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为作品注入丰沛生命力的绘画大师 德国国宝级作家兼插画家希比尔拉.冯.奥尔弗斯(Sibylle von Olfers, 1881-1916),以细腻的自然观察与柔和的插画笔法闻名。这样的特色使她与同时期的世界级绘本大师凯特.格林威(Kate Greenway)和爱莎.贝斯寇(Elsa Beskow)齐名。奥尔弗斯一生致力于图画书的创作,共绘制十册绘本。最终因肺疾复发不幸离世,享年三十四岁。
紧密的家庭关系 奥尔弗斯在一八八一年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她是爸爸和再婚妻子的第三个孩子,家中共有五位兄弟姐妹。其中,最年幼的妹妹和她感情最要好,也是影响她绘画生涯的重要人物。奥尔弗斯在健康快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不吝给予她和兄弟姊妹合适的教育,雇用私人家教教导子女。丰沛的教育资源让奥尔弗斯具备聪慧且敏锐的洞察力,能观察周遭的人事物。然而,奥尔弗斯的奶奶曾在日记上写道,奥尔弗斯事实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心力在正规课程,而是常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自得其乐。她总是活力充沛,富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奶奶因此给她取一个绰号叫「野熊蜂」。
她的姑姑玛丽亚.冯.奥尔弗斯(Marie von Olfers)在德国插画界深具影响力,也是奥尔弗斯展开绘画之路的重要推手。姑姑传授奥尔弗斯许多绘画技巧,并鼓励奥尔弗斯前往柏林的艺术大学就读。
对绘画和艺术的热爱 奥尔弗斯从小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加上极高的艺术天赋,使她总能创作出许多优良的作品。由于她和妹妹的关系亲密,所以早期作品大多都是为妹妹而写,因此奠定她迈向绘画之路的基础。奥尔弗斯从艺术大学毕业后,虽不顾家人反对成为修女,但这样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她对创作与绘画的热情。奥尔弗斯不仅在天主教学校担任美术老师,也在当地的教堂作画,她对绘画的爱好始终不变。
细腻地刻画自然中的嬗递 奥尔弗斯最着名的作品为一九○六年出版的《树根宝宝》。她透过树根宝宝们的行动,细腻展现自然中的四季嬗递。奥尔弗斯为万物赋予人性和生命,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大自然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充满童趣的幻想故事。此书描述树根宝宝们从冬眠中甦醒后,便和在地底冬眠的昆虫们一起爬出地面,享受春光的召唤;并穿上自己缝制的新衣裳,为大地带来缤纷的色彩,等到冬天再回地下冬眠。
奥尔弗斯的作品时常以动植物作为主角。故事中的动物或昆虫通常会幻化为人形,彷彿小精灵般活泼可爱,植物虽然大多会维持原本的型态,但是也会和故事中的角色互动,情景非常有趣。透过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角色,我们除了可以看见自然界的循环和动植物的互动外,更可以从中感受奥尔弗斯对生命的热爱。
融合新艺术运动的绘画风格 「新艺术运动」兴起于欧洲十九世纪末期,并从一八九○年至一九一○年达到巅峰。新艺术运动为当时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的特色就是让作品充满活力,并善用波浪和流动的线条。
奥尔弗斯深受新艺术运动影响,她喜欢运用植物的根茎和花朵当边框,形成自然流畅的不规则线条,并用细腻的笔法勾勒人物的表情、动作,使作品富有生命力与典雅氛围。她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与多变。
透过蛹儿的成长一窥孩子们的渴望 《蝴蝶宝宝》透过故事主角「蛹儿」的双眼,描绘蝴蝶的一生。这些蛹儿住在美丽的蝴蝶王国,他们身边有毛毛虫弟妹,以及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老师和蜻蜓老师。他们每一天都必须学习花朵和植物的知识,以及去蜻蜓老师的跳舞学校学习在小草上保持平衡。他们渴望拥有美丽的翅膀,并期待着有一天能如愿以偿。
想要获得翅膀的蛹儿们,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们一样,充满好奇心和成长的渴望。蛹儿们就像一块海绵,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知识、充实自我,最终才能化蝶飞去。因此他们也需要去上学,尽情体验不同的事物,这也正是必经的成长阶段。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羡慕大人,渴望自己可以快快长大。然而他们得先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结交同伴并充实自我,才能为未来铺设更长远的道路。透过阅读本书,家长可以带领孩童一起讨论自己和蛹儿间的相似之处,并从蛹儿的成长故事反思自我的成长历程。
韦伯文化「儿少文学研究室」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