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公共设施
  • 闲置空间
  • 城市探索
  • 建筑
  • 社会研究
  • 空间研究
  • 景观
  • 文化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各地常可见偌大的闲置公共设施,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党轮替、政务官更迭、竞选支票承诺、政策转弯、空间使用目标不明确、特定活动而非常态活动之建设、管理不善、不当的竞争型计画、法规过时或抵触、行政程序阻碍,加上少子化、人口超高龄化,以及成立六都导致人口更加集中于都市⋯⋯

  近十年来因政府正视公有闲置空间,逐渐进行整顿与活化,整体而言效率提高不少。本集《海市蜃楼》动员三十多位学生进行第七次全面抽样踏查,收录六十二处完全闲置、部分闲置、低度使用或延宕开发之公共设施、四处天然灾害导致闲置的公共设施、二十处「闲置活化再闲置」公共设施,以及十四处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设施,总计一百处案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瑞中


  1994年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多年来採取类似DNA曲线的创作模式,几条路线像绑辫子般相互缠绕,开展出了「身体政治」路线与「空间政治」考察的议题,以档案学方式进行个人式的国土普查,推出了数个以废墟为主的创作计画。2010年成立「失落社会档案室」,号召学生透过田调见证现实的能力,专注于公共闲置设施的发掘,借由纪实摄影考掘建筑背后的权力运作,在特定历史脉络下所形成的「政治地理学」概念,指向所有废墟都是权力斗争下失败的产物,质变了废墟影像在其创作甚至艺术语境中的意义。目前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兼任副教授,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幻影堂负责人。

  姚瑞中个人网站|www.yaojuichung.com

LSD Lost Society Document

  全名为「失落社会档案室」,为一临时性组织,由姚瑞中老师号召一堂选修课的学生组成,以一学期时间返回故乡进行摄影踏查与书写。参与第七集的成员约四十位,以师大美术系同学为主,他们以有限装备与无限热忱走访全国各地,自2019年三月至七月短短五个月内,过泸出一百件闲置或低度使用的案例及活化例子,透过生动文字叙述与现场拍摄的照片,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发展的特殊在地现像,以公民参与方式提醒社会大众,并提供政府相关单位参考。

  LSD网站|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lsd
 

图书目录

编者序 文字/姚瑞中    
 
第一篇
完全闲置、部分闲置、低度使用 或延宕开发之公共设施
 
01    交通建设
基隆市旧火车站(文字、摄影/张桂华)
基隆市北号志楼转辙站(文字、摄影/魏子淇)
基隆市中山一、二路道路拓宽工程工务所(文字、摄影/魏子淇)
新北市瑞芳区调和街停车场(文字、摄影/陈廷玮)
桃园市旧火车站(文字、摄影/吕如笙)
新竹县新丰乡凤坑船澳(文字、摄影/邓钰桦)
台南市新市区南科台南园区立体停车场三至五楼(文字、摄影/卢玟伶)
台东县关山镇月美车站(文字/翁子枚;摄影/翁子枚、刘安婕)
台东县大武乡古庄号志站(文字/翁子枚;摄影/翁子枚、刘安婕)
台东县达仁乡菩安号志站(文字/翁子枚;摄影/翁子枚、刘安婕) 
 
02    工商园区
彰化县二林镇中科四期二林园区(文字/李知芸;摄影/李知芸、邓钰桦)
 
03    文教设施
台北市内湖区潭美国民小学旧校区(文字、摄影/吴昀芮)
台北市文山区永建国民小学旧校区(文字、摄影/吴昀芮)
新竹市世博台湾馆(文字/邓钰桦;摄影/邓钰桦、姚瑞中、萧雅萱、陈柏瑜、张辰申、蔡浚胜)
苗栗县卓兰镇内湾国民小学白帆分班(文字/蓝景泓;摄影/蓝景泓、陈俊宇)
台中市乌日区旭光国民小学旧校区(文字、摄影/林艺涵)
嘉义县梅山乡太平国民小学龙眼分校(文字/邓钰桦;摄影/姚瑞中、邓钰桦、陈俊宇、李知芸)
嘉义县逐鹿文化展演中心(文字/钟欣芳;摄影/姚瑞中、邓钰桦、陈俊宇、李知芸)
嘉义县义竹乡义竹国民小学埤前分校(文字、摄影/戴震东)
嘉义县大埔乡大埔国民小学坪林分校(文字/邓钰桦;摄影/姚瑞中、邓钰桦、陈俊宇、李知芸)
屏东县原住民文化园区游园车(文字、摄影/李知芸)
屏东县雾台乡雾台国民小学伊拉分班(文字/陈亮伃;摄影/陈亮伃、姚瑞中
屏东县狮子乡枫林国民小学竹坑分班(文字/张懿人;摄影/姚瑞中、张懿人、李知芸)
花莲县花莲市国立东华创新研究园区音乐教育馆(文字/杨宜霖;摄影/杨宜霖、刘孟桦)
台东县大武乡大武国民小学加罗坂分班(文字、摄影/姚瑞中)
连江县北竿乡塘岐国民小学大坵分校(文字、摄影/钟欣芳)
 
