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

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普特
图书标签:
  • 演算法
  • 假新聞
  • 過濾泡泡
  • 社交媒體
  • 資訊操弄
  • 科技倫理
  • 數據分析
  • 網路安全
  • 媒體識讀
  • 演算法偏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應用數學權威理性解析演算法與社會,讓我們對演算法不再害怕的第一本書

資訊社會學專家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專文導讀

 

從選餐廳到選總統,演算法正全面影響我們的生活?

Facebook和劍橋分析公司分享用戶個資,讓演算法操弄人心?

Google的搜尋演算法暗藏性別與種族歧視?

 

讓應用數學權威帶我們一一解答以上的問題。

 

  我們對科技與網路的仰賴有如開了一扇窗,讓數學家和資料研究者得以窺探我們的生活。他們不斷蒐集資料,了解我們去哪裡旅行、上哪裡購物、買些什麼、對什麼感興趣,進而預測我們的生活習慣。有些人甚至宣稱,這些資料就足以操弄人心、改變國家輿論。但這些資料到底多可靠?唯有了解數學做得到和做不到什麼,才能明白演算法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演算法到底能多了解我們?

2018年Facebook爆出與劍橋分析公司分享用戶個資的事件。劍橋分析公司宣稱,他們能從資料中分析出個人的政治傾向,以針對這些人投放量身打造的競選宣傳。然而這些劍橋分析公司取得的資料,真的能讓他們做成一個完整的「人格分析」演算法嗎?另外,Google引以為傲的搜尋演算規則,是否會擴大我們的偏見,讓我們「學會」歧視?

 

了解演算法,不必再對科技擔心受怕

  演算法和操弄人心的恐慌正在蔓延,而本書作者帶領我們遍觀各種演算法,看見數學不為人知的一面。藉由訪問走在演算法研究最前端的科學家並自己做數學實驗分析佐證,作者除了解釋數學與統計如何運用於現實生活,也說明了現今社群演算法的能力與極限,讓我們更了解現今的網路服務是如何影響我們。

