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

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华大学
  • 伍连第
  • 书类文献
  • 文献研究
  • 历史学
  • 档案学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著作
  • 清华学人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类文献」是清华简里分量最多的一类材料,能够廓清传统《尚书》或《逸周书》所留下来的学术公案,并纠正许多文字错讹的问题,阅读简文令人有种涣然冰释之感。本书集中讨论《清华伍》中的三篇书类文献,分别为〈厚父〉、〈封许之命〉、〈命训〉。〈厚父〉曾为《孟子》所引,〈封许之命〉为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赏吕丁的实录,〈命训〉则可与《逸周书.命训》对读,诸篇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本书试图由文字析研入手,对三篇竹简进行通篇释读,并扩及至上古历史、器物形制、政治哲学等相关讨论,期盼能对书类研究有所裨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清华大学历史与文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目: 《清华源流:一览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兴起与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清华大学自清末筹建至民国鼎盛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聚焦于清华园的物理空间变迁、学术思想的引进与本土化、重要人物群体的学术贡献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知识界的影响。全书以扎实的文献考证为基础,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维的清华形象,阐释其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独特而关键的历史地位。 第一部分:肇始与奠基——“留美预备”的时代印记(1909-1928)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清华学堂的创立背景与初期发展。清华的诞生,是晚清“庚款”返还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与政治思想的迫切需求所致。我们分析了早期校长如唐国强、周诒瑞等人在擘画学校蓝图时所面临的政治压力与教育理念的冲突。 一、庚款的赎买与教育的自主权: 深入剖析“庚款”从一种带有屈辱色彩的赔偿,如何被转化为发展中国本土精英教育的契机。通过对早期校务档案的梳理,揭示了中美双方在教育管理权上的微妙角力。 二、早期课程设置与师资构成: 清华早期的课程体系深受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强调文理兼备。本章对比了早期外籍教师与中国本土教员的教学风格与学术侧重。特别关注了如钱穆、陈寅恪等早期学者在清华的初步探索,以及他们如何将西方学术规范融入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实践。 三、校园的初建与文化环境的孕育: 描述了清华园从荒凉到初具规模的过程。这一时期形成的“教授治校”的雏形、对学术自由的初步尊重,以及学生社团(如清华学报的创办)对校园思想活力的贡献。 第二部分:独立精神与学术高峰——国立清华大学的辉煌岁月(1928-1937) 随着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开始独立自主地发展学科建设,清华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 一、梅贻琦时代的人事策略与学科建设: 聚焦于著名教育家梅贻琦的领导哲学。他以“寡言君子”的形象,确立了清华“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核心理念。详细分析了梅校长如何通过精妙的人事布局,延揽和保留了一批中国学术界的泰斗。 二、四大院系的崛起与学科交叉: 重点剖析了文、理、法、工四大院系的整合与发展。 文学院的开创性工作: 研究了冯友兰在哲学系的建构、朱自清在文学研究上的贡献,以及语言学领域如赵元任等人的奠基性工作。 理学院的实验科学突破: 考察了吴有训领导下的物理系如何在固体物理、宇宙线研究等前沿领域取得国际瞩目的成果,以及陈省身对微分几何学的系统性梳理。 工程与法学的专业化: 讨论了工学院如何与实业界紧密结合,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法学院(后并入清华大学法学系)在三四十年代的法律思想启蒙中的作用。 三、 “清华学派”的形成与区域影响力: 探讨了清华大学在这一时期如何超越地域限制,成为全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其毕业生在政府、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影响力辐射全国。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西南联大的历史回响(1937-1946)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一、 “两校一院”的艰难迁徙与合校: 详尽描述了从北平到长沙,再到昆明的艰难跋涉。重点分析了三校在资源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如何迅速整合师资、确立教学秩序。 二、 联大时期的思想碰撞与学术活力: 联大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精英汇聚一堂,促进了思想的空前活跃。本部分重点研究了联大期间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及在战争压力下,师生们如何坚守学术良知与民主精神。 三、 物质困境下的科学研究: 尽管条件艰苦,联大师生依然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闻一多对古典文学的独到见解、华罗庚在数论上的突破。这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危难时刻的学术韧性。 第四部分:时代的转折与知识的重塑(1946-1952) 抗战胜利后,清华迁回北平,恢复独立建制。然而,国共内战与随后的政权更迭,对清华的未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一、 复校后的学术回归与政治张力: 描述了清华园的重建工作,以及在接收日本在华资产过程中所引发的校务调整。重点关注了1948年至1949年初,校园内民主运动的高涨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二、 教师的抉择与人才的分流: 战争结束后,部分重要教授选择南下或赴美,形成了人才流向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分流。本书梳理了这一时期关键学者的动向及其对清华未来学科布局的影响。 三、 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学科基础: 探讨了在全国高等教育进行“对口苏联模式”改革之前,清华在工科建设上已经奠定的坚实基础,这为后续的理工科集中发展埋下了伏笔。 结语:清华的遗产与历史定位 本书最后总结了清华大学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一个培养精英的摇篮,更是一个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进程中探索教育真谛、坚守学术自由的试验场。清华的历史,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精英教育、跨文化知识传播以及国家知识分子命运变迁的绝佳切片。本书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清华历史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佑仁