04    体育场馆
宜兰县冬山河亲水公园铁人三项运动训练中心(文字、摄影/姚瑞中)
花莲县花莲市国立东华创新研究园区运动设施(文字、摄影/杨宜霖、刘孟桦) 
 
05    社福设施暨活动中心
南投县南投市中兴厚德殡仪馆(文字、摄影/阙河瀚)
连江县妇幼中心(文字、摄影/吕玫慧)
 
06    产业展售场馆暨直销中心
台东县达仁乡产业推广中心(旧「达仁乡卫生所」)(文字、摄影/姚瑞中)
 
07    办公厅舍
台北市北投区中央通讯社北投员工宿舍(文字/姚瑞中;摄影/姚瑞中、郭奕臣提供)
桃园市大园区储藏粮食局公粮库房(文字、摄影/吕如笙)
云林县台西乡海口庄旧派出所(文字、摄影/刘彦甫)
云林县台西乡新兴行政中心(文字、摄影/刘彦甫)
云林县斗南警察分局旧办公厅舍(文字、摄影/杨于萱)
南投县中兴新村台湾银行宿舍群、单身宿舍群及高级主管宿舍(文字、摄影/张旸)
屏东县狮子乡枋寮分局竹坑旧派出所(文字/张懿人;摄影/张懿人、姚瑞中、李知芸)
屏东县三地门乡里港分局达来旧派出所(文字/萧雅萱;摄影/萧雅萱、李知芸、姚瑞中)
屏东县东港渔港大陆船员岸置处所(文字、摄影/陈俊宇、李知芸)
宜兰县苏澳镇南方澳大陆船员岸置中心(文字/卢薏䅌;摄影/卢薏䅌、姚瑞中)
花莲县秀林乡合欢山旧派出所(文字、摄影/姚瑞中)
花莲县寿丰乡退辅会宿舍(文字、摄影/蔡士翔)
 
08    市场
云林县台西乡崙丰摊贩临时集中场(文字、摄影/杨于萱)
云林县土库镇第三公有零售市场(文字、摄影/张桂华)
金门县沙美镇沙美传统市场、金沙菜市场(文字/陈欣彤;摄影/陈韵如)
 
09    工程设施
桃园市大园区航空客运园区污水处理厂(文字/刘晏伶;摄影/刘晏伶、姚瑞中) 
 
10    观光游憩设施
基隆市仁爱区许梓桑古厝(文字、摄影/陈廷玮)
台中市大安区大安港妈祖主题园区(文字、摄影/王毓慈)
花莲县吉安乡花莲公教会馆(原「国统饭店」)(文字/杨宜霖;摄影/杨宜霖、刘孟桦)
台东县池上蚕桑休闲农场(文字、摄影/刘安婕)
 
11    军事设施
桃园市八德区怀生机场空桥(文字、摄影/刘晏伶)
桃园市大园区海军军眷宿舍(建国十一村) (文字/刘晏伶;摄影/刘晏伶、邓钰桦、姚瑞中、陈俊宇、李知芸、萧雅萱)
桃园市大园区旧空军基地医院 (文字/刘晏伶;摄影/刘晏伶、邓钰桦、姚瑞中、陈俊宇、李知芸、萧雅萱、钟欣芳)
台中市大甲区美人山营区(文字、摄影/王毓慈)
嘉义县民雄乡北势子营区(文字、摄影/戴震东)
高雄市凤山宪兵队(文字、摄影/邹毓凯)
宜兰县员山乡外员山装甲营军事建筑群(文字/卢薏䅌;摄影/卢薏䅌、姚瑞中)
金门县金湖镇武威戏院(实践堂)(文字/陈韵如、陈欣彤;摄影/陈韵如、陈欣彤、姚瑞中)
连江县南竿乡马祖邮局旧址(原「第二军邮局」)(文字、摄影/萧怡安)
连江县北竿乡塘岐村第五十四随军军邮局(第四军邮派出所) (文字、摄影/萧怡安、吕玫慧)
 
