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下册

敦煌学论稿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考古
  • 佛教
  • 中亚
  • 民俗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姜亮夫先生着有《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瀛涯敦煌韵辑》、《敦煌学论文集》等多部专着和论文,他在敦煌学的研究中,不仅在国内,而且远渡重洋到许多国家,收集散失的敦煌卷子,撰写出两百五十多万字的着作,为祖国保留了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敦煌学论稿》撷取姜先生敦煌学研究精华,编撰成册。
敦煌学论稿(下册)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敦煌学论稿》的下册,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深入思考。全书围绕敦煌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及文献等多个核心议题展开,旨在对敦煌学的多维面向进行系统梳理与前沿探索。本册内容侧重于对敦煌经典文献的细致解读、敦煌艺术风格的流变考察,以及敦煌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第一部分:敦煌文献的深度解读与文献学研究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敦煌出土文献的整理、分类与深入阐释,尤其是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或存在争议的文本。 一、 藏文文献中的佛教义理探微: 《甘珠尔》与《丹珠尔》的敦煌残卷: 详细比对了敦煌所见的藏文大藏经残卷与后世定本的异同,揭示了早期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版本差异和地域特色。重点分析了与中土佛教思想相互影响的特定论疏,如关于“中观”与“唯识”思想的早期藏文阐释文本,它们为理解公元八至十世纪间吐蕃王朝对佛学核心概念的接受提供了直接证据。 世俗文书中的宗教观念渗透: 研究了敦煌藏文俗文档案(如契约、诉状)中频繁出现的佛教祈愿语、因果报应观念的表述方式。通过对这些口语化、非正式文本的分析,探讨了佛教信仰在敦煌底层社会结构中的具体运作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寺院的理论层面。 二、 汉文变文与说唱文学的新视野: 《妙法莲华经》变文的叙事结构分析: 区别于以往侧重于宗教教义阐释的研究,本章采用叙事学方法,剖析敦煌变文如何将佛经故事转化为适应民间听众的通俗剧本。关注其情节增饰、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处理,以及对当时社会风俗的隐秘折射。 “俗讲”文本的语言学特征: 通过对敦煌俗讲文本中大量口语词汇、语法结构和韵律模式的考察,重建了唐末五代至宋初敦煌白话文学的语言面貌。这对中古汉语口语语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敦煌艺术的演变与图像学考证 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与彩塑,侧重于图像学的精细辨析和风格演变的阶段划分。 一、 莫高窟北朝至隋代塑像的“犍陀罗余绪”: 面部造型的地域性融合: 深入比较了敦煌北魏(特别是早期洞窟)的泥塑佛像与同期中原及西域地区造像的异同。着重分析了部分造像中残存的、源自犍陀罗艺术的程式化特征(如高鼻深目、衣纹的写实处理),探讨了丝绸之路上艺术信息流动的具体路径和时间节点。 “褒衣博带”与“褒衣吴带”的演变轨迹: 对初唐洞窟中褒衣大袖式佛像的服饰表现进行阶段性梳理,指出其从北周的庄重肃穆向初唐的飘逸柔美的过渡中,受中原士大夫服饰风尚影响的程度与方式。 二、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世俗化”倾向: 供养人画像的社会学解读: 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服饰史研究,本章侧重分析供养人形象的身份标识、排列次序及其在壁画构图中的地位变化,以此反映晚唐五代河西地区政治权力结构和地方士族的兴衰。 密教图像的本土化适应: 考察了晚唐五代洞窟中开始大量出现的密宗题材壁画(如忿怒相造像、曼陀罗图),分析其图像元素如何被融入原有的中原佛教叙事框架中,形成了独特的“河西密宗”风格。 第三部分:敦煌学在新时代的拓展与方法论反思 本部分关注敦煌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如何将敦煌遗产置于更宏大的世界史和区域研究框架中。 一、 敦煌学与环境史的交叉研究: 水系变迁对洞窟保护的影响: 结合历史地理学和气候学数据,分析党河水系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对敦煌绿洲生态的长期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评估历史上莫高窟遭受自然灾害的频率与类型。 沙尘、盐渍化与现代修复技术: 探讨现代环境因素(如工业排放、地下水位变化)对敦煌壁画本体造成的新的损害机制,并审视当前国际合作中应用的最新无损检测和加固技术的效果与局限性。 二、 跨学科视野下的敦煌学:从“丝绸之路”到“欧亚交流网络”: 粟特、回鹘文书在敦煌学中的定位: 强调敦煌学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汉文和藏文文献,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欧亚交流节点的缩影。分析粟特商队在敦煌的活动遗迹,及其在宗教、贸易、军事事务中的作用。 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从“孤证”到“网络”: 反思以往研究中过度依赖单一洞窟或单一文本的倾向,倡导采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工具,将敦煌的文化现象置于整个中亚、东亚乃至更广阔的交流网络中进行系统比对和定位,以期构建更具动态性的敦煌学研究范式。 结语 《敦煌学论稿(下册)》力求在继承前人扎实工作的基础上,以更具批判性、更依赖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视角,对敦煌学的诸多前沿课题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期望为敦煌学的未来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全书论证严谨,材料翔实,适合敦煌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及爱好者参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姜亮夫(1902-1995)