重量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陳穎青/《老貓學出版》作者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之外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数字文明的罗盘:信息生态与人类选择的未来》 导语:迷失在比特的洪流中,我们该如何定向?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数据和连接构筑的全新世界。从清晨醒来查看的第一条推送,到深夜下单的最后一笔交易,每一个动作都嵌入了一个由看不见的代码和复杂的决策树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这个生态系统,高效、便捷,但也深藏着塑造我们认知、影响集体行为的强大力量。然而,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我们真的理解它的流向和潜在的暗礁吗? 《数字文明的罗盘》并非聚焦于单一技术或平台(如社交媒体巨头),而是将视野提升至一个宏观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层面,探讨在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个体心智将如何被重新定义。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关于“如何认知我们所处的数字世界”的导航手册,而非单纯的技术批判。 --- 第一部分:构建数字世界的基石——信息架构的演变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信息社会的底层结构,关注的重点是基础设施与范式转移,而非算法本身的操作细节。 第一章:从印刷机到光纤:媒介的物质性与社会影响 本书开篇追溯了媒介技术进步的历史脉络。我们不讨论算法的偏见,而是审视信息载体的每一次革命(从口述、书写、印刷到电子信号)如何不可逆转地重塑了权力分配和社会组织形式。本章重点分析了“瞬时性”和“全球性”这两大特征,如何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权威(如国家、教会、学术机构)的合法性基础。探讨了信息存储和检索技术的演变,如何从物理存储转向分布式计算,并为后来的信息爆炸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互联的悖论:网络拓扑与群体行为 本章着眼于网络的物理和逻辑结构。研究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设计理念(最初的阿帕网目标)与现实中信息流的中心化趋势之间的张力。通过研究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如网状、星状、分层结构)对信息传播速度、冗余性及抵御攻击能力的影响,阐述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设计哲学如何无意中影响了社会沟通的韧性。着重探讨了“弱连接”与“强连接”在信息扩散中的作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社区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数据的本体论:从观察到量化存在 本部分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数字世界中,“数据”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是现实的镜像?本章将数据视为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探讨了将人类经验、情感乃至生物过程转化为可计算指标(量化)的过程,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真实”和“价值”的理解。讨论了传感器、物联网(IoT)和边缘计算的兴起,如何将数据采集的边界推向物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可被量化的现实框架。 --- 第二部分:人类心智的重塑——认知与文化适应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环境的剧变对人类大脑、感知能力和文化形态产生的深层、慢性的影响,即“数字适应症”。 第四章:注意力经济的心理学代价:深度思考的消亡? 与讨论“过滤泡泡”不同,本章关注的是深度加工能力的衰减。探讨了持续性的、碎片化的信息输入如何训练大脑偏好即时满足和表面处理,从而削弱了维持长时间、高认知负荷的复杂推理能力。通过对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梳理,分析了多任务处理的“切换成本”如何转化为持续性的认知损耗,以及这种损耗对决策质量的系统性影响。 第五章:身份的流动性与社群的碎片化 在数字空间中,身份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多面且可编辑的。本章分析了“人设”(Persona)的构建与维护,以及这种构建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冲击。重点讨论了虚拟社区与传统地理社区之间的权力转移。研究了“标签化生存”的现象,即个体通过快速归类和标签来应对信息的过载,这种简化倾向如何阻碍了对复杂他者的理解,并加剧了内在群体的凝聚力和外群体的排斥感。 第六章:数字记忆与遗忘的权力 人类的记忆机制正被外部设备重新定义。本书审视了“可搜索性”对记忆的重要性。当一切皆可检索时,我们是否还会努力内化知识?更进一步,本章探讨了“数字遗忘权”的伦理困境——在数据永恒保存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护个人历史的修正和遗忘的权利?这涉及到对历史叙事的控制权,以及信息“保质期”的社会意义。 --- 第三部分:超越技术——治理、伦理与未来选择 本部分跳出技术细节的泥潭,着眼于社会构建的宏观议题:我们如何设计规则来驾驭我们所创造的系统,并确保人类的主体性不被技术异化? 第七章:技术中立性的神话:谁来设计世界的“重力”? 本书坚决反对“技术是中立的”这一论断。本章通过分析早期互联网设计中的政治选择(如协议的开放性、加密标准的选择),论证了每一次技术决策都蕴含着意识形态预设。重点研究了“架构即法律”的原则,即基础代码和结构如何预先规定了行为的可能性边界,并探讨了制定“数字宪法”的必要性,以确保基础设施的开放性和可问责性。 第八章:数字鸿沟的升级:接入到理解的鸿沟 传统的数字鸿沟关注的是“能否上网”。本书则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鸿沟”:即掌握信息解读能力、批判性评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人群,与无法理解复杂信息生态运行逻辑的人群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再是接入的差异,而是认知资本的差异,它正在固化新的社会阶层。 第九章:重拾罗盘:在自动化时代维护人类能动性 结论部分提出了建设性的展望。我们不能停止技术的进步,但必须学会与其共存。本书呼吁重新重视“慢思考”、培养“信息素养的深度”,以及重建跨越技术鸿沟的公共对话空间。核心论点是:我们必须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环境设计师”,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制度设计,引导信息生态向支持人类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数字文明的罗盘》是一份对我们共同数字家园的深刻审视,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最新App的迷恋,抬头看看导航星辰——那些关于人类价值、社会结构和未来选择的永恒议题。 --- (字数预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桑普特David Sumpter
  現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於英國倫敦出生,蘇格蘭長大,在曼徹斯特大學取得數學博士學位,曾於牛津大學擔任皇家學院訪問學者,後至瑞典任教,研究領域包括魚群及蟻群的運作機制、足球隊的傳球路線分析、社會隔離、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等等。
  除了為《經濟學人》、《電訊報》、《當代生物學》期刊、《今日數學》等雜誌撰寫文章,桑普特也獲得數學暨數學應用學院(IMA)的凱薩琳.理查茲獎,獎勵他向大眾推廣數學的貢獻。Soccermatics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賴盈滿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史及科學哲學碩士,吳大猷科普翻譯金籤獎、銀籤獎得主,譯有《資訊》、《十種物質改變世界》、《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等書。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析我們
 第一章:尋找班克斯(Banksy)
 第二章:來點噪音
 第三章:友誼的成分
 第四章:一百個維度的你
 第五章:劍橋牛皮公司
 第六章:不可能的無偏見
 第七章:資料煉金師
第二部:影響我們
 第八章:席佛和芸芸眾生
 第九章:我們「也喜歡」網路
 第十章:人氣競賽
 第十一章:泡影世界
 第十二章:足球很重要
 第十三章:誰看假新聞?
第三部:成為我們
 第十四章:學會性別歧視
 第十五章:小數間的唯一想法
 第十六章:玩《太空侵略者》電爆你
 第十七章:細菌腦
 第十八章:回到現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4128
  • 叢書系列:數位新世界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唯有理解才能開啟自由的關係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加拿大傳播學者,同時也是媒介理論宗師的麥克魯漢曾說過,在判斷各種科技帶來的轉變與影響之前,我們需要先就其本身進行理解。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避免如白日夢遊般,被科技炫目的表象所惑。在面對今天經常被稱為「黑箱」的演算法時,這半世紀前的箴言仍十分受用。

