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止戈為武

戰國:止戈為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戰國史
  • 軍事
  • 政治
  • 文化
  • 戰爭
  • 策略
  • 權謀
  • 曆史小說
  • 英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通俗而雅,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曆史現象和曆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強調的通俗。

  春鞦一百多國,經過不斷兼併,戰國初年,餘下十幾國,而秦、魏、韓、燕、趙、齊、楚成為其中佼佼者,號稱「戰國七雄」。諸侯爭霸,直接的比拼是戰爭,攻城掠地,流血漂杵;背後的較量是國土、人民、積蓄、人纔等綜閤實力。為瞭求取生存以及奪得最終勝利,各國爭相變法,更新政製,發展生産,招徠民心。止戈為武,大打齣手是為瞭止息鬥爭,這也是人類社會的弔詭。
 
名人推薦

  通俗而雅,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曆史現象和曆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強調的通俗。──主編 郭誌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於凱


  曆史學博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社會曆史與文化研究,尤其關注中國古代國傢治理、傳統中國社會管理思想等。代錶作有《戰國秦漢的國傢與小農》、《從戰國農業政策看國傢與小農的共生互動關係》、《戰國古代國傢化進程中的邑落結構變遷》、《中國傳統社會保障的曆史淵源及其特質》等,閤著有《趣味曆史》、《器之藏:現代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古代文明》、《國學經典導讀》。

主編簡介

李學勤


  著名曆史學傢、古文字學傢,清華大學齣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緻力於漢以前的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帛學,以及與其相關的曆史文化研究等眾多領域,建樹卓越。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簡論》、《中國青銅器的奧祕》、《東周與秦代文明》、《古文字學初階》、《齣土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周易經傳溯源》、《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走齣疑古時代》、《古文獻論叢》、《中國青銅器概說》等。

郭誌坤

  曆史學傢、齣版傢,首屆上海齣版人金奬獲得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文匯齣版社總編輯、上海人民齣版社總編輯,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秦始皇大傳》、《隋煬帝大傳》、《荀學論稿》、《曠世大儒—荀況》、《孫中山社會科學思想研究》(與張啓承閤作)、《中國古史尋證》(與李學勤閤作)、《中國宣傳史》(先秦捲)等。

圖書目錄

總序一 李學勤 /  xii
總序二 郭誌坤 /  xvi
導 讀 /  002
 
01 何謂戰國
戰國來曆 /  006
戰國起點 /  008
戰國分期 /  010
 
02 宗法凋零
三傢分晉 /  014
田氏代齊 /  021
 
03 列國變法
李悝變魏 /  029
吳起變楚 /  039
申不害相韓 /  044
鄒忌相齊 /  049
商鞅變秦 /  052
趙武靈王鬍服騎射 /  061
燕噲讓國與燕昭圖治 /  066
 
04 列國爭雄
魏國始強 /  071
齊魏爭霸 /  078
秦之崛起 /  082
閤縱連橫 /  085
齊燕互侵 /  094
遠交近攻 /  097
秦滅六國 /  104
 
05 百傢爭鳴
諸子興起 /  113
儒傢 /  120
道傢 /  127
墨傢 /  135
法傢 /  141
名傢 /  145
陰陽傢 /  150
 
06 風雲人物
吳起:執著功名,興魏變楚 /  156
商鞅:變秦易俗,峭法任力 /  159
孫臏:身殘誌堅,兵法修列 /  163
「戰國四公子」:封君與門客 /  165
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178
蘇秦:信如尾生,諜間齊燕 /  183
範雎:睚眥必報,快意恩仇 /  187
穰侯魏冉:權傾六國,身摺勢奪 /  191
呂不韋:奇貨可居 /  195
屈原:汨羅悲吟 /  198
荊軻刺秦:悲壯餘音 /  202
 
07 社會階層
小農階層的分化 /  209
豪強地主和軍功地主的齣現 /  213
奴隸的情況 /  214
士階層的變化 /  216
商人階層的興起與社會風氣變化 /  218
 
08 製度變遷
總體趨勢 /  225
官製的變化 /  228
中央與地方:郡縣製度的建立 /  239
鄉裏製度:基層社會治理架構的形成 /  247
軍功爵製: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254
 
09 軍事變革
戰國兼併戰 /  260
軍事變革的措施 /  263
軍事技術的發展 /  265
軍事理論的創新 /  270
 
10 經濟發展
授田製和編戶齊民 /  275
小農生産方式的確立和國傢的共生互動關係 /  284
農業、手工業 /  292
商品流通、市場、貨幣及城市的發展 /  307
 
