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學論稿 下冊

敦煌學論稿 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敦煌學
  • 絲綢之路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考古
  • 佛教
  • 中亞
  • 民俗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薑亮夫先生著有《莫高窟年錶》、《敦煌學概論》、《瀛涯敦煌韻輯》、《敦煌學論文集》等多部專著和論文,他在敦煌學的研究中,不僅在國內,而且遠渡重洋到許多國傢,收集散失的敦煌捲子,撰寫齣兩百五十多萬字的著作,為祖國保留瞭學術價值極高的文化遺産。《敦煌學論稿》擷取薑先生敦煌學研究精華,編撰成冊。
敦煌學論稿(下冊) 內容提要 本書是《敦煌學論稿》的下冊,匯集瞭作者近年來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與深入思考。全書圍繞敦煌曆史、文化、藝術、宗教及文獻等多個核心議題展開,旨在對敦煌學的多維麵嚮進行係統梳理與前沿探索。本冊內容側重於對敦煌經典文獻的細緻解讀、敦煌藝術風格的流變考察,以及敦煌學在當代語境下的新發展與新挑戰。 第一部分:敦煌文獻的深度解讀與文獻學研究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敦煌齣土文獻的整理、分類與深入闡釋,尤其是那些尚未得到充分關注或存在爭議的文本。 一、 藏文文獻中的佛教義理探微: 《甘珠爾》與《丹珠爾》的敦煌殘捲: 詳細比對瞭敦煌所見的藏文大藏經殘捲與後世定本的異同,揭示瞭早期翻譯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版本差異和地域特色。重點分析瞭與中土佛教思想相互影響的特定論疏,如關於“中觀”與“唯識”思想的早期藏文闡釋文本,它們為理解公元八至十世紀間吐蕃王朝對佛學核心概念的接受提供瞭直接證據。 世俗文書中的宗教觀念滲透: 研究瞭敦煌藏文俗文檔案(如契約、訴狀)中頻繁齣現的佛教祈願語、因果報應觀念的錶述方式。通過對這些口語化、非正式文本的分析,探討瞭佛教信仰在敦煌底層社會結構中的具體運作機製,而非僅僅停留在寺院的理論層麵。 二、 漢文變文與說唱文學的新視野: 《妙法蓮華經》變文的敘事結構分析: 區彆於以往側重於宗教教義闡釋的研究,本章采用敘事學方法,剖析敦煌變文如何將佛經故事轉化為適應民間聽眾的通俗劇本。關注其情節增飾、人物形象的世俗化處理,以及對當時社會風俗的隱秘摺射。 “俗講”文本的語言學特徵: 通過對敦煌俗講文本中大量口語詞匯、語法結構和韻律模式的考察,重建瞭唐末五代至宋初敦煌白話文學的語言麵貌。這對中古漢語口語語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二部分:敦煌藝術的演變與圖像學考證 本部分將研究的焦點轉嚮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與彩塑,側重於圖像學的精細辨析和風格演變的階段劃分。 一、 莫高窟北朝至隋代塑像的“犍陀羅餘緒”: 麵部造型的地域性融閤: 深入比較瞭敦煌北魏(特彆是早期洞窟)的泥塑佛像與同期中原及西域地區造像的異同。著重分析瞭部分造像中殘存的、源自犍陀羅藝術的程式化特徵(如高鼻深目、衣紋的寫實處理),探討瞭絲綢之路上藝術信息流動的具體路徑和時間節點。 “褒衣博帶”與“褒衣吳帶”的演變軌跡: 對初唐洞窟中褒衣大袖式佛像的服飾錶現進行階段性梳理,指齣其從北周的莊重肅穆嚮初唐的飄逸柔美的過渡中,受中原士大夫服飾風尚影響的程度與方式。 二、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世俗化”傾嚮: 供養人畫像的社會學解讀: 區彆於以往單純的服飾史研究,本章側重分析供養人形象的身份標識、排列次序及其在壁畫構圖中的地位變化,以此反映晚唐五代河西地區政治權力結構和地方士族的興衰。 密教圖像的本土化適應: 考察瞭晚唐五代洞窟中開始大量齣現的密宗題材壁畫(如忿怒相造像、曼陀羅圖),分析其圖像元素如何被融入原有的中原佛教敘事框架中,形成瞭獨特的“河西密宗”風格。 第三部分:敦煌學在新時代的拓展與方法論反思 本部分關注敦煌學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如何將敦煌遺産置於更宏大的世界史和區域研究框架中。 一、 敦煌學與環境史的交叉研究: 水係變遷對洞窟保護的影響: 結閤曆史地理學和氣候學數據,分析黨河水係和祁連山冰雪融水對敦煌綠洲生態的長期影響,並以此為基礎評估曆史上莫高窟遭受自然災害的頻率與類型。 沙塵、鹽漬化與現代修復技術: 探討現代環境因素(如工業排放、地下水位變化)對敦煌壁畫本體造成的新的損害機製,並審視當前國際閤作中應用的最新無損檢測和加固技術的效果與局限性。 二、 跨學科視野下的敦煌學:從“絲綢之路”到“歐亞交流網絡”: 粟特、迴鶻文書在敦煌學中的定位: 強調敦煌學研究不應僅僅局限於漢文和藏文文獻,而應將其視為一個多民族、多語種的歐亞交流節點的縮影。分析粟特商隊在敦煌的活動遺跡,及其在宗教、貿易、軍事事務中的作用。 敦煌學研究的方法論轉嚮:從“孤證”到“網絡”: 反思以往研究中過度依賴單一洞窟或單一文本的傾嚮,倡導采用數據庫、地理信息係統(GIS)等現代工具,將敦煌的文化現象置於整個中亞、東亞乃至更廣闊的交流網絡中進行係統比對和定位,以期構建更具動態性的敦煌學研究範式。 結語 《敦煌學論稿(下冊)》力求在繼承前人紮實工作的基礎上,以更具批判性、更依賴新材料和新技術的視角,對敦煌學的諸多前沿課題進行深度挖掘與闡釋,期望為敦煌學的未來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全書論證嚴謹,材料翔實,適閤敦煌學、曆史學、宗教學、藝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者及愛好者參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薑亮夫(1902-1995)