        本書的作者大衛.桑普特可以說正是在類似的動機下,企圖帶領讀者更清楚地理解究竟演算法做了什麼?在桑普特看來,老是要把演算法想成「黑箱」,或是比做生人勿近的武器,也許能提醒我們小心演算法的危害,但卻無法讓我們「理解」得更多。但唯有透過理解演算法,我們才可能避免成為演算法的俘虜。中譯本將本書中的Outnumbered譯為「數俘」,讀來因此也深具意味。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討論演算法如何分析我們,第二個部分討論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最後第三個部分則問,以演算法為基礎的AI是否將成為我們?三個部分分別探討了這幾年相當重要的幾個議題:劍橋分析事件、Facebook的情緒實驗、為什麼川普會跌破眾人眼鏡當選、Facebook是造就同溫層現象的罪魁禍首嗎、AI有性別歧視嗎、AI是否將成為人?正閱讀著本文的你,也許會問:「這很多人談過了不是?」不,這本書也許跟你想的不一樣。我誠摯地建議你,跟我一起看下去。

 

演算法真的懂我嗎?

 

        你大概曾經跟我有相似的經驗,上一秒正在跟朋友聊著假期該去哪裡玩,下一秒打開Facebook就發現相關旅遊去處的廣告。這時候我們通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開心地想「哇!Facebook真懂我!」,另一種則是「哇!Facebook是不是在偷聽我說話!」。前者大概可以說是一種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後者則很像是某種科技恐懼的症狀。但Facebook到底是真的懂我,還是偷偷竊聽我的壞蛋呢?桑普特指出,其實都不是。

        Facebook到底做了什麼?回到對於Facebook推薦廣告演算法的剖析,桑普特說明了這背後其實就是以所謂「主成分分析」方法運算出的結果。也就是說,Facebook的演算法透過收集使用者所有的「按讚」之後,便可以建構出用以描繪使用者的數百個不同的維度,藉此來「了解」使用者。

        這聽起來是不是相當神奇,所以Facebook真的懂我嗎?這個問題很重要,特別是如果你聽過「劍橋分析」這家公司的話。2018年3月,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數據分析公司因不當取得大量Facebook用戶資料而登上新聞版面。但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可是因為宣稱川普的勝選都歸功於他們而聲名大噪。在2016年的一場會議演講上,劍橋分析公司的執行長亞歷山大.尼克斯說,他們有辦法能夠「預測美國每一位成年人的人格」,進而針對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投放不同的競選廣告。亞歷山大.尼克斯暗示,這就是川普勝選的秘密武器。

        但是,Facebook的演算法真的懂它的使用者,甚至還可以預測其人格特質嗎?藉由拆解劍橋分析公司的演算法,桑普特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其中討論的細節我想留給各位去閱讀,但我確實挺同意作者有點揶揄地將劍橋分析改名為「劍橋牛皮」(Cambridge Hyperbolytica)公司。如果稍微「劇透」一點的話,關鍵大概就在於:我們多大程度能將有某程度機率上的相關,看作是可預測的因果關係?