第二篇  
闲置活化再闲置之公共设施
 
台北市圆山自然景观公园(原「游乐世界」、「明日世界」与「昨日世界」) (文字/林艺涵;摄影/林艺涵、姚瑞中)
新北市万里区大坪国民小学溪底分校(文字/蓝景泓;摄影/蓝景泓、张立薇)
新竹县竹东镇竹东动漫园区(原「竹东车站台铁仓库」)(文字、摄影/邓钰桦)
苗栗县后龙滨海游憩区(文字/李知芸;摄影/姚瑞中、邓钰桦)
南投县埔里镇花卉物流中心主场馆(文字/陈泇妡;摄影/陈泇妡、姚瑞中)
南投县地方产业交流中心(文字/陈俊宇;摄影/姚瑞中、邓钰桦、陈俊宇)
云林县台西乡乡公所仓库(原「云林县崙丰市场」)(文字、摄影/杨于萱)
嘉义县六脚乡六脚国民小学新生分校(文字、摄影/张立薇)
嘉义县义竹乡光荣国民小学龙蛟校区(文字、摄影/戴震东)
台南市左镇区冈林国民小学草山分校(文字、摄影/卢玟伶)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鼓山分局(原「高雄市鼓山区中山国民小学旧校区」) (文字、摄影/邹毓凯)
宜兰县大同乡三星分局思源旧派出所 (文字/姚瑞中;摄影/宋钰、姚瑞中、郝奕为、彭一航、张君瞳)
花莲县丰滨乡新社国民小学矶崎分校(开发为「原住民族山海剧场暨加路兰广场」) (文字、摄影/杨宜霖、刘孟桦)
花莲县丰滨乡丰滨国民小学八里分校(文字、摄影/刘孟桦、杨宜霖)
台东市台东农场知本分场(台东市台东农场知本分场)(文字、摄影/冯品慈)
台东县卑南乡初鹿国民小学山里分校(曾为「足迹森林学苑」) (文字/冯品慈;摄影/冯品慈、姚瑞中)
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国民小学旧宿舍(文字、摄影/翁子枚、刘安婕)
台东县绿岛技能训练所(文字、摄影/姚瑞中)
金门县金城镇渤海山庄(文字/陈韵如、陈欣彤;摄影/陈韵如、陈欣彤、姚瑞中)
金门县金湖镇光华园暨心战资料馆(文字/姚瑞中;摄影/姚瑞中、陈建泯)
 
第三篇
天然灾害导致闲置之公共设施
 
云林县古坑乡草岭国民小学旧校区(文字、摄影/杨于萱)
屏东县泰武乡泰武国民小学旧校区(文字/李知芸;摄影/姚瑞中、李知芸)
屏东县雾台乡大武村旧卫生室(文字、摄影/陈俊宇)
屏东县三地门乡三地国民小学大社分班旧址(文字、摄影/赵明)    
 
第四篇
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设施
 
台北市东区宪兵队(文字、摄影/姚瑞中)
桃园市大园区桃园国际机场公司旧航空科学馆(原名「中正航空科学馆」已拆除) (文字、摄影/姚瑞中)
桃园市复兴区嘎色闹猎人学校(原「奎辉国民小学嘎色闹分校」)(文字、摄影/刘晏伶)
彰化县台铁局创业空间(文字、摄影/陈希晟)
云林县斗南镇停一立体停车场(文字、摄影/杨于萱)
云林县台西乡台西国民小学五榔分校(现为「云林县台西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文字、摄影/刘彦甫)
嘉义县布袋镇儿童馆(现为「布袋镇清洁队」)(文字/陈俊宇;摄影/姚瑞中)
嘉义县义竹乡大谦读经教育中心(原「嘉义县义竹乡义竹国民小学信义分校」) (文字、摄影/戴震东)
高雄市田寮区古亭国民小学(文字、摄影/邹毓凯)
屏东县三地门乡口社国民小学马儿分班(改成「马儿射箭中心」)(文字、摄影/陈亮伃)
屏东县三地门乡口社国民小学安坡分班(改成「童玩文化推广学习中心」及「文化、农产物 展售中心」)(文字/陈俊宇;摄影/陈俊宇、姚瑞中、李知芸)
屏东县雾台乡雾台国民小学佳暮分班(改成「鲁凯族特用作物学院」) (文字/张懿人;摄影/张懿人、姚瑞中)
屏东县枋山乡枋寮高级中学正成分校(文字、摄影/萧雅萱)
屏东县新园乡盐洲国民小学中兴分班(文字、摄影/李知芸)
连江县北竿乡坂里国民小学(改设「国立海洋大学马祖分校」) (文字/吕玫慧;摄影/吕玫慧、钟欣芳)  
 
