权谋,那些在乱世中依然坚守原则的士大夫,他们的故事,才是历史最动人的篇章。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塑造一些有血有肉的反面角色,他们的存在,更能反衬出正面人物的坚守与伟大。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在那个“力者胜,不强者食”的时代,仍然有人在努力寻找和平的路径,尝试用智慧和远见来化解冲突,而不是一味地诉诸武力。这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评分

说实话,我对《战国:止戈为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那个时代复杂人性的好奇。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权力和利益的争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那个时代的人物,看看他们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是选择忠诚还是背叛?是选择理想还是现实?是选择保全自身还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牺牲?我期待看到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如何平衡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扩张需求;我也期待看到那些出身卑微却才华横溢的谋士,如何在乱世中施展抱负,改变历史的走向;更期待看到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随着国家的兴衰而起伏。这本书的精髓,或许就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藏在人物的内心挣扎之中。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那个时代人性的复杂与矛盾,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依然存在着对光明和秩序的渴望。这本书,应该不只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

读到《战国:止戈为武》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作品,不应该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思想在萌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的层面,更能深入地展现那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的碰撞。那些诸子百家的思想,无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法家的严酷,亦或是道家的超脱,都在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故事之中,让人物的言行举止,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哲学思考。我希望看到,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外,那些智者是如何通过思想来影响时代,又如何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感受到,战国不仅仅是一个战争的年代,更是一个思想激荡、精神觉醒的时代,那份对秩序、对真理、对和谐的追求,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战国:止戈为武》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种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感。战国七雄,各自为政,争霸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舞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宏大的战争场面,那种气势磅礴的攻城略地,那种惊心动魄的阵法较量,能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辉煌。但是,我也深知,历史的厚重之处,在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描绘那些叱咤风云的君王将相,更能深入到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挣扎与反抗,同样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多维度的视角,去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从朝堂之上的政治博弈,到战场之下的民生疾苦,再到市井之中的市井百态,能够构成一幅完整的战国画卷。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看到,在历史的巨轮碾过之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