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焕日记》看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成败关键

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焕日记》看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成败关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共内战
  • 马歇尔调停
  • 沈昌焕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档案文献
  • 1946年
  • 中国近代史
  • 内战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尊誉为「外交教父」的沈昌焕先生(1913-1998),是国民政府迁台数十年来,影响我国外交决策至鉅之人,更是经历过二战与国共内战,亲身见证并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之人。

  70年前,沈昌焕先生随事蒋介石,缘于国共内战方兴未艾,先生奉命穿梭中、美折冲的大局,因此目睹马歇尔在外交处理上的种种,以及马氏所留下的残破中国乃至于战祸席卷中国的经过,相关的史事都载记于《沈昌焕日记》。

  着者阅读史料,进行分析,使得70年前的史实得以再现,呈现出以古鉴今的重要性与价值性。本书从史料耙疏,从史观分析,更可看出沈昌焕先生对大时代的卑谦悯怀,守艰敛己,对蒋介石的谨笃用诚,忠义任事,对国家民族的专注执着,忧而不弃,恰恰是让灵魂溃散的今人,在绝望中获取救赎的坚强启发。

 
《1946:南共北,正分裂:由〈沈昌焕日记〉看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成败关键》这本书聚焦于二战结束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美国特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在调处过程中的角色与影响。若要撰写一本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我们需要构思一部主题、时代背景、叙事重点和分析角度都与原书截然不同的作品。 以下是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古希腊城邦的民主迷思:雅典的兴衰与城邦制度的内在张力》 作者: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尔 出版社: 启明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字数: 约 450,000 字 --- 导言:光芒背后的阴影 古希腊,尤其是雅典城邦,被誉为西方民主的摇篮。从梭伦的改革到伯里克利时代的鼎盛,雅典的公民大会、抽签制官职以及陪审团制度,构成了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实验。然而,这部近五十万字的专著,并非简单地颂扬雅典民主的“光荣岁月”。相反,它旨在深入剖析支撑这一政治形态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探究其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张力,这些张力最终如何导致了城邦制度的衰落与转型。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雅典民主的成功,建立在对城邦外群体(如奴隶和外邦人)的结构性剥削之上,并且其公民政治的绝对优先性,从根本上排斥了对更广阔的政治实体(如帝国管理或统一的民族国家)的适应能力。 第一部分:物质基础与公民身份的界定 (约 15 万字) 本书开篇聚焦于雅典城邦的物质基础——土地、海洋与奴隶劳动。作者运用最新的考古数据和铭文资料,重构了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雅典经济的垂直结构。 第一章:铁器与橄榄油:经济支柱的脆弱性 我们详细考察了雅典经济对海军力量的依赖。海军的强大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而这依赖于对阿提卡地区银矿的控制以及对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的经济汲取。这部分内容将揭示,民主的“黄金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军事扩张时期,而非纯粹的内部协商民主。 第二章:奴隶制:看不见的公民 本部分对雅典奴隶劳动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分析。奴隶不仅是经济生产的工具,更是“解放”雅典公民的先决条件,使他们有时间参与政治辩论和军事训练。我们审视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度的不同态度,并探讨了奴隶起义或大规模逃亡的可能性在城邦政治叙事中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忽略或边缘化的。 第三章:公民权的收紧与排他性 通过分析伯里克利在公元前 451 年颁布的公民法,本书论证了雅典民主的“纯粹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精英阶层对政治资源的重新固化。公民身份的内向性,即对血统的严格要求,成为了城邦在面对外部挑战时,无法有效整合新资源和新人口的关键障碍。 第二部分:民主的运作与异化的政治体验 (约 15 万字) 在物质基础被确立之后,本书转向探讨雅典政治实践中的内在矛盾。 第四章:抽签制的悖论:能力与参与的张力 雅典人推崇通过抽签选拔官员,以确保广泛的参与和平等的政治权利。然而,作者详细分析了这种机制在处理复杂军事战略、外交谈判以及大规模公共工程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我们对比了抽签产生的官员与通过竞选产生的战略家(如伯里克利),论证了“绝对平等”在管理一个不断扩大的地缘政治实体时的无效性。 第五章:剧场:政治共识的塑造与操纵 本书将政治剧场(如狄俄倪索斯剧场)视为公民教育和政治动员的关键场所。通过对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阿里斯托芬作品中政治主题的深入解读,我们展示了精英阶层如何利用艺术形式来引导公众舆论,批判反对者,并为城邦的扩张政策提供意识形态合理性。这表明,即使在“公民主权”之下,话语权力的集中依然存在。 第六章:瘟疫与辩论:危急时刻的民主脆弱性 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雅典大瘟疫为焦点,本书剖析了极端压力如何迅速瓦解民主的理性基础。对修昔底德记录的分析显示,在恐惧和绝望面前,理性的公民辩论让位于煽动性的民粹主义演讲,导致了对军事领导人的草率处决和灾难性的决策。 第三部分:扩张的极限与城邦的终结 (约 15 万字)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雅典民主的扩张模式如何与其自身的结构性弱点产生冲突,最终导致了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衰退和马其顿的崛起。 第七章:霸权时代的转型:从同盟到帝国 本书详细描绘了雅典如何将“提洛同盟”转变为事实上的帝国。这种转型要求雅典采取更强硬的专制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与城邦内部强调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形成了尖锐的内在矛盾。作者认为,雅典未能发展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精英统治与公民参与的“帝国政治学”。 第八章:西西里远征的教训:过度自信与资源错配 西西里远征被视为雅典民主决策失误的经典案例。通过对远征前夕公民大会辩论的还原,我们发现,公民的集体情感和对财富的盲目渴望,压倒了军事专家的谨慎评估。这种“群体的傲慢”是城邦制度固有限制的集中体现。 第九章:城邦制度的哲学终结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雅典的政治活力迅速衰竭。本书的结论部分将重点放在苏格拉底之死和柏拉图对城邦政治的彻底幻灭。雅典的失败证明了,一种依赖于小范围、高同质性群体内部的直接参与的政治模型,无法有效管理广阔的疆域和复杂的国际关系。最终,城邦的狭隘性为其被更具组织性、更适应权力集中化的马其顿王国所取代埋下了伏笔。 结语:对现代政治的警示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迷思》旨在提供一个审慎的历史视角,提醒当代社会警惕任何形式的政治理想主义在面对现实的物质约束和人性的弱点时可能产生的扭曲。它并非否定民主的价值,而是深入探究其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在“公民”定义过于狭隘、经济基础依赖于剥削,以及决策机制无法有效抑制集体狂热的时刻。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明礼