附录
附件一 闲置公共设施活化标准(2016.11.4 修订版本)
附件二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闲置公共设施活化补助经费审议执行及考核要点 (2017.9.7)
附件三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活化闲置公共设施年度绩效与补助型计画补助款处理原则(2019.1.9)
附件四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一百零八年度第二季各机关办理活化闲置公共设施作业推动情形(2019.8.15 行政院工程会编制)
附件五 高雄市闲置土地及建物清单(至 2019.5.1 止)
附件六 重大公共工程(预算金额二亿元以上)追加金额前十大在建案件一览表 (截至 2019.1)
附件七 重大公共工程(预算金额二亿元以上)展延工期前十大在建案件一览表 (截至 2019.1)
 

图书序言

编者序

  眼看着带领大学生进行「海市蜃楼」踏查计画已届十年,当年作梦都想不到,一学期一堂课一做已十个年头,出版了七集(尚有一本英文版)如砖头般厚的专书,真不知是该悲欣交集还是淡淡哀愁?  

  每年花了很多时间在全国各地许多闲置设施内迷走,不论是盖好后因为某些人谋不臧的因素而停摆,或是社会客观环境变迁后大量裁併的学校、军营,或是被时光无情蹂躏的历史建物或古蹟,每回开车远行外拍返回工作室后总笼罩着无力感,有时很怀疑带领选课学生一直拍下去到底能改变些什么?甚至有阵子为了摆脱无能为力的宿命感,花了二年时间拍摄全台巨大神像,直到有天傍晚在高雄旗山合天大道院拍摄尚未完工、巨大的无头弥勒佛之后,才恍然大悟,人民缴纳的所得税与捐赠的香油钱,原来有一部分是花在这些看得见但不见得必要的硬体建设,套句金刚经的话,有些高官或民众可能都着相了,执着于看得见的政绩,执着于追求经济成长数据,执着于产能与产值发展,执着于短视近利而不惜破坏环境,执着于发大财、各扫门前雪而吝于发大愿、誓救度众生,频向后代子孙预支却不知如何连本带利奉还,如此恶性循环难保台湾不会有破产的一天。  

  近十年来因政府持续正视公有闲置空间问题,逐渐进行整顿与活化,虽然效能尚待相关单位检验,「闲置活化再闲置」也在所多闻,但整体而言,近年来活化效率的确提高不少。本集动员四十多位学生进行第七次全面抽样踏查,收录了六十一处完全闲置、部分闲置、低度使用或延宕开发之公共设施、四处天然灾害导致闲置的公共设施、二十处闲置活化再闲置之公共设施,以及十五处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设施,按往例一样,总计一百处案例。

  公有闲置空间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外乎政党轮替、政务官更迭、竞选支票承诺、政策因素转弯、空间使用目标不明确、特定活动而非常态活动之建设,以及管理不善、不当的竞争型计画、相关法规过时或抵触、行政程序阻碍⋯⋯加上时代人口变迁导致少子化、超高龄化,乃至成立六都导致人口更加集中都市,使得城乡差距加大、经济环境变迁等因素,综合这十年七集收录了八百多处案例的踏查心得,并与许多学者专家开会得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一、成立决策与执行小组并建立媒合机制平台

  由中央成立跨部会决策小组,由副院长或政务委员主持,以有效协调各部会争议并迅速听取各方建议后做成决策,取代目前层级较低的工程会设立的「督导平台」。另于地方也须成立跨局处执行小组,由各巿首长主持,以化解各单位或民间厂商之争议与冲突。针对各地方政府与乡镇邻里进行需求调查,并积极盘点闲置公共空间回报中央相关部会,评估并建立明确使用目标范围以及建立媒合机制平台,以提升空间活化成功机率。  