        演算法是否真的能用來分析、弄懂一個人,還涉及另一個重要的議題,也就是:它是否能公平地評斷每一個人——特別是在一些攸關個人生存與生活處境的問題上?桑普特在此探討的案例,也是過去批評演算法的許多書裡曾討論過的,犯罪風險評估模型。但有別於僅是批評透過演算法來評估犯罪風險會有所偏誤,他更進一步說明了,其實關鍵在於,當我們要用演算法評估生存處境、條件、背景總是有差異的人群時,偏誤是不可能消除的。換言之,我們不應抱持的是,「演算法必然公平」這種幻想。甚至,也許該反過來思考,如果演算法能夠更精準地判斷某一弱勢群體的風險狀態,即便犧牲一點對優勢群體判斷的準確性,這是否會是一種值得嘗試的作法?

 

Facebook能操弄我?

 

        劍橋公司是吹牛皮的,但Google、Amazon、Facebook這類平台可以透過演算法來影響、甚至操弄我們,總是真的了吧?近幾年,從川普勝選、英國脫歐等重大事件,甚至台灣社會過去經歷的幾次大選、公投,我們都看到了網路的過濾氣泡與同溫層效應如何導致嚴重的後果。然而,桑普特依然不輕率地如此認為,一切還得待我們理解其中的演算法後再下評判。

        例如,大概很多人都曾聽過那惡名昭彰的「Facebook情緒實驗」。不少人可能還可以說上兩句:Facebook的資料科學家違反研究倫理,在未經用戶同意下進行動態消息的訊息操弄,進而影響了使用者。若先擱置研究倫理的問題,桑普特指出,當我們實際去看這篇論文便會發現,其實這個實驗結果顯示的是:操弄動態消息對用戶的情緒「幾乎沒有影響」。換言之,這又是另一個吹牛皮的實驗,這篇論文以〈經由社群網路進行大規模情緒感染的實驗證據〉這樣聳動的標題誤導了讀者。

        談到這裡,你心中可能會想,所以這傢伙是要說演算法根本沒那麼厲害?或甚至覺得,他根本是在想方設法替演算法「脫罪」吧。不,雖然我也不見得全然同意作者的觀點,但回到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我相信重點是,如何透過理解演算法進而讓自己免於成為「數字的俘虜」。這裡所謂數字的俘虜,其實更廣義地說便是,不加反思地接受了演算法或隱或顯地餵給我們的資訊。

        譬如說,大概比較「無關痛癢」的像是,你在網路書店上買了本書,然後就看到網頁下方顯示「其他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於是你又買了更多的書。我必須承認,對我而言有時這確實挺方便的。我想要找某個主題的書,與其大海撈針地從搜尋結果裡一本一本看,這種「推薦」可以讓我很快地知道其他人也買了哪些同一主題的書。桑普特把產生這類效果的演算法稱為「也喜歡」。他在書中建構了一套簡化版本的「也喜歡」演算法模型,並藉此說明這類演算法的問題。問題在於,我以為其他人也跟我一樣仔細檢視後才買下某一主題的幾本「好書」,但實際上,「也喜歡」演算法的運算基礎根本不是「作品好壞」。更常見的情況反而是,某些書在一開始或隨機或因某些行銷手法被購買了,它就越可能成為被推薦的書籍,進而形成一種失控的回饋。於是,若我不檢視便購買了那些書,就等於讓自己成了桑普特所說的,掉進了演算法的「數俘」之中。

        買錯書頂多是浪費錢,但如果接收到「錯誤資訊」呢?桑普特在書中也討論了近年來演算法操弄導致的「過濾泡泡」現象。今天,我們多半會認為Facebook這類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導致過濾泡泡,進而形成今日人們憂心的同溫層現象。但情況真的有如此嚴重嗎?桑普特一方面透過自己建構模型,另一方面也訪談了許多相關問題的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大略是這樣的:首先,Facebook的演算法從簡化的模型來看,確實會形成過濾泡泡。但由於真實世界中使用者的「好友」實際上歧異性更大,因此過濾效應雖存在但並無想像中的嚴重。最後,也是我認為桑普特的討論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讓自己的生活完全「鎖」在社群媒體的泡泡中,而不再從傳統或其他媒體接收資訊,那麼,你就真的越可能被演算法的過濾泡泡所「數俘」。