  云南省昭通市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着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家。以毕生精力从事楚辞学、敦煌学、古汉语、古典文献研究,着有《屈原赋校注》、《楚辞学论文集》、《楚辞通故》、《中国声韵学》、《莫高窟年表》、《敦煌学概论》、《敦煌学论文集》等三十多部专着和百余篇论文。曾获国家教委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种奖励。
 

图书目录

上册
我与敦煌学 3
敦煌学论文集序 7
敦煌学概论 11
第一讲 我与敦煌学 11
第二讲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28
第三讲 敦煌经卷简介(上) 44
第四讲 敦煌经卷简介(下) 60
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80
第六讲 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91
敦煌——伟大的文化宝库 115
自序 115
一 敦煌简史 144
二 敦煌石室 149
三 敦煌学 160
四 敦煌学在中国学术上的价值 173
五 敦煌的造型艺术 199
六 敦煌的佛教经典 220
七 敦煌的道家经典 231
八 敦煌的儒家经典 241
九 敦煌的史地材料 254
十 敦煌的语言文学材料 266
十一 敦煌的科学材料 284

下册
敦煌经卷在中国文化学术上的价值 321
一 佛经 324
二 道家经典 326
三 儒家经典 328
四 韵书发现 330
五 文学 332
六 史学 334
结尾 336
瀛外将去敦煌所藏韵书字书各卷叙录 337
吴彩鸾书切韵事辩及其征信录 375
敦煌小识六论 387
一 敦煌艺术之变化 387
二 莫高窟小识 395
三 藏经洞与经卷 399
四 敦煌经卷 400
五 道教经典 402
六 敦煌杂识 405
读王静安先生曹夫人绘观音菩萨像跋 409
罗振玉补唐书张议潮传订补 413
一 413
二 422
三 427
四 435
敦煌造型艺术 439
一 画 440
二 塑像 452
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蹟文物 457
一 汉晋竹木简 458
二 绢与纸 462
三 军用器物 463
四 杂器 463
后记 46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敦煌学的某些认知。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并对其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一些此前被忽视或者误解的历史真相。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客观与公正,他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自己严谨的判断,避免了片面的解读。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敦煌这座千年古城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作者并非仅仅陈述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仿佛与作者一同踏上了一场寻真的学术之旅,共同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宝藏。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学术著作,往往会显得比较沉闷和晦涩。然而,这本书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他能够将对敦煌学的热爱倾注于笔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澎湃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他不仅仅是在研究敦煌,更是在热爱敦煌,将这份热爱转化为文字,传递给每一个读者。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轻易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而热血沸腾,也会因为他对历史细节的描绘而心生感慨。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简直是一部敦煌学的百科全书。作者在考证史料时,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引用文献之详尽,论证逻辑之严密,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思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佛教艺术、哲学思想,到社会经济、民族交流,几乎涵盖了敦煌文化的方方面面。每当我感到困惑时,总能在书中找到相应的解答,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作者并非仅仅是堆砌史料,而是善于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敦煌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创新性的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在众多敦煌学研究的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它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论述集合。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我的想法大错特错。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并非一味地卖弄学问,而是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学术问题娓娓道来。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常常被作者的叙述所吸引,甚至会因为某一段精彩的论述而拍案叫绝。他能够将枯燥的文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这种将学术性与可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当今学术界是极为难得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探索敦煌的奥秘,让我在这场知识的旅途中充满惊喜与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将我带回那个辉煌的时代。书页的排版疏朗有致,文字清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透着严谨。我尤其喜欢它在装帧上的考究,封面设计典雅大气,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艺术的韵味。翻开书页,就被那些精美的插图所吸引,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勾勒出敦煌壁画的神韵,让人身临其境。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沉浸其中,仿佛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每一个章节的切换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作者的叙述如同涓涓细流,娓娓道来,让人欲罢不能。即便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捧着这本书,也能感受到一丝清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宁静与安详。这种身心上的愉悦,是阅读一本好书的极致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