  雲南省昭通市人。原杭州大學中文係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著名楚辭學、敦煌學、語言學、曆史文獻學專傢。以畢生精力從事楚辭學、敦煌學、古漢語、古典文獻研究,著有《屈原賦校注》、《楚辭學論文集》、《楚辭通故》、《中國聲韻學》、《莫高窟年錶》、《敦煌學概論》、《敦煌學論文集》等三十多部專著和百餘篇論文。曾獲國傢教委高校首屆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奬等多種奬勵。
 

圖書目錄

上冊
我與敦煌學 3
敦煌學論文集序 7
敦煌學概論 11
第一講 我與敦煌學 11
第二講 敦煌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 28
第三講 敦煌經捲簡介(上) 44
第四講 敦煌經捲簡介(下) 60
第五講 敦煌藝術內容簡介 80
第六講 敦煌捲子的研究方法 91
敦煌——偉大的文化寶庫 115
自序 115
一 敦煌簡史 144
二 敦煌石室 149
三 敦煌學 160
四 敦煌學在中國學術上的價值 173
五 敦煌的造型藝術 199
六 敦煌的佛教經典 220
七 敦煌的道傢經典 231
八 敦煌的儒傢經典 241
九 敦煌的史地材料 254
十 敦煌的語言文學材料 266
十一 敦煌的科學材料 284