  台湾高雄人,1979年生,台湾师大国文所硕士,成功大学文学博士,现职为成大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国文字学会、训诂学会理事,2006年中国文字学会优秀青年学人。长期致力于古文字考释,期刊、学报四十余篇。自从两个女儿出生以后,才发现还有比古文字美妙的事物。

图书目录

目次 ⅰ
凡例、简称表、附图一览表 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前言 1
第二节 关于「书类文献」 2
第三节 《清华简》书类文献 3
第四节 《清华伍》书类文献 4
第五节 研究概况 10
第六节 小结 14

第二章 〈厚父〉考释
第一节 题解 15
一 形制与编联问题 16
二 关于《孟子》引文的问题 18
三 关于王的时代归属 22
四 底本来源 26
第二节 总释文 29
第三节 〈厚父〉考释(上) 33
第四节 〈厚父〉考释(中) 115
第五节 〈厚父〉考释(下) 171

第三章 〈封许之命〉考释
第一节 题解 261
一 关于简文时代 262
二 「吕丁」的异名问题 264
第二节 总释文 271
第三节 〈封许之命〉考释(上) 273
第四节 〈封许之命〉考释(中) 369
第五节 〈封许之命〉考释(下) 447

第四章 〈命训〉考释
第一节 题解
一 关于《逸周书》 533
二 〈命训〉的写成时代 535
三 《逸周书》的国别问题 536
四 简本〈命训〉的学术意义 546
五 今本《逸周书》 546
六 思想脉络表 547
第二节 总释文 551
第三节 〈命训〉考释(上) 555
第四节 〈命训〉考释(下) 663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727

参考书目 751
后记 78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资深的书籍爱好者,可以说,我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类型和年代的书籍。最近,我偶然在一家书店的角落里看到了《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这本书,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虽然我还不曾有机会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但它所散发出的学术气息和历史沉淀感,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知识边界,并且能够给我带来全新思考角度的作品。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很可能涉及到对书籍本身的某种深入研究,比如书籍的演变、分类、传播或者某一特定类型文献的考证。这种研究方向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书籍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书中可能涉及了古籍修复的精妙工艺,或是对古代文人如何整理和保存他们著作的细致描摹,又或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文献流传的脉络梳理。无论如何,我坚信,它一定隐藏着我未曾触及的知识宝藏,等待我去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厚重感,书脊上的字迹清晰,但不是那种浮夸的印刷,透着一股沉静的气质。当我第一次翻开它,被它精美的装帧吸引了,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香气淡淡地在空气中弥漫,让人立刻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虽然对书中的具体内容所知有限,但仅从它的呈现方式,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或编者在内容打磨和形式呈现上倾注的心血。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本能够让你慢下来,静下心来去感受其“质感”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猜测,其中一定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否则怎能支撑起如此一丝不苟的制作?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对内容本身的严谨和尊重。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某个午后,泡上一杯热茶,在窗边一隅,静静地享受与这本书的深度对话。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仪式感的回归,也是对知识本身价值的一种无声肯定。

评分

读到《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极有可能是一部严谨且富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作为一个对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常常会被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书籍所吸引。从“清华”这个词,我联想到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而“书类文献研究”则直接点明了其研究对象,这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史料考证、理论分析和学术观点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书籍形式、内容构成、以及它们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许,它还会触及到文献的编纂、传播、收藏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历史文化视角的新窗口。这种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种深刻洞察。我渴望从中获得关于书籍背后所承载的智慧和历史的启迪。

评分

我最近了解到一本名为《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亲手翻阅,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探究欲。我一直认为,书籍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研究书籍的“书类文献”,无疑是在追溯文明的源头,或者说是文明流转的脉络。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古籍或者某一类文献的简单罗列和介绍,而是更侧重于对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例如,它可能会探讨特定历史时期,某种类型的文献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社会所接受和传播的。亦或者,它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书”的概念和形态是如何演变发展的。这种研究,在我看来,远不止于学术层面,它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思想的传承,以及知识是如何被一代代人积累和创新的。

评分

对于《清华伍:书类文献研究》这个书名,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学术的庄重感和探索的深度。当我想到“书类文献研究”这个词时,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无数的古籍、手稿、甚至是不同时期的出版物。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文献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她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某一特定领域或者某一历史时期的文献状况。这种研究,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去辨别字迹的真伪,考证史实的细节,甚至去推测文献产生的原始动机。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献发现,或者对某些被忽视的文献进行重新解读,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段全新的历史画卷。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知识深度挖掘的最好证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文献世界宝库的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