  二、设立公共空间活化辅导团以强化各部会人才培训

  闲置公共空间活化涉及土地分区及用途变更、建筑管理,以及使用空间装修、消防、空调规划与整建,可由中央主管机关成立辅导团,纳入都市计画、建筑、营建、财务、法律、文化、照护、教育、审计、古蹟⋯⋯等领域专家学者,就各方面实务经验协助地方政府、主办单位以及参与空间活化厂商,加速空间活化效率;并需检讨专业人员培育机制,包括财务、法律、市场、建筑、行销、管理、艺文⋯⋯等方面实务专家,扩大培训对象范围,纳入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层级承办官员、民间机构专业人才与学术界师生,透过与高等学府相关科系与机构合作,协助培训专业人才进行实务历练。  

  三、相关法规松绑与使用执照取得

  採购法或都市计画法的土地使用分区跟不上时代与市场变迁,应具弹性变更相关地目,检讨不同类型闲置空间后可以设置相关公司营业规定,或可使用容积奖励方式,换取偏僻闲置公共空间,并充分对内外说明相关法规,以免主管机关或业务单位误解法令,导致不敢贸然举措活化。需在法规容许最大范围内进行评估与规划,取得社会福利、公共利益与商业开发三者之间的平衡。至于财务报表试算目的,是合理活化政府与民间分担风险的能力而非瓜分利益。因发放使用执照业务多有台面下的暗盘收贿价码,相关稽查单位应特别注意。

  四、改善民间参与契约机制朝产业化长期经营为目标

  部分引导长照、托育、文化、社福、弱势关怀、特殊教育、社会住宅⋯⋯等事业领域,加强宣导以避免「邻避效应」,促进多元产业连结。部分引进具有空间特色诱因的获利营运模式释放闲置空间,强化外部资源之结盟与合作,以提升空间活化之价值与营运效应,朝建立长期发展的产业鍊为目标。政府应合理分担其契约风险,提供必要之承诺与相关事项,以提高计画委託民间参与之可行性。闲置空间活化转型再利用,可在契约管理方面建立弹性灵活调整机制,迅速有效解决纠纷,避免诉讼导致活化延宕而造成三输。  

  五、引进民间力量

  企业招商可参考起源于英国的「民间融资提案」(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制度,作为「公私协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方式之一,经政府与民间机构以长期契约方式约定,由民间机构投资公共设施整建,完成后再向民间机构购买符合契约约定品质之公共服务,未达绩效或无法提供适当服务时则扣款,惟服务与收费须具备弹性化;或继续操作实施已久的OT、BOT等促参方式引入民间资源,但需避免过度靠拢财团、让财团层层转包外租。此外,尚可以节税为诱因,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编列年度预算参与公益性质的空间活化。至于非以营利为目的之民间社团,政府应优先给予适当营运补助并减免租金开销,甚至以营运代替租赁的方式评估可行性,先将「负资产」负债打平并翻转「嫌恶设施」形象,再逐步鼓励业者按一定比例回馈实质资产或无形资产。  

  六、结合都市再生规划政策并参考国际做法或引进国际相关人才

  借镜国际相关案例,由中央主导都市再生推动计画,同时纳入公民参与平台,引进民间参与协力合作机制,将公共空间活化纳入都市再生规划以满足社会需求。检讨相关法规与机制,促进工程招标及专业融资国际化,建立民间参与闲置空间活化资讯平台,使国内外银行业者、工程业者、建筑业者可取得完整相关资讯,并鼓励民间机构与优质且有活化经验的国外厂商合作成立国际团队,参与国内大型闲置空间转型活化。  

  七、公部门与民间单位应建立互信基础与容错空间

  各地方政府承办公务员在人力资源皆有限之下,进行闲置空间活化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业务,最大噩梦除了黑道干涉之外,便是遭受政府内部许多机关查核,例如议会、法院、审计处、监察院、奖惩会、调查局、廉政署、政风处等等。在年金改革之后,政府基层反弹声浪颇巨,许多年轻人因此选择辞职,导致承办人员人手不足,有关单位应给予第一线承办人员鼓励取代刁难,除非有贪赃枉法之具体事证,否则应适当公开给于公务员鼓励与奖励。  

  八、加强媒体宣导活化成功案例并传承经验给相关政府部门

  在自媒体盛行的年代,除了适时提供媒体(报纸、电视、电台、网站)活化成功案例之外,可灵活借由小编或网红进行实地使用或参访等活泼手法,宣导活化成果与具体方法,降低年轻族群对活化不力的偏见。  