下冊
敦煌經捲在中國文化學術上的價值 321
一 佛經 324
二 道傢經典 326
三 儒傢經典 328
四 韻書發現 330
五 文學 332
六 史學 334
結尾 336
瀛外將去敦煌所藏韻書字書各捲敘錄 337
吳彩鸞書切韻事辯及其徵信錄 375
敦煌小識六論 387
一 敦煌藝術之變化 387
二 莫高窟小識 395
三 藏經洞與經捲 399
四 敦煌經捲 400
五 道教經典 402
六 敦煌雜識 405
讀王靜安先生曹夫人繪觀音菩薩像跋 409
羅振玉補唐書張議潮傳訂補 413
一 413
二 422
三 427
四 435
敦煌造型藝術 439
一 畫 440
二 塑像 452
敦煌學必須容納的一些古蹟文物 457
一 漢晉竹木簡 458
二 絹與紙 462
三 軍用器物 463
四 雜器 463
後記 46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簡直是一部敦煌學的百科全書。作者在考證史料時,對細節的把控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地步,引用文獻之詳盡,論證邏輯之嚴密,令人嘆服。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復雜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清晰思路,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書中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佛教藝術、哲學思想,到社會經濟、民族交流,幾乎涵蓋瞭敦煌文化的方方麵麵。每當我感到睏惑時,總能在書中找到相應的解答,並且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作者並非僅僅是堆砌史料,而是善於從宏觀視角齣發,結閤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對敦煌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創新性的思考,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卓越的洞察力,使得這本書在眾多敦煌學研究的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不可或缺的參考。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敦煌學的某些認知。作者在論述中,常常會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並對其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從而揭示齣一些此前被忽視或者誤解的曆史真相。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一些敏感或有爭議的問題時所錶現齣的客觀與公正,他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並提齣自己嚴謹的判斷,避免瞭片麵的解讀。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對敦煌這座韆年古城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麵。作者並非僅僅陳述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這種啓發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受益匪淺。感覺自己仿佛與作者一同踏上瞭一場尋真的學術之旅,共同挖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珍貴寶藏。

评分

我承認,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並沒有那麼高,以為它可能隻是一些零散的論述集閤。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纔發現我的想法大錯特錯。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並非一味地賣弄學問,而是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學術問題娓娓道來。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常常被作者的敘述所吸引,甚至會因為某一段精彩的論述而拍案叫絕。他能夠將枯燥的文獻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這種將學術性與可讀性完美結閤的能力,在當今學術界是極為難得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風趣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探索敦煌的奧秘,讓我在這場知識的旅途中充滿驚喜與收獲。

评分

我原本以為,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學術著作,往往會顯得比較沉悶和晦澀。然而,這本書卻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激情與活力,他能夠將對敦煌學的熱愛傾注於筆端,字裏行間都透露齣一種澎湃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敬畏,對文化的珍視,以及對學術的執著追求。他不僅僅是在研究敦煌,更是在熱愛敦煌,將這份熱愛轉化為文字,傳遞給每一個讀者。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夠輕易地調動讀者的情緒,讓讀者感同身受。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因為作者的某個觀點而熱血沸騰,也會因為他對曆史細節的描繪而心生感慨。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讓我不僅收獲瞭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精神的洗禮。

评分

這本書的紙張觸感溫潤,散發著淡淡的油墨香,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空,將我帶迴那個輝煌的時代。書頁的排版疏朗有緻,文字清晰,每一個標點符號都透著嚴謹。我尤其喜歡它在裝幀上的考究,封麵設計典雅大氣,既有學術的厚重感,又不失藝術的韻味。翻開書頁,就被那些精美的插圖所吸引,色彩的運用恰到好處,勾勒齣敦煌壁畫的神韻,讓人身臨其境。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沉浸其中,仿佛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每一個章節的切換都顯得自然而流暢,作者的敘述如同涓涓細流,娓娓道來,讓人欲罷不能。即便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後,捧著這本書,也能感受到一絲清涼,一種與曆史對話的寜靜與安詳。這種身心上的愉悅,是閱讀一本好書的極緻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