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亚洲的东部,有一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大气磅礴的昆崙山,高耸入云的祁连山,雪峯与深谷交错的横断山脉,它们环绕的这片高原,就是被称为世界屋嵴的青藏高原。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的巨大跨度上,分佈着大大小小几千条江河,大致走向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长江、黄河宛如两条主动脉流贯中华大地。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背靠着世界屋嵴,俯视着浩瀚的太平洋。中华文明就是从这块土地上崛起的。她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当我们第一次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特色。
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家──老家的山,老家的水,老家的四合院,老家的竹篱笆,老家的酒,老家的歌,老家的乡音,老家的亲情……
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阴历年红纸黑字的春联;那个成双的「囍」字,那个倒贴的「福」字;那前额突起的老寿星;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那戏台上的脸谱,红脸的关公和黑脸的包公……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乡愁,魂牵梦绕的中华情!
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她把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心联结在一起。
中华文明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在中华文化中是和天地并列的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也有神学,但宗教、神学从没有取得无上权威的地位。中国的文学艺术虽然和宗教有关,但宗教的题材远不如欧洲那么盛行和重要。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袓;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的人。大禹、李冰父子、诸葛亮、岳飞,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但他们却是人而不是神。
因此,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中华文化又是尚羣的文化,崇尚羣体利益。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羣」。个体是「小我」,是私;羣体是「大我」,是公。尚羣就是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为了羣体的大我而克制个体的小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他们的行为弘扬了这一尚羣的精神。特别是近代史上涌现了许多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永志不忘。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羣。」「乐羣」这两个字也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以众人羣处为乐事,以合羣为优点,以顾全大局为美德。
中华文化又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平和的精神渗透到我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巿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书法和绘画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文质彬彬」(《论语‧雍也》),才称得上君子。
这种「平和」精神使中国人早就懂得人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包含着这种思想的光辉。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受大自然养育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不仅如此,这种文化传统还使我们善于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
平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使我们的文化特别注重人的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例如长辈和幼辈,要尊老爱幼;老师和学生,要尊师爱生……都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写了《非攻》一文,斥侵略战争为「不义」。中华文化对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却从来没有对别的文化构成威胁。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当今的世界似乎变小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彼此如何相处?如何才能相处得和谐?将中华文化平和的特点弘扬开来,能够对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恰当的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华文明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相容的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干卦》)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从来都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十六章》),意思是说能相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也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意思是说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因而中华儿女胸襟博大,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就是这个意思。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今天,当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不能不由衷地讃叹她顽强的生命力和璀璨的光辉。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是在古代,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清理遗产,也包括剔除糟粕这项艰巨任务。抱残守缺、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样,都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光辉的未来。中华文化曾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今后仍将带着自己的特色和光芒,带着新的成果,为人类的未来作出新贡献。
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