 

AI將要成為人?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問題也來到了近年來眾人矚目的焦點:以演算法為基礎的「人工智慧」(AI)是否將要成為人,甚或取代人?你現在大概猜得到桑普特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他甚至主張,現今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若與各種生物相比,大概只能說接近「肚子裡的壞菌」的層次而已。且不論這種比較是否令人信服,重點是,為什麼?AI到底現在能做什麼、又做不到什麼?

        桑普特的討論中有幾個對我而言特別有意義的例子。像是,AI到底會不會有「性別歧視」這個問題。一方面,去年你可能跟我一樣也注意到一個新聞,微軟開發了一個聊天機器人,結果它竟然十足是個性別歧視者與種族主義者。另一方面,也有太多研究指出,像是Google搜尋有性別歧視、Amazon透過AI檢視應徵者履歷時也有性別歧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按理來說,演算法不就「只是」數學運算嗎?為什麼會「像人一樣」不斷引發這類爭議?

        桑普特的解釋簡單來說是這樣:與性別歧視相似的問題背後涉及了自然語言處理的演算法。他以史丹佛自然語言處理團隊開發的GloVe演算法為例說明運作過程。GloVe在處理資料時,會將每個語詞置放在數百個維度空間的一個點上,藉此,每個語詞之間就會形成不同遠近距離的相對關係。換言之,我們要注意到,演算法不是真的「懂」語言,而只是在測量位於多維度空間中不同位置上的詞語之間的距離而已。

        在訪談英國巴斯大學資訊科學家裘安娜時,桑普特總結的一句話我認為最具啟發性,他說:「演算法只是將我們的文化如何使用語詞量化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性別、種族以及各種歧視問題的,其實是我們人類自身。因為這類自然語言處理的演算法,往往是透過所謂「非監督式學習」來進行訓練。也就是說,演算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有人去確認它學了些什麼並給予回饋。因此,只要我們的文化無法去除各種歧視,那麼演算法永遠都只能透過內嵌著歧視的文本資料進行學習,然後再複製整個歧視的結構。

        這種只能「學習」資料內嵌的文化模式、價值與知識的演算法,恐怕很難說是「有智慧」的。桑普特接著也以文本創作、打電動為例繼續說明:演算法也許真的能展現出令人驚豔的能力,像是可以「寫小說」、可以打敗世界棋王等等,但是要說演算法已經「像人」一樣會做這些事,恐怕還言之過早。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桑普特主張,不管是由上而下設計的演算法,還是由下而上設計的演算法,只要演算法還無法像一般動物那樣,將自身已有的知識外推到其他現象上,那麼AI要成為人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最後,要說我最認同桑普特這本書的一個觀點是什麼,那絕對是他引述英國萊斯特德蒙福特大學教授凱薩琳的這句話:「真正的威脅不在於電腦智能大幅提升,而是我們使用現有的工具只造福少數人,而非改善多數人的生活,只想著為超級富豪提供管家,而非解決廣大人民的問題」。作為社會學家,我深信演算法與AI不僅僅是科技議題,更是影響了我們生存與生活處境的社會議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入勝了,你知道嗎?「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聽起來就充滿了神秘感和深度,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到底現代社會裡這些看不見的代碼,是如何悄悄地編織出我們的世界觀。我總覺得,每天滑手機、看新聞,好像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資訊的流向,讓你只接收到你想看到的,然後你的世界觀就被那個小小的泡泡給框住了。這本書的副標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核心問題:「從Facebook到Google,假新聞與過濾泡泡,完整說明解析、影響、形塑我們的演算法」。這不只是技術書,更是社會學、心理學的深度剖析。我期待它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演算法的運作機制,不只是告訴我們「有這個東西」,更要解釋「它怎麼運作」、「它對我們做了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我們該怎麼辦?」特別是「假新聞」這個詞,在台灣這幾年簡直是社會的痛點,哪裡是真,哪裡是假,常常讓人混淆不清。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邏輯框架,讓我們能夠更批判性地看待數位世界裡的一切,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只會喊口號的書,而是真的能提供具體案例和深入分析,讓我們這些普通使用者,也能夠拿回一點點對資訊流的主導權。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談論數位科技的書很多,但很多都流於表面,講了一堆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科技名詞,卻沒有真正觸及到核心的倫理困境和社會結構的改變。我對這本《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種「透視鏡」的功能。我想知道,當我點了一個讚、看了一個影片、搜尋了一個關鍵字之後,在背後那些龐大的伺服器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數據清洗和權重計算?尤其提到Google和Facebook這兩大巨頭,它們的演算法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你晚上要吃什麼餐廳,到你認識哪個新朋友,都可能有它們的影子。如果作者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這些複雜的數學模型和商業邏輯,轉化成一般人也能理解的語言,那就太厲害了。我特別好奇「過濾泡泡」是如何被設計和強化出來的,它真的是為了提升使用者體驗,還是背後有更深層的商業利益驅動?畢竟,當演算法的目標是最大化我們的停留時間時,情緒化、極端的內容往往比理性、平衡的內容更容易達成這個目標,這種「激進化」的過程,對社會的撕裂影響有多大,是這本書務必需要深入探討的。