  现职
  
  .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课客员研究员
  .东京都立产业技术高等专门学校非常勤讲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研究
  .中国近代经济史、台湾近代经济史、东亚海洋史

  着作
  .「海运兴国」与「航运救国」:日本对华之航运竞争(1914-1945)

  近期发表
  .〈资源运输与佔领区航运垄断体制—以中日战争前期东亚海运株式会社的成立与经营为中心 (1937-194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2013年12月)

  .〈台湾の小豆需给と通商政策〉,《中国研究月报》第68卷第6期(2014年6月)(日文)

  .〈战后对日求偿顺丰轮与新太平轮强征案的历史考察(1936-1952)〉,《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1期(2016年3月)

  .〈日中戦争前期における日本军が华南沿岸に対する海运封锁―珠江デルタを中心に (1938-1941)〉,《华南研究》(日本华南学会主编)第3号(2017年6月)(日文)


 

图书目录

序/石之瑜

第一章    前言
一、一本外交官的日记
—70年前决定中国未来的见证
二、研究回顾
三、运用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歇尔来华调处
一、战后初期的中国
二、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
三、《沈昌焕日记》中与马歇尔的第一次接触
四、东北停战问题的交涉失败与战火再起

第三章    司徒雷登的登场
一、内战扩大与新任驻华大使的上任
二、崭露头角—沈昌焕与司徒雷登在庐山
三、委以重任—周旋于各国使节之间
四、徒劳无功—马氏八上庐山的结束

第四章    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
一、张家口作战与召开制宪国大
二、争取第三方面的加入
三、第三方面态度的软化
四、开启宪政之门—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

第五章    马帅调处的结束
一、国共全面决裂与马歇尔的最后尝试
二、调处的终点
三、何为「负责」?调处失败关头的蒋中正内心世界

第六章    结论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21世纪的台湾知识界与政坛,正进入了一个彻底放弃历史的浪漫时刻,同时又是一个极端颠覆伦理的自恋时刻。然而,从校园角里自作奔放的年轻学子,到庙堂上大言不惭的民选政客,几乎都已不能想像、不敢回顾、不愿面对,因而也就可以掩面假装不知所以的大时代背景,却依旧如同水银洒地一般,无所不在地尾随着这股恣意反智的逆势。俟其强弩之末,我们这些疲惫而喧嚣的逃亡之躯,还是得卷回到固有的群伦之道,经由无可逃避的忏悔,接受自己的渺小,认识自己的责任,勉力出发。就不知,那时已然挥霍殆尽的信任、连带及基本做人礼节,甚至作为思考前提的自尊与自持,如何支撑住这样一个回归的渴望?

