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七子修行之道

全真七子修行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淑芳
图书标签:
  • 玄幻
  • 修仙
  • 东方玄幻
  • 奇幻
  • 武侠
  • 升级
  • 轻松
  • 爽文
  • 修炼
  • 全真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由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與孫不二之修道歷程、理論闡發與修仙證真三個面向,考察全真七子對王重陽建構之理論與實踐的繼承與創新,發現他們遵守師傳之基本教義,苦行修道,樹立宗教人物之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在心性論、工夫論、宇宙論,乃至傳教實行方面,七子各有拓展與建樹,為全真教初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好的,这是一本不涉及《全真七子修行之道》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展现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度: --- 《太虚幻境:古代神话与哲学思辨录》 导言: 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与信仰的演进史。当我们回望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潜意识的古老传说与哲学体系时,总会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对“彼岸世界”的探寻,对宇宙本源的追问,以及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神话故事集,而是一次深入古代文明核心,探究其精神内核的学术之旅。我们旨在剥离历史的尘埃与后世的附会,重构那些影响了数千年东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宏大叙事与精妙思辨。 第一卷:洪荒伊始——神话谱系的重构与解读 本卷聚焦于东方文明中最古老、最核心的创世神话体系。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经典桥段的简单叙述,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社会结构、自然环境以及早期宇宙观的背景下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一章:混沌未分时的形而上学 探讨先秦文献中对于“太一”、“无极”、“鸿蒙”等概念的早期表述。分析这些抽象概念如何从朴素的自然崇拜,演化为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的哲学指涉。重点考察《道德经》的“道”与《易传》的“元亨利贞”在结构上的潜在共通性,并尝试描摹早期智者对宇宙初始状态的想象模型。 第二章:神祇谱系的权力更迭 深入剖析上古神祇群像的演变。从早期的自然之神(如河神、山神)到后来占据主流地位的“三皇五帝”系统,考察权力中心是如何在神话叙事中被建构和合法化的。特别关注黄帝、炎帝等部落领袖如何在后世被神化,以及这种神化对中央集权思想的早期奠基作用。对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悲剧性神话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揭示早期人类面对巨大自然力量时的无力和抗争精神。 第三章:地理的象征与位移 分析古代地理概念(如昆仑山、瀛洲、扶桑)在神话中的象征意义。这些地理实体并非仅仅是地标,更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轴线。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传说,揭示不同文化区域在宇宙观上的差异与融合,例如,探讨巫术传统中“登天”仪式的空间意象。 第二卷:哲思的边界——思想流派的深度交锋 古代思想的辉煌在于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回应。本卷将聚焦于“诸子百家”中,那些与“超越性”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的哲学分支,考察它们在构建理想社会与个体安顿上的异同。 第四章:儒家伦理中的“天命”与“修齐治平” 解析儒家思想中“天”的概念是如何从一个具有人格化的主宰(如商代的“上帝”)转向一个内在于道德实践的“天理”或“天道”。重点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层层递进的实践路径,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宇宙论框架。对比早期儒家对“鬼神”的谨慎态度,与其后期对“格物致知”中对世界规律的探求之间的张力。 第五章:道家逍遥的精神维度 深入探讨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中的本体论基础。分析“无待”、“乘变化”等概念如何构成一种彻底的解放哲学。本章将重点论述道家如何通过对语言、知识和人为规范的超越,来达到对“道”的直观体悟。并对比早期道家思想与后世道教在方法论上的关键分野。 第六章:墨家的功利与泛爱之思 审视墨家思想中对“天志”、“明鬼”的论述,探讨其功利主义倾向背后的伦理支撑。分析墨家对“兼爱”、“非攻”的实践要求,如何试图建立一种超越血缘与地域限制的社会契约。考察墨家在技术、逻辑以及对自然力的利用上的独特见解,及其在古代社会实践中的局限性。 第三卷:生命的探索——个体与宇宙的互动模型 本卷转向对个体生命在宏大宇宙图景中的定位、价值和最终归宿的探讨。 第七章:医学中的“精气神”与生命能量场 剖析古代中国医学理论(如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中蕴含的宇宙观。将“精、气、神”视为个体生命与外部环境(天地之气)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媒介。探讨古代养生术如何试图通过调节内部平衡来顺应自然节律,以求得健康长寿,乃至某种形式的“延年”。 第八章:历法、星象与宇宙的韵律 分析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的结合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解读。探讨“天人感应”理论的细节,即大地上的事件与天体运行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对应关系。这不仅是科学的萌芽,更是人类试图将自身存在嵌入一个宏大、有序的宇宙韵律中的努力。 第九章:死生之辩与轮回的想象 考察古代社会对死亡的理解。从早期的“魂魄分离”概念,到佛教传入后形成的“轮回”、“业报”等复杂观念,分析这些观念如何为生者提供面对无常的心理慰藉和行为规范。对比不同哲学流派对“死后世界”的不同描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古代的丧葬礼仪和道德教化。 结语:未竟的追问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到,古代的智慧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系列关于“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动态探索过程。这些古老的叙事与思辨,至今仍在我们文化深处留下回响,提醒我们,对真理与意义的探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太虚幻境之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梁淑芳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國立體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體育博物館館長。現為國立體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合聘副教授兼圖書館館長。著有《錢穆《論語新解》研究--以比較為主要進路的考察》、《錢穆文化學研究》、《王重陽詩歌中的義理世界》、《性命雙修道脈之傳承》,編有《儒家價值的新探索》、《世界主要宗教》。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道教內丹修行的興起  1
第二節 全真教創教初期:王重陽與全真七子 8
第三節 全真教的宗教色彩 19
第四節 王重陽立教大義  30