  台湾作为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之一,政府有责任逐步创造一个适合人民发展的完善环境以实现其梦想,而非墨守成规或订定未与时俱进、相互抵触的法条规驯人民,若人民有空间需求,应该积极研议修订不合时宜的法条或松绑法规以顺应民情,以过时法规回避问题、规避责任、逃避监督并非有为政府该做之事。  

  此书作为在下知天命之年的见证,日后该全力创作、莫造口业了,仅以短文跟关心此系列的读者们说声再会。愿国运昌隆,天佑台湾。    
 
姚瑞中 2019年立冬写于幻影堂

图书试读

桃园市航空客运污水处理厂

文字/刘晏伶 摄影/刘晏伶、姚瑞中


设置地址:桃园市大园区南港里学五街上
主管机关:交通部民航局
管理机关:桃园市政府
建造日期:2005年九月三十日验收完毕后从未启用
建造经费:四亿二千一百四十一万余元。2018年编列活化经费一千四百万元。

座落于大园区南港里、从兴建完毕到近几年一直饱受争议的桃园航空客运污水处理厂,已经建置十三余年,令人惊讶的是此污水处理厂并非使用后废弃,而是打从验收完毕后从未启用。污水厂佔地面积达一点四九公顷,设计平均日污水处理量一万三千立方分米,污水处理採用三级微生物去氮除磷方式。根据资料显示,民国96年(2007),民航局要求桃园市政府「有偿拨用」办理移交,有偿总经费为五亿二千二百四十九万元,市府因财政考量双方并未达成共识,经过多年才于2018年二月二十三日由行政院协调以无偿拨用方式,进行后续场域活化。

桃园航空客运园区为桃园航空城的先期发展计画中的一环,2006年时依行政院「亚太营运中心」政策,在大园地区征收大规模农地,斥资十亿元打造各项公共设施,起初的目的是纾解桃园机场联外交通压力,同时借着客运园区发展国际观光旅馆、国际会议中心、电信事业以及宗教专区等带动大园区观光发展。其中的污水处理厂却因园区进驻仅千户,与预期的居住人口有落差,附近也只有桃禧航空城酒店和一旁的仓储中心进驻营运,污水处理厂并无用武之地,才造成了「未启用就荒废」的状况。并多次遭到立法院预算中心、工程会单位列管为闲置设施。目前规划于2019年编列一千四百万元进行电力修缮、内部整修作业,将採ROT由厂商负责营运,届时可处理园区家户污水,初步估计每日可处理七百顿污水,恢复污水处理厂功能。另有二栋污水处理机房与建筑物,未来将分别规划为展览空间与文创工作室。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海市蜃楼VII》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震撼。我一直以为公共设施的闲置,可能更多是由于经济衰退或者规划不周,但这本书却揭示了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原本是为了特定时期(比如戒严时期或者地方选举造势)而兴建的大型公共场所,进行了详尽的“踏查”。我特别注意到关于一个曾经作为大型集会场所而设计的广场,如今却鲜少有人问津的案例。书中不光是记录了广场本身的荒凉,还采访了当地的居民,他们讲述了广场从热闹到冷清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社会氛围的改变,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模式转变,甚至是对过度大型化公共活动的反思。 我读到那部分时,不禁联想到我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在类似的广场上举办大型活动,全家人都会去凑热闹。而现在,这种形式似乎越来越少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展示“闲置”,它是在通过这些“闲置”的载体,来折射出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集体记忆的变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像一个严谨的调查员,细致地记录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有时又像一个诗人,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描绘出时空的变迁和情感的沉淀。它让我意识到,一个闲置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历史的断层,是集体记忆的失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去面对这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以及它们消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曾经的时光。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真的让我对台湾社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闲置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并没有用学术术语来堆砌,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人文的视角,去“踏查”这些被遗忘的空间。书中有一个章节,描绘了一个曾经是为了发展观光而兴建的特色产业园区,后来因为缺乏后续经营和维护,变得荒凉破败,几乎成了“鬼城”。 我读到那里,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小时候去过的一个类似的旅游景点,曾经人山人海,现在回去一看,很多店铺都关门了,感觉非常冷清。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建筑的“闲置”,更是在挖掘这些“闲置”背后的故事。作者采访了曾经在这里工作的小商贩、游客,甚至是一些项目的开发者,他们讲述了曾经的辉煌,以及后来的失落。那种失落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关于一个地方发展愿景的破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能够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破败的园区,感受到风吹过空荡荡的建筑时的那种苍凉。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公共设施的兴建,往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梦想和期望,而它的“闲置”,则可能意味着这些梦想的破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调查,更是一次对地方发展模式、观光政策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类似的“海市蜃楼”。

