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體驗

道的體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明義
图书标签:
  • 哲学
  • 道家
  • 体验
  • 人生
  • 智慧
  • 修行
  • 自我
  • 领悟
  • 中国哲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般人對於天道總是有許多疑惑與不解,
  常會問「天道道統有誤嗎?」
  「求道後一定要素食否?」
  「天道為何沒有經典?」
  「苦行能成道嗎?」…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經驗,
  一一深入解析這些問題。
 
《静默的航行:穿越心灵迷雾的十段旅程》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玄学或灵性哲学的入门指南,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人内心困境、探寻存在意义的文学性纪实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的文字功底,将十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心灵场景”编织成一张广阔的内心地图。这些场景涵盖了从都市高压下的疏离感到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从对“完美自我”的执着追求到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和解。 《静默的航行》的基调是内省的、克制的,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速效的“心灵鸡汤”。相反,它鼓励读者潜入自己经验的深处,与那些难以名状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进行坦诚的对话。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考察了人类精神在现代文明熔炉中经历的异化与重塑。 --- 第一部:都市的盐与砂——关于存在的密度 第一章:玻璃幕墙的倒影(失焦的自我认知) 本章聚焦于现代都市景观中“自我”的脆弱性。作者选取了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的景象作为核心意象。我们通过外界的评价、社交媒体的反馈以及职业标签来定义自己,但当这些外在结构瞬间崩塌时,真正的“我”在哪里?本章深入探讨了身份的建构与解构过程,通过对几位职场精英的侧写,揭示了成功光环下,对“不再有用”的深层恐惧。文字的重点在于捕捉那种在快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个体试图抓住自身存在感的挣扎与徒劳。它探讨了“效率”至上的文化如何挤压了人类进行慢速、非生产性思考的空间。 第二章:凌晨四点的咖啡因(清醒的疲惫) 这一部分描绘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清醒的疲惫”状态。并非简单的睡眠不足,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长期透支——头脑异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却缺乏行动的能量。作者没有停留在描述失眠的症状,而是剖析了驱动这种状态背后的焦虑源:对“错过可能性”(FOMO)的集体无意识恐惧,以及对无法完全掌控未来的徒劳抗争。通过对深夜工作者、早起晨跑者以及无眠阅读者的观察,揭示了在光污染和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失去了自然的节律。 第三章:旧书店的灰尘(遗忘的重量) 本章以一家即将被拆除的独立旧书店为背景,探讨了“记忆的数字化”与“物质载体的消逝”。当知识和情感被压缩成比特流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感受它们“重量”的能力?作者细致描绘了旧书页边缘的氧化痕迹、纸张特有的霉味,这些都是数字化时代难以复制的感官锚点。这不仅是对怀旧的感伤,更是对“深度阅读”与“沉浸式体验”被浅层信息流取代的忧虑。 --- 第二部:时间之网的断裂——关于流动与停滞 第四章:钟摆的几何学(线性时间观的囚笼) 时间不再是单纯的流逝,而是被量化、被交易的资源。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社会对时间线性的极端推崇——从“人生规划表”到“五年目标”。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对时间态度的差异(例如,对“等待”的不同理解),试图挣脱这种被设定的、充满压力的线性轨道。它探讨了如何在一个被精确到秒的世界中,重新发现非功利性的“当下”,即一种不指向未来的停留。 第五章:候车室的剧场(暂时的共同体) 在火车站、机场或长途巴士的候车室里,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因共同的“等待”这一行为而被短暂地联结起来。本章侧重于观察这种“无目的的相遇”所产生的奇特张力。乘客们带着各自的目的地和隐私,却在同一片灯光下,共享着对“接下来去向何方”的期待与迷茫。作者分析了这种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疏离感和瞬间的共情,它们是构建社会联系的底层结构。 第六章:镜中海浪(重复的循环) 这一章以对海浪日复一日的观察为引子,探讨了人类经验中的“重复性困境”。我们总以为自己正在向前迈进,但许多情感模式、冲突和选择却在不断地重演。本章拒绝将这种重复视为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理解的内在节奏。如何识别这些无意识的循环?如何通过觉察而非强行改变来打破它们?这部分文字充满了对自然韵律的借鉴和对内在惰性的深刻反思。 --- 第三部:界限的消融——关于边界与连接 第七章:房间里的远方(虚拟的拓扑学) 在网络通信无处不在的今天,“距离”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本章审视了远程连接对真实空间体验的侵蚀。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地球两端的人交流,但我们对身边五米内环境的感知却可能变得麻木。作者剖析了“在场感”的危机:当注意力被不断拉向遥远和虚拟时,我们如何维系对脚下土地的忠诚与关注? 第八章:沉默的语言(非语言的对话) 本章深入探究了人类交流中,那些未被言说的部分:眼神的停顿、肢体语言的微妙变化,以及——更重要的——在重要时刻的“不语”。作者认为,语言的过度使用常常掩盖了真相,而真正的理解往往发生在语言失效的空隙。通过对严肃讨论和情感爆发瞬间的捕捉,强调了“倾听”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接收信息,而非仅仅是解码词汇。 第九章:未完成的信件(未寄出的坦白) 许多重要的情绪和决定,最终都凝固在了“未完成”的状态。这封信代表了那些被自我审查、恐惧或时机不当而压抑下来的坦诚。本章探讨了未表达的愿望、未出口的道歉或赞美,它们如何像幽灵一样持续影响着我们当下的决策。作者试图解开“完成”的执念,认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系列未完成的草稿,而接受这种不完整性,才是通往平静的路径。 第十章:微光处的汇集(个体经验的复调) 作为结束章,本章不再聚焦于单一的个体体验,而是将前九章中散落的观察点重新聚合,形成一幅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全景图。它总结道,尽管我们都身处各自的“静默航行”之中,但我们都在面对相似的迷雾和暗礁。这不是一本提供方向盘的书,而是一张星图——它不告诉你该往哪里去,但能让你清楚地看到自己此刻正位于何处,以及周遭星辰的排列。最终的论点回归于“接纳”:接纳自己的局限、接纳世界的无序,并在这种接纳中找到稳定存在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緣起——序/001

