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理想的读本] 是我们依循对语文教育的期待与理想,从先秦至清末积累数千年的经典文学、五四以降蔚为盛境的现当代文学以及最能代表西方文明精萃之翻译作品中,精选、编辑而成的国文读本。由怀抱经典传承使命的「一炉香」文化事业策画、制作,长年推动「恢弘汉字」、「创新汉艺」的财团法人汉光教育基金会赞助并共同推出;多位充满文学教育热情与使命感的大学国文系教授、学者、专家共同执笔书写。
[理想的读本]系列的选文判准,以历年来高中六个学期的国文教学内容为基础,加以扩大、延伸、改良,希望更能符合强化语文教育的目的与当代年轻学子的需求。我们计划编辑制作六册国文读本,每册选读十五篇课文,其中十篇文言文与古典诗词、五篇白话文与现代诗歌。
本书主要的导读元素包括选文的原因、作者与出处、课文与注释;课文赏析「可以这样读」则是文学知识与思想精髓所在,教授们以深湛的文学素养,现身说法,将经典作品条分缕晰、深入浅出,诠释文字之用、文学之美、文化之丰;「延伸阅读」以语文万花筒型态开展,经营相关的资讯与讨论。教材安排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希望成为学生、老师、家长、及不同年龄层跨代阅读国学经典与当代文学的[理想读本]。
在科技突飞勐进、世局快速变迁、价值板块飘移的时代,我们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与时俱进、经得起考验,也希望他们能坚持信念、屹立不摇、扎根于多元丰美的人文土壤,悠游于开阔自在的现实生活。国文教育是提供给他们成长的人文环境中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环,我们至为关心,故不揣浅陋,迈出抛砖引玉的一步,希望志同道合的各方人士不吝指正、共襄盛举,一步一步把这条深化与活化语文教育、传承与开创中华文化的道路延伸下去。
宋具芳
财团法人汉光教育基金会 董事长
出版缘起 编制一部教材或读本的主要动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对于他所传授的知识内容真心喜爱与认同;
二、是教育者对传授与分享这些知识充满热诚,并相信透过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某些理想的达成;
三、是对于受教育者的期待与需求有精确的理解,对于学习的情境与心理,有深刻的体会。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务化的流程里,这三种动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于我们渐渐忘了教育者最初的愿景与乐趣。
每个人对于国文教材都会有不一样的期待与想像。我们对它的期待与想像,比较像是一个深受传统、当代文学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并从中获得思想内涵、自我表达能力、从中获得提升生活品质之种种文化资源的过来人,渴望将这些资源回馈于社会、传承给下一代的行动;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满意的使用者急于分享的举止。
根据我们自身的教育及受教过程与经验,国文这门科目除了强化文化主体建构之外,带给我们的益处与效用很多。这些功用与收获,我们点滴在心头;教学当中的缺失与限制,我们也心知肚明。对这些正面与负面经验的反思与检讨,让我们有了想编制一部理想国文读本的动机。
为此,我们重新寻找、探索编制教材的动力,综合以上三个面向,订定出理想高中国文读本应该具备的功能或满足的指标:
1、能让我们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种文体与各式语法, 熟悉进阶的中文表达技巧。
2、透过对更多文史着作、文化经典的认识,提升我们的国学常识。
3、丰富我们的审美经验,增进我们的审美能力、提升我们的美学素养。
4、 传承传统价值、建构文化主体、建立文化自信。
5、 培养思考方式、训练逻辑分析、奠定论理基础能力。
6、 了解现代意识、培养现代心智或现代化的感受主体。
7、 了解当代社会环境、熟习现代的普世价值、认识观看世界的新观点。
8、 了解自己,透过个性化表现与作品风格的体悟,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9、 培养创意思维,丰富我们的想像力。
10、透过各种翻译的经典作品,认识世界、培养和世界交流的能力。
11、熟悉在地生活经验与特有文化,深植我们的共同记忆。
12、培养多元、包容的价值观,认识、学习少数族群的心灵。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里,中华民族累积了各种文学形式、经典作品与重大的成就。不过各朝各代积累的文化资产并不平均,许多时候甚至是停滞与倒退的,或不符合现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国文教学素材的整合与选择上,我们大致以时间为座标,但根据不同时期作品对当代学习者的意义与功用,衡量适切比重,对选文的出处做出:
先秦诸子、先秦文史(含诗经、楚辞等)、两汉经史、汉诗文赋、魏晋南北朝、唐代诗歌、唐代文史(含传奇)、宋诗宋词、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学、不含话本)、元代文史、明代诗文、明清小说戏曲、清代诗文、最后的古代、民国新文学、当代华文创作、世界文学、现代思潮等18项大致的分类,它基本上反映出我们所认知的国文教育重点,再根据认知的比重,把它们表现在内容安排上,如同订出必选或优先学习的主题或文类,希望在高中等级的国文教育中,每个重点都可以让学习者有机会接触、领略。
对于文言文与白话文比例之争,我们也有我们的看法: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读懂祖先的智慧与经验,进而建立我们与传统的联系。文言文在现实生活里已失去主要的应用价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记录并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资产,不只是简单的表达工具而已。对自己过去的文化、传统的价值、祖先的记忆感到熟悉、亲切,我们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乡,未来,无论我们走到那里、学习到什么新的东西,才会有一个文化主体来进行对话、吸收、辩证、改良。
白话文是一个还在生长,并充满发展、进化能量的语言,我们在生活的各个场域里头都有机会学习它、使用它。白话文的表达,我们是从幼稚园、小学时代就开始学习的。因此我们要问的是,在高中教材里头,我们要透过白话文的学习,获得什么更进一步的东西。
现代中文白话文学的发展,迄今不过100余年的光景,中间经历了战乱与鉅变,严格说来,成熟传世的经典作品尚待积累,目前国文教材里头大部分的当代选文,在表达技巧、观点及讯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体或书籍里头的篇章。我们要学习的,其实是了解白话文后面所传达、承载的整个新世界的文明与心智。
简单的说,我们用文言文认识我们文化之所由出;透过白话文认识、理解当下与未来可能的世界。所以我们强烈地认为,白话文的文本应包括更为深刻、广泛的世界各地文学、重要着作的翻译;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话文学应该以「书籍」、以「本」作为单位,每个高中生在毕业之前,应该被要求读完几本白话文创作或翻译的书籍。
我们当然明白,目前的国文师资,并无法应付白话文这一面向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学理念的贪多与摇摆,更让无所适从的学生瞎折腾,从而消耗了学习的热诚。在这部国文读本的编制中,我们试着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来,局部教材的修改与活化,也许会促成师资培训内容的改变、教学方式与评鑑方式的改变,这何尝不是强化国文教育、改革国文教学的契机?
由于资源、人力、时间、生产方式与经验的限制,目前的读本还达不到我们原先预期的基本要求,例如:我们努力探索的专业与观点、表述的文字风格与腔调、体例的合理与周延…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在此野人献曝、抛砖引玉,因为我们相信:国文教育就是一个民族灵魂基因的传递,是我们下一代的心灵教育,也是一个充满理解、包容与创新的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