评分

《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本书,真的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台湾社会发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原本以为“闲置公共设施”就是一个简单的资源浪费问题,但这本书却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人文因素。作者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地面的“踏查”方式,带领我们去亲身感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详细记录了一个曾经是为了发展特定产业而兴建的大型园区,后来因为市场变化、产业升级失败而变得空空荡荡的案例。 作者不仅描述了园区本身的荒凉,还采访了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企业主,以及地方政府的官员。他们讲述了园区兴建时的雄心壮志,以及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那种无奈和失落,真的很有感染力。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展示“闲置”,更是在呈现“浪费”的代价,以及公共资源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灵活,有时像一个严谨的调查员,细致地记录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有时又像一个诗人,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描绘出时空的变迁和情感的沉淀。它让我们看到,宏观的政策,最终是如何具象化为一个又一个被遗忘的建筑,成为了我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海市蜃楼”。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关于地方发展、产业政策以及社会变迁的反思。

评分

坦白说,《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本书,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优秀。我本来对“公共设施闲置”这个话题,并没有太多的兴趣,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细致的“踏查”方式,深入到台湾各个角落,去记录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某个曾经作为培训中心而兴建的大型建筑,如今却人去楼空的案例。 书中不仅描述了建筑本身的荒凉,还采访了曾经在这里接受过培训的人,以及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讲述了当年培训中心的辉煌,以及后来因政策调整、需求变化而逐渐被淘汰的过程。我读到那里,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家乡附近那个曾经很热闹的职业培训学校,如今也人烟稀少。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公共设施的“闲置”,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变迁和政策调整。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场景,让你仿佛能够感受到时间在那些建筑上留下的痕迹。它不仅仅是一次对“闲置”的记录,更是一次对台湾社会发展轨迹的梳理,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公共投入,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芒。这本书是一次对台湾社会转型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深刻反思,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公共空间。

评分

《海市蜃楼VII》这套书,简直就像一个精密的显微镜,把台湾各个角落那些沉寂的公共设施,一一放大在我们眼前。我个人特别喜欢它那种“抽样”的策略,没有试图涵盖所有,但选取的样本却都极具代表性,仿佛能看到台湾社会不同面向的缩影。比如说,书中有一章节,详细记录了一个曾经作为地方政治宣传重镇的活动中心,如今却荒废得连屋顶都开始漏水。作者不仅描述了建筑本身的破败,更深入采访了早期参与建设的老一辈,他们讲述了当时的热情与理想,以及后来因政治环境变迁、功能不再而逐渐被遗忘的失落。 我读到那里,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家附近那个曾经很热闹的社区活动中心,虽然现在还在运作,但早已没了当年的活力,很多空间都闲置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闲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政策的调整,甚至是地方领导人更迭而发生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视角,去理解宏观的政策失误或者发展规划不足,是如何具象化为一个个冰冷的、被遗忘的建筑。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扎实,能够将冷冰冰的建筑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背后的人情冷暖和时间流逝的痕迹。而且,它不回避问题,而是直接呈现了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疑问,然后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能那样”。这种探索式的叙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和疑问,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一场关于台湾公共资源利用的集体反思之中。

评分

《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关于“闲置公共设施”的探讨,会是一篇篇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分析,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非常“有血有肉”的方式,带我们去探访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个曾经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观光而兴建的大型旅游服务中心,如今却门可罗雀的案例所吸引。 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服务中心的破败景象,他更深入地采访了当地的居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员工,甚至是一些曾经来过的游客。他们讲述了服务中心曾经的辉煌,以及后来因为缺乏特色、经营不善而逐渐走向衰败的过程。那种失落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关于一个地方发展愿景的落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宏观的政策制定,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一个又一个被闲置的公共空间上。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建筑的细节,以及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问题书”,而是一本“反思书”,它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建造出那么多“华而不实”的公共设施,以及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海市蜃楼”。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台湾社会发展和公共资源管理的深刻叩问,它迫使我们去面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