第二章 抱一無為喚丹陽:馬鈺的修行之道 42
第一節 修道歷程:捨家苦行,繼往開來 43
一、業儒鉅富通經史    43
二、契遇真師怡老亭    46
三、祖庭心死守終南    55
四、棄俗歸道化鄉人    57
五、遣發還鄉後登真    62
第二節 理論闡發:心源清淨,命住丹結 67
一、三教思想本圓融    67
二、性命自定入無為    76 
第三節 修仙證真:內外日用,養固應緣 85

第三章 雲水凝神見長真:譚處端修行之道 94
第一節 修道歷程:病癒皈道,弘教洛陽 95
一、詠物警策炙人口    95
二、暗誦北斗以求濟    98
三、遁跡伊洛調神氣    101
第二節 理論闡發:心真道場,性停住命 106
一、三教由來總一家    106
二、性命完全照大千    115
第三節 修仙證真:功圓行滿,丹熟雲歸 132

第四章 輔化宗玄慕長生:劉處玄修行之道 139
第一節 修道歷程:見頌入道,注書護教 140
一、壁間墨痕傾誠之    140
二、雲溪修煉三泉洞    145
三、仁人用心永其傳    148
四、章宗喻為廣成子    151
第二節 理論闡發:融會經典,貫通性命 157
一、三教高真是我師    157
二、記得書意可深藏    159
三、預修性命無病苦    168
第三節 修仙證真:死生事大,真昇蓬島 179

第五章 演道全德推長春:丘處機修行之道 189
第一節 修道歷程:龍門苦修,西行教盛 190
一、早年向道極心堅    192
二、磻溪龍門隱修行    195
三、終南祖庵玄風振    199
四、東方道林太虛觀    200
五、西行講道造鼎盛    204
六、寶玄堂留頌而逝    208
第二節 理論闡發:三教體用,性上有道 211
一、儒釋道源三教祖    211
二、完全性命傲希夷    218
第三節 修仙證真:行滿功成,仙遊羽化 237
一、百年一覺浮生夢    237
二、有為無為一而已    240
三、神仙咫尺道非遙    247

第六章 體玄廣度顯玉陽:王處一修行之道 257
第一節 修道歷程:遇仙顯異,屢蒙帝詔 259
一、幼年遇仙啟修道    259
二、拜師學修真秘訣    261
三、歸隱查山雲光洞    263
四、受金廷五次宣召    266
五、群仙已約超三界    271
第二節 理論闡發:擘開世網,寶鼎存真 273
一、三教同興仗眾緣    273
二、一志宜將性命全    284
第三節 修仙證真:爭功奪行,度世降恩 296
一、行齋醮救亡拔苦    297
二、觀額度牒興道院    304
三、顯神蹟方便度人    306

第七章 廣寧通玄傳太古:郝大通修行之道 313
第一節 修道歷程:忍辱苦修,以易闡道 314
一、深窮卜筮曉陰陽    314
二、受祖師背坐感發    316
三、師友勸激立苦志    319
四、沃州六年煉真功    322
五、利物度人演教風    325
第二節 理論闡發:乾坤歸鼎,道始太易 328
一、三教同歸而殊途    329
二、性端命輔保全完    335
第三節 修仙證真:合會太和,各正性命 361