11 考古戰國
消失的古國:中山國 /  323
遠古的樂聲—曾侯乙墓編鍾 /  331
官員「喜」與他的事業 /  339
兩韆三百年前的傢信 /  345
楚竹書背後的精神世界 /  350
 
結束語 360
後 記 363
附 錄 365

圖書序言

總序一

  上海的郭誌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幾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同郭先生曾經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閤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議,共同編寫瞭一本通俗講述中國古代曆史的圖書,題為《中國古史尋證》,列入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名傢與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齣版。當時沒有料到,這本書印行後博得相當不錯的反響,使郭先生和我都覺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以這件事為契機,郭誌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機會談起曆史學的通俗化問題。我們都認為,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係統講說中國曆史,將學術界的豐碩成果推廣於大眾的圖書。郭先生精心擬齣規劃,並很快約請到多位學養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結閤的團隊,投入瞭撰寫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現在這套「細講中國曆史叢書」。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這套叢書的編寫,貫穿瞭兩條原則:就書的性質和對象來說,是「麵嚮大眾」;就書的體裁與風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認為郭誌坤先生的這兩條提得好,也提得及時。

  先說「麵嚮大眾」。我近些年在不同場閤屢次說過,曆史雖不能吃,也不能穿,似乎與國計民生渺不相關,實際卻是社會大眾的一種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處於何種身份,都會自然而然地對曆史産生一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說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認識現在,也必須迴顧過去,這就涉及瞭曆史。我從哪裏來,又往哪裏去,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這也離不開曆史。人們不能隻想到自己,還總會考慮到我們的國傢和民族,這就更應該瞭解曆史。社會大眾需要曆史,曆史學者自當「麵嚮大眾」。

  抗日戰爭時期,曆史學前輩錢穆先生在西南聯大講授《國史大綱》,所撰講義一開頭便標舉:「當相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綫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曆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隻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曆史學者的工作任務,不應隻限於自身觀察曆史、探索曆史,更有責任把所認識、所瞭解的曆史,原原本本地告訴廣大的社會大眾,使大傢對曆史有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瞭解。

  特彆是在今天,當我們的國傢、民族正在走嚮偉大復興之際,尤其有必要推動曆史學「麵嚮大眾」。中國有五韆多年的文明曆史,我們的先人創造瞭輝煌而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對人類的發展進步做齣過豐富卓越的貢獻。我們有義務把這樣的史實告訴社會大眾,提升大傢建設祖國、走嚮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從而為今後人類的發展進步做齣更多更新的貢獻,這應當成為曆史學者的襟懷和抱負。

  再談「通俗化」。「麵嚮大眾」與「通俗化」是結閤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麵嚮大眾」,曆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構上力求「通俗化」。

  說起「通俗化」,我聯想到我國「二十四史」之首《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是學究天人的大學者,是「讀萬捲書、行萬裏路」的典範,然而他撰著曆史,引經據典,還是在通俗上下瞭很大功夫。比如他論述唐虞以來古史,自然離不開《尚書》,而他本人曾受學於《尚書》博士孔安國,親得古文《尚書》之學的傳授,然而他在引用《尚書》時,對於古奧費解的字詞,都採用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這應該說是在「通俗化」方麵的重要創意。另外,司馬遷還盡力將史事的敍述情節化,使之活現於讀者眼前,無愧於曆史傢的大手筆。這都是後人需要學習的。

  必須說明,「通俗化」並不意味著降低曆史學著作的學術水平。相反的,編寫「通俗化」的曆史作品,實際是對作者設立更高的要求,絕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在這裏,我還想附帶說一句,即使是專供學術界專業閱讀的論著,其實也應當(而且也能夠)寫得簡明流暢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輩學者,例如鬍適、郭沫若、馮友蘭等先生,他們的著作不都是這樣的麼?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是「麵嚮大眾」的,並且在「通俗化」方嚮上作瞭很大的努力。郭誌坤先生還說過:「通俗,通俗,隻有通,然後能俗。」這也很有道理。這十二冊書是一個整體,作者們在上下五韆年的一個「通」字上花費瞭不少精力,對於內容的構架和文字作風也下瞭一番苦功夫,相信這套書的讀者都會體認到他們的用心。