评分

光是看到「陰影」兩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樂觀主義者寫的讚美詩。現今社會對科技的態度,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不是盲目崇拜,就是全面恐懼。我希望這本書能走出這兩者的窠臼,提供一個更為中立但又足夠警惕的視角。一個好的批判性分析,應該要能平衡地看待演算法的便利性與其潛在的危害性。舉例來說,演算法讓小眾文化更容易被找到,這無疑是進步;但同時,它也可能將特定群體固化在某種偏見之中,難以接觸到不同的聲音。這種雙面刃的特性,需要細膩的筆觸來描繪。台灣的媒體環境相對特殊,資訊傳播速度快,但深度分析相對不足。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參照點,幫助我們台灣的讀者,跳脫出只看新聞標題的習慣,真正去理解,那些推播給我們的「資訊流」,背後究竟是誰在定義「重要性」和「相關性」。這不僅是認識科技的問題,更是關乎民主素養的議題。

评分

說真的,當我看到「一百道陰影」這個數字時,就覺得作者顯然做了非常全面的梳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整理出一百個面向來討論演算法的影響,絕非易事,這代表了極高的企圖心和廣泛的資料蒐集。我希望這本書的結構能夠非常清晰,或許可以依據不同的「陰影」類型進行劃分,例如隱私層面的陰影、認知層面的陰影、社會結構層面的陰影等等。這樣無論是初次接觸這個議題的讀者,還是已經有些許了解的專業人士,都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切入閱讀。更重要的是,對於「完整說明解析」這部分,我希望它不僅止於描述現象,而是能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商業動機——因為最終,演算法是服務於資本邏輯的。如果沒有理解資本如何驅動演算法的偏見,那麼任何關於「修補」的討論都只是空中樓閣。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由技術層面、商業層面,再到倫理層面,層層遞進的解析框架,讓讀者在讀完之後,不只是感到一陣憂慮,而是能帶著一份更為清醒的「數位公民意識」來面對未來的資訊生活。

评分

閱讀科技相關書籍時,最怕遇到的是「過度技術化」或「過度煽情化」。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那種既有紮實的研究基礎,又能將宏觀的社會影響闡述得清晰有力的作品。這本書若能將「演算法」這個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場景,例如購物推薦、新聞排序、甚至政治廣告投放,那將會非常具有說服力。我個人對於「如何被形塑」的部分特別有興趣。我們常說「演算法改變了我們」,但這究竟是一個被動的過程,還是我們也在無意識中「訓練」了演算法?這種人機之間的互動循環,是理解當前困境的關鍵。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清晰的範例,展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演算法造成的差異化影響,那對於身處於複雜地緣政治和資訊戰陰影下的台灣讀者來說,無疑會更有共鳴和啟發性。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只是「問題清單」,而是能激發讀者去思考解決方案的「思辨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