  萧明礼君阅读70年前沈昌焕先生缘其随事蒋介石,而在国共内战方兴未艾之际,穿梭美、中折冲的大局之中,目睹并记录狭天下以令诸侯的马歇尔,以其一厢情愿的调处而遭利用,最终愤然离华,留下残破的中国任由战祸席卷的经过,乃详加追踪整理。70年后的这一历史再现,其重要性无疑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必然在短暂的未来之后更加显而易见。因为,沈昌焕对大时代的卑谦悯怀,守艰敛己,对蒋介石的谨笃用诚,忠义任事,对国家民族的专注执着,忧而不弃,恰恰是让灵魂溃散的今人,在绝望中获取救赎的坚强启发。

  明礼有幸能在两个人的日记及多份史料的交织之间,搭桥辟道,耕耘爬梳,岂能不感谢沈昌焕?他在毅然离开政府岗位的那一刻,尽管潇洒燃烬笔记文章,且守口如瓶至身后不渝,竟灵光闪耀为后人留下了决胜于千云之外的这一册,终于让大历史更丰富,更细腻,充满更多人性。明礼孜孜不倦,深入字里行间,比对推敲,岂止是写史而已,更在传承一种无法言传的为人之道、为政之道。英雄难免成败,民族必有兴衰,则知识份子报效人群,义尽而仁至,又何必载于史册,在乎褒贬?是为真史。
 
石之瑜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1946南共北、正分裂》,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直观感受。以往阅读历史,多是基于官方文献、研究报告,这些内容虽然严谨,但有时会显得有些冰冷和距离感。而这本书以《沈昌焕日记》为核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日记这种第一手资料,具有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真实性,它能够捕捉到政治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想法和行为,这些往往是官方文件所无法呈现的。通过沈昌焕细致的记录,我们得以看到马歇尔在调处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例如信息的不对称、各方立场的高度固化、以及中国自身复杂的政治生态。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对马歇尔调处“成败关键”的分析,不再是空洞的理论推演,而是有了坚实的、微观的证据支撑。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种有效的历史研究,往往需要结合宏观的史料与微观的细节,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真相。

评分

读完《1946南共北、正分裂》,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的复杂性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马歇尔在中国调处国共冲突,这本身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但通常的解读多停留在宏观的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层面。然而,本书通过沈昌焕日记这一独特窗口,将我们拉近了那个时代的权力中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抽象的外交辞令背后,是鲜活个体之间的互动、摩擦与权衡。日记这种私人化的文本,恰恰能够捕捉到官方档案中缺失的细微之处:人物的语气、表情,私底下的对话,甚至是焦虑、疲惫的情绪。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如同马歇尔这样肩负重任的外交家,他的决策也并非全然基于冷冰冰的理性计算,而是受到当时环境、个人性格、信息不对称,乃至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沈昌焕的日记,就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马歇尔调处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以及他如何在各方压力下艰难前行。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马歇尔的“成败关键”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1946南共北、正分裂》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它如何将一个宏大的历史事件,通过一个具体的、相对边缘的人物视角,展现得淋漓尽致。沈昌焕作为马歇尔调处团队的一员,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在幕后观察到的种种景象。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并非仅仅掌握在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人物手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参与者,他们的记录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通过沈昌焕的笔触,我看到了马歇尔在面对国共两党截然不同的诉求和固执立场时的困境,也看到了他在努力调和双方矛盾时所付出的心力。日记中那些琐碎却真实的细节,例如对谈话内容的复述、对人物神态的描绘、以及对事件进展的推测,都汇聚成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这使得我对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的“成败关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定论,而是充满了更多关于偶然、选择和局限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理解历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致。

评分

《1946南共北、正分裂》这本书,初一看书名,便被深深吸引。1946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国正处于内战的边缘,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治势力剑拔弩张,而国际力量,特别是美国,也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书名中“南共北、正分裂”几个字,就如同一个浓缩的历史快照,直观地呈现了当时中国政治版图的严峻现实——南方共产党势力与北方国民党势力之间的对峙,以及整个国家面临的深刻分裂危机。而“由《沈昌焕日记》看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成败关键”,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视角和研究方法——借助于一位亲历者的日记,去深入剖析一位关键历史人物——马歇尔——在中国内战调处中的作用,以及他功败垂成的背后原因。沈昌焕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正是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宏大历史叙事之下,微观的、真实的人物活动与情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个不同于以往教科书式的历史解读,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时代,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做出重要决策的人物,他们的考量、他们的无奈、他们的选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将中国推向了既定的命运。

评分

《1946南共北、正分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和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与选择的书。通过沈昌焕的日记,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马歇尔这位历史人物。我一直对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影响深远决策的人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像马歇尔这样,肩负着化解一场可能导致巨大灾难的内战的重任。从书中我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由几个伟大的灵魂一力推动,而是在无数次的妥协、试探、误判和艰难抉择中形成的。沈昌焕的日记,就像是一份未经修饰的现场记录,它展现了马歇尔在与国民党、共产党代表谈判时的种种细节,包括他的耐心、他的沮丧、他试图寻找平衡点的努力,以及他最终面对无法弥合的裂痕时的无奈。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听到那些在密室里进行的激烈辩论,甚至能想象到马歇尔在深夜里踱步思考的情景。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和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