李學勤

總序二

  我和李學勤先生在討論曆史學的通俗普及問題的時候,很自然迴憶起吳晗先生。20世紀50年代末,吳晗以史學界權威和北京市副市長的身份,嚮學界提齣:「要求各方麵的學者、專傢也來寫一點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民眾。」吳晗不僅撰文提倡,嚮史學界遊說,還親自主編影響很大的「中國曆史小叢書」。這段迴憶讓我們萌發瞭組織編纂「細講中國曆史叢書」的打算。

  當我嚮李先生提交瞭編纂方案後,他認為,這對以史鑒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是極有意義的事,很值得編纂。隨後,我們又把多年醞釀的編纂構想作瞭大緻的概括:突破「階級鬥爭為綱」和「殘酷戰爭」描寫的局限,注重於階層、民族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記述;突破「惟帝王將相」和「否帝王將相」兩個極端的局限,注重於客觀反映領袖人物的曆史作用以及「厚生」、「民本」思想的弘揚;突破長期分裂曆史的局限,注重闡述統一始終是主流,分裂無論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嚮統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注重全麵介紹中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響力;突破曆朝官方(修史)文獻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話傳說等口述曆史與文物文獻並行;突破單一文字錶述的局限,注重圖文並茂,以考古文物圖錶佐證曆史。

  「細講中國曆史叢書」的編纂重在創新、麵嚮大眾和通俗化。李先生認為這一美好的願望和構想,要付諸實施並非容易的事。他特彆強調要組織專業隊伍來撰寫,並提齣「讓曆史走嚮民眾是史傢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寫這部「叢書」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師。他們中有的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傢,有的是常年立足於三尺講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有的還是以「滔滔以言」享譽學界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為年輕的曆史學博士。由這樣一個教師團隊來擔當編寫中國曆史讀物的重任,當得起,也信得過。

  我們把編纂的原則性方案統一後,在同作者商議時遇上瞭某些疑慮:一是認為這類圖書沒有多大市場,二是認為通俗作品是小兒科,進不瞭學術專著之殿堂。經過一番調查分析後,我們取得瞭共識,一緻認為,昨天的曆史是創造明天的嚮導,從中可以汲取最好的營養,好的曆史通俗讀物是很有市場的,因為青年讀者中普遍存在一種曆史飢餓感。本套「叢書」的作者深感,編寫中國曆史通俗讀物,曆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一些旅外學者得悉我們在編纂這套「叢書」,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也很及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曆史學博士張德文參加撰寫並專門來信期待我們早日推齣這套叢書。信中說:「在知識大眾化、數字化的年代,曆史學者不應遊離在這個曆史進程之外。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促進瞭微知識的渴求。在此背景下,曆史學者的通俗錶述為微知識的傳播提供瞭必要的積澱和範本。」行文雖然不長,但一語中的,說清瞭普及曆史知識的重要性。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授、華東師大曆史係王傢範教授等讀瞭「叢書」的文稿後還專門撰文評說,認為這既是一套通俗的、麵嚮大眾的曆史讀物,又是一套嚴謹而富於科學精神的史著,對於廣大讀者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學習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對於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很有作用。

  這一切,讓我們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麵作瞭極大的努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寫作中進行瞭刻苦再學習。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圖片的遴選,都花費瞭他們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叢書採用章節結構的敍史形式,目的在於從目錄中就一目瞭然書中的大概內容。中國曆史悠久,史料浩如煙海,讀史者曆來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讀起」之嘆。講史時「以時間為綱」,即可以從紛繁中理齣頭緒來,再輔之以「專題為目」,這樣在史料取捨上就更加突齣主題、把握中心;細講中注重故事取勝,以真實的曆史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啓迪人。圖文並茂也是本叢書通俗化的一途。中國曆來重視「右文左圖」,以文注圖,以圖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曆史現象和曆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並強調的通俗。本套叢書的學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在語言上的通俗,二是著力於情節中的通俗,繼承和發展瞭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文」的傳統,把詰屈聱牙的古文經典用活瞭。所以說,深入淺齣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活動。

  為瞭增加生動性、可讀性,作者盡量選擇對某些有意義的人和事加以細講,如對某些重大的齣土文物的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後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對某些神話傳說進行詮釋。在圖錶上盡量做到隨文佐證。在每冊圖書之後增加附錄,旨在增強學術性和通俗性:附錄「大事記」,旨在對本段重大曆史事件有個大緻瞭解;附錄「帝王世係錶」,意在對本朝創業、守業和虛位之王的傳承有所知曉;附錄「主要參考書目」,目的在於提供進一步學習本段曆史的索引。

  意願和努力是如此,最終的結果如何?誠望讀者鑒定。

郭誌坤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