评分

《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卖弄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充斥着枯燥的数据,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在场”的视角,带我们去认识那些被遗忘的公共空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有一部分,详细记录了一个曾经作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而兴建的大型体育馆,后来因为使用率极低,维护成本过高,而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沦为闲置的例子。 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了体育馆的破败景象,他更深入地采访了当地的居民、曾经在这里比赛过的运动员,甚至是负责维护的清洁人员。他们讲述了体育馆曾经的热闹,以及后来逐渐变得冷清的过程。其中一位老居民提到,他们曾经对这个体育馆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最终却事与愿违。这种失落感,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整个社区发展愿景的落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宏观的公共政策,是如何具体地体现在一个一个被遗忘的建筑上。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既能捕捉到建筑本身的细节,又能触及到人性的情感和社会的变迁。它不是一本简单的“问题书”,而是一本“思考书”,它迫使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建造出如此多的“过度”或“不适宜”的公共设施,以及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台湾社会发展和公共资源管理的深刻叩问。

评分

这本《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没有给我带来那种“恍然大悟”的惊喜,反而是一种“原来如此”的沉思。作者选择的“抽样踏查”方式,非常聪明,也极具代表性。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某个曾经是为了推动地方文创产业而兴建的“文创园区”,后来因为缺乏持续的吸引力、同质化竞争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而逐渐变得门可罗雀的案例。 我读到那里,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我家乡某个曾经很受欢迎的创意市集,如今也变得越来越冷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描述“闲置”的表象,更是在挖掘“闲置”的根源。作者通过采访曾经入驻园区的创作者、园区管理者,以及当地的居民,展现了从概念提出、兴建运营到最终走向衰败的完整过程。那些关于创意、关于梦想、关于现实的挣扎,都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一一呈现出来。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闲置”的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地方发展理念、文化政策以及市场机制失灵的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多样,时而严谨求证,时而感性抒发,让整本书充满了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是一面折射出台湾社会发展阵痛的镜子,迫使我们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更多美好的愿景,最终化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评分

书名:《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这本《海市蜃楼VII》的出现,真的像是投下了一颗石子,在台湾社会掀起了不小的涟漪。我本来对“闲置公共设施”这个概念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总觉得是官方数字里的报表,离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有点距离。但翻开这本书,立刻就被它那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吸引了。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选择了一种“踏查”的模式,带着读者仿佛亲身走访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从废弃的学校、空荡的体育场馆,到那些曾经辉煌如今却人去楼空的文化中心,每一个案例都配上了生动的照片和细致的描述。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个山区乡镇的废弃国小。书中详细描述了学校周边的环境变迁,曾经熙熙攘攘的学童,如今只剩下老旧的课桌椅和墙壁上褪色的壁画。作者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勾勒出学校停办背后的原因——少子化、人口外移,以及随之而来的社区萎缩。读到那些老一辈居民对学校的眷恋,对孩子们曾经在此嬉戏的追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真的非常有感染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呈现“闲置”这个事实,更是在挖掘这些闲置背后的人文故事和社会变迁的轨迹。它迫使我们去思考,这些曾经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公共空间,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它们是否真的就此失去了价值,还是仅仅是被时间暂时遗忘了?作者的笔触,既有对现实的客观呈现,又不乏对未来的思考,让人在阅读时,不禁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那些类似场景,引发了一连串关于地方发展、人口政策以及社区活力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容忽视的侧面。

评分

《海市蜃楼VII: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发现问题”的层面,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试图去探讨“为何会如此”以及“未来可以怎样”。我特别关注其中一个关于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而兴建的“形象工程”项目,最终却因为规划不当、市场需求变化而长期闲置的案例。作者通过对项目决策过程的回溯,以及对项目建成后荒废景象的细致描写,将一个宏大的公共政策失误,具象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鬼建筑”。 书中通过采访参与过项目规划的官员、当地的居民,甚至是一些曾经对其抱有期待的企业主,勾勒出了一个多方利益博弈、信息不对称、决策失误的完整链条。我读到那里,脑海中不禁闪过家乡某个被闲置了十几年的大型商场,它曾经被寄予厚望,如今却成了一堆钢筋水泥的废墟,周围的居民也只能无奈地看着。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展示“闲置”,更是在呈现“浪费”的代价,以及公共资源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力量,既有新闻调查的严谨,又有文学作品的深度。他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通过对事实的还原和多角度的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关于公共治理和资源配置的反思,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政策,最终是如何以一个个具体的“闲置”状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