拔箭——談道統/027
道統是心傳不是歷史/029
心法舆歷史有何不同?/030
我們是道統的血脈 道統在我們的血液/031
黃葉止啼—道統説的由來/0 3 3
何處覓金葉?/036
拔去無明的毒箭吧!/039

君子遠庖廚——談清口愿/045
為什麼要吃素?/048
我肉眾生肉—黃庭堅的見證/051
持齋乃返本面目亦是修行之本/054
彌勒宏慈、白陽弟子之福報/055
三淨肉可吃嗎? / 058
什麼是清口愿?/062
為什麼不食五葷/064
為何戒煙酒?/066
如何才能立清口願/068
如何是背願?/069
和光同塵/070

無生老申的眞諦事/0 7 5
中道思想-源遠流長/079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084
無生老申乃諸佛之母/087
無生老申即是「自性本心」/091
無生老申的致用/098
無生空觀,無生法門/104

苦行不能成道/10 7
畜牲、地獄最苦/111
諱疾忌醫是不是修行?/118
以「忍辱」取代「苦行」/120
報冤還鄉,無怨無悔/124

天道為何沒有經典/1 3 1
天道無經典/133
朝聞道夕死可矣/139
吾道一以貫之/142
求道有得「道」嗎?有得「法」嗎?/144
無字真經無上妙法/146
無字真經是語言文字嗎/151
為渡眾生願學一切法/153
乃至無有語言文字/ 158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936590
  • 叢書系列:開悟系列
  • 規格:平裝 / 163頁 / 14.7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来看,作者的处理手法相当大胆,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的叙事框架。它更像是一幅拼贴画,由无数个看似不相关的小片段、日记摘录、甚至是诗歌片段交织而成,乍看之下,可能有些零碎和跳跃。但正是这种看似松散的结构,营造出一种“万物皆有联系”的宿命感。你必须自己去搭建内在的逻辑链条,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因果关系。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共同创作者”。对我这个常年混迹于文史哲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破碎化的叙事恰恰是探讨宏大主题的最佳途径,它避免了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僵硬和说教感。每一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在脑中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尝试不同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拒绝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打开了无数扇通往不同风景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精妙,读起来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在品茗,你得耐下性子,慢慢去体会那些细微的层次变化。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简直让人身临其境,无论是清晨薄雾笼罩的山林,还是深夜里古老寺庙里的檀香味,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脸谱化的符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挣扎和坚持,他们的对话里,藏着生活的智慧,也透着人性的复杂。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脑子里全是书中某个场景的画面,思考着主角们做出某个决定的深层原因。这种阅读体验,不是那种一目十里的快感,而是一种需要投入心神去细嚼慢咽的享受,像是在解一道老旧的谜题,每解开一小步,都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哲学思辨时的那种克制,他从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你,让你自己去感受那份“不确定性”的美妙,这比任何生硬的说教都来得有力量。读完后,心里残留的不是情节的起伏,而是一种绵长、悠远的情绪,仿佛自己也跟着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漫游。

评分

这本作品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拗口,因为它大量运用了许多古典的词汇和台湾民间俚语的变体,仿佛是从泛黄的旧信笺里直接誊抄出来的。但当你真正沉浸进去后,会发现这种“古朴”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老式留声机里播放出来的老歌,带着沙沙的底噪,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作者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于意象的选取非常精准,比如用“被露水打湿的青苔”来形容初恋的羞涩,用“被风蚀的石碑”来比喻被遗忘的誓言,画面感极强,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不过,对于习惯了现代快速阅读节奏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期,毕竟,它要求你放慢速度,去欣赏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热茶,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品读,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而是用来“重塑时间”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书中的文字本身也在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的深刻探讨,但它处理“时间”的方式非常具有台湾本土的在地性,与我们从小到大接触的那些西方或大陆文学中的时间观有着微妙的差异。它不强调时间是线性的、向前推进的宿命,反而更倾向于将过去、现在与那些未曾发生的可能性,都压缩在“此刻”这个点上。作者似乎在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无论好坏,都已然凝固在记忆的琥珀里,而我们的每一次“回顾”,其实都是一次“重现”。书中的一些场景,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时的心境都已不同,这非常贴合台湾社会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拉扯、历史记忆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复杂情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祖辈留下的物件、老屋的变迁,以及那些说不出口的情感积淀。这本书不只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寻找一个可以栖居的容器。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需要你有一点历史的耐心和对文化符号的敏感度。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尝试了之后都表示“读不下去”,觉得气氛过于压抑,情感表达也过于隐晦。然而,正是这种“压抑”,才成就了它独特的张力。作者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重要的冲突和情感转折,都处理得极其内敛,仿佛只是在墙角轻轻放下了一只茶杯,但那“咚”的一声,却在寂静的空间里回荡了很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叙事策略,非常考验读者的共情能力和想象力。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尝一种极其陈年的高粱酒,初入口时可能觉得辛辣寡淡,但当你让它在舌尖停留片刻,那股醇厚的回甘才会慢慢渗透出来,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哈哈大笑或热泪盈眶的作品,但它会安静地停留在你的心底深处,在你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给你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和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