第八章 清靜淵貞冠坤道:孫不二修行之道 371
第一節 修道歷程:分梨之化,閨門仙路 371
一、禮法嚴謹素聰慧    371
二、遇師點化終捨俗    373
三、丹就了道歸蓬島    378
第二節 理論闡發:法語收心,坤道功夫 383
一、三教會通與兼採    385
二、性命雙修依次第    391
第三節 修仙證真:獨愛乘鸞,朝見玉闕 403

第九章 結論 411

徵引書目 43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390732
  • 叢書系列:文史哲大系
  • 規格:平裝 / 456頁 / 15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這本書的排版和用字,讓我感覺好像回到了十幾年前的文史哲書籍。紙張的選擇、字體的樣式,都透露出一種濃厚的復古氣息,這點我給予肯定,畢竟是講傳統道學的嘛。但內容上,我發現它在處理不同觀點時,似乎有點偏向某一派的論述,少了點平衡性。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不同脈絡有不同的解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一種更包容、更辯證的探討方式,而不是把某種說法視為絕對真理。每一次讀到關鍵性的轉折處,總覺得作者的筆鋒收得太快,沒有充分展開論述,讓我總覺得意猶未盡。如果要深入探討修行之道,我覺得光是描繪成功路徑是不夠的,還需要探討那些被繞過的歧路,這樣讀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整個體系。

评分

這本關於「全真七子」的書,老實說,讀完之後的感受挺複雜的。它的文字風格非常典雅,用詞考究,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個很厲害的文筆家。不過,這種文筆有時候反而成了閱讀的障礙。很多句子讀起來很有畫面感,但仔細一想,它到底想表達什麼核心概念,卻不是那麼清晰。書裡似乎更著重於描述一種「氣氛」和「意境」,而不是明確的教條或步驟。對於習慣了現代寫作風格的讀者,這種「留白」太多的表達方式,確實會讓人有點抓不到重點。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邏輯清晰、一板一眼的論述,這樣比較容易跟著作者的思路走。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比較像是在欣賞一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美則美矣,但要我用白話把它解釋出來,卻有點難度。或許這就是傳統修行的精髓吧,但對我來說,還是希望作者能多給一點「白話文」的輔助說明。

评分

這本關於「全真七子修行之道」的書,坦白講,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部紮實的學術論文集,而不是一本可以隨手拿來翻閱的勵志書籍。它的架構嚴謹,論證過程環環相扣,顯示出作者在資料蒐集上的深度和廣度。然而,或許是因為太過於注重「道」的形而上探討,導致「行」的部分被弱化了。我讀完後,腦袋裡充滿了各種名詞和概念,但卻很難將它們轉化為我日常可以實踐的行動指南。對於希望藉由閱讀來提升自身修為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略顯不足。它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背景,卻沒有給出明確的工具或心法。就好像給我一張非常詳細的古代地圖,卻沒有教我如何看懂地圖上的符號,這讓我在嘗試將書中精華內化時,感到有些手足無措。

评分

哎呀,最近書架上的這本《全真七子修行之道》,實在是讓我這個老讀者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本來是個很喜歡傳統道家文化的,想說看看這本書能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啟發,畢竟「七子」的名號在道教歷史上是響噹噹的。但是,實際翻開之後,感覺內容好像有點太過於學術化,對我這種想從中找到一點生活體悟的讀者來說,門檻有點高。書裡頭花了不少篇幅去考證歷史文獻、比較不同派系的說法,雖然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但對於初入門的讀者,或是像我一樣,只是想找些能與日常接軌的修行心得的人來說,閱讀起來會覺得有點吃力。我期待的是能有一些實際操作的指引,或是透過七子的人生故事來闡述修行觀念,而不是這麼多繁複的歷史脈絡梳理。總之,對於想深入研究歷史的學者或許是本好書,但對我這種尋求心靈慰藉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去消化,才能領會到其中的精髓吧。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走進了一座非常宏偉但光線略顯昏暗的古老殿堂。裝潢是極盡華麗與莊重,但因為光線不足,很多細節看得不是很清楚。書中對於「全真」這個流派的介紹,給人的感覺是極度推崇,充滿了敬畏之情。它筆下的七子,彷彿個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他們的修行之路被描繪得近乎完美無瑕。我理解作者想表達對前輩的景仰,但在閱讀時,我會忍不住想,他們在修行過程中是否也有過迷惘、掙扎,或是遇到凡人的煩惱?書中似乎缺少了這些真實的「人性」層面。過於理想化的描述,有時候反而會讓人覺得有點距離感,不太貼近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如果能多一些關於他們如何面對世俗煩惱的著墨,或許會讓這本「修行之道」更接地氣,